全國卷Ⅰ高考作文,齊桓公、管仲、鮑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020-08-27 水寒說語文

今年的全國卷Ⅰ的作文怎麼樣?

說難不難。雖然所給材料比較簡短,但是關於齊桓公、管仲、鮑叔他們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基本事實都表述得很清楚了。只要按要求結合材料,選定一個人物,選擇一個角度來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評述就好。

說易不易。材料雖然涵蓋基本事實,但是沒有太多細節。想要評述人物,只有梗概,沒有細節,就很難深入。這就需要考生在平時對三個歷史人物的事跡有一些儲備積累,而且,這種儲備越豐富,越有助於從細節著手寫好文章。同時,選定人物不難,選擇角度也不難,但是,要想在特定的某個角度上做深入評述,那就不是文筆華麗所能做到的了,必須要有深入的認識支撐才行。

關於三個人物的事跡,如果學生讀過《史記》中的相關章節,比如《齊太公世家》《管晏列傳》等,就會有相當了解。或者這些讀起來有難度,那麼,讀過《東周列國志》也會對這段歷史有了解。即使以上兩個都沒讀過,基本上讀一讀《上下五千年》這樣的少兒歷史讀物,也會對齊桓公如何九合諸侯,管鮑之交是怎麼回事,有一個比較詳細的了解,因為這些屬於歷史文化常識。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命題中的「計劃舉行讀書會」這個說法可謂點睛之筆,書讀得少,該知道的基本常識不知道,那是硬傷,沒法臨場補救。

但本文不著重談這些歷史文化常識,這些常識資料隨處可以看到。本文著重談認識的問題。我常常講,作文無非有兩個關鍵詞,一個是「認識」,一個是「表達」,後者小學六年級如果語文學得還行的話,就算過關了,至少可以文從字順,甚至文採飛揚。但是前者則不是小學畢業就行,需要不斷提升,沒有終點。老師指導學生作文,只談技巧,只談表達,只有「術」,沒有「道」是不行的。

當然,提升認識的資源有很多,今天就以我熟悉的《論語》為例,談談這個問題。可以說,《論語》是人文的小百科,讀通了《論語》,對很多人文問題的基本認識甚至是較為深入的認識就構建起來了。

今年的高考作文,三個人都可以選擇,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說,但難度稍有不同,從考生角度看,最容易寫的大約是鮑叔,其次是齊桓公,最難的是管仲。接下來我按照作文提示中的順序,分別來談談齊桓公,管仲、鮑叔,如何結合資料,如何選取角度。

先說齊桓公。

關於齊桓公,可以基於作文材料的事實有兩個:一個是曾被被管仲射中,但能不計前嫌,仍舊重用管仲。另一個是九合諸侯,一匡天下,不以兵車。

這兩個材料,可以選擇一個共同的角度來談,「霸主何以成為霸主。」往更深層次來說,實際上是統治者如何為政的問題。

這個問題,在《論語》中可以找到這樣一些加深認識的材料。

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論語·憲問第十四》)

齊桓公的正(正直)而不譎(狡詐)體現在何處?對一個當政者而言「正直」這種品格具有怎樣的意義。這種品格與寬宏大量,不計前嫌有怎樣的關係,都可以做一些論述。

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論語·為政第二》)

為政以德,何以就能做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齊桓公如何為政以德,如何任用賢才,以諸侯身份成為五霸之首,卻能不以兵車,其意義何在,也以就此展開一些論述。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第十二》)

「民無信不立」,只有真正為民,只有真正有信,才能贏得民心。這一點可以與齊桓公如何對內修明政理聯繫在一起。

以上這些,又都是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通理,所以可以從齊桓公出發,關聯一些古今中外政治治理之經驗。


再說管仲。

關於管仲,可以基於作文材料的事實也有兩個。

一個是管仲最初為公子糾效力,曾經射中齊桓公,後又轉投輔佐桓公。另一個是齊桓公稱霸,依靠的是管仲之力,管仲之賢。

從評述人物的角度來說,至少有兩個角度可以談,一個是「仁」,另外一個是「賢」。

關於管仲「仁」還是「不仁」,在《論語》中可以找到這樣一些材料: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論語·憲問第十四》)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論語·憲問第十四》)

孔子的弟子子路和子貢,都糾結於一個問題,那就是管仲最初為公子糾效力,公子糾兵敗被殺,管仲這樣的人,非但不自殺以殉主,反而反過來效命與從前主人的敵人,這是道德上的明顯瑕疵,因此不可以稱為仁人。

但孔子的回答則強調了因為管仲的輔佐,齊桓公能九合諸侯,不以兵車,民到於今受其賜(人民到今天還受到他的好處)。孔子是換了一個角度,他沒有自殺以殉主,因此就有道德瑕疵來談,而是談為了實現更遠大的抱負,為了更多百姓的利益,而寧願忍受曲解,管仲的「仁」就表現在這裡。

以上這些材料有助於加深對管仲「仁」還是「不仁」的認識。

關於管仲之「賢」與「不賢」。在《論語》中有這樣的材料支撐。

或問子產。子曰:「惠人也。」問子西。曰:「彼哉!彼哉!」問管仲。曰:「人也。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論語·憲問第十四》)

這一則材料是孔子對當時賢人的點評,其中就涉及到管仲。孔子認為管仲是個人才,理由是雖然剝奪了伯氏駢邑三百戶的採地,使伯氏只能吃粗糧,但是到死都沒有怨恨的話。這一則材料很有意思,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撐「管仲之力」和「管仲之賢」。可以從一個側面證明管仲治國的能力。

《論語》中,還有孔子評價「管仲之器」的內容,但與本角度的討論不好聯繫,枝節太多,所以不在這裡引用了。其實,在《論語》中,除了這些直接談及管仲的材料之外,還有很多孔子談論如何政治治理的內容,也有助於加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僅摘選兩則:

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論語·子路第十三》)

哀公問曰:「何為則民服?」孔子對曰:「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為政第二》)

這些關於為政中應該注意的好「義」,好「信」以及「舉直」等事,都是治理一個國家的為政者必須具備的素質,完全可以從這一點展開來談管仲之賢。

當然,孔子還有一句更狠的話應該知道,當弟子子貢問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怎麼樣做才能稱之為「士」的時候,問及「今之從政者何如」,是否符合「士」的標準時,孔子感嘆道:「噫!鬥筲之人,何足算也?」


最後說說鮑叔。

可以基於作文材料認定的事實也有兩個。

一個是在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的時候就輔佐他,可謂老臣,近臣,功臣。另外一個是小白即位後,向桓公推薦管仲,並甘居其下,共同輔佐桓公稱霸,被贊「知人」。

關於鮑叔,相對於齊桓公和管仲,這個可能是學生覺得最有的可寫的人物,最易下筆。但實際上,並不如此。因為作文材料中,與前兩者相比,給出的鮑叔的信息並不多多少。沒有關於對「管鮑之交」細節的描寫,所以如果從關於友情這個角度著手,談兩者之間的深情厚誼,我不敢肯定是否符合要求。因為作文題目明確要求要結合材料,而材料中並沒有明確的關於「管鮑之交」的描述。

所以,如果選鮑叔作為評述的對象,那麼切入的最好角度是「知人」。

說到「知人。」在《論語》中有這樣兩則材料。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論語·顏淵第十二》)

當樊遲問什麼是「知」(智)的時候,孔子的回答是「知人」(善於鑑別人物)。樊遲不能理解,孔子進一步解釋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舉直」而使「枉者直」是「仁」的表現,能知道誰是直人而推舉他,這是「智」的表現。

從後來管仲輔佐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可見,管仲之於齊桓公的意義,就恰似皋陶之於舜,伊尹之於商湯。而推舉管仲的正是鮑叔,鮑叔在這一點上可謂既仁且智。

仲弓為季氏宰,問政。子曰:「先有司,赦小過,舉賢才。」曰:「焉知賢才而舉之?」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其舍諸?」《論語·子路第十三》

當仲弓為季氏的總管,向孔子問如何為政時,孔子講的關鍵詞是「先有司(要起到模範帶頭作用),赦小過(要不計較人家的小過錯),舉賢才(要提拔推舉優秀人才)。」

鮑叔推舉管仲,就是舉賢才,聯繫兩人早年交往,管仲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之為貪等情形,可以見鮑叔既是「赦小過」,更是「知人」。

在《論語》中,在談及為政的問題時,孔子經常會說到「舉善」,「舉直」,「舉賢」。這是一個為政者的必備品格。鮑叔不僅能舉賢,而且能甘居其下,更是顯出其既知人善舉,又胸懷寬廣人格的特質。

從以上的簡單分析不難看出,齊桓公、管仲、鮑叔,可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他們都有能引發思考,都有值得學習的品質。在評述三者時,不僅僅要談古,還應該論今。既要充分利用材料,與材料相結合,又要能從材料跳出來,看這幾個人物對今天的我們的啟示在哪裡。

在「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之後,還有一句話叫「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前文所談,基本上是「善」者,而鮮少「不善者」。「不善者」在高考作文中能不能談呢,不是不能,尺度不大好把握,在這樣高風險的考試中,還是小心為妙吧。這個就不展開多說了,你懂的。

當然,以上評述中我也只是引用了《論語》的種種說法,為從不同角度深入認識尋找依據,但其實不是非要讀《論語》,讀任何經典都好,讀了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可以幫助我們對問題看得更遠,看得更清。

所以,歸根結底,在評述這三個歷史人物的時候,在忙著怎麼分析應對這個高考作文的時候,千萬不要不要忘了作文題目中談到的「讀書會」,還是要多讀書,要不然可真的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相關焦點

  • 全國卷Ⅰ高考作文 齊桓公、管仲、鮑叔: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今年的全國卷Ⅰ的作文怎麼樣?說難不難。雖然所給材料比較簡短,但是關於齊桓公、管仲、鮑叔他們三者之間的關係,以及基本事實都表述得很清楚了。只要按要求結合材料,選定一個人物,選擇一個角度來做一些有針對性的評述就好。說易不易。材料雖然涵蓋基本事實,但是沒有太多細節。
  •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故事的始末,高考作文你寫了誰?
    高三學生在學習今年高考的全國Ⅰ卷的材料是管仲拜相的故事,你知道這個故事嗎?春秋時期,大約在公元前686年,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爭奪王位,管仲輔佐公子糾,鮑叔輔佐公子小白。在小白齊桓公回到齊國後,立馬任命鮑叔為宰相,可是鮑叔卻斷然謝絕,並說:我只是您一個平庸的臣子,您賜予我恩惠,不讓我挨餓受凍,這對我來說就是最大恩賜了。如果要治理國家,那麼就要選管仲。並向齊桓公列舉了管仲以下五個優點:寬惠柔民、治國家不失其柄、忠信可結於百姓、制禮義可法於四方、執枹鼓立於軍門,使百姓皆加勇焉。
  • 2020全國卷Ⅰ高考作文題:對齊桓公 管仲和鮑叔哪個感觸最深?
    2020年高考語文考試已經結束,以下為2020年全國卷Ⅰ高考作文題:[適用地區:河南 河北 山西 江西 湖北 湖南 廣東 安徽 福建]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 今年的高考作文你寫了誰?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 今年的高考作文你寫了誰?每年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作文題都備受關注。今年的「發言稿」式作文好寫嗎?記者就此進行了相關採訪。安慶一中語文老師範學建告訴記者,今年的高考作文題依然是典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與前幾年的作文題一脈相承,去年要求考生寫的是演講稿,今年寫的是發言稿。從橫向上看,今年全國I卷是發言稿,II卷是演講稿,III卷是書信,同是應用文寫作,體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 安慶:高考第一天,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作文你寫了誰?
    每年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作文題都備受關注。今年的「發言稿」式作文好寫嗎?記者就此進行了相關採訪。安慶一中語文老師範學建告訴記者,今年的高考作文題依然是典型的任務驅動型作文,與前幾年的作文題一脈相承,去年要求考生寫的是演講稿,今年寫的是發言稿。從橫向上看,今年全國I卷是發言稿,II卷是演講稿,III卷是書信,同是應用文寫作,體現了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特點。
  • 2020年全國卷Ⅰ高考作文:齊桓公、管仲、鮑叔牙三人之間的故事
    2020年全國卷Ⅰ高考作文題,就是根據管仲和鮑叔牙各自輔佐公子糾、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的故事為題。世人皆知成語「管鮑之交」,多形容二人情誼之深,互為知己。孔子說:「恆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讀到這裡時,應有許多人感概管仲之賢,鮑叔牙之義,齊桓公之仁。管仲足智多謀,有才幹。鮑叔牙在朋友陷於恥辱境地時不曾走開,而是施以援手,可以說是管仲的「伯樂」;齊桓公則胸懷寬闊,光風霽月,任人唯賢,令人敬佩。
  •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的故事 | 從今年的高考作文看傳統文化的回歸
    又是一年高考季。今年毫不意外地,「高考作文」「高考語文」又登上了微博熱搜。看著今年的高考作文題,許多網友紛紛評論感慨道:要是沒點兒傳統文化的知識積累,這語文考試真是越來越難了。今年全國的語文試卷一共有11道作文題,其中3道都與中華傳統文化有關:全國Ⅰ卷的作文材料直接來自《左傳》中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的故事。
  • 2020年全國一卷:如何看待齊桓公、鮑叔、管仲三人,該作文怎麼寫
    接下來再寫「憶今朝」,當下疫情中的全國人民皆有公心,再看世界,我國在世界疫情做出的貢獻,這便回到中國對於世界的公心。那麼如何看待歷史中這三個人呢?當然鮑叔是根系所有人的中心,但其實根本任務還是齊桓公。鮑叔的難能可貴在於他不計前嫌舉薦了自己和齊桓公的對手管仲。
  • 2020全國Ⅰ卷作文,舉行讀書會寫發言稿,齊桓公管仲鮑叔你青睞誰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 2020高考作文:鮑叔之腹,管仲之肚,齊桓公之胸懷
    7月7日上午,全國高考語文考試已經結束,媒體做了《2020年高考作文匯總》,阿樂看了之後手癢,感覺自己當年高考作文沒寫好,今天重考一遍,請各位考官給予評分。全國Ⅰ卷: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 2020高考作文題,齊桓公、管仲、鮑叔你選誰?這麼寫輕鬆得高分
    一直以來,每年高考語文作文題目,都是成年人津津樂道的話題。至於為什麼大家關注的目光,永遠都是在作文題目上。原因也很簡單,因為其他科的題目大家也不一定看到懂吶。像今年全國卷之一的作文題,關於齊桓公、管仲、鮑叔的簡短故事,談談對誰的感觸最深。
  • 齊桓公、管仲與鮑叔,你更願寫誰?「三科」老師這樣說
    沒想到今年全國Ⅰ卷作文題是這樣的:圍繞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組寫一篇發言稿——高考作文題公布後,引起網友們的熱議。有人感覺「出乎意料」;有人覺得「隨手就能洋洋數言」;也有人覺得有一定「難度;還有人認為,題目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考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德若配位一路通暢……可是,齊桓公、管仲和鮑叔,選擇寫誰更易下手並得高分?
  • 2020高考作文題出爐,於正來交卷!齊桓公管仲和鮑叔都寫了
    南都訊2020年高考今日開考,各地語文作文題出爐,知名編劇、製片人於正也來「交卷」,他在微博發布自己寫的作文,稱「有網友希望我寫一下高考作文,我一氣呵成,也懶得再改,希望博君一笑!」於正並沒有按要求只選一人寫感觸,而是將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都說了遍,最後還加上了對影視行業對希望——「我的目的很簡單,就是希望中國影視行業能夠更加好,能夠給疲憊的人生帶去些許安慰,為此娛樂也好,謾罵也罷,我們終究要過去的,留下來的無非是故事而已!」
  • 2020高考作文題出爐,於正來交卷!齊桓公管仲和鮑叔都寫了
    南都訊2020年高考今日開考,各地語文作文題出爐,知名編劇、製片人於正也來「交卷」,他在微博發布自己寫的作文,稱「有網友希望我寫一下高考作文,我一氣呵成,也懶得再改,希望博君一笑!」以下為於正「高考作文」全文:如何成為一個成功者?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春秋時期齊桓公、管仲和鮑叔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
  • 齊桓公、管仲與鮑叔,你更想寫誰?「三科」老師有話說
    沒想到今年全國Ⅰ卷作文題是這樣的:圍繞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組寫一篇發言稿——高考作文題公布後,引起網友們的熱議。有人感覺「出乎意料」;有人覺得「隨手就能洋洋數言」;也有人覺得有一定「難度;還有人認為,題目在一定程度上考察了考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德若配位一路通暢……可是,齊桓公、管仲和鮑叔,選擇寫誰更易下手並得高分?
  • 特級教師的「同題作文」來了!齊桓公、管仲、鮑叔,發言稿可以這樣...
    原標題:特級教師的「同題作文」來了!齊桓公、管仲、鮑叔,發言稿可以這樣寫| 薦讀民小編說今年高考,齊桓公火了!每年的高考語文作文題,都是坊間議論的熱點,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題回歸古典,讓不少網友大呼「現在連材料都讀不懂了」。如果是你坐在考場上,會怎麼寫這篇發言稿呢?
  • 2020高考作文||你以為的管仲、鮑叔牙、齊桓公,其實另有玄機
    高考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下進行著、結束著...... 重點來說一說今年高考語文作文全國I卷。連著名主持人康輝老師都說道,每年最受關注的莫過於高考語文作文了,因為我們還看得懂,現如今這高考語文作文也是難住部分大夥了。看到2020高考語文全國I卷,有人說難,有人說好。
  • 沒有「管鮑之交」的「管鮑之交」——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評點
    沒有「管鮑之交」的「管鮑之交」——2020年語文高考全國Ⅰ卷作文的評點 全國Ⅰ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
  • 管仲鮑叔進了高考作文題,全國Ⅲ卷難度指數為啥打出5顆星?
    2020年高考即將結束,語文考試中的作文考題,包括全國Ⅰ卷、Ⅱ卷、Ⅲ卷,北京卷、天津卷、上海卷、江蘇卷、浙江卷……業已上網,且傳得沸沸揚揚,議論得熱熱鬧鬧。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
  • 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你喜歡誰?如果讀過史記,這道高考作文題不難
    今年高考語文考試中,人們普遍關心的還是作文,全國一卷的作文題目早已公布。全國一卷的作文題目給出了一段歷史材料,要求針對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結合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談談你對誰感觸最深。如果有幸讀過《史記》,了解他們的歷史軼事,這道高考作文題目其實不難。今天我們就從《史記》中看看,這三人可以從哪些方面立意。齊桓公,即公子小白,春秋時期齊國第15位國君,其事跡記載於《史記·齊太公世家第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