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管鮑之交」的「管鮑之交」——2020年語文高考全國Ⅰ卷作文的評點
全國Ⅰ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分析】這篇作文材料,涉及兩條線索,三個人。
兩條主線。一條主線是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管仲,君臣上下同心共襄一代霸業。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第二條主線是管鮑之交,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三個人,管、鮑和齊桓公。
這篇高考作文材料原文主要是《史記•管晏列傳》第1和3段,再加《論語》的一句。
作文材料分成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敘述部分,這部分主要對應《史記•管晏列傳》原文第1段。第二部分結語部分,以孔子和司馬遷的評論為結語,孔子的評論來自論語,司馬遷的評論在原文第3段。
《史記•管晏列傳》這部分涉及管仲列傳的部分,是總分結構,第1段是總述,寫兩件事,一個是管鮑之交,一個是齊桓公不計前嫌,重用管仲成就霸業。
後面的文章,分成兩個大部分,前面2、3段先寫管鮑之交,後面4、5、6段寫管仲如何輔佐成就。
《史記》原文第1段-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考題》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
比較二者,考題刪掉原文的「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這就刪掉了「管鮑之交」的核心,導致後面鮑叔舉薦管仲和甘居其下,沒有來由,變成「無緣無故的愛」。
管鮑之交,核心是屌絲之間的相親相愛,而不是位高權重後的惺惺相惜。
所以,本題兩條線索,一條是齊桓公和管仲的不計前嫌,上下同心成霸業,信息是完整的,這條線索比較好展開。第二條管鮑之交,信息不完整。沒有管鮑之交後的管鮑之交,這個寫起來,就不太飽滿。
附《史記•管晏列傳》管仲本傳
1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2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4),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3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於齊,有封邑者十餘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4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故論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5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桓公實怒少姬,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於周室。桓公實北徵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於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6管仲富擬於公室,有三歸、反坫,齊人不以為侈。管仲卒,齊國遵其政,常強於諸侯。後百餘年而有晏子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