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文乎/文
假設把漢語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成語就是大海中璀璨的珍珠,成語是華夏之經典,是民族文化生活的微縮景觀,基本上一個成語都蘊含一個故事,折射出歷代人們社會生活近況,凝聚著華夏民族的智慧,有的成語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了碩園激流,從成語中探索中華文明了解才能更好地傳承古典精粹,樹立民族自豪感,增強民族自信心。
成語常見格式四字格,成語的演繹來源與古人生活與文化包括:古代寓言故事,神話傳說,歷史典故,文學作品,民間口語。本文以成語為文化載體,從物質生活,心理文化、制度三方面,回眼望去從上古追溯,試論古人的生活與文化。
桃樹繁茂,桃花燦爛,女子出嫁和美一家,桃樹繁茂,果實豐碩,女子出嫁幸福一家,桃樹繁茂,枝葉濃密,女子出嫁,快樂一家——《桃夭》。「灼灼其華」「宜其室家」這兩句來自詩經裡的話,已演化為成語。最美不過是詩經,詩無邪裡的成語能美到靈魂裡。上古時代,物質精神都還匱乏,正因為如此,老百姓的思想都還像嬰兒一樣無邪純粹,我們沿著詩經裡的路以中華成語為依據往後探索,看華夏文明,一步步成長,從一個女子出嫁,組成一個幸福的家庭開始,追尋一個古老的社會大家庭的種種人文情懷。
成語是華夏文化的窗口,透過這扇窗對古人物質生活窺見一斑,物質文化生活是一種中層次的文化,也是一種表層文化 物質生活不單指物質,更重要的是強調一種文化或文明狀態,包括飲食茶酒、服飾、建築等。
(一)民以食為天,通過成語,我們來了解古人的飲食生活。
重從生食到熟食時,那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過程,但還沒有找到火源之前,原始人吃食物,就像其他動物一樣生吞活剝「食生不化」。後來在生產勞動中發現了火源,並且懂得保留火種「薪盡火傳」有了火種後,食物可以燒熟吃,把肉直接放在火上烤叫「炙」。這種方法烤出來的肉質疏鬆保留最原始的美味。他們還會把肉切成細絲進行烤制,叫做膾炙,「膾炙人口」足以說明考出來肉絲的美味。烤肉時候手靠近火堆就感覺很燙,「炙手可熱」。古人在思考,是不是可以製造一個燒火做飯的工具。
新石器時代發明了制陶技術,燒制出罐,「破罐破摔」漢字罐是人類歷史上最古老的炊具。勞動人民的智慧是無限的,進步的,勞動中總會有所發明,提高生活自己的生活質量,馬克思也說,實踐出真知。後來又製造出了「釜」這種器物圓底而無足,需要安放在爐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體,(木棒、磚瓦)等支撐煮食物口圓而大。用來煮,燉,煎、炒是現代所使用鍋的前身。
吃的是粗茶淡飯,物質匱乏的時代,老百姓飲食簡單,生活簡樸 粗茶淡飯飽即休 補破遮寒暖即休。能過上「飽食暖衣」的日子是一種奢望,也是一種幸福生活的嚮往。
(二) 從成語裡看出茶酒中國
個人認為酒文化既屬於物質,也屬於精神方面。對於酒文化,我的片面理解:酒+酒具+喝酒的人。不喝酒的我不明白什麼原因,酒會那麼吸引人,只有喝的人自己知道吧。中國人喝酒已經有許久的歷史了,酒滲透於整個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從文學,文化,娛樂,到飲食等方面都有體現。
中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度,酒多數是以糧食釀造的,酒依附於農業 成為農業經濟的一部分,喝酒是一種文化消費,也是一種氣氛,一種情趣。古人用「瓊漿玉液」「金波玉液」來形容:「用美玉製成的醬漿液比喻香醇的美酒。」傳說飲了瓊漿玉液可以成仙,其實是喝了酒,飄飄欲仙的感覺,猶如騰雲駕霧似神仙吧。對酒有這樣的美稱,足夠表明對酒的喜愛,古人把酒比作「金波」還把酒壺叫「金壺」。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得意的時候,對酒當歌,失意的時候也對酒當歌。酒仙李白做過最好的詮釋,一首《將進酒》:「將進酒杯莫停……五花馬千金裘呼兒將出換美酒。」一首《月下獨酌》:「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相交歡,醉後各分散。」或許喝酒的時候會生出一種複雜的心情,悲喜交加,喜憂參半,因為人沒有絕對的悲與喜,喝酒的心情與人生一樣複雜,這種情愫古今相通,雅俗共賞。
說過了喝酒的人再來說說酒具吧!最古老的酒具是自然界中的產物, 比如用貝殼、葫蘆、動物的犄角當酒具。「斛籌交錯」的「斛」 就是用瘦絞制的最原始的盛酒器,物質匱乏的時代,古人會利用大自然的資源,物盡其用。
酒與茶息息相通,酒和茶在人們心中的位置相當,在宴席上「斛籌交錯 」 還要「推杯換盞」推杯換盞的盞,又稱器皿 材質通常為陶瓷、金屬、木、竹等,是日常盛裝液體的器具。知己好友,幾人之間共飲茶水,暢談心事,推杯乃敬茶之互敬之意。親朋好友聚會喝酒時互相敬酒,歡聲笑語,氣氛融洽,在飲酒,喝茶中喝了茶會齒頰生肖氣氛融洽,在飲酒,喝茶中,喝了茶會「齒頰生香」嘴邊覺有香氣生出,因為茶自帶一種清香,並且香味綿延。喝茶既是解渴的方法,又是一種清淡的生活品味。可以不用很奢侈,三杯兩盞清茶。「對花啜茶」「三茶六禮」……流傳下來與茶有關的成語詩句不比酒少。
(三) 在古代社會,服飾與裝飾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符號,《服飾成語大觀》收入了500餘條,與服飾有關的成語,具有歷史與文化的雙重價值。
上古時代,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年齡沒達到之前,男孩就簡單的把頭髮紮成左右兩束,像兩隻角一樣立在頭頂兩邊。《詩經衛風氓》中,「總角之宴,言笑宴宴」的詩句化成成語「總角之好」,說的就是以髮型指代年齡,指童年也指童年的好朋友。十五歲之前的女孩簡單的束髮,又稱「」垂髫之年」就是在頭頂綰個髫,一部分的頭髮垂直披散下來。
最初的服飾也較簡單,古人穿的衣裳基本上是棉麻織成的,穿在上身的叫著衣,穿在下身的叫做裳。「顛倒衣裳」 就說明衣裳穿反了比喻顛倒次序,衣裳是男女都可以穿著的樣式。詩經裡「綠衣黃裳,白衣紅領」讓人追懷那遙遠的,樸素的美。古時候的內衣又叫襯衣,意為貼著身子穿的衣服,襯和衫的名字沿用至今。我想說一句,傳統漢服比我們現在的衣服好看多了,現在也有一些人愛穿漢服,可見對古裝的喜愛。
(四)從建築方面的成語了解一下古人住行。
有屬於自己的住房,就是有屬於自己的家,原始人以洞穴為家,後來隨著生產力的逐步發展,轉為地面建築。成語「穴居野處」,「登堂入室」到「窗明几淨」,就逐步反映出他們居住條件的進步,再看看他們的床:「掃榻以待」,榻指狹長而較矮的床形坐具,後來也指床,床三尺五曰榻,獨坐曰枰,八尺曰床,大概榻的長度只有床的一半,「掃榻以待」掃櫥榻上的灰塵,等待客人來到 。炎黃子孫熱情好客的風尚,從古到今。
「百日小成,登堂入室,千日大成,登峰造極」古代的堂,指正廳,室是指室,先進門,再入堂 後入室。室內四角 都有各自的名稱,西南角叫「堂奧」;西北角叫「屋漏」;東北角叫「宧」;東南角叫「窔 」。室內北面亮,南面暗,南面兩角以「堂奧」、「窔」為名,都有幽深黑暗的意思。古代文人謙稱自己「未窺堂奧」,意思是剛入門,還沒深入。與「登堂入室」字面意思正好相反。
古時候的路邊、山上修建的供人們休息的亭,也是一種傳統建築,源於周代,亭一般為開敞性結構,沒有圍牆,頂部可分為六角,八角,圓形等多種形狀,造型輕巧,布設靈活,是人們送別、趕路、休息的地方。也是文人墨客抒發感情的場所。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長亭短亭說的是十裡一長亭,五裡一短亭。
老百姓出行常常步行,車輛一般為貴族所有,老百姓「安步當車」,從容的步行,代替乘車,輕輕緩慢地 行走,也指安守貧困生活,或許也是一種正確的生活態度,有如散步般心境。古代對於行還是有一定規矩的,行走的動作分:行、步、走、奔、趨 等。「繩趨尺步」就是走路的快慢,要符合規矩儘管生活清苦,還是活的這麼有儀式感,是對自己的重視,對生活的尊重。
成語體現了心理文化,心理學把心理知識分知、情、意,內涵是精神文化。包括道德倫理,知識,藝術,信仰,文學,音樂,愛情等都是漢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漢中有大量表現各種不同藝術形式的成語,從中可以比較系統的了解下。
(一) 中國古代的文學或理論作品,因為用語的精髓,朗朗上口,演化成成語,能給文章增添高廟與典雅之氣。
出自詩經的成語,177條,出自論語的成語173條,出自孟子的成語136條,出自春秋的成語255條,出自莊子的成語161條,出自史記的成語265條,出自漢書的成語158條,出自唐詩的成語310條,就是宋詩詞的成語140條。
蘇東坡《前赤壁賦》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生成了成語名句「遺世獨立」「羽化登仙」「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正襟危坐」「一葉扁舟」「滄海一粟」「清風明月」「馮虛御風」。如此飄逸,高雅的句子,作者的文採可見一斑。「韓潮蘇海」就是誇蘇東坡等文人文採好的成語。「韓如潮,柳如泉,歐如蘭,蘇如海」概括了四大家散文的風格特徵:「韓文像潮水一樣浩蕩奔騰,柳文晶瑩活潑,歐文平易舒暢,蘇文則顯得「汪洋恣肆」。
秦觀《鵲橋仙》「佳期如夢」「朝朝暮暮」「柔情似水」婉約細膩的成語,謳歌了牛郎織女真摯純潔堅貞的愛情。 文學作品是最能反映人的思想感情,最初對於牛郎織女神話故事的靈感來自於天上的星宿,織女星和附近的幾顆星連在一起,架成一個七弦琴的樣子,我們叫它「天琴座」牽牛星,在織女星的東方,他們之間從北到南橫過一條銀河,銀河的東南面有一排成一直線的三顆星,中間的一顆很亮,兩邊的光芒微弱,看去與中間的一顆心距離相等,這中間最大最亮的就是牛郎星,兩邊是他挑的孩子,三顆心在一起叫「挑擔星」小時候在夏天的夜晚,我喜歡去看這幾顆星,因為我知道他們的故事,老百姓根據這幾顆星在天上的分布,編織出了這個愛情故事,又演繹出不同的版本,可見老百姓純真的情懷,無窮的智慧。
文學作品裡的成語有一部分是形容美少女的。「娉娉嫋嫋十三餘,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裡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豆蔻,也被稱為含胎花,人們稱十三四歲也是女孩子的「豆蔻年華」這個典故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一首著名的七言絕句《贈別》,如果你看到豆蔻花,就會覺得拿它比喻成少女,多麼的貼切,豆蔻花美,少女如花一般的芳華容顏更美 。有人說杜牧的這首詩是形容歌姬的,我想杜牧形容的豆蔻少女一定是揚州成裡普普通通人家的女孩兒,才如豆蔻不施粉黛、清雅脫俗、不失天然。談文學作品裡的成語,就要提到曹植的作品:「翩若驚鴻、婉若遊龍、華茂春松、榮曜秋菊,髣髴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一首洛神賦就能看出曹植的才華,難怪用「才高八鬥」來形容他。「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獨得八鬥,我得一鬥,自古及今共用一鬥」謝靈運言。由此後世便稱才學出眾者為「才高八鬥,或為「八鬥之才」。不得不說一句,謝靈運這一誇,誇大了曹子建,貶低了其他文人呀。
(二) 成語在藝術方面的體現
我國古代的音樂發源的比較早,人們在解決溫飽的同時,也想有一點娛樂生活。最初的樂器是「骨哨」,截取鳥禽類中肢骨加工而成。器身略呈弧曲。有一件骨哨出土時腔內插有一肢骨,將有孔的一段放入嘴裡輕吹,同時抽動腔內肢骨,就可以吹出簡單的樂曲,當遠古人聽到第一聲樂音,應該是非常激動,興奮的。
後來音樂又分出高雅與通俗,「陽春白」「下裡巴人」陽春白雪是戰國時代楚國的一種較高級的歌曲,主要為宮廷遠場,老百姓難得一見,在春天裡,下雪是很難得一見的景觀,所以用來比喻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學藝術,下裡巴人同樣是楚國的歌曲,但主要在民間流行,說的是鄉下人的音樂,故用來比喻比較通俗易懂的文學藝術,現在也被引申為通俗的大眾化的事物。
中國古代十大樂器:琵琶、二胡、編鐘、蕭、笛、瑟、琴、笙、鼓、壎。古代的梨園弟子,絲竹管弦,樣樣精通,我想起了韓愈說:「無以冰炭置我腸」想起來白居易寫的:「大珠小珠落玉盤」古代音樂藝術好豐富啊。
從「雙管齊下」看古人高超的繪畫水平。我國漫長文化發展過程中,畫家用繪畫的形式描繪和記錄古代社會生活的畫面。我們現代把它稱著「中國畫」「國畫」。繪畫的最高境界「外師造化」「中得心源」唐朝的畫家張擅用水墨 畫山水松石,畫松用雙手握管,一時齊下,一作生枝,一作枯枝,語為「雙管齊下」「妙手丹青」即使山水、花鳥等純自然的客觀物象,在觀察、認識和表現中,也自覺地與人的社會意識和審美情趣相聯繫,借景抒情、託物言志,體現了中國人「天人合一」的觀念。
(三)成語中反映出古人教誨育人的原則、作風
教育樹人,第一當說孔子。子路曾經問孔子:「如果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呢?」孔子說:「還有比你更有經驗,有閱歷的父兄呢?應該先請教請教他們,哪裡就能馬上就做呢?」冉有也同樣問孔子:「聽說到一個主張很好,是不是應該馬上實行啊?」孔子答道:「當然應該馬上實行。」公西華看見同樣問題而答覆不同,便去問孔子,孔子說:「冉有遇事小心猶豫,所以要鼓勵他勇敢,子路遇事衝動,所以要叮囑他慎重。」這就是「因材施教」的充分體現吧。老師教會我們做人做事,我們更要「尊師重道」師者,人之模範也,一日為師,終身為師。「道」作為最大的學問,是最終的追求目標。尊敬師長,重視自己的教育,追求最大的學問。做 學問還要懂得「循序漸進」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循序漸進是學習必要的過程,你想寫好文章,必須多閱讀,想練好瑜伽,就要先練習小動作。做學問也要有方法,「融會貫通」的意思就是要把各方面的知識或道理融合貫穿起來,從而得到系統透徹的理解,古聖人教育人的話,我看來字字是金。
教育從孩子抓起,古人教育孩子是很嚴厲的。古代的小孩比我們現在的兒童苦多了,才入學的兒童就要讀懂背誦《千字文》《笠翁對韻》,《百家姓》等等,讓他們從書本中學做人的道理。有成語為證:「光明磊落」「浩然正氣」表現中華民族正義感;「童叟無欺」「一諾千金」表現了中華民族的誠信;「勇者無懼」「大義凜然」表現中華民族不畏強暴。「不落窠臼」「獨闢蹊徑」表現中華民族勇於創新。
做人還有一種高境界「難得糊塗「這四個字成語是清朝乾隆年間鄭板橋傳世的名言。難得是這境界,我們一般人達不到 。只有極自負,極自信的人,才有的胸懷,才有的領悟。現在有人喜歡把「難得糊塗」掛在嘴邊或掛在牆壁上。其實是對「難得糊塗」膚淺的認識而已,並沒有多少人有更深的理解與體會和執行力。
做人還有一種境界「一諾千金」古代有這麼一個故事就是反映了老百姓看重誠信對失信的人的厭惡。濟陽有個商人過河時發生意外,船要沉了,他抓住一根麻杆大聲呼救。有個漁夫聞聲而至,商人急忙喊道:「我是濟陽最大的富翁,你快救我,給你一百兩銀子。」被救上岸後,商人卻翻臉不認帳了 他只給漁夫十兩銀子 漁夫責怪他出爾反爾,富翁說:「你一個打魚的,一天能掙幾個錢,一下子得到十兩銀子還不滿足嗎?」漁夫怏然離去。不料想後來那富翁又一次在原地翻船了,有人慾救,那個曾被他騙過的漁夫說他就是那個說話不算話的人,結果商人淹死了。失信於人者,一旦遭難只有做「坐以待斃」。
(四)從成語裡探聽古人的信仰
「朝聞道,夕死可矣」「道」指的是宇宙間的一切法則,道理。不是通過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早上聽到一個道理,晚上死了也行。一輩子要明白的道理太多,明白一個就去死,那不知道死多少回了。同時明白道理,不是為了去死,還是為了更好的去生活。
子曰:「仁、義、禮、智、信。」儒家思想對中國人的影響頗大,現在我們的思想多少還有儒家的觀念,千百年來,治根於中國人心中的價值標準和道德觀念,無不在「儒」的基礎上引申和闡發。其中一「仁」為基礎和精髓。仁,人心也,博愛之謂人「仁政愛民」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在最開始的上古時代,堯舜禹彰顯出了這種思想等仁政理念。「人本主義」天地之間人為貴。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
「順其自然」道家願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老子》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無中生有」是道家對事物的樸素認識。道家提倡「修身養性」通過自我的修養,能使身心人格達到完美佳境,遇事要清靜無為、心平氣和、順其自然。學說樸實以自然為美,強調情感的自由抒發,追求自然和簡樸,因為大道本身實無華。不過老莊思想中有憤世嫉俗的一面,雖然主張恬淡虛靜,卻也不遺餘力的抨擊黑暗的社會現實。
佛說:「三生有幸」。源於佛教的生死輪迴說。指前世今生來世,都很幸運。常用於人們初次見面時的套語。佛家的這種思想感性,講究緣分,講究因果,「種因得果」凡事有因才有果,所以要心善行善。不求回報,自有回報。佛教在傳入我國最初注經譯經為主,後來獨立發展,中國化。
(五)從成語裡領會華夏兒女情長
「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同居長幹裡,兩小無嫌猜。」最幸福的愛情莫過於「青梅竹馬」「兩小無猜」「一生一世一雙人」歷史上青梅竹馬的感情故事很多。
愛情的媒人「月下老人」以紅繩相系男女,確定男女姻緣,故事產生在唐代,體現了唐朝人對愛情與婚姻「前世註定今生緣」的認知態度。對於從前那種結婚一定要講求「門當戶對」的觀念來說,月老的婚姻觀念有了很大的進步。好像古代的愛情故事講的都是關於美女的「郎才女貌」「才子佳人」有多美的女子,就多美的愛情。最美「傾國傾城」語出自漢武帝時音樂家李延年詩「北方有佳人,遺世而獨立, 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唯美的愛情都必定是「才子佳人的故事。
成語風格古樸典雅精煉,其中保存了大量中華民族古代社會的人文信息,典章制度,包括古代制度文化內涵、生產力、宗法和婚姻、社會禮儀、習俗等。
『一』古代的生產力體現在農作與紡織,男耕女織模式。
在靠天靠地吃飯的古時候,「以農為本」農事與氣候息息相關,「一年之計在於春」說明了「春種秋收」的規律。把握春播的大好時機,就有希望有一個大好的收成。常年的勞動經驗交給了人們經驗:農作物的發芽、生長、開花、結果都與一定的溫度、溼度、光照有關。春天來臨,日溫漸漸高升,雨水增多,光照時間增長,適合各種植物生長,於是老百姓們在春天忙忙碌碌的農作。簡單的方法是「刀耕火種」先以石斧,後來用鐵斧砍伐地面上的樹木等枯根朽莖,草本曬乾後用火焚燒。經過火燒的土地變得鬆軟,利用地表草木灰做肥料,一般種一年移地而種。精細的方法是「精根細作」耕田、除草、植樹、播種。「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春天是新生命開始的季節,所以說,「一年之計在於春」。
「女織男耕,桑床滿圃」由「日月如梭」來了解一下古代紡織技術。梳子是織布機上的重要機件,牽引緯線用。它的出現經歷了一個較長的演變過程。早期編織中,要把紗線一根根地編入,速度很慢,人們經過長期的實踐,逐步製成了原始織機,原來編織的經向紗線,就成為織布上的經紗,骨針和用骨針穿引的紗線,就成為織布機上的杼子和緯紗,骨匕擇成為織機的打緯刀。梭子剛出現時較為杼。漢以前已經有梭,但名稱仍然為杼。由刀杼演化來的。梭子兩頭尖,外殼光滑,在梭口裡引緯往來很快,織布效率大為提高。
女人們在家織布,她們是非常心靈手巧的,日積月累經驗所得,不但和男人們一起發明了紡織的工具,還發明了錦,還有後來的「綾羅綢緞」「彈琴蜀郡卓家女,織錦秦川竇氏妻。錦是以彩色的經緯絲線織成各種花紋的織品,其花紋精緻古雅,澀澤瑰麗多彩。錦上面織花朵,就叫「錦上添花」文獻記載我國在殷商時代已有織錦生產,工藝不斷發展,到唐代時織錦,技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提面割緞錦給人以層次浮凸的感覺,是名副其實的「錦上添花」織作。
『二』 從成語了解古代科技水平。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陰。」——「一刻千金。」用刻度來表示時間。「以漏刻計時,分一晝夜為一百刻。「漏」指漏壺;「刻」指刻劍。用來計時、守時並且不會受到夜晚天氣變化的限制。漏壺很簡單,就是一把帶提梁的壺,在壺下邊留小孔,杆上有刻度見,看水退到哪一刻度就知道是什麼時間。
「滄海桑田何時變,怕桑田未變,人先老。休為此生,煩惱。」滄海是怎樣變成桑田的呢?從「滄海桑田」中已知古人對海陸變遷的認識:從何時,古人對海陸變遷已經形成普遍認識。「滄海桑田」最早有詳細記載的是沈括的《夢溪筆談》。沈括說:「雁蕩山峰,皆包在諸谷中,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然而一進入故地,就見到山峰聳立,直衝雲霄。這種現象的成因,當時為谷中大水所激,泥土盡去,為巨石巋然挺立爾。」他明確提出了流水的侵蝕作用和巖石不如泥土容易被衝蝕,是形成雁蕩山諸峰的原因。
天文曆法是古代人民的生活經驗裡得到的,是老百姓的智慧結晶。「閒雲潭影日悠悠,物轉星移幾度秋」「鬥轉星移」天體的星鬥變動所致。晴朗的夜晚,人用眼睛能看得到的星宿大多數都是恆星你「唐代天文學家張遂通過精確測定恆星的位置發現和古代經歷的有顯著不同,這是世界上第一次發現恆星的運動。」「月暈而風,礎潤而雨」月暈出現 將要颳風;礎石溼潤,就要下雨。這些都是老百姓生活的經驗所得。「月亮外圍套上白色的光環氣象學就叫月運勢空氣中有大量的冰晶懸浮著,在高空形成捲雲層,當月亮的光線投射到冰晶時,經反射、折射便在月亮周圍形成光圈,伴隨的是雲層逐漸增厚,風力加強,預示風雨即將來臨。下雨之前地上的石墩比較陰涼、吸溼性差水氣就凝結在上面,這就是礎潤而雨的現象。」
再看一個成語「來龍去脈」看古人對居住環境的認識與擇選。「來龍去脈與古代的風水學有關,風水先生把山川與河流稱為龍,觀察山脈的走向、起伏、尋找聚氣之勢力;追尋水的源頭和流向。從生活實踐中得到的經驗,把居住與自然條件相結合,將住房建在河流的北面,山坡的南面,房屋可以接納更多的日照,躲避寒風,還可以避免洪水的襲侵,又可以引水流灌溉田地。」
『三』從流傳下來的成語「華佗在世、扁鵲重生」來談談古代名醫高超的醫術。
華佗給病人治療時,能夠根據不同的情況,開出不同的處方。有一回屋裡兩個病人訴說的病症相同:頭痛發熱。華佗分別給兩人診脈後,給一人開了瀉藥,給另外一人開了發汗的藥。兩人都感到非常奇怪,問:「我們倆人症狀相同,病情一樣,為什麼吃的藥就不一樣呢?」華佗解釋說:「你倆相同的只是病症的表象,病因完全大相逕庭。你是由內部傷食引起的,他的病卻是由外感風寒引起的,不同的病因,當然得對症下藥,沒過多久,倆人病都全好了。後來「對症下藥」這個成語就用來比喻要善於區別不同的情況,正確的處理各種問題。
《列子湯問篇》和《史記扁鵲列傳》就有春秋戰國時代著名醫學家進行外科手術的記載。華佗製作麻佛服散當麻藥為病人做外科手術。戰國名醫扁鵲以毒酒作麻藥,為病人「剖腹探心。」
在古代科技相對低的狀態下,華佗和扁鵲醫術如此高超,與現代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後人語「華佗在世」「扁鵲重生」來表達對他們的肯定。
『四』 成語裡透視一個國家軍事力量的重要性。
「弱肉強食」是大自然的生存法則,戰爭給 人民的生活帶來許許多多的災難,這又是不可避免的規則。軍事建設是必要的,國家有文狀元武狀元。多少文人都是文武雙全、沙場報國。「醉裡挑燈看劍」「聞雞起舞」。《投筆膚談》:「夫將有武將、有大將、有儒將。儒將者決勝廟堂,武將者折衝千裡者也。大將者,深明天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而三竭。」打仗全屏戰士的勇氣,加強軍事建設,招兵買馬,極草,巨量,語言,白兔記,朝廷有旨抓啊,招兵買馬,極草,巨量,著,即便是購買戰馬,集草屯糧,儲備物資擴大武裝力量股市裡說,興百姓苦亡百姓苦,戰爭,是世界上最殘酷的事情,也是最無奈的事情,最受苦的是人民,「古來徵戰幾人回。」「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深閨夢裡人。」
『五』 從成語裡了解古代家庭制度,婚姻觀。
家庭是國家和社會的基石,這個基石要擺得正,國家與社會也就穩定、繁榮。而婚姻,又是家庭的基石,婚姻要擺正,家庭才能和美。成語中蘊含的婚俗文化體現了幾千年來漢民族的婚姻觀。
古代的婚姻觀之一:「門當戶對」就是男婚女嫁時兩家人家財富地位相當,沒有別的含義。貴族與貴族通婚,世家與世家聯姻。婚姻觀之二:老百姓主要講究「親上加親」表兄妹姨兄妹連陰姻。這樣例子不少:「薛寶釵賈寶玉,陸遊唐婉,沈復陳芸」,婚姻觀之三:「媒妁之言」「明媒正娶」《詩.齊風.南山》則有「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非媒不得。」
古代的婚姻進行時,兩個新人就床而坐,男左女右,各自剪下自己的一縷頭髮,然後再把這兩縷發相互綰結纏繞起來以誓結髮同心、愛情永恆,生死相依永不分離」這就是,「結髮夫妻」古代基本不支持自由戀愛。《禮記》有雲,「奔者為妾,父母國人皆賤之,良賤不婚」儘管這樣,古代人生活裡還是有愛情的。我想大約古代的女子都比較賢良淑德溫柔善良,並且女子有嫁雞隨雞的心境,能全心全意的對待丈夫。《詩經.小雅.棠棣》中,夫妻之間幸福的家庭生活被苗述為「妻子好合,如鼓琴瑟。
「賭書潑茶」這個成語講的就是夫妻恩愛的故事。李清照和丈夫趙明誠,夫婦倆都喜好讀書,每次飯後一起烹茶的時候就用比賽的方式決定飲茶先後。問某某典故出自於哪本書哪一卷第幾頁第幾行,答中者先喝。可能贏者往往因為太過開心,得意忘形,而將茶水潑了一身,成為流傳至今的千古佳話。試想,讀書本已是雅事,而相知相惜的二人更是在日常中用「賭書」增添生活情趣,即使不慎將茶潑了,仍然興致不減,餘下滿身清香,可以看出李清照趙明誠夫婦之間美滿的愛情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古人純樸的親情觀,成語裡也有體現。說個「長兄如父」的佳話。我們從「溫公愛兄」來說司馬光與哥哥兄弟倆的感情。他對哥哥敬重又倍極關懷。當時哥哥已八十歲了,司馬光也年事不小,但侍奉兄長就如同侍奉父親一樣盡心。尤其老人家體質弱,消化不佳需少量多餐。每當吃完飯不久,溫公總會親切地問候哥哥:「您餓了嗎?有沒想吃點什麼?」幾乎是時刻關注,如同照顧嬰兒般。「長兄如父」般照顧與尊敬。孟子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也就是說孩子在孩提時代懂得敬愛父母稍微長大之後懂得友愛兄弟,這些都是不用學習,就能知道的。
結論
漢語言是漢文化的表徵,中華民族幾千年來在認識自然和社會中所創造的燦爛文化,無不在漢語中得到廣泛而深刻的反映。作為漢語詞彙重要組成部分之一的成語,更是民族文化的精華,富有凝鍊的民族文化特徵。中國成語涉及方面之廣是任何一個國度語言所無法比擬的,可以說,中國的成語,就是一部百科全書,我們了解成語可廣識、達禮、修身。
本人才疏學又淺,略談一點,請給予批評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