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10月13日消息(記者張庶卓)中國兒童藝術劇院最新創排的「中國故事」之《成語魔方》(四)將於10月21日在假日經典小劇場首演,帶領大小朋友在快樂中領悟成語,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此次《成語魔方》系列劇包含「葉公好龍」「東施效顰」「自相矛盾」三個成語故事,作為該系列的第四部作品,本劇將以更加童趣,更加新鮮、生動的方式展現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成語智慧。
該劇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副院長馮俐、趙寒冰,《葉公好龍》編劇孫夢竹、導演楊成,《東施效顰》編劇傅玲、導演何吉光,《自相矛盾》編劇楊雯默、導演劉奇,舞美設計王冰,燈光設計黎巍,人物造型設計於冉,演員代表馬寅、唐妍等日前與媒體見面。
《成語魔方》系列迄今已創排了4年,每年都有小朋友盼望通過新鮮有趣的方式了解新的成語。秉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原則,《成語魔方》的主創在每一個成語的展現上都努力做到精準釋義,並在展現成語本意的基礎上,對故事進行了延展,增加了對故事思考的深度。
「葉公好龍」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成語故事,編劇孫夢竹和導演楊成在完整呈現這個故事的同時,嘗試讓小朋友們去思考什麼是真正的喜歡。編劇孫夢竹表示,她小時候會因為毛筆字好看而喜歡它,但當她真正學習時,發現要面對的是無盡的練習,那句「喜歡」就不那麼容易說出口了。而現在的孩子們也會面對這樣的問題,孫夢竹希望能通過這個故事讓孩子與家長共同思考喜歡的真正意義。導演楊成一直主張兒童劇應該全家共同觀看,因此在故事的呈現上,注重讓低幼的兒童看得懂,讓高年級的孩子有所思考,讓家長從中得到成人的感悟。
「東施效顰」的編劇傅玲和導演何吉光則在人物行為的原因上進行了延展,引領小朋友們去思考什麼是真正的「美」。在傳統意義上,人們往往停留在嘲笑東施的愚昧上,卻很少探究東施模仿西施的原因,而此次在創作過程中,編劇傅玲和導演何吉光反覆進行探討修改,試圖去挖掘人物動機,從而展現人性。
「自相矛盾」是一個本身就充滿故事性的成語,編劇楊雯默和導演劉奇卻也不滿足於將故事原封不動地搬上舞臺。編劇楊雯默在前期也參與了排練,這讓她找到了新的火花。反覆的修改也讓故事在人物形象的刻畫、臺詞的設計上更加完善。在導演劉奇看來,作為兒童戲劇工作者,不僅要將故事的原意呈現在舞臺上,更應該對故事有所引申,讓故事更加豐滿有趣,不僅讓小朋友了解成語,還能讓他們記住並在生活中應用。值得一提的是,《自相矛盾》中除了音效,大多採用了現場伴奏的方式,以中國傳統樂器融合西方表演形式,輔之以中國戲曲元素,讓小朋友在輕鬆接受的同時,潛移默化地感受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
前三部《成語魔方》已經形成了一套簡約獨特的舞美風格,此次新創排的《成語魔方》將會在延續這種舞美風格的基礎上,進行更加深入的發掘,舞美布景更加精緻,增加舞美的可舞性。作為四部《成語魔方》的舞美設計,馮磊表示,此次舞美的設計概念是與現在國際上較為流行的理念相統一的,即通過各種道具與演員肢體的結合去演繹各個故事。這種設計理念具有一定的實驗性和探索性,也更有利於開發孩子的想像力。
此次三個成語故事既在整體上保持了風格的統一,又各自有不同的特色。舞美設計王冰說:「『葉公好龍』的畫面層次更豐富,同時設置了機關龍偶,讓演員可以在臺上『舞』起來;『東施效顰』注重意境,運用小橋、荷塘等元素體現江南的如詩如畫;『自相矛盾』則側重演員與景的互動,屏風不再是單純的二維平面,而是會在演出過程中逐漸變成立體結構,配合表演。」燈光設計黎巍強調,在注重童趣性的同時,不會運用過多娛樂性的燈光,而是會保持燈光上的嚴肅性,這也是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的表現。《成語魔方》的音樂也融合了傳統民樂元素和現代電子音樂元素,作曲劉君利表示,《自相矛盾》首次運用傳統打擊樂的方式進行現場伴奏,也是一次大膽的嘗試。
此次《成語魔方》中的三個故事都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因而在形體和服裝的設計上,既保留了古人傳統服飾和姿態的樣貌,又加入了符合當代審美的元素。形體設計徐元博對演員進行了古代禮儀的基本訓練,在服裝方面,人物造型設計於冉將服飾分為貴族和平民兩個階層,根據角色的特點,通過服飾體現人物的性格和地位。同樣設計了四部《成語魔方》的造型。
如同前幾部《成語魔方》一樣,此次三個故事的演員依舊是實力不凡,既有國家一級演員,又有「梅花獎」的得主。在《葉公好龍》裡,馬寅、吳子競、沈明舉三人扮演了三個性格迥異的縣令,他們或自負、或諂媚、或憨傻,演員肖宇則扮演了一隻身手矯健的小龍,而由李博扮演的僕人「老李」則代表觀眾視角去引領思考。《東施效顰》裡,由唐妍扮演的東施和李園園扮演的西施形成鮮明對比,令人捧腹的同時,也會跟著由翁楊扮演的畫師去發現真正的「美」。《自相矛盾》裡,宋祖全扮演的賈有才將展示獨特的才藝,相信也會給觀眾帶來新奇的體驗。
中國兒藝院長尹曉東表示,《成語魔方》系列作品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不斷挖掘傳統文化,不斷探索創新的平臺,中國兒藝始終懷著對傳統文化的敬畏之心打造《成語魔方》系列品牌,力圖做到傳播中國當代價值觀念,傳播優秀中華文化精神,反映中國人的審美追求,通過「小而精」「精而巧」的藝術風格,讓孩子在童趣中體味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