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鄧散木《篆刻學》:「朱白相間印」及其對姓名章創作的啟發

2020-12-19 騰訊網

古代的匠人是深具審美理想的,這充分體現在中國古代的印章裡。比如,在漢印裡就有半朱半白的印章,也有朱白相間的印章,這打破了印章非朱即白的審美樣式,使印章之美大幅度地豐富起來。

鄧散木先生在《篆刻學》私印章節下,專門討論了朱白相間印:

(第四節、朱白相間印)

雖然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朱白相間印,但我們仍沿著鄧先生的思路走,也專門說說這一類私印,可以先看印例:

(漢雙面穿帶印:臣輝)

這是典型的漢私印,也是典型的朱白相間印,在這方印裡,「臣」字是朱文,「輝」字是白文。蓋出封泥來,是這樣的效果:

(朱白相間的封泥效果)

這一類印,在漢印裡極多。朱白分布依據文字多寡,形式又略有不同,有一朱二白,二朱一白的印例,如:

(一朱二白,二朱一白的印例)

這是說三字印:第一方「沈少卿」,沈字朱文,少卿白文;第二方「駱子功」,子功二字朱文,駱字白文。還有一朱三白,三朱一白,二朱二白的,比如:

(一朱三白、三朱一白、二朱二白)

這是說四字印:第一方「王廣之印」,王字朱文,其餘三字白文;第二方「笵通私印」,通字白文,其他三字朱文;第三方「孫世之印」,孫、印二字白文,世、止二字朱文。也就是說,在漢私印的朱白相間印裡,只要是朱白排列組合能組合出來的印例,都可以找到實際的印例,古人們嘗試了所有的可能。

那麼,朱白文字的選擇上有沒有什麼規律呢?

有!就是大抵筆畫少的字用朱文,筆畫多的用白文,其實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統一印面風格,乍一看,或者可以看作是統一的朱文,或者可以看作是統一的白文印,比如:

(朱白各半的印例)

這是兩方四字印,朱白各半,一方是上朱下白,一方是左朱右白。但有共同之處,就是兩方印中,凡字形相對簡單的就處理成了朱文,如第一方裡的「王、之」,第二方裡的「之、印」;凡字形相對複雜的就處理成了白文,如第一方裡的「充、印」,第二方裡的「沈、宜」。

如果是兩字印,就相對更明顯,比如:

(二字印裡的朱白相間)

這是一方二字私印,一朱一白,字形簡單的「尹」處理成了朱文,字形複雜的「歲」字處理成了白文,實際視覺效果是朱白統一,既像是一方純白文印,又像是一方純朱文印。

其實,朱白相間印是工巧一類的印,私印應用較多,較正式的場合,不多見此類朱白相間印。這給我們後世的創作提供了不少創作思路:

當我們遇到入印文字相對繁複情況時,我們可以處理成滿白印式,筆畫繁多的文字處理成滿白相對容易;當我們遇到入印文字有復簡差異較大的情況時(這個差異是相對的,甚至也是可以人為選擇調整的,因為漢字有異體字,同一個漢字有時還有不同的篆法),我們除了可以處理成疏密衝突相對極大的樣式外,例如趙之謙大師經常這樣做,這是相對還是比較正式的私印,如圖:

(趙之謙的印例)

顯然,第一方「王懿榮」三個字中,「王」字明顯字形簡單,刻成朱白相間印也無不可,但趙大師很可能是為了求其更為正式,於是選擇了突出疏密的章法。同理,第二方「趙之謙印」,則「之」和「印」相對簡單,另外兩字相對繁複,其實也可以處理成朱白相間印。

處理成朱白相間印往往更求工致,就是把筆畫少的文字刻成朱文,筆畫多的文字刻成白文,如趙叔孺的和陳巨來的作品:

(趙叔孺與陳巨來的朱白相間印)

顯然,這兩方印的創作思路是朱白相間印的創作思路,原則很簡單:字形簡單的就刻成朱文,字形複雜的,刻成白文。同樣,黃牧甫也有類似的作品,如圖:

(黃牧甫的朱白相間印)

兩方印分別是「王正孺」、「臣繼昌」,章法處理原則均取法於漢印的朱白相間印。但極正式的場合,不適宜這樣的朱白相間印。因為它到底有些討巧,不夠莊重樸實。

(【細讀《篆刻學》】之1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細讀鄧散木《篆刻學》:古人如何刻姓名印
    如果名字只有一個字,就刻成:姓某,或者姓某印,再或者姓某之印,用字大致只有三種,如圖: 就是除了姓之外,名字是二個字,就刻成:姓某某,或者姓某某印,如圖: (李剛田,馬士達《篆刻學》2009年8月第一版,96頁)但鄧散木認為 多僅表裡邑。……裡邑長,略同今之保正裡甲,其秩甚卑,印加唯字,正所以示其秩之卑下,然未見載籍,未由確定。其姓名下作唯印者,或示無他印,或示謙下,當無他意。
  • 細讀《篆刻學》:古人的成語印
    (鄧散木《篆刻學》的成語印章節) 「成語印」中的成語,指的是能夠成為一句話的語句。把這一句語句入印,就是「成語印」了。 依鄧散木先生《篆刻學》所講,成語印最早盛行於宋元,傳說賈似道(南宋晚期丞相)有一方「賢者而後樂此」印,從此以後,成語印相沿成風。到了明清時期,成語印更加風行,明代何震(即何雪漁)喜歡用《世說新語》詞句入印,也有牢騷語、風月語、佛道家語入印的。
  • 細讀《篆刻學》:魏晉六朝印
    在現有的篆刻學體系內,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都屬於一個不可分割的大時期,被稱為漢晉南北朝時期,也就是我們說的漢印印風時期,但鄧先生在他的《篆刻學》裡將魏晉六朝印單獨列了出來,所以,我們分開說說它。
  • 朱白相間法與回文排序法篆刻講堂二十五章法十
    為了求得章法上繁簡布白的妥帖,一般多以印文中文字筆畫較多的做白文,筆畫較為簡單的做朱文。朱白相間的印章初看時不易察覺,細看方可發覺者為上。在使用朱白相間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印文是否適宜這種形式的表現,否則用的不好,會使的印面凌亂不堪。
  • 細讀《篆刻學》:「疏密」,值得篆刻初學者牢記的章法原則
    接著讀鄧散木先生的《篆刻學》,讀「章法」章節的第二節:疏密。
  • 《篆刻學》:吳昌碩和他的「吳派」
    鄧散木先生的《篆刻學》一書中,對於吳昌碩為代表的吳派描述非常簡單,我們有必要將相關的知識點補充進來。因此,本文除了記述鄧氏《篆刻學》所載內容外,另外補充了與吳昌碩及吳派相關的內容。
  • 46位南通印社社員為南通市142名援鄂醫護人員篆刻姓名章
    陳金亮、王鵬、桑智慧、陸雪琴、閭小勇、王麗……142名南通援鄂醫護人員的名字,被鐫刻在142方光潔溫潤的寮國石上,小篆、甲骨、金文、元押等字體迥異,朱文飄逸流暢,白文古樸端莊,個個賞心悅目,堪稱名章精品。
  • 篆刻學習:「印化」,實在是一件「很複雜、卻很重要」的事兒
    第一件事:「識篆」鄧散木先生有一本書叫《篆刻學》,書中明確說,要學篆刻,第一件事兒就是「識篆」,原話是「摹印家必須以識篆為先務」(見鄧先生手寫本的《篆刻學》開篇一段,周慧珺老師編的《鄧散木書法篆刻學》印刷體本漏掉了這一段,這實在不應該,因為它很重要。)
  • 印章種類(一篇文章讓你讀懂篆刻學)
    [漢私印]漢私印即為漢代的私人用印,是古印中數量最多、形式最為豐富的一類。不僅形狀各異,朱白皆備,更有朱白合為一印,或加四靈等圖案作為裝飾的,進而有多面印、套印(子母印)、帶鉤印等。印文除了姓名之外,往往還加上吉語、籍貫、表字以及「之印」、「私印」、「信印」等輔助文字,鈕制極為多樣,充分顯示了漢代工匠的巧思。
  • 篆刻的名稱與發展:關於改「篆刻」為「印學」
    在徐官以前及其後更多的印論專著中並沒有提及「篆刻」一詞。以「篆刻」直稱治印藝術最早大約是清代袁三俊著的《篆刻十三略》。其後世俗相沿「篆刻」的稱呼便傳播開來,並出現了一些以篆刻為名的論著。壽石工先生就著有《篆刻學》,但其正文多處稱「印學」、「治印」、「刻印」、「作印」等,提起「篆刻」的卻僅有一二處。
  • 鄧散木《鋼筆字範》中的兩種筆尖,如今用者寥寥無幾
    作為中國第一本鋼筆字帖,鄧散木先生與白蕉先生合著的《鋼筆字範》可以說是很多硬筆書法愛好者念念不忘的珍品。這本字帖誕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可以說是當時書壇的一大盛事。①鄧散木其人鄧先生的名氣,大多來自於在治印上的成就。藝壇上有「北齊南鄧」的說法,北有齊白石,南有鄧散木。在《鋼筆字範》出版之前的二十年間,鄧散木先生曾在江南一帶,連續開了十二次展覽,成就之大,令人稱奇。
  • 書法創作落款如何蓋印章,您了解嗎,很重要,我說您聽
    大家好,我是雨能生萬物,前幾篇關於書法創作落款的事項和大家聊過了,今天說說最關鍵的印章的問題,一幅好的書法作品,需要印章點綴,印章起到了點睛之妙處。萬綠叢中一點紅。可以使一篇書法作品熠熠生輝。但是如何使用印章,一篇作品裡該多少印章合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