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匠人是深具審美理想的,這充分體現在中國古代的印章裡。比如,在漢印裡就有半朱半白的印章,也有朱白相間的印章,這打破了印章非朱即白的審美樣式,使印章之美大幅度地豐富起來。
鄧散木先生在《篆刻學》私印章節下,專門討論了朱白相間印:
(第四節、朱白相間印)
雖然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過朱白相間印,但我們仍沿著鄧先生的思路走,也專門說說這一類私印,可以先看印例:
(漢雙面穿帶印:臣輝)
這是典型的漢私印,也是典型的朱白相間印,在這方印裡,「臣」字是朱文,「輝」字是白文。蓋出封泥來,是這樣的效果:
(朱白相間的封泥效果)
這一類印,在漢印裡極多。朱白分布依據文字多寡,形式又略有不同,有一朱二白,二朱一白的印例,如:
(一朱二白,二朱一白的印例)
這是說三字印:第一方「沈少卿」,沈字朱文,少卿白文;第二方「駱子功」,子功二字朱文,駱字白文。還有一朱三白,三朱一白,二朱二白的,比如:
(一朱三白、三朱一白、二朱二白)
這是說四字印:第一方「王廣之印」,王字朱文,其餘三字白文;第二方「笵通私印」,通字白文,其他三字朱文;第三方「孫世之印」,孫、印二字白文,世、止二字朱文。也就是說,在漢私印的朱白相間印裡,只要是朱白排列組合能組合出來的印例,都可以找到實際的印例,古人們嘗試了所有的可能。
那麼,朱白文字的選擇上有沒有什麼規律呢?
有!就是大抵筆畫少的字用朱文,筆畫多的用白文,其實這樣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統一印面風格,乍一看,或者可以看作是統一的朱文,或者可以看作是統一的白文印,比如:
(朱白各半的印例)
這是兩方四字印,朱白各半,一方是上朱下白,一方是左朱右白。但有共同之處,就是兩方印中,凡字形相對簡單的就處理成了朱文,如第一方裡的「王、之」,第二方裡的「之、印」;凡字形相對複雜的就處理成了白文,如第一方裡的「充、印」,第二方裡的「沈、宜」。
如果是兩字印,就相對更明顯,比如:
(二字印裡的朱白相間)
這是一方二字私印,一朱一白,字形簡單的「尹」處理成了朱文,字形複雜的「歲」字處理成了白文,實際視覺效果是朱白統一,既像是一方純白文印,又像是一方純朱文印。
其實,朱白相間印是工巧一類的印,私印應用較多,較正式的場合,不多見此類朱白相間印。這給我們後世的創作提供了不少創作思路:
當我們遇到入印文字相對繁複情況時,我們可以處理成滿白印式,筆畫繁多的文字處理成滿白相對容易;當我們遇到入印文字有復簡差異較大的情況時(這個差異是相對的,甚至也是可以人為選擇調整的,因為漢字有異體字,同一個漢字有時還有不同的篆法),我們除了可以處理成疏密衝突相對極大的樣式外,例如趙之謙大師經常這樣做,這是相對還是比較正式的私印,如圖:
(趙之謙的印例)
顯然,第一方「王懿榮」三個字中,「王」字明顯字形簡單,刻成朱白相間印也無不可,但趙大師很可能是為了求其更為正式,於是選擇了突出疏密的章法。同理,第二方「趙之謙印」,則「之」和「印」相對簡單,另外兩字相對繁複,其實也可以處理成朱白相間印。
處理成朱白相間印往往更求工致,就是把筆畫少的文字刻成朱文,筆畫多的文字刻成白文,如趙叔孺的和陳巨來的作品:
(趙叔孺與陳巨來的朱白相間印)
顯然,這兩方印的創作思路是朱白相間印的創作思路,原則很簡單:字形簡單的就刻成朱文,字形複雜的,刻成白文。同樣,黃牧甫也有類似的作品,如圖:
(黃牧甫的朱白相間印)
兩方印分別是「王正孺」、「臣繼昌」,章法處理原則均取法於漢印的朱白相間印。但極正式的場合,不適宜這樣的朱白相間印。因為它到底有些討巧,不夠莊重樸實。
(【細讀《篆刻學》】之15,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