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滋養了古人的成語智慧,也定能啟迪你

2020-12-11 大道知行知行堂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傳承中,成語始終保有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本,則是成語裡蘊含的智慧仍然啟迪著當代人。

忙裡偷閒:「偷懶」也是智慧

黃庭堅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

他仕途不順,被人詆毀,先後被貶黜至偏遠的黔州與宜州,前途堪憂,但黃庭堅卻毫不在意,住所雖破敗不堪,但其依舊坦然接受。

黃庭堅在政治風暴中幾經沉浮,始終以灑脫平靜的心態面對榮辱得失。

黃庭堅曾作詩「人生政自無閒暇,忙裡偷閒得幾回」,忙裡偷閒這個成語便出自於此。

「偷閒」二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它非常形象地體現了中國文人的一種情懷和雅趣,雖然胸懷天下,立志高遠,但是還要忙裡偷閒,張弛有度。「偷」字意義不好,但用在這個成語中非常形象生動。

登堂入室:竟是學習的智慧!

孔子的弟子仲由擅長彈瑟。一次仲由在孔子家中彈瑟,孔子聽後認為仲由的彈奏充滿殺伐之音,並不符合儒家中正溫柔的禮樂追求,於是說道:「仲由喜歡彈瑟,技藝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為何要在我家裡彈呢?」

意思是讚揚仲由已經有了一定成就,但還沒到精微之奧的最高境界。

後來「登堂入室」一詞就被用來形容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達到高深的地步;也比喻學藝深得師傳。

這個成語蘊含著古人對於不同學習階段理解的智慧。要是把「登堂入室」理解為從大廳進入內室,或是進入人們的家裡,這是欠妥當的。

終南捷徑:為人處世大有智慧

唐朝有一位道士名叫司馬承禎,他道法精深、學識淵博。

唐睿宗想封他官職,但司馬承禎堅決要回天台山隱居,尚書盧藏用指著附近的終南山對司馬承禎說:「那其中就有無窮的樂趣,為什麼一定要回天台山呢?」

司馬承禎用嘲諷的口氣回答道:「你說得不錯,那裡的確是做官的捷徑啊!」

原來,當初盧藏用考中進士後,朝廷並沒有馬上給他封官。盧藏用發現,許多隱居士人不但名聲沒有被埋沒,反而身價倍增。

於是,盧藏用在終南山假意做隱士,引起朝廷的重視,並很快做了大官。

「終南捷徑」這個成語便由此得來,指求取官職或名利的最近門路,也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盧藏用認為取「終南捷徑」達到做官目的是一種「智慧」,然而堅守節操的真隱士卻並不這樣認為。

囊中羞澀:「沒錢」也有智慧

東晉有一位大臣名叫阮孚,他以繼承父親和叔祖(阮籍)的任性曠達見稱,人稱「誕伯」。

阮孚高傲放蕩,不與權貴同流合汙,整日衣冠不整,飲酒遊玩,也不打理家產,因此生活時常貧困,他甚至曾經把金貂拿去換酒喝。

有一次,阮孚出去遊玩,隨身帶著一個黑色的布袋子,有人問他:「您的袋子裡裝的是什麼東西啊?」

阮孚回答道:「我的袋子裡只有一枚錢,恐怕袋子羞澀,用它來看袋子。」

後來,「囊中羞澀」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口袋裡沒錢的窘迫狀況。

阮孚的智慧在於明明因缺錢而窘迫的是自己,他卻說是怕袋子沒錢而羞澀。這種調侃可見阮孚的曠達性格。雖然袋子沒錢,但沒錢也有沒錢的智慧。

相敬如賓:相處的智慧

春秋時期,有一個晉國人名叫冀缺,他的父親犯下罪行被殺,他也因此被貶為平民。但冀缺並不怨天尤人,他不僅勤勞務農,還不忘讀書修身。冀缺妻子非常賢惠,為了不耽誤冀缺勞動,總是在家做好飯送到田裡去。

冀缺的妻子給丈夫送飯時,將飯碗高舉過頭頂,恭敬地遞給丈夫,像對待一個尊貴的客人一樣。冀缺也以同樣的禮節回敬妻子,恭恭敬敬地接過飯碗。

晉國大夫臼季看到冀缺夫婦相處的這一幕,感動地讚嘆道:「夫妻之間能夠如此敬重恩愛,真是有德之人!假如有這樣的人來輔佐治理晉國,國家肯定會興旺不衰。」後來,冀缺經過他的引薦做官,為晉國立下功勞。

「相敬如賓」來源於此,形容夫妻之間互相尊敬,像對待賓客一樣。誰說這不是一種相處的智慧呢!

瓜田李下:守住節操也有智慧

北齊有一位叫袁聿修的官員,他為官清廉,從不收賄賂。一次,他到外地考察地方官吏,途徑兗州,兗州刺史是他的老朋友邢邵。

兩人見面以後,邢邵拿出一匹白綢想送給袁聿修作為紀念。袁聿修有些為難,但反覆思索之後,還是謝絕了邢邵的好意,對他說:「我這次路過這裡,與往常不同。古人說,站在瓜田,最好不要彎腰提鞋,站在李子樹下,最好不要伸手整理帽子,免得被別人誤會。人言可畏,應像防禦水患一樣。你的心意我領了,但白綢不能收。」邢邵理解袁聿修,就沒有再勉強他。

「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可見,古人要守住節操,也是有智慧的,不僅要主動避嫌,還要取得朋友的諒解。

◎ 本文來源於「國學吧」,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這些你熟悉的成語 竟然都蘊藏著古人養生智慧
    沁人心脾呼吸到新鮮空氣或喝了清涼飲料,能使人感到舒適。心地光明磊落,無私而寡慾,便能一步步達到精神自守的境界。從中醫角度看,這個成語裡展示了一種養生方式——晨練,蘊含著一個健康理念——早睡早起身體好,術語叫「夜臥早起」。中醫很重視晨練,要求一年四季都要堅持。《黃帝內經》就說了:春天,廣步於庭;夏天,無厭於日;秋天,與雞俱興;冬天,必待陽光。晨練時間略有差異,但堅持這一點是必須的。古人無法精準計時,就用雞鳴之類的生物節律作為根據,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生物鐘」。
  • 古人的智慧,從這個成語中就能看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胸襟
    古人的智慧,從這個成語中就能看出,不得不感嘆古人的胸襟文/錦老師講歷史 圖/網絡前幾天,在抖音上有刷到papi醬的一條視頻,她在視頻中吐槽媽媽的俗語,看似吐槽,實則是秀了一把一個母親對女兒的愛。而古人留下來的俗語或者成語也不一定就是針對某一件事的,我們要善於運用古人的智慧來解決生活中所遇到的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一句成語: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這個成語還有一個典故。講的是靠近邊境一帶居住的人中有一個精通術數的人,他們家的馬無緣無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個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過了幾個月,那匹馬帶著胡人的良馬回來了。
  •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中,始終保有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本,則是成語裡蘊含的古人的智慧仍然啟迪著當代人。1、忙裡偷閒:「偷懶」也是智慧?  黃庭堅曾作詩「人生政自無閒暇,忙裡偷閒得幾回」,忙裡偷閒這個成語便出自於此。  「偷閒」二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它非常形象地體現了文人的一種情懷和雅趣,雖然胸懷天下,立志高遠,但是還要忙裡偷閒,張弛有度。  「偷」字意義不好,但用在這個成語中非常形象生動。
  • 讀讀形容書法的成語,對練習書法有啟迪
    成語極大地豐富了文字和文學的內涵,更是豐富和促進了書法藝術上的創作。只要你打開成語詞典,有關形容書法的成語有不少。形容書法成語的出現不僅豐富了書法藝術的內涵、也促進了書法藝術上的創作,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繁榮和發展。
  • 講述成語的「前世今生」——讀《王立群智解成語》
    今年6月,他的新書《王立群智解成語》上市。這本書,用歷史故事談論時下熱點話題,借用古代先賢的智慧,啟迪現代人,讓不同年齡、不同社會層面的讀者,都能通過閱讀該書,得到啟迪與教育。整本書講述了近300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成語故事,在這些成語中,有的我們能脫口而出,卻不知它出自何處;有些我們經常引用,卻不明白它的演變;還有的成語我們行走在大街小巷隨時都能看到,卻不清楚它背後隱藏的感人故事。正如王立群所說的:「我國的文化博大精深,成語是其中的瑰寶。對於成語,我們可以說既熟悉又陌生。」
  • 古人藏在成語裡的智慧,醍醐灌頂
    這個成語蘊含著古人對於不同學習階段理解的智慧。要是把「登堂入室」理解為從大廳進入內室,或是進入人們的家裡,就顯得有些粗鄙了。 典故出處:《論語·先進》:「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春秋時期,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擅長彈瑟。
  • 融入日常的這些成語和智慧都源於易經文化?
    2020年是波折的一年,但也是我們能重新思考,甚至"洗心革面","革故鼎新"的一年! 用類似心靈雞湯的開篇,只是引子。朋友們應該發現了文裡這些帶引號的成語?其實這些對後世影響深刻的成語或處世智慧都直接或間接地源於«易經»,有200多條,不少我們都比較熟悉,雖然有些古意與今意稍有差別。如下舉例些許:自強不息 «乾卦»: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群龍無首 «乾卦»: 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厚德載物 «坤卦»: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 中國古人發明5萬個成語,為何近現代很少發明新成語了?
    大家都知道成語一般都是四個字,其蘊涵的意義非常深厚。據統計,中國古人曾發明了5萬個成語,其中有96%是四字成語,可現代卻很少發明新成語,這是為什麼呢?其原因大概有3點。而這些人非常集中,在古代社會非常少,所以,成語在這些人中的使用率非常高。隨著社會的發展,中國人普遍都會讀書識字,文化也趨向平民化,自然成語發明就少很多。第二,在古代,起初人們進行文字記錄用的都是竹簡或布帛,這些東西不是攜帶起來不方便,就是價格昂貴。古代人為了節省材料以及開支,便將口語化的語句經過加工,去除多餘的修辭,並儘量言簡意賅,這樣文言文應運而生。
  • 一分鐘牢記一個成語,這幾本書帶你玩遍小學成語!
    熟知成語典故之人,一讀到成語,那些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就鮮活生動的再現眼前;對歷史不太熟悉之人,也會明白成語中引申的內涵。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給人的教育啟迪,通過成語這種方式,就把它的精神實質流傳了下來。「四字格」是漢語成語的常見形式,也是漢語使用者最常用的形式。
  • 《我的智慧成語世界》為小學生量身定做
    本報訊(記者陳香)近悉,接力出版社攜手《中國成語大會》節目組,共同策劃並首度推出為小學生量身定製的成語課外讀物《我的智慧成語世界》(兒童彩繪版)。「背水一戰」中有軍事智慧,「投筆從戎」中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氣節,「海納百川」中有包容萬千的胸懷……與每一個成語相遇的過程,其實都是與傳統文化的一次對話。
  • ​160個活潑生動的成語故事+160幅幽默風趣的四格漫畫,帶孩子欣賞成語之美,領略古人智慧
    精選童書  |  育兒乾貨  | 教育資訊  |   炫酷科技 成語是語言的精華,到處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 @所有人,「南京成語大會」邀你共賞成語之美
    沿用至今,又有哪些成語的意思發生了變化呢?這個7月,由南京市全民閱讀辦指導,南京市建鄴區委宣傳部、南京晨報主辦的南京成語大會華麗麗地來了!帶上你的創意和才藝來參賽吧!在中國眾多的成語中,與南京息息相關,得益於南京歷史文化的滋養,並從相關的典籍、故事、傳說中蘊積和提煉出來、具有南京地方特色或與南京歷史文化密切相關的成語有上百條。
  • 別只忙於讓孩子學知識,啟迪智慧更重要
    禪宗裡有很多關於啟迪智慧的故事,比如,寸絲不掛的故事,打牛還是打車的故事,還有磨磚成鏡、點燭吹火的故事等等。這些故事有一個共同點:悟到了就悟到了,沒有悟到,是無法教授的。何為智慧?智慧中的「智」是指頭腦聰明,而「慧」則是指對事物通透的看法。如此看來,有智慧者才是高人。
  • 從中華成語裡探索古人生活與文化景觀
    原創文乎/文假設把漢語比喻成浩瀚的大海,成語就是大海中璀璨的珍珠,成語是華夏之經典,是民族文化生活的微縮景觀,基本上一個成語都蘊含一個故事,折射出歷代人們社會生活近況,凝聚著華夏民族的智慧,有的成語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了碩園激流,從成語中探索中華文明了解才能更好地傳承古典精粹
  • 《寫給兒童的成語遊戲書》100個成語+故事+遊戲,讓孩子輕鬆記住小學階段所有成語!
    除了大比重增加的詩詞,其實成語學習,也是幫助孩子提升傳統文化素養的極佳方法。一來,成語作為漢語言智慧濃縮的精華,學好成語有利於理解漢字和寫作。而且,成語來自中國古代文化典籍和詩詞文章,內涵豐富,能讓孩子更好理解中華歷史和文化傳承。
  • 和孩子一起品讀出自《論語》的30個成語典故,體會傳承千年的智慧
    《論語》蘊含著豐富的處世之道和人生智慧,宋初宰相趙普曾自詡以「半部《論語》治天下」,現在細讀《論語》依然能給我們很多啟迪。另外,《論語》語言樸實、寓意深厚,其中很多句子發展成為成語、格言等被人們廣為流傳。
  • 成語是漢語言文學中的經典,為何古人能夠發明,現代卻很少發明?
    除了眾所周知的四大發明,膾炙人口的唐詩、宋詞,成語也是中國古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遺產之一。成語是漢語言文學中的一大經典,據統計,中國歷史上曾出現過五萬多個成語,其中大多都是古人發明,新成語沒有幾個,這不禁讓人好奇近現代真的沒再發明新成語嗎?為何近現代不再發明新的成語了?
  • 為什麼要讓孩子學成語,看完這套書你就知道了
    》,設置了「成語故事」「經典出處」「釋義」和「活學活用」四個板塊的內容,讓孩子既能聽成語故事,學習成語的含義,也能把學習到的成語付諸於運用。道聽途說、望洋興嘆、三人成虎等百家之言,以簡短的故事寄寓做人的道理,讓孩子了解古人的處世智慧
  • ...中心學校舉辦首屆「溫潤經典知識 啟迪智慧人生」國學知識競賽...
    >> 甘州 小滿鎮中心學校舉辦首屆「溫潤經典知識 啟迪智慧人生
  • 古人常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細細品味,令人感嘆古人的智慧
    古人常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細細品味,令人感嘆古人的智慧文|歷史趣味學說時間是非常神奇的,隨著時間的變化,滄海變桑田,田地變荒漠,誰也阻止不了時間的逝去。成語、俗語、對聯、詩詞歌賦等一些文化都是我們國家獨特的傳統文化,這些文化裡面不僅有著我們國家的歷史,還蘊含著許多人生的道理。就像我們古人常說的「失之東隅,收之桑榆」這句話,就包含了許多古代人們總結出來的人生經驗,這也是他們生活在世上幾十年之久的智慧結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