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的五種印風

2020-12-23 騰訊網

中國篆刻是由古代實用印章的製作和鐫刻而發展成為藝術的。狹義的「篆刻」專指印面文字(或圖像)的設計和刻制,是以鐵筆「寫」出篆文為主的造型(包括結構與線條)來表現審美意象的一種藝術形式,具體可概括為字法、章法、刀法三大要素。在實用的歷史時期,印章的用途、形制、制度和入印文字的時代性、地域性的差異,以及印材和刻制方法的不同而導致或決定了印章風格的多樣性;換句話概括地說,就是印章的實用性要求客觀上促使了其蘊藏的篆刻藝術風格的創新。比如紙質媒介物代替簡牘之後,實用印章的形制由小變大,官印文字由白變朱(直至宋代印章加大尺寸使面印文屈曲纏繞成九疊篆),給印章的刻制帶來新的課題,從而新的印章風格也就在這一轉換中誕生了!然而,當實用印章走向篆刻藝術獨立之後,那些長期以來在實用中約定俗成的形制、字法、章法、刻製法等逐漸轉化為篆刻藝術本質的規定性,後世篆刻家要創新,只有從主觀上並帶有刻意性質地去鑑古求新,同時結合審美的時代特徵而推陳出新。這樣,除了在章法、刀法上的微變創新以外,依據新發掘整理的古文字材料由字法的變化而導致篆刻創新更是很好的突破口,因為前人早已強調篆刻藝術是「七分篆三分刻」。

近百年來新發現與整理的古文字資料日益豐富,對當代篆刻藝術的創新無疑起到推進作用。綜觀今日印壇,這些創新主要表現在下列五大方面。

1、甲骨文印風

近百年來甲骨文的發掘與整理,不僅是從數量上增加了古文字材料,而且是在古文字學研究的範疇上補充了一個新階段。甲骨文字的形體與契刻技巧,及其章法布局乃至甲骨文字拓片的自然構成之美,激發了篆刻家的濃厚興趣,為篆刻藝術的創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大約從20世紀20年代起,就陸續有人取甲骨文字入印,著名的有丁輔之、王雪民、楊仲子、易大庵、簡經倫、秦士蔚、談月色等,其中以簡氏作品為多且成就為高。當代探索甲骨文印創新者漸多,尤以餘杭劉江老先生最為執著,其甲骨印風安祥穩重,厚實沉著,深含韻律與生命;金陵蘇金海先生是甲骨文印創作的中堅,其刀法猛利勁健,布局寓巧於拙,印風平中見奇;吳門林爾亦以甲骨文印為專攻,用刀乾淨靈巧,布局以印面契合文字,氣息優雅,曾獲「全國六屆篆刻展」提名獎。其他零星刻制甲骨文印的也大有人在。另外,「西泠印社第四屆篆刻作品評展」徵稿中還特別要求參評者必刻甲骨文印一方,有力地推動了甲骨文印風的發展。甲骨文在結字和章法上較後世文字有更大的靈活性,除了少數簡單的字以外,絕大多數的字都有幾種乃至十幾種不同的寫法,其筆畫的多少、形體的長短、結構的安置都相當隨意。章法上字距與行距都不嚴格相等,左行右行也無定式,這些可變性特點為甲骨文印布局取勢的靈活性提供了可能,也拓展了甲骨文篆刻的創新空間。從而為篆刻藝術在古璽文字、金文、繆篆、小篆之後又添加一種字法和新的藝術表現形式。

2、楚簡文印風

楚簡文字是中國最早的書法墨跡之一,從20世紀40年代起,楚簡不斷出土問世。在已發掘的戰國文獻中,楚簡是最為豐富的。50年代開始,整理楚簡文字的著錄和研究、考釋等文章不斷問世,羅福頤、史樹青、饒宗頤、陳直等文篳路藍縷;70年代以後,楚簡發表更多,代表的有商承祚《戰國楚竹簡彙編》等,《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也在此期間出版,廣大書法篆刻愛好者能一睹這地下沉睡二千多年的文字之奇妙風採。楚簡古文字,一開始就與西周金文拉開了距離,其結構造型以直線和弧線縱橫排疊,環環相扣,極具美術裝飾意味,它吸收了中原文字的精華,又自成體系,與後來成為篆書主流的秦系文字有著較大的區別,其詭譎浪漫而又極盡變化的美感引發了篆刻家的極大興趣,於是部分作者產生了以此文字入印的創作激情。據筆者所知,1980年「首屆全國書法篆刻展」上,馬國權先生以集楚簡文字的形式創作了一幅書法作品,其後,以楚簡文字入印風氣漸濃。據王慶忠、孫玉華統計,楚簡文印在「八屆全國展」中約佔全部篆刻作品入展的5%,在「首屆青年展中」佔6%,在「全國五屆篆刻展」和「西泠印社第六屆篆刻評展」中分別有9位和10位印人刻楚簡文印入展,在近幾年中國書協或西泠印社主辦的篆刻展中,楚簡文印也屢見不鮮,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當代篆刻家中,李剛田先生是較早嘗試楚簡文字入印的代表,他將楚簡文的灑脫浪漫糅合漢鑿印的方勁沉著之中;徐暢先生也經常刻楚簡文印,意欲保持楚簡文字峻峭妍雅的本色。中青年篆刻家以楚簡文印主打且成就突出的有許雄志、高慶春、張煒羽等。許印構圖新穎,刀筆情趣爽快;高印以金文融化楚簡,渾穆又不乏浪漫氣息;張印注重吸收楚簡文的奇詭多姿,風格精緻而靈動,還常以楚簡刻邊款。青年印人中也有不少追隨楚簡印風的。當然,孫慰祖、趙山亭、劉洪洋、周斌等資深篆刻家或試刀楚簡文印,或借鑑楚簡古文字之意,都有精彩作品面世。

3、古璽印風

古璽,即秦統一以前的官私璽印。識別古璽雖在清代中葉,但廣泛認識古璽並對出土(或傳世)的古璽進行整理研究,以及把古璽風格作為篆刻創新的追求,乃是近百年的事。沙孟海先生在一篇序文中說:「趙之謙、黃士陵印譜中,還都錯認它(古璽)是『秦印』。不久,吳式芬《雙虞壺齋印譜》和陳介祺《十鐘山房印舉》出來,嶄然列古璽於卷首。後來商務印書館影印陳書,大量發行,從此天下皆知道這類遺物是古璽。」其後,古璽及古璽文字整理與研究大為進步,至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起到八十年代,古璽研究進入了高潮時期,大量的研究論文和有關專著,猶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出來。」其中字書編纂代表作有羅福頤的《古璽文字徵》(1930年)和《古璽文編》(1981年),至於古璽創作,則民國初嶺南李尹桑開風氣之先。馬國權先生曾說:「古璽之藝失傳近二千年,至牧甫始發其秘,尹桑更光而大之……嘗自負其章法篆法均消息於璽文。」當代篆刻古璽印創作漸多。掘南京童迅先生統計,全國第一、二、三、四篆刻展中,古璽印式分別佔27%、24%、21%和28%,「全國五屆篆刻展」中獲一等獎的吳硯君、二等獎的陳靖、三等獎的魯大東等均以古璽式作品取勝。「六屆篆刻展」中古璽印式所佔比例也不小,可謂成一時風氣。

古璽風格向以多樣變化而著稱於印史,主要緣於戰國古文字的地域特點,其章法布局也是後來的秦漢印所無法比擬,明清流派印家對漢印風格挖掘較為深入,而於古璽風格卻認識粗淺。當代篆刻古璽印風的創新,得益於古文字發掘與整理的「印外功夫」,也與今人講個性、重表現的審美選擇相契合,這類印風既有印章之古意,又合視覺之新變,實為時代呼之而出。

4、金文印風

金文的狹義是指商周青銅器上的銘文。宋代學者對金文的搜集、著錄和研究在古文字學史上有著重要意義。清代古文字學研究的重點仍然是金文,但以金文印廣泛示人則是近百年來有之,尢以當代篆刻界為盛。一是因為青銅器銘文材料新出土的量大超於以前,如河南、陝西、安徽、湖南、湖北等地有多批發掘;二是因為全面整理金文有時代科技的便利條件,如容庚先生分別於1925年、1939年、1959年三次出版修訂《金文編》,1985年又出版了張振林、馬國權摹補的《金文編》;又如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編輯的《殷周金文集成》共18冊,1994年完成出版,後又有補充性的著錄。可謂字書與拓本圖版相得益彰,這當然使當代篆刻家大開眼界。其實,早在民國時期就有易大庵、馮康侯、童大年、壽石工、簡琴齋、楊仲子、喬大壯等涉足金文印,其中簡、喬二位成就最為突出。此外,部分古文字學者、考古專家如羅振玉、經亨頤、容庚、商承祚等,亦先後介入過金文印的創作實踐。當代印壇老一輩篆刻家如朱復戡、沙孟海、曾紹傑、蔣維崧等絕大多數都曾刻過金文印,尢以朱、蔣二老為多為最。朱氏金文印作商末周初之體,凝鍊渾穆,氣勢雄勁;蔣氏金文印在《蔣維崧印存》中約佔80%,章法精妙脫俗,運刀洗鍊流暢,於平和中見姿態,影響了鄒振亞、徐雲叔、劉紹剛、傅舟等一大批印人。當代其他金文印作者還有王北嶽、王壯為、熊伯齊、傅嘉儀、祝遂之、陳茗屋、陸康、魏傑、燕守谷等等,都有一定程度的創新。另外,不難看出,每次篆刻展覽中金文印風都佔相當的比例。

5、鳥蟲篆印風

鳥蟲篆印最早見於春秋而隆興於兩漢,篆刻藝術成熟後至明清有少數印人偶而刻之,但有人斥為「幾於謬矣」。當代篆刻界鳥蟲篆印大興並形成一種風氣,與近百年來發掘和整理研究的古鳥蟲篆印及春秋戰國銅器上鳥蟲篆銘文是分不開的。從20世紀30年代到80年代,河南、安徽、湖北、江西等地出土了不少帶有鳥蟲篆銘文的劍、戈、鍾、鼎等銅器;同時,容庚等前賢作《鳥書考》等研究;1987年,韓天衡先生編訂《秦漢鳥蟲篆印選》;其後,徐谷甫編《鳥蟲篆大鑑》,曹錦炎作《鳥蟲書通考》,侯福昌作《鳥蟲書彙編》等,為廣大印人進一步認識鳥蟲篆之美,以及識讀鳥蟲篆並為篆刻創作服務大開方便之門。鳥蟲篆是先秦篆書的變體,其筆畫蜿蜒盤曲,靈動莫測,時附鳥蟲之形,極富裝飾意味,用於印章,易於變化,獨見特色。其華麗面貌和金石氣息深深吸引著眾多篆刻家躍躍欲試。方介堪先生便是20世紀鳥蟲篆印大家,獨創了印文紋飾語言的個人風格,「妙在亦書亦畫之間」(馬國權評語),且能做到朱、白文印的統一。其後,印壇湧現出一大批鳥蟲篆印作者,馳名的有侯福昌、韓天衡、吳子建、陳身道、徐谷甫、吳承斌等。成就最高的韓先生所作氣勢恢宏,個性鮮明;吳子建先生還將青銅器、玉器等紋飾融入鳥蟲篆印的創作中,高古雅致。近二三十年來鳥蟲篆印創作一片繁榮,形成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上述五大印風是在近百年來古文字發掘與整理的刺激下(當然還有其他因素的作用)所產生的勢力較強的當代篆刻創新的突出群體表現,其他以古文字為契機而促使篆刻創新的還有王鏞、崔志強的陶文、磚瓦文印式,黃惇的瓷押篆印式,朱培爾的石刻篆文印式,潘敏鐘的鏡銘文印式,張弓者的碑額志蓋篆印式,趙熊的古幣文印式,葛冰華的道教符籙印式,以及《天紀璽紀功碑》印式,中山王器銘文印式等等,只是涉足面不大,尚未形成一股風氣。

總之,當代篆刻藝術的創新離不開新發現的古文字資料的滋養,篆刻家必然要正確利用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的研究成果,近百年來發掘與整理的古文字資料是篆刻界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而且,不久將來,地不愛寶,還會有古文字資料的新發現,將為篆刻藝術創新帶來新的契機。當然,應用新發現的古文字入印,必須經過「印化」的藝術處理,才能保持篆刻的特質。可見,古文字的發掘與整理對當代篆刻藝術創新的推進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相關焦點

  • 「百年金石·漢上印風」篆刻展 在武漢博物館啟幕
    武漢電視臺融媒體記者 羅暉 孟軍偉 通訊員 趙春曲報導:12月15日上午10點,由中共武漢市委宣傳部指導、湖北省書協學術指導、武漢市文聯、書法報社聯合主辦,武漢書法院、武漢書協、武漢美協、武漢博物館承辦的「百年金石·漢上印風
  • 篆刻入門:介紹幾本學習篆刻史的書
    大致可以放到這份書單上的有這五種書(五種已經不少,後面還補上穿插相應可以參考的資料書):1、鄧散木先生的《篆刻學》;2、沙孟海先生的《印學史》;3、李剛田、馬士達先生的《篆刻學》;4、孫慰祖先生的《中國璽印篆刻通史》;5、劉江先生的《中國印章藝術史》。
  • 篆刻入門心得:如何製作篆刻印屏,教你簡單又實用的方法
    相信喜歡篆刻的書友們都知道,印屏是我們在篆刻作品展覽的一種重要形式,所以製作印屏已經成為我們篆刻愛好者參展時不可忽視的環節。當然,一副製作精美的印屏不僅僅是對觀賞者的尊重和負責,同樣也是我們篆刻作者的創作水平和創作的態度體現。
  • 將軍印篆刻講堂五十九
    這些將軍印章,風格多樣,或端正渾穆,或爽利超逸,或奇險不羈,獨步印壇,是後世學者學習借鑑的寶貴材料依據。將軍印的出現,使古代篆刻的藝術風貌發生了重大變化,西漢以前,鑄印居多,無論印文結構,還是格局風貌,都有一個穩定模式。將軍印是在已製成的印材上鐫刻成字,且大多急就而成,所以線條更為率真,與其他官印所呈現的雍容形成強烈對比。
  • 篆刻刀法三題——從古璽漢印至明清流派印
    (宗白華《中國書法裡的美學思想》)而刀法順應著篆法的這種種變化,成為篆刻創作中密不可分的關鍵要素之一。何震在《續學古編》中提到:「刀法筆法,往往相因。」楊士修亦云:「即曉篆法,乃論運刀。」可見篆法與刀法之間密不可分的互存關係。篆法只有經過刀法的雕琢,才能在印面上形成立體可觀的線條。而刀法也必須依據篆法的結構走向,才能確定行刀的方位與距離。
  • 篆刻經典細讀:沈野《印談》的讀書筆記
    學篆刻,必然要接觸和學習前人的印學理念,以前我曾將吾丘衍《三十五舉》全文逐字逐句做過介紹,那是第一本印學專著,今天,我們再來談第二本較為重要的印學著作,即明代沈野的《印談》。沈野是江蘇蘇州人,而中國的印學在晚明時期,蘇州是地理上的中心。
  • 篆刻的名稱與發展:關於改「篆刻」為「印學」
    我們所知最早使用「篆刻」一詞的楊雄,正是隸書大量普及以後的漢代人。漢以前的印章刻制不可能叫「篆刻」,即便是漢以後「篆刻」的稱呼也是少之又少。在印史中可以看到當時多是以「琢璽」、「鑄印」、「制寶」等稱呼的。篆刻的「篆」宇,古寫作「瑑」,從玉(說文的註釋上說明:「圭璧起兆,瑑也。」)
  • 為什麼篆刻印章都喜歡劃破印邊?
    篆刻作品做殘破處理不只是印邊,印文也有,這種風格的形成有大致幾個方面因素:首先不得不說下源頭,我們學篆刻,要「印宗秦漢」,自元代趙孟及吾丘衍開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逐漸取代匠人走去篆刻行列,根據自己的身沒情趣自篆自刻出各種風格的印章,但是,各家各自的風格或迥異或新奇或流俗
  • 《印述》中對印材質地與製作方式的論述篆刻講堂一百三十五
    雖間與古異同,而合之神,不合其形,可謂集印之大成者也。我們先來看看秦漢時期的鑄印與玉印:對於很多初學篆刻的朋友,或者喜歡篆刻的朋友,很多都不知道,篆刻是明清流派篆刻以來的名稱。秦漢大多數印章都是鑄造的銅印、琢鑿的玉印,以及少部分的急就鑿印。
  • 篆刻入門:三種印式與10方漢印臨摹樣本
    這裡所指的三種印式,是指三種不同篆書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現形式。篆刻是古典藝術,而古典的印式種類當然並不只有這三種,只是我們認為這三種印式較為經典,我們把了解這三種印式作為篆刻學習的入門鑰匙,了解這三種印式是為了給初學者找到提綱挈領的入門捷徑,篆刻無捷徑,但入門卻可以抄抄近路。
  • 篆刻初學必知的第一個問題:篆刻的文字體系
    (秦印中的摹印篆)顯然,秦八體中的第五種摹印,是專門用來刻印用的文字,這種文字略區別於小篆,較小篆字形較方折,但基本仍保留了小篆字形下部的垂腳,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秦印的形狀,使秦印中有較多的豎長方形印,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秦印的章法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篆法
    白文印和朱文印 篆刻作品,視覺呈現出來的總體樣式,大的樣式,只有兩種,其一是白文印,其二是朱文印。 關於字法與篆法的區別,這裡不得不再強調一下: 字法指的是如何選擇和使用篆體文字的方法和原則;篆法指的是以字法為基礎,參照篆書的藝術特點,按照篆刻的表現需要,對入印文字進行藝術處理的技巧和方法。
  • 系統學篆刻要注意的重要概念:「印式」
    通常情況下,我們判斷一個篆刻學習者是不是經過系統化訓練,標準之一就是看他對於「印式」的熟知與應用能力,因為,篆刻畢竟是古典藝術,後世印人如果想取得成績,必須要系統化地從傳統中繼承更多的東西:「印式」是關鍵性知識之一。那麼,被稱為「印式」的經典篆刻樣式有哪些?這些「印式」又是如何發展而來?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文字與邊框
    吾丘衍的看法 關於朱文印文字與邊框的關係如何處理,最早的理論,應當也來自吾丘衍《三十五舉》(這是印學理論的鼻祖),嚴格來說,吾丘衍的《三十五舉》不是印論,而是早期的篆刻教材,他這樣說:
  • 篆刻之簡化字印化實驗,探秘古法一
    徐三庚的印風算是獨具一格,令人過目不忘。能夠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得益於他對疏密關係的處理,密處極密,疏處極疏,這種疏密關係的強烈對比,令其印風誇張而奇崛。除此之外,篆法上增加曲線,延長伸展,所謂「吳帶當風」,正是如此。
  • 吳平篆刻教學視頻 手工篆刻提升視頻教程 篆刻教學講座視頻
    吳平篆刻教學12講,邀請當代篆刻大師、前故宮書畫處長吳平先生現身說法、親手示範,從概說、字法、章法、刀法、邊款、餘事等不同層面,循序漸進指引愛好者入門學習與欣賞。曾參加臺北「七修畫會」、「海嶠印集」、「六六畫會」。1953年、1988年分別在中山堂及「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畫展和書畫篆刻展,曾獲畫學會「金爵獎」、「中山文藝創作獎」。
  • 漢印作業第113方,篆刻的筆畫交待清楚
    中國的五行又與五種顏色一一相對,秦代屬水德,五色屬黑,因此我們看秦代多用黑色服飾,到了漢代應當是土德了吧,但劉邦認為自己是黑帝,秦朝時間太短不作數,漢初仍用秦制,對應黑色,對應數目字三,沿用秦制,配以印章的「印」或「璽」,構成四字印面,因此漢初的官印仍是秦制的四字印,服飾也是黑色為主。
  • 漢印,是篆刻的根,來看看這重要的八百年
    學篆刻,漢印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了。因為「印宗秦漢」已經成為所以學篆刻人的共識,今天就說漢印。廣義的漢印,並不單指西、東兩漢的印章,而是指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印章。(漢印的龜紐)新莽印值得記下的事情有這些:1、因為封建迷信的原因(所謂「漢有火德」,所以漢印多四字印,而「新有土德」),新莽印一般為五字、六字及八九字等,分作三行,五字者將最後一字拉長作為末行
  • 金恩楠書法篆刻工作室2016-2017年度高考班招生簡章
    三、課程設置真草隸篆行五種書體的臨摹與創作篆刻的臨摹與創作(漢印及流派印的臨摹與創作、印稿勾摹與創作、古璽印了解)書法史及印學史書法相關理論知識學習古漢語相關知識考試應試技巧,試題分析四、學生紀律本班將對學生嚴格要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老師教給學生方法,學生應當自覺刻苦學習
  • 篆刻學習:「印化」,實在是一件「很複雜、卻很重要」的事兒
    但這一項工作又不能省略,因為它牽涉到下一步的工作:第二件事:掌握「印式」我們前面已經無數次說過,學篆刻,必須要記一些「印式」,因為篆刻藝術是從古代實用璽印脫胎而來的,在其發生、發展的漫長過程中,必然有其母體的遺傳基因起作用,形成篆刻特有的天生的、潛在的「規定性」性質,說白了,它必然會帶有古代璽印的某些形式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