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印章史上,有兩個比較特別的十五年:第一個十五年,是秦代的十五年;第二個,是新莽的十五年,這兩個十五年對中國的印章史,都十分重要,今天先說第一個十五年,即秦代的十五年,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到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鹹陽,秦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這十五年雖然短暫,但對於印章史來說,卻十分重要。我們可以這樣打比方:秦代是中國實用印章的轉折期,秦印對於中國印章史的重要性,相當於魏晉時期對於書法史的重要性。
我們前面說了,戰國時期,幾個國家各自為政,誰也不服氣誰,於是大家用戰爭解決問題,所以,這個時期才叫戰國。統治最核心的內容是文化的統治(比如現代戰爭,如果佔領了某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改這個地區的小學生教材),由此,每個國家也自然有每個國家的印章制度,大家互不從屬,因此印章形制豐富多彩(即前文說過的戰國古璽時期)。
秦始皇是個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他繼位為秦王,緊接著用了15年發展國力,又用10年時間依次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誕生了。
既然最重要的統治就是文化統治,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緊接著做的事情就是以原秦國文字為基礎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在思想界和文化界以暴力手段(焚書坑儒)達成文化統一。
一、從戰國秦印到秦代秦印
秦人重規矩,於是,就算在戰國秦時期,秦印的樣子也基本是相對規整的樣子,如圖:
在其他國家各種形狀的印章大行其道的時候,秦國首先規矩了起來,這當然跟秦國的文化傳統有關,他們講規矩、講法制的素養深入骨髓(商鞅鬧的),所以,大家看,戰國秦印要不就是正方形,要不就是長方形,總之,端端正正,很規矩,沒有其他國家那些奇形怪狀的印章樣式。
到秦始皇這裡,秦印更加規矩,四字官印如圖:
二字半通印,如圖:
你看,不是四字印,就是二字印,因為秦為「水德」,「水主陰」,四、二都是雙數,偶數,也就是「陰數」,再加上「田」、「日」字界格將印面劃分為大小相同的幾個等份,是合陰之數。
當然,私印的樣式豐富一些,不過也多是規正的正圓形或長方形,如圖:
總之,秦代印,處處透著規矩,處處顯得嚴謹、端正。這種嚴謹端正的形式,一直到現在,仍然是印章的主流形式。秦代用了十五年,確立了中國幾千年的印章樣式。
二、秦印的文字形態
上面說了,秦在立國之初,立即開始了全面的文化整合,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一貨幣,全國都按一個標準來。我們主要說文字。
秦文字的前身最主要是戰國時秦地區的文字,代表是《石鼓文》:
石鼓文,以及秦地區金文經過簡化規整後的秦統一文字就是小篆,關於小篆的最初作者,學術界至今尚未能統一看法,最可靠的線索是許慎在《說文解字·敘》裡記載的: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書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不管小篆最初的作者是誰,總之小篆比大篆要簡潔美觀得多,比如《嶧山碑》:
有必要說一下小篆的字形特徵(因為這跟篆刻關係緊密),大致如下:
(1)字形為長方形,字長約為方楷一字半,即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縱寬比大致比例為三比二;(2)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線條粗細勻等。所有橫畫和豎畫都基本等距平行,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3)全字平衡對稱,並且這種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局部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等;(4)全字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半部,下半部是垂腳。當然主體筆畫在下部的也有, 此類字上部的筆畫可以聳起,類似常規字的倒置。後來文人所寫的小篆多以此為基礎,比如王福庵《說文部首》中的小篆:
典型的小篆,因為字形細長,這種細長的字形顯然不適合放到方方正正的印面上,於是就有了「摹印篆」,摹印篆實則是小篆的變形,這種文字從廣義上來說,與秦詔版、權量上的文字風格一致,只不過受方寸限制,又加有界格的約束,文字線條的排疊得以增強。
但這又與後來漢印的繆篆字形有別,它的部分線條仍然是自由舒展的。所以,早期的秦印略略顯得狹長,如圖:
摹印篆「它既不似先秦各國印章文字中的那種詭秘和不可捉摸的歷史距離感,也不似漢印文字那樣排列對稱,曲屈勻滿的人工安排。」(許雄志語)後來,這種狹長漸漸演化為方正,這才有了後來的方方正正的秦印,如圖:
明清文人篆刻所採用的文字體系,也是從小篆生發開來的各種變體,或者基於漢印的繆篆,或者基於後來我們要說的《說文解字》小篆,總之,大家對篆書的認同,像商量好的一樣,都是從秦小篆為出發點的。印章的入印文字形態,到現代為止,仍是以秦代十五年間確立的小篆為基本形態。
三、印章制度的形成
秦立國之後,行政上採用郡縣制,這跟舊有的分封制差別很大,各地官吏任命的最權威憑證就是印章(那時候無法快速通訊),由此,秦政府對官印製度進行了嚴格的規定。
同時還規定了印章的材料:以前大家都可以用玉,以後除皇帝外,其他人不可用玉,金、銀、銅材料各有等級規定,用錯材料就是圖謀不軌;
還規定了印章的紐制:什麼紐什麼人用,用錯了紐是違法的,甚至要殺頭,要製作印章,一定要依照規定來,再也不能想用什麼紐就用什麼紐了。
印章的補文後綴也明確規定:天子的印可以稱「璽」,其他人吧,叫「印」叫「章」都行,再稱「璽」就是違法,甚至就是造反。比如秦朝曾有六印「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天子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皇帝行璽」,這都是皇帝專用的,總之,「璽」字從此有了特別的意義。
印章的尺寸也規定了:秦代的官印大小尺寸都在2.3釐米見方,半通印大致是2.4釐米X1.2釐米,基本是一般四字官印的一半。
官印的印章格式也規定了:四字官印有「田」字格,一個字佔一格;兩字半通印有「日」字格,一個字一格。
你看,印章的方方面面都規定好了。
當然,這種印章制度到了漢朝更加嚴格也更具備細節,那是後話。這些制度的根源都在秦代官印製度,最基礎一點:秦印以方形為主的印面形式及其尺寸等基本特徵,對後世的印章制度產生的深遠影響,到現代依然存在。
秦代這十五年,中國的印章一下子成熟了,形式完備了。我們可以說秦代的十五年是對中國文化摧殘最厲害的十五年,但這十五年裡,中國文化喪失多樣性的同時,卻也形成了傳諸後世的強勢文化。中國的印章形式由此也漸漸固定了下來,並日益走向鼎盛,對於中國印章來說,這制度嚴整的十五年極其重要!
我們再強調一遍:在學習篆刻史的同時,一定不要停止臨印和練習書法!本周的10方漢印臨摹樣本如下:
41.山陽尉丞(2.3釐米X2.3釐米)
這是一方西漢晚期官印,文字越來越平正、穩定,越來越雄壯端莊,越來越安定。這也是漢儒學佔思想界主流後在印章上的反映。統治者求穩定,求安穩。注意此印的「三密一疏」章法。留意「陽」字的滿白效果,留意「山」字中的兩個細筆。
42.校尉司馬丞(2.3釐米X2.3釐米)
這是一方五字漢印,是王莽篡政之後的官印,他建國號為新,印章制度從此改為五字或六字,印面分三行,每行二字,五字印末字獨佔一行。這樣的排列,每行兩個字的,字形自然拉成1:1.5的比例,基本是黃金分割比率,也特別適合篆書的書寫,因此非常美。我們在前面已經接觸過新莽官印,這是二次循環,理解要更深一點,主要是體會篆書的書寫,注意其修長秀美的氣息。
43.水順副貳印(2.3釐米X2.3釐米)
這又是一方新莽官印,此印真心秀麗。注意水的字形,注意順字的川字的字形,注意副貳印等字長線條的流暢。
44.脩合縣宰印(2.3釐米X2.3釐米)
仍是新莽官印,注意,這個時期的官印,因為印面章法多為5字或6字印,因此,字形上多有小篆特色,更修長,更有黃金比例之美。另,注意印字殘邊後的古樸天然之美。
45.漢委(倭)奴國王(2.4釐米X2.4釐米)
這是一方東漢金印,王印,材質是金屬,故線條淳厚。注意線條仍是兩端稍粗,齊頭。方削是東漢官印的特點,其筆勢大致似《爨寶子碑》,別於西漢,也別於新莽。回憶一下前面的廣陵王璽,同樣是金印,同樣的筆畫線條。
46.雒陽令印(2.5釐米X2.4釐米)
東漢官印,筆畫方勁,挺直,並且越來越向極端發展至筆畫肥滿、留紅極細。注意粗壯的筆畫,注意極細的留紅。
47.後將軍假司馬(2.5釐米X2.5釐米)
依然是東漢官印。注意粗壯的筆畫,注意滿白的印風,不過此時的東漢印,還沒有發展到完全滿白。刻此方印,要辨析「後」與「後」兩字的字義差別。
48.新野令印(2.5釐米X2.5釐米)
仍然是東漢官印,風格粗壯,線條磊落,滿白風格越來越明顯。注意野字的變形,曲筆的交疊。回憶一下前面的「薛令之印」。
49.雝丘令印(26釐米X2.6釐米)
東漢官印,筆畫方折,勁直,粗看顯得不規整,但細琢磨,仍是安穩平靜的。
50.蘭幹左尉(2.5釐米X2.5釐米)
仍是東漢官印,注意這方印的字序不同於平常。這是發展至滿白後的一類印章,筆畫稍多一點的字,留紅就極細,甚至出現了並筆。還要注意「蘭」字框內部分的細節處理,理解這方印為什麼好看,理解它的疏密對於印章的突出視覺作用。
(《零基礎學篆刻》之10,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