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基礎學篆刻:秦印的十五年,是實用印章特別重要的十五年

2020-12-18 談藝錄

中國的印章史上,有兩個比較特別的十五年:第一個十五年,是秦代的十五年;第二個,是新莽的十五年,這兩個十五年對中國的印章史,都十分重要,今天先說第一個十五年,即秦代的十五年,自秦始皇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到公元前207年劉邦攻入鹹陽,秦王朝只存在了十五年,這十五年雖然短暫,但對於印章史來說,卻十分重要。我們可以這樣打比方:秦代是中國實用印章的轉折期,秦印對於中國印章史的重要性,相當於魏晉時期對於書法史的重要性。

(秦半通印的樣子)

我們前面說了,戰國時期,幾個國家各自為政,誰也不服氣誰,於是大家用戰爭解決問題,所以,這個時期才叫戰國。統治最核心的內容是文化的統治(比如現代戰爭,如果佔領了某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改這個地區的小學生教材),由此,每個國家也自然有每個國家的印章制度,大家互不從屬,因此印章形制豐富多彩(即前文說過的戰國古璽時期)。

秦始皇是個雄才大略的人物,公元前246年,他繼位為秦王,緊接著用了15年發展國力,又用10年時間依次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王朝誕生了。

(焚書坑儒)

既然最重要的統治就是文化統治,秦始皇統一全國後緊接著做的事情就是以原秦國文字為基礎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在思想界和文化界以暴力手段(焚書坑儒)達成文化統一。

一、從戰國秦印到秦代秦印

秦人重規矩,於是,就算在戰國秦時期,秦印的樣子也基本是相對規整的樣子,如圖:

(戰國時期的秦系璽印)

在其他國家各種形狀的印章大行其道的時候,秦國首先規矩了起來,這當然跟秦國的文化傳統有關,他們講規矩、講法制的素養深入骨髓(商鞅鬧的),所以,大家看,戰國秦印要不就是正方形,要不就是長方形,總之,端端正正,很規矩,沒有其他國家那些奇形怪狀的印章樣式。

(秦半通印:王襄)

到秦始皇這裡,秦印更加規矩,四字官印如圖:

(彭城丞印、蒼梧侯丞、中司馬印)

二字半通印,如圖:

(邦侯、留浦)

你看,不是四字印,就是二字印,因為秦為「水德」,「水主陰」,四、二都是雙數,偶數,也就是「陰數」,再加上「田」、「日」字界格將印面劃分為大小相同的幾個等份,是合陰之數。

(秦圓形印:王湯)

當然,私印的樣式豐富一些,不過也多是規正的正圓形或長方形,如圖:

(趙癸印、騷濁、尤衛、楊歍、趙安)

總之,秦代印,處處透著規矩,處處顯得嚴謹、端正。這種嚴謹端正的形式,一直到現在,仍然是印章的主流形式。秦代用了十五年,確立了中國幾千年的印章樣式。

二、秦印的文字形態

上面說了,秦在立國之初,立即開始了全面的文化整合,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車軌、統一貨幣,全國都按一個標準來。我們主要說文字。

秦文字的前身最主要是戰國時秦地區的文字,代表是《石鼓文》:

(《石鼓文》)

石鼓文,以及秦地區金文經過簡化規整後的秦統一文字就是小篆,關於小篆的最初作者,學術界至今尚未能統一看法,最可靠的線索是許慎在《說文解字·敘》裡記載的:

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不與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書府令趙高作《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

不管小篆最初的作者是誰,總之小篆比大篆要簡潔美觀得多,比如《嶧山碑》:

(《嶧山碑》拓,會稽本)

有必要說一下小篆的字形特徵(因為這跟篆刻關係緊密),大致如下:

(1)字形為長方形,字長約為方楷一字半,即一字為正體,半字為垂腳,縱寬比大致比例為三比二;(2)筆畫橫平豎直,圓勁均勻,線條粗細勻等。所有橫畫和豎畫都基本等距平行,筆畫以圓為主,圓起圓收,方中寓圓,圓中有方;(3)全字平衡對稱,並且這種對稱不僅存在於左右對稱,上下對稱,而且還存在於字的局部對稱,圓弧形筆畫左右傾斜度的對稱等;(4)全字上緊下松。小篆的大部分字主體部分在上半部,下半部是垂腳。當然主體筆畫在下部的也有, 此類字上部的筆畫可以聳起,類似常規字的倒置。後來文人所寫的小篆多以此為基礎,比如王福庵《說文部首》中的小篆:

(王福庵《說文部首》裡的小篆字形)

典型的小篆,因為字形細長,這種細長的字形顯然不適合放到方方正正的印面上,於是就有了「摹印篆」,摹印篆實則是小篆的變形,這種文字從廣義上來說,與秦詔版、權量上的文字風格一致,只不過受方寸限制,又加有界格的約束,文字線條的排疊得以增強。

(秦印:昌成裡印)

但這又與後來漢印的繆篆字形有別,它的部分線條仍然是自由舒展的。所以,早期的秦印略略顯得狹長,如圖:

(早期的秦印)

摹印篆「它既不似先秦各國印章文字中的那種詭秘和不可捉摸的歷史距離感,也不似漢印文字那樣排列對稱,曲屈勻滿的人工安排。」(許雄志語)後來,這種狹長漸漸演化為方正,這才有了後來的方方正正的秦印,如圖:

(晚期的秦印)

明清文人篆刻所採用的文字體系,也是從小篆生發開來的各種變體,或者基於漢印的繆篆,或者基於後來我們要說的《說文解字》小篆,總之,大家對篆書的認同,像商量好的一樣,都是從秦小篆為出發點的。印章的入印文字形態,到現代為止,仍是以秦代十五年間確立的小篆為基本形態。

(漢印裡的繆篆:範昌私印)

三、印章制度的形成

秦立國之後,行政上採用郡縣制,這跟舊有的分封制差別很大,各地官吏任命的最權威憑證就是印章(那時候無法快速通訊),由此,秦政府對官印製度進行了嚴格的規定。

同時還規定了印章的材料:以前大家都可以用玉,以後除皇帝外,其他人不可用玉,金、銀、銅材料各有等級規定,用錯材料就是圖謀不軌;

(秦代的煤晶印:公上)

還規定了印章的紐制:什麼紐什麼人用,用錯了紐是違法的,甚至要殺頭,要製作印章,一定要依照規定來,再也不能想用什麼紐就用什麼紐了。

印章的補文後綴也明確規定:天子的印可以稱「璽」,其他人吧,叫「印」叫「章」都行,再稱「璽」就是違法,甚至就是造反。比如秦朝曾有六印「天子之璽、天子信璽、天子行璽、皇帝之璽、皇帝信璽、皇帝行璽」,這都是皇帝專用的,總之,「璽」字從此有了特別的意義。

(流落日本的「皇帝信璽」封泥)

印章的尺寸也規定了:秦代的官印大小尺寸都在2.3釐米見方,半通印大致是2.4釐米X1.2釐米,基本是一般四字官印的一半。

官印的印章格式也規定了:四字官印有「田」字格,一個字佔一格;兩字半通印有「日」字格,一個字一格。

你看,印章的方方面面都規定好了。

(秦印:仁士)

當然,這種印章制度到了漢朝更加嚴格也更具備細節,那是後話。這些制度的根源都在秦代官印製度,最基礎一點:秦印以方形為主的印面形式及其尺寸等基本特徵,對後世的印章制度產生的深遠影響,到現代依然存在。

秦代這十五年,中國的印章一下子成熟了,形式完備了。我們可以說秦代的十五年是對中國文化摧殘最厲害的十五年,但這十五年裡,中國文化喪失多樣性的同時,卻也形成了傳諸後世的強勢文化。中國的印章形式由此也漸漸固定了下來,並日益走向鼎盛,對於中國印章來說,這制度嚴整的十五年極其重要!

我們再強調一遍:在學習篆刻史的同時,一定不要停止臨印和練習書法!本周的10方漢印臨摹樣本如下:

41.山陽尉丞(2.3釐米X2.3釐米)

(山陽尉丞)

這是一方西漢晚期官印,文字越來越平正、穩定,越來越雄壯端莊,越來越安定。這也是漢儒學佔思想界主流後在印章上的反映。統治者求穩定,求安穩。注意此印的「三密一疏」章法。留意「陽」字的滿白效果,留意「山」字中的兩個細筆。

42.校尉司馬丞(2.3釐米X2.3釐米)

(校尉司馬丞)

這是一方五字漢印,是王莽篡政之後的官印,他建國號為新,印章制度從此改為五字或六字,印面分三行,每行二字,五字印末字獨佔一行。這樣的排列,每行兩個字的,字形自然拉成1:1.5的比例,基本是黃金分割比率,也特別適合篆書的書寫,因此非常美。我們在前面已經接觸過新莽官印,這是二次循環,理解要更深一點,主要是體會篆書的書寫,注意其修長秀美的氣息。

43.水順副貳印(2.3釐米X2.3釐米)

(水順副貳印)

這又是一方新莽官印,此印真心秀麗。注意水的字形,注意順字的川字的字形,注意副貳印等字長線條的流暢。

44.脩合縣宰印(2.3釐米X2.3釐米)

(修合縣宰印)

仍是新莽官印,注意,這個時期的官印,因為印面章法多為5字或6字印,因此,字形上多有小篆特色,更修長,更有黃金比例之美。另,注意印字殘邊後的古樸天然之美。

45.漢委(倭)奴國王(2.4釐米X2.4釐米)

(漢委奴國王)

這是一方東漢金印,王印,材質是金屬,故線條淳厚。注意線條仍是兩端稍粗,齊頭。方削是東漢官印的特點,其筆勢大致似《爨寶子碑》,別於西漢,也別於新莽。回憶一下前面的廣陵王璽,同樣是金印,同樣的筆畫線條。

46.雒陽令印(2.5釐米X2.4釐米)

(雒陽令印)

東漢官印,筆畫方勁,挺直,並且越來越向極端發展至筆畫肥滿、留紅極細。注意粗壯的筆畫,注意極細的留紅。

47.後將軍假司馬(2.5釐米X2.5釐米)

(後將軍假司馬)

依然是東漢官印。注意粗壯的筆畫,注意滿白的印風,不過此時的東漢印,還沒有發展到完全滿白。刻此方印,要辨析「後」與「後」兩字的字義差別。

48.新野令印(2.5釐米X2.5釐米)

(新野令印)

仍然是東漢官印,風格粗壯,線條磊落,滿白風格越來越明顯。注意野字的變形,曲筆的交疊。回憶一下前面的「薛令之印」。

49.雝丘令印(26釐米X2.6釐米)

(雝丘令印)

東漢官印,筆畫方折,勁直,粗看顯得不規整,但細琢磨,仍是安穩平靜的。

50.蘭幹左尉(2.5釐米X2.5釐米)

(蘭幹左尉)

仍是東漢官印,注意這方印的字序不同於平常。這是發展至滿白後的一類印章,筆畫稍多一點的字,留紅就極細,甚至出現了並筆。還要注意「蘭」字框內部分的細節處理,理解這方印為什麼好看,理解它的疏密對於印章的突出視覺作用。

(《零基礎學篆刻》之10,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漢印,是篆刻的根,來看看這重要的八百年
    學篆刻,漢印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了。因為「印宗秦漢」已經成為所以學篆刻人的共識,今天就說漢印。廣義的漢印,並不單指西、東兩漢的印章,而是指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印章。因為在這一段漫長的歷史時期內,實用璽印的風貌有著近同之處和不可割裂的關係,同時,它又跟前面的秦印風貌和後面的隋唐印風貌大有不同。所以,我們把這一段時期的璽印都統稱為「漢印」。先說西漢。就是公元202年劉邦稱帝到公元9年王莽篡位這段時期。西漢初年,漢印官印的布局曾繼承了秦官印所用的形式,方形印章均飾以「田」字格,半通印則飾以「日」字格。
  • 系統學篆刻要注意的重要概念:「印式」
    各種「印式」的成因要說明這些「印式」的成因,我們需要從中國的實用印章史(或者說早期的篆刻史)開始一點點地說清楚。1、古璽印式的由來。中國的實用印章,最早起源於商代三璽,後來經過西周及春秋時期的發展,成為戰國璽的樣子。
  • 篆刻入門:三方商璽,印章史的起點(附10方漢印樣本)
    今天是篆刻史的第一篇,我們講三方商璽,這是中國印章史的起源。學篆刻,我們首先要了解中國篆刻起源於哪裡,這很重要。但弄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兩個概念:1、印章:中國印章的歷史較早,距今大約有3000年左右,它是實用範疇的,其製作目的在於實用,創作者是工匠,是工藝製作;2、篆刻:中國篆刻的歷史晚於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藝術性質的篆刻萌發於宋元時期,其目的在於藝術,創作者是文人,是藝術創作。
  • 篆刻入門:三種印式與10方漢印臨摹樣本
    這裡所指的三種印式,是指三種不同篆書文字入印的印章表現形式。篆刻是古典藝術,而古典的印式種類當然並不只有這三種,只是我們認為這三種印式較為經典,我們把了解這三種印式作為篆刻學習的入門鑰匙,了解這三種印式是為了給初學者找到提綱挈領的入門捷徑,篆刻無捷徑,但入門卻可以抄抄近路。
  • 篆刻基礎:中國印章的定型期——戰國古璽
    上一章,我們知道了中國實用印章大致最早發生在商朝,或者可以說,三方商璽是中國最早的實用印章,商是啥年代呢,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那就是說,依最晚年代來算,中國的篆刻歷史,至少有3000多年了。到了公元前1046年,西周滅商。
  • 篆刻的五種印風
    中國篆刻是由古代實用印章的製作和鐫刻而發展成為藝術的。狹義的「篆刻」專指印面文字(或圖像)的設計和刻制,是以鐵筆「寫」出篆文為主的造型(包括結構與線條)來表現審美意象的一種藝術形式,具體可概括為字法、章法、刀法三大要素。在實用的歷史時期,印章的用途、形制、制度和入印文字的時代性、地域性的差異,以及印材和刻制方法的不同而導致或決定了印章風格的多樣性;換句話概括地說,就是印章的實用性要求客觀上促使了其蘊藏的篆刻藝術風格的創新。
  • 印章的種類二篆刻講堂四十六
    如今我們在很多出土的西漢印中,可以看到很多印文文字自然流暢,左右呼應,方圓兼備的鳥蟲篆印章。鳥蟲篆印章特殊的風格,特殊的文字一直慢慢不斷的延續發展,直到今日,仍被廣大印人所鍾愛,我們如今可以從很多篆刻大師的作品中找到鳥蟲篆印的身影。我們可以看到鳥蟲篆入印的特點,在一些起筆或者收筆的位置用花鳥魚蟲的形象來詮釋。
  • 零基礎學篆刻:文人篆刻的第一個變化點——蘇宣
    這實際不重要,重要的是,蘇宣的篆刻最終與文彭、何震鼎足三分,他又有什麼成就呢?(《集古印譜》)既是原拓,就天生有一個缺點,就是發行量少。這套最早的印譜,只印行了20部,我們前一篇說,因為文彭與顧從德的關係,文彭肯定得到了一部,於是何震得益親見這部印譜,得以朝夕研臨,從此篆刻水平大增,遂成一代宗師。注意,何震得見的除了原印外,主要是這部原拓印譜。
  • 為什麼篆刻印章都喜歡劃破印邊?
    篆刻作品做殘破處理不只是印邊,印文也有,這種風格的形成有大致幾個方面因素:首先不得不說下源頭,我們學篆刻,要「印宗秦漢」,自元代趙孟及吾丘衍開文人篆刻之先河起,文人逐漸取代匠人走去篆刻行列,根據自己的身沒情趣自篆自刻出各種風格的印章,但是,各家各自的風格或迥異或新奇或流俗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簡介: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印章,信也,權也。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篆刻印章,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秦印、漢印為公認的篆刻藝術之源,明、清兩代出現眾多篆刻流派。
  • 【保利拍賣十五周年】印下留痕,精彩繼續
    秦漢印 秦始皇統一天下,中止戰國文字亂象,確定篆形,頒布通行。因權量詔版往往以刀鑿刻銘,影響所及,多數秦印雖有田字格或日字格的方整框限,卻頗得自由不羈的樸拙生趣,耐人玩味。私印一般喜作長方形或圓形樣式,內容除姓名、吉語外,亦有「敬事」、「和眾」等格言入印。
  • 篆刻印章風水效應
    篆刻印章風水效應旗是使命、理想、目標、祝福,鼓是行動、奮鬥、進取、努力,印是通過勤奮打拼取得的名譽、地位、權力、聲望。印在風水中,具體而言就是印章,俗稱圖章,「橡皮圖章」是對有名無實的諷刺。中國古時,印是權力象徵,面相中,眉心對上的位置是「印堂」,「印堂」是面相十二宮之首——命宮。
  • 中國的印章與篆刻藝術:方寸之地 氣象萬千
    在中華文化的演進過程中,印章及篆刻藝術集中反映了先民們從生活中發現美、創造美的聰明才智。   中國的印章最初也是用在制陶工藝方面。古人在石制或陶製的印面上雕刻花紋,先在溼潤的泥坯上鈐蓋出印跡,然後燒製成陶器。這類原始陶印在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多次出土。進入青銅時代後,印章的材質也轉變為銅製。
  • 篆刻學習:看六方楚國古璽,說說印章的邊框與界格
    書法屬性和工藝屬性我們接著再放一邊,篆刻之所以成為篆刻,最重要的屬性就是它有一個屬性叫印章屬性,通俗一點的說法是:既然叫印章,它必須具備印章的形式,像個「章」。要成為章,回到例子上來,我們說說印章的邊框和界格。先看幾方楚系的古璽:
  • 印章收藏:開派人物篆刻作品價值更高
    印章,又稱「印信」,自古至今是信用的證物和權力的象徵,我國的印章歷史,源遠流長,印章三千年,是一部濃縮的人類文明發展史。其間有兩段具有裡程碑式的高峰,一是秦漢古璽印,二是明清流派印。秦漢古璽印,又分為官、私印。其印材普遍使用金、銀、銅、玉等硬質材料,尤以銅印為最常見;印鈕有龜鈕、瓦鈕、橋鈕、鬥鈕等多種;印文講究書法的謹嚴美觀,或朱或白,或鑄或鑿,形式多樣。
  • 篆刻學習:來楚生《然犀室印學心印》讀書筆記第一部分——篆與刻
    篆刻在文人介入創作刻石之前叫印章,其突出價值是實用價值,文人介入創作刻石(宋元之際發生)之後叫篆刻,其突出價值是藝術價值,相對來說刻章人人都會刻,但篆刻卻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其差別跟寫字與書法的差別相類似,寫字幾乎人人都會,但會寫字的人寫出來的不一定是書法,書法往往是經過學習和系統訓練的人寫出的字),印章的篆刻區別具體見我【篆刻史】系列文章。
  • 篆刻入門:識篆的進程(附10方漢印樣本)
    (甲骨文)注意:對於篆刻來說,甲骨文研究很重要,因為甲骨文的鐫刻工具也是類似刻刀的尖利之物,研究古人在鐫刻甲骨文時形成的刻痕特徵,對於篆刻刀法的理解不無裨益。請再注意一下:對於篆刻來說,石鼓文研究也很重要,因為石鼓文的鐫刻材料也是石頭,這跟現在的石料篆刻非常接近,研究古人在鐫刻石鼓文時形成的刻痕,對於刀情石性的理解不無裨益。
  • 篆刻初學必知的第一個問題:篆刻的文字體系
    逐一說一下:一、戰國的古璽文字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天下七分,七個國家各有各的文字體系,而各個國家又各自需要自家的印章體系,大家各自又不互相統屬,由此形成了中國第一個文字體系,即戰國古璽文字體系,這些文字散存於七國璽印之中,因為是早期文字,字形略接近甲骨文或部分金文或石鼓文以及籀文,字形變化較多,目前有部分篆刻字典裡有專門列出這一項字體
  • 專家品評印章:開派人物篆刻作品價值高
    印章,又稱「印信」,自古至今是信用的證物和權力的象徵,我國的印章歷史,源遠流長,印章三千年,是一部濃縮的人類文明發展史。其間有兩段具有裡程碑式的高峰,一是秦漢古璽印,二是明清流派印。秦漢古璽印,又分為官、私印。其印材普遍使用金、銀、銅、玉等硬質材料,尤以銅印為最常見;印鈕有龜鈕、瓦鈕、橋鈕、鬥鈕等多種;印文講究書法的謹嚴美觀,或朱或白,或鑄或鑿,形式多樣。
  • 篆刻入門:學篆刻,不查字典怎麼行?
    (《增訂漢印文字徵》書影)篆刻的源頭是古代的實用印章,雖然經過長期的演變發展,形式不斷豐富,但其源頭仍然是古代璽印,古代實用印章是篆刻的母體,篆刻的原始特徵就是崇尚古雅、反對新奇纖巧的我們知道,唐代改用朱文印,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因為造紙術成熟,實用印章在使用過程中基本不再使用封泥,朱文更合適鈐蓋在紙上,而官印又要堂皇,印面必須夠大,因此文字走向盤曲,到了宋代,乾脆又進一步發展,更走向極端,直到後來發展成工藝與裝飾性極重的「九疊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