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6 09:37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 宋彬彬 沈志成 市委報導組 魏衍方
每件鎮館之寶背後都有一個悠長的故事,一段鮮活的歷史。曾經璀璨,今又流芳。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嘉興桐鄉市,去看一看收藏在君匋藝術院內的趙之謙104方印章。
桐鄉市內的君匋藝術院,以集中收藏了晚清印壇三大家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的原印,共424方,為海內首富而名播遐邇。
趙之謙詩、書、畫、印兼擅,因為生活所迫,也曾大量鬻賣書畫。唯獨印章,極其珍惜,一般不為外人刻。據考證一生刻印不足400方,流傳下來的實物印章也才200多方,君匋藝術院所藏104方印章原石,多數為其34歲到36歲創作高峰時的作品,受印人多為知交師友。
如此稀有珍貴之物,何以能被君匋藝術院大量收藏?這背後有著怎樣的故事?
記者走進桐鄉市區慶豐路邊上的君匋藝術院,一睹這些稀世珍寶的風採,試圖找尋歷史的足跡,也專訪了現任桐鄉市君匋藝術院主任沈惠強。
桐鄉君匋藝術院
現狀
趙之謙創作高峰時期的作品
是國內趙之謙實物印章收藏量最大的一批
君匋藝術院是桐鄉市政府為收藏和陳列當代書畫篆刻家錢君匋捐贈家鄉的4083件書畫、印章、書籍等珍貴文物,於1987年建造的,佔地七畝。
整個藝術院有展廳、講堂、研究室、珍品庫等,這裡藏印1124方,尤以藏趙之謙印104方、吳昌碩印152方、黃牧甫印168方而名聞海內外。
趙之謙生於道光九年(1829),紹興會稽人,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趙之謙初學浙派,繼法秦漢璽印,復參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詔、漢鏡、泉幣、漢銘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大師都從他處受惠良多。
「餐經養年」印章
在晚清藝術史上,趙之謙無疑是最為重要的藝術家之一。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範;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在印章邊款的創造上,趙之謙開創了前無古人的新天地,他最早於印章側面刻上了陽文邊款。
「104方印章中,尤以『餐經養年』一印最為珍貴。」沈惠強說,餐經養年印章為青田石質,體高6.1釐米,面縱寬均為4.3釐米,在此方印章的一側面刻有一尊圓雕觀音蓮花座像,另外三個側面均以魏書陽文刻側款。趙之謙將六朝畫像及魏碑陽文引入邊款,前無古人,在篆刻史上具有裡程碑的意義。
「餐經養年」印章邊款
「餐經養年」印章邊款
由來
自古以來,知音難覓。
錢君匋至於趙之謙,可謂百年知己。
許多人會問,既然君匋藝術院這104方印都是錢君匋老先生所贈,他又是如何收集到如此多的印章的?
這與錢老先生痴迷篆刻有著密切的關係。錢君匋,桐鄉人,是中國當代「一身精三藝,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書畫家。他一生治印兩萬餘方,上溯秦漢璽印,下取晚清諸家精髓。其風格有吳昌碩的老辣、奔放;有趙之謙的渾厚、飄逸;有黃牧甫的清雋、平整。可謂是疾術駸駸,鶴立印壇,名爍中外,卓然一大家也。
君匋先生是趙之謙藝術理論和創作道路的實踐者。他一生勤勉於收藏、研習趙之謙作品,甚至到了痴迷的狀態。當時的上海灘都知道錢君匋喜歡趙之謙的作品,一有人收到趙之謙的作品就往他家裡送。錢君匋前前後後收集了趙之謙作品150多件,就包括這批104方印章。
印章原石
印章原石
「收藏過程實為不易。」桐鄉市君匋藝術院主任沈惠強說,1955年12月,有朋友向君匋先生介紹,說天津有一收藏家手中有趙之謙印章101方,準備出售。君匋先生知道後,冒著大雪,與好友朱詠葵立即飛奔到天津,當時對方開口便要價2500元,老先生買不起,只好依依不捨地離開了。但是心裡一直惦念著這批印章,他心想,趙之謙一生刻印不足400方,這101方印章都是他的代表作,彌足珍貴。最後,在中間人的再三磋商下,君匋先生以1500元的價格終於拿下了這批印章。
自古以來,知音難覓。錢君匋之於趙之謙可算是百年知己。此後多年,錢君匋還為趙之謙編印書畫集,出版印譜,舉辦研討會......君匋先生一生酷愛書畫,惜畫如命,而到晚年將大半輩子收藏之金石、書畫文物,共4083件書畫、篆刻作品以及線裝本書籍全部捐贈給家鄉桐鄉市,這其中就包括他苦心收藏的104方趙之謙印章。
尋蹤
讀印,感受先賢大家的孤憤愁苦
「同治三年上元甲子正月十有六日,佛弟子趙之謙為亡妻範敬玉及亡女蕙榛,造像一區,願苦厄悉除,往生淨土者。」
印面
讀印,能深切地感受到這位先賢大家生活的孤憤愁苦,對藝術孜孜不倦的完美追求,對師友的至真至純。
沈惠強告訴記者,這方「餐經養年」印章是趙之謙於同治三年(1864年)所刻,趙之謙時年三十六歲,在兩年前他的妻子、女兒相繼去世,此後趙之謙便自號「悲庵」,此印是其為紀念亡妻亡女而刻的一枚紀念性印章,是希圖以宗教的方式來宣洩和排解胸中悲痛和抑鬱,以求得一絲精神的慰藉。
原石
此枚印章古勁渾厚,閒靜遒麗,別創新路,其側款以魏碑隸書筆墨味入印,突破了鄧石如、吳攘之的藩籬,樸茂雋永,秀而有骨,尤其是以陽文三個整面的側款,此方印章乃獨創一家,實在難得。他曾與人曰:「生平藝事,皆天分高於人力,惟治印則天五人五,無間然矣」。可見其非常自負,其所言天賦與勤奮各佔一半,正是因為他勤勉刻苦的精神,使得他在印學上不斷精進。
如今,趙之謙流傳下來的200多方實物印章,除了104方藏於桐鄉市君匋藝術院,其他的則零星分布在各處。
148962825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