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印:趙之謙「胡澍之印」

2020-12-16 談藝錄

今天接著讀趙之謙大師的印。

最近介紹趙之謙大師的印比較多,給他的評價也極高,有朋友私信說:哪有那麼神?言下之意是我們對趙之謙的評價太高了,其實趙之謙篆刻水平之高是公認的,今天我們大致說說這件事:

一、公認的篆刻大師趙之謙

當今印壇,師法安持老人陳巨來先生的印人當屬不少,我們先看他對趙之謙的評價,陳巨來先生在《安持精舍印話》中有這樣一段話:

(陳巨來先生像)

「近百年來印人輩出,舍丁、鄧外,其著稱者如蔣山堂仁、奚鐵生岡、黃小松易、陳曼生鴻壽,要皆謹守一派,未能脫去藩籬。洎會稽趙撝叔之謙出,集取徽、浙、皖三派而更參以新室鏡銘、六國幣等,上師秦漢、內闢心源,錯綜變化莫可端倪,二百年來一人而已。李陽冰有云:『功侔造化,冥受鬼神。』撝叔當之允無愧色。」這評價幾乎以冠絕古今來論趙之謙的成就了。

有人說,這不算,因為陳巨來的老師趙叔孺是趙之謙的粉絲。而且陳是晚輩,不算。那說個幾乎於趙之謙同時代的人:

吳大澂(1835-1902),清代著名學者、金石學家、書畫家,其實他還算民族英雄 。他擅畫山水、花卉,精於篆書,金石鑑賞水平為時人稱賞,他對趙之謙大師的評價更能說明問題:

(吳大澂)

「摹印之學,自漢以來至本朝而益盛。完白山人已駕丁、黃而上之,吳讓之、趙撝叔尤能奪完白之席,而獨樹一幟。撝叔以漢碑結構融會於胸中,又以古幣、古鏡、古磚文參錯用之。宜其變化神明而不可測如此……」(《觀自得齋印集》序)。鄧石如出來之後,鄧石如就是當世第一,而趙之謙「尤能奪完白之席」,這也是當世第一的評價。

如果這還不算的話,那麼,後來學習趙之謙而成大師的眾多印家似乎能說明一些問題了,趙之謙的學生,錢式早夭,其他多寂寂無名,趙之謙雖不算桃李滿天下,但私淑者卻極多,且多成就極高,如胡钁、吳昌碩、黃士陵、齊白石、趙叔孺,他們在趙之謙這裡各取所需,共同將近代篆刻藝術的創作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這些人,後人多稱之為大師,偏偏趙之謙漸漸被人忽視了。雖然,大師的老師不一定是大師,但趙之謙是影響大師的大師。

(趙之謙像)

這也有原因,因為趙之謙雖然自稱欲「為六百年來橅印家立一門戶」,但實際上,他的志向更在於「經世之學」。對於篆刻藝術的態度,雖然他也極用功,甚至評說「人五天五」,但終歸是沒有用盡全力的。

在他的《二金蝶堂印存》序言裡,胡澍說他是「薄彼小技,聊資託興」,魏錫曾則在跋語裡說他「不欲以印傳。」他自己在「印奴」一印的邊款裡也說:「稼孫為我集印,稼孫屬我刻印,皆印奴而已。」

(《二金蝶堂印存》的部分頁面)

最重要的是他「性不耐為人刻印,故交求者間者一二,非真知篤好,或勒不與。」言下之意,除了知己好友,他是不輕易奏刀的。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一生的作品流傳並不是太多,但正是因為這種態度,使得他在大量鬻賣書畫的同時卻並不曾鬻印,凡其所刻作品,極少草率之作,所以幾乎件件精品,他一生只有不到400方作品,不像吳讓之,一輩子刻印一萬方以上,吳昌碩則更多,這固然是好事,但平庸之作自然難以避免,更不用說陳巨來先生自言一生刻印三萬方了。

綜上,趙之謙是公認的大師級篆刻家,他的作品也幾乎件件是精品,而這些精品印,也大多是他贈送朋友或為朋友刻屬的私印,就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一方:

(趙之謙:胡澍之印)

二、趙之謙的印都刻給了誰

趙之謙大師曾經在「叔度所得金石」印的邊款裡說:「生平不肯為人刻印者,以伎拙而議之者眾也。」當然,他不樂意給人刻印,並非是技拙,而主要是「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他一生刻印不足400方,其中有97方是自用印,大都收藏於國內博物館和藝術院,流布海外的有一二十方而已。即便生前,他的印已為世人珍視,能夠得到他的印的,也只五六十人而已,這些人中,得到最多的是他的知交好友和金石同好。

他的金石同好,又多集中在胡澍、魏錫曾、沈樹鏞、潘伯寅及他們的子弟輩。我們一定記得這一方特別的印:

(趙之謙金石同好的記錄印)

這方印印面內容是:「績溪胡澍川沙沈樹鏞仁和魏錫曾會稽趙之謙同時審定印」,這裡面提到的三個好友,是他的印的主要受主。

此外,早期的有郭承勳、王履元、何澂等人,晚期則有孫熹等人。

今天我們讀的這方印,因為不見印款,據張小莊考證,大約刻於同治五年至同治十一年之間,這個時期,趙之謙已歷家難,篆刻已走向成熟時期。所以,這方印是他的成熟作品

三、一方成熟的漢白文作品

這方印給人的第一感覺是大氣磅礴,端莊安詳。是典型的漢白文四字印印式印作,放大看看:

(放大看印蛻)

顯然,這是一方刻給好友胡澍的私印,乍一看,這就是標準的漢白文嘛,四字任疏任密、均分印面,各自佔有各自的地盤,留邊基本均等,四個字工工整整,界限清楚……但如果往細處觀察呢?

四、造出來的疏密

趙之謙的白文印,一定有疏密關係,當天然字形沒有疏密關係時,他一定會通過篆法的調整「造」出來。

1、造疏

依照篆書「勻空」的基本規則,「胡」字「月」部中的二橫顯然不是這樣靠上,趙大師卻讓它們極端靠上,月字下部形成一塊不小的紅地;「澍」字的「寸」部照方抓藥,依然是生生在下面造出一塊不小的紅地,這兩塊紅地,與左上的「之」字的兩塊紅地相映成趣,互相呼應。

(紅地的關係)

當然,印字左部的三角形小紅地,也與胡字古部的小紅方塊有呼應。拿掉其中任何一處,完全處理成「滿白」都會顯得憋悶。

2、造密

「造疏」已經使印面趣味頓生,趙大師並不滿足於此,他還要強化疏密對比,以突出印面的視覺對比,形成視覺衝突。

最突出的造密是「印」字上部的小爪,大師的做法是加粗了筆畫,使「印」字的滿白效果與「澍」字的滿白聯成一處。以形成與上部兩字的視覺差異。

(印字的造密與澍字聯成一片)

為了強化這種關聯,大師將印字的上下兩部分都做了與澍字的連字處理,各有刻通或相連的地方。而印字內部,上下兩部分,也強化使之聯在一處。而澍字內部也同樣做了這種連並處提,總之,強化下部的滿白效果(當然這種滿白不是絕對的滿,是有透氣處的)。

(連並處理)

圖中黃色指出的地方,都做了連並處理,仔細看,上部「胡、之」兩個字,這種處理是完全沒有的。

五、見筆見刀

只要看趙之謙的成熟作品,就一定是既見刀情石趣,又見筆墨精神的,因為這是他的印學主張,他自己當然踐行。

「大印尚氣魄」,這樣大的印,一定是有大刀闊斧的刀痕,我們看,也確實有一些刀砍斧削一般方方正正的刀痕:

(見刀之處)

我們在四個字的任一字上都能見到刀的峭利之感,這當然是篆刻的獨有魅力,但是初學者往往為了達成滿白效果,把一方印刻成滿滿皆是刀痕的「工匠」似的作品,或者為了追求渾圓的筆墨效果而過分刮削,又把一方印刻成了過分「甜熟臃腫」的墨豬似的作品。

當我們看完上面的刀痕之外,再來看這方印的見墨之處:

(見墨之處)

把印章裡的筆畫,用刀做為工具,表現出筆墨的痕跡,這實際上需要精熟手上控制和篆書的精深理解,除了常規的藏頭、回鋒之外,我們只看一下黃色箭頭所示之處的處理(這種精妙之處,還有很多):

1、「寸」字的處理,中間一筆,斜轉而下,這是寫的感覺,趙大師留了一點紅,精準地模擬出了這種筆痕。2、「印」字的末筆,如果是滿白處理,很多人會刻得如幾何直線一樣的平直,但趙大師將這一筆處理得微微有向上的轉彎,這也是書法的辦法,墨韻十足。

我們說過,越是普通的日常作品,越見大師的過人之處,這一方印就屬於這一類,看似平平常常,實則暗含精彩,如果再往深處觀察,妙不可言之處還有很多,比如它的方圓並用,比如它的衝切兼施。

(吳昌碩大師像)

「……治印一道,尤為別開生面。蓋古文奇字,爛熟胸中,隨筆綴成,靡不渾古。」我們越讀趙之謙大師的印,就越理解吳昌碩大師的這段評價。

(【布丁讀印】之34,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

相關焦點

  • 趙之謙邊款裡的印論,振人發聵
    趙之謙被胡澍評為:「鐘鼎碑碣,鑄鏡造像,篆隸真行,文辭騷賦,莫不觸處洞然,奔赴腕底」的天才,趙之謙也不客氣,他自己就認為鄧石如不過天分四,人力六,鄧的得意弟子包世臣天分三,人力七,吳熙載天分一,人力九,他自己則是天分七,人力三。我趙之謙是個天才,我根本沒下功夫,只用了三成力。
  • 印之美!細數趙之謙104方印章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嘉興桐鄉市,去看一看收藏在君匋藝術院內的趙之謙104方印章。桐鄉市內的君匋藝術院,以集中收藏了晚清印壇三大家趙之謙、吳昌碩、黃牧甫的原印,共424方,為海內首富而名播遐邇。趙之謙詩、書、畫、印兼擅,因為生活所迫,也曾大量鬻賣書畫。唯獨印章,極其珍惜,一般不為外人刻。
  • 趙之謙書札,一代大師的書法情趣!
    趙之謙一生在詩、書、畫、印領域付諸不懈努力,終成一代大師。 趙之謙書法諸體兼擅,將真、草、隸、篆筆法融為一體,碑帖結合,獨闢蹊徑,奇崛雄強,以其天縱之才而開一代新風,為晚清碑學書法之集大成者;其繪畫初學石濤而有所變化,為清代寫意花卉之開山;其篆刻初學浙派,繼法秦漢璽印,復參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詔、漢鏡、泉幣、漢銘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掃舊習,所作蒼秀雄渾。
  • 奇潔:趙之謙《積書巖圖》賞析
    積書巖圖(國畫) 69.5×39釐米 清 趙之謙上海博物館藏趙之謙(1829—1884),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都從他身上受惠良多。《積書巖圖》是晚清金石派代表畫家趙之謙在同治年間為潘祖蔭創作的一幅山水畫。潘祖蔭身居高位,雅好藏書、刻書,十分賞識趙之謙在金石考證與書畫篆刻方面的才學,遂延請趙之謙幫助搜羅、校訂古籍。
  • 晚清大師趙之謙精品扇作清賞
    [趙之謙著色像 清楊鵬秋繪 ] 趙之謙(1829~1884)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善繪畫,花卉學石濤而有所變化,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篆刻初學浙派,繼法秦漢璽印,復參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詔、漢鏡、泉幣、漢銘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掃舊習,所作蒼秀雄渾。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名滿海內。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
  • 清代著名書法家趙之謙,精選14幅立軸真跡欣賞,運筆勁媚真書法也
    趙之謙的字給人一種厚重的感覺,說實話在入行之前,筆者也沒有聽說過,後來的編輯工作讓我接觸到趙之謙,也搜集了一些關於趙之謙的資料,讓我大有收穫。趙之謙的書法很多的網友都把他排除在欣賞書法之外,其原因是不夠秀麗。這裡我想說的是:懂的人終究會懂,不懂的人終究不懂。趙之謙還是著名的篆刻大師,這裡我想借趙之謙說一說書法和篆刻。
  • 從金農到趙之謙——楹聯裡的清代書法演變之跡
    浙派印家 在鄧石如同一時代,出現了一個以丁敬、黃易為首的在我國印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印學團體,此中人員因為大都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士,故有「浙江印派」或「西泠八家」之稱。 除篆刻之外,這些印人大多兼長書法繪畫創作,本館便藏有黃易、蔣仁、奚岡、陳鴻壽和趙之琛的楹聯之作。
  • 從金農到趙之謙——上博藏楹聯裡的清代書法演變之跡
    浙派印家 在鄧石如同一時代,出現了一個以丁敬、黃易為首的在我國印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印學團體,此中人員因為大都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士,故有「浙江印派」或「西泠八家」之稱。
  • 篆刻初學:齋館印的極簡史
    ,爛銅之趣滿溢。接下來,齋館印發生全面性的轉變,與篆刻史同樣一致,就是以趙之謙為轉折點。趙之謙的齋館印如圖(因為他的齋館印面目眾多,所以,我們放了兩張圖,也沒有配人像):(趙之謙的齋館印其一)以上為其一。
  • 趙之謙此《桓子新論》有黃庭堅的影子嗎?
    談到這件作品的重要性,首先要說到趙之謙的入京情況。 趙之謙一生三次入都,四次參加禮部試,皆名落孫山。同治三年(1863)時在京城參加禮部考試時,趙之謙結識了一位山西壽陽的好友祁秀聞,即祁之(字秀聞),為清道光二十三年舉人,曾官灤州知州。
  • 「聯·墨」從金農到趙之謙——上博藏楹聯裡的清代書法演變之跡
    浙派印家 在鄧石如同一時代,出現了一個以丁敬、黃易為首的在我國印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的印學團體,此中人員因為大都為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士,故有「浙江印派」或「西泠八家」之稱。
  • 他是清朝書畫大師,詩書畫印樣樣精通,在清朝無有出其右者!
    趙之謙初字益甫,號冷君,工詩文,擅書法,初學顏真卿,篆隸法鄧石如,後自成一格,奇倔雄強,別出時俗。善繪畫,花卉學石濤而有所變化,為清末寫意花卉之開山。篆刻初學浙派,繼法秦漢璽印,復參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詔、漢鏡、泉幣、漢銘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掃舊習,所作蒼秀雄渾。青年時代即以才華橫溢而名滿海內。他在書法方面的造詣是多方面的,可使真、草、隸、篆的筆法融為一體,相互補充,相映成趣。趙之謙曾說過:「獨立者貴,天地極大,多人說總盡,獨立難索難求」。
  • 讀印:王福庵:「但願長醉不願醒」
    今天再讀一方王福庵大師的印。實際上,大師的大部分印作我們都可以拿出來認認真真學習一番,他精於收拾,精於將一方印的細微之處調整到最佳狀態。他的作品足夠多,一本印譜簡直就是一本優質的篆刻教材。之所以我們把王福庵的印作為常規的學習材料,是因為我們在學習書法時,把王福庵的《說文部首》做了常規書法教材,經常練習一個人的書法,自然會習得他的儒雅之氣,我們再接著學習他的印,就不會有氣息上的隔膜。
  • 趙之謙與張廷濟:會試落第,命運軌跡改變,人生卻另有輸贏
    趙之謙·臨《張猛龍碑》趙之謙晩張廷濟61年,浙江紹興人,道光九年(1829年)出生,鹹豐九年(1859年)浙江鄉試第三名;張廷濟是浙江嘉興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出生,嘉慶三年秋闈如此高中榜首,春闈中式通常不在話下;而一旦春闈中式,以趙之謙、張廷濟的才學必定仕途暢達。但這二位就是落第了,人生軌跡由此改變。
  • 細讀鄧散木《篆刻學》:「朱白相間印」及其對姓名章創作的啟發
    比如,在漢印裡就有半朱半白的印章,也有朱白相間的印章,這打破了印章非朱即白的審美樣式,使印章之美大幅度地豐富起來。 鄧散木先生在《篆刻學》私印章節下,專門討論了朱白相間印:
  • 細讀《篆刻學》:古人的成語印
    接著讀鄧先生的《篆刻學》,說說成語印。 這裡的成語,並不是指後世所說的「成語」入印。後世所說的「成語」,指的是漢語詞彙中定型的詞。 一般意義下的成語就是眾人皆說,成之於語,故「成語」。成語多為四字,也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
  • 讀印:吳讓之的篆刻「畫梅乞米」好在哪兒
    這方印刻於吳讓之60歲後,是他的成熟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吳讓之一生求功名而不得,終生只考到秀才而已,仕途始終未走通,不過,也許正因為這個原因,他成了晚清重要的篆刻藝術大師,幸也,不幸也。稍晚於他的篆刻大師趙之謙,也一生追求功名,至中年過後,終於走上仕途,可是他生命最重要的壯年及晚年時期,基本停止了篆刻創作,終日忙於政務,直至最終死於任上,幸耶,不幸耶。
  • 西泠印社藏印選
    西泠印社,中國收藏印作、印譜最豐富、最珍貴的藏品單位之一,很多印作、印譜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其中不乏「文人印」開拓者何震的「放情詩酒」,皖派大家鄧石如的「子輿·燕翼堂·雷輪·古歡·守素軒」五面印、西泠八家創始人丁敬的「煙雲供養」等名印。
  • 金石拓本 吳昌碩印存
    中年後始作畫,擅花卉,取法青藤、八大、懊道人,並受趙之謙、任伯年影響,筆墨酣暢,色彩濃重,為「後海派」之領袖。能詩文,長書法,攻石鼓,樸茂雄健,自成一格。精篆刻,融皖浙諸家與秦漢印神髓,蔚為一代宗,1913年被公推為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著有《缶廬集》。
  • 如何學習刻細朱文印
    細朱文印的產生,歷來存在諸多說法,較有影響的有兩種:一種為始於元代趙孟說,這種觀點在清代高積厚所著《印述》、陳鍊所著《印說》中都可以找到。而另一種為始於六朝說,清代著名的書法篆刻大家趙之謙在他所刻圓朱文印「鏡山」款中說:「六朝人朱文本如是,近世但指為吾、趙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