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看了一方清代端硯而萌生寫此文的想法,不料往電腦前一坐,腦海裡沒了端硯,卻出現了兩個人的名字。
意外:命運軌跡改變
在清代嘉慶至鹹豐的數十年間,浙江科考史上出現了兩位鄉試成績出類拔萃,而在其後的會試中卻屢考屢敗,最後不得不棄考另謀出路的人物,一位是趙之謙,另一位是張廷濟。
趙之謙晩張廷濟61年,浙江紹興人,道光九年(1829年)出生,鹹豐九年(1859年)浙江鄉試第三名;張廷濟是浙江嘉興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出生,嘉慶三年(1798年)浙江鄉試第一名。明清兩代的科舉鄉試在8月舉行,稱秋試或秋闈;次年3月舉行會試,稱春試或春闈。秋闈如此高中榜首,春闈中式通常不在話下;而一旦春闈中式,以趙之謙、張廷濟的才學必定仕途暢達。但這二位就是落第了,人生軌跡由此改變。
這對於「令我一生刻印賦詩學文字,固天所以活我,而與我父母生我之意大悖矣」的趙之謙來說,不啻傷了尊嚴,簡直與命運背道而馳。然而趙之謙的出仕慾念不曾泯滅,他人生的最後12年就是忙碌在江西南昌的鄱陽、奉新、南城等縣令任上,結果被衙務所累,疾病折磨,最終以57歲的旺年生命抱憾西去。
多可惜啊!憑著趙之謙的才氣、造詣以及對古物碑刻等的鑑別考證能力,若不去充任小縣令,無論晚清社會多麼糟糕,對他來說養家餬口都不成問題。而這一去,折掉的不僅是他的生理生命,還有他的藝術生命——在筆者看來,趙之謙藝術成就雖高,卻遠未用盡老天賦予他的大把才華,如果還了他那12年,再假以時日,他的藝術成就當會更高!
迥然:人生另有輸贏
張廷濟則是另一種情懷。嘉慶三年浙江鄉試的解元,卻幾番會試都名落孫山,一定有人為他惋惜,也會有人奚落他,他也一定有過情緒低落。但他終究是走出來了,看淡功名,拋卻仕念,淡於榮進,沉潛學問,於故裡嘉興新篁結廬高隱,醉心金石書畫,人生旅途從此在他的腳下延展,隨著歲月遞增漸入佳境。浙江科考史因此多了一段佳話,清代嘉慶道光以來的金石之學更因為他的《清儀閣金石題跋》平添傳奇。而其書法尤其是行楷書法,亦碑亦帖,涵泳學養,獨標一格……這很不容易,讓我們看到了他的胸襟和自信,仕途止於功名,人生卻不唯功名,眉壽老人(張廷濟晚年眉長逾寸,自號眉壽老人)輸了功名,贏了人生。
如此放達,觸物遇事便見性情。張廷濟晚年曾以一根柘木枝自製手杖。柘木是一種帶刺的灌木,木呈黃色,密枝叢生。杖成,張廷濟作銘曰:「解脫糾纏,掃除黃色,瘦骨支撐,其壽無量。」句句狀物,字字理趣,仿佛自身寫照,其實借物娛人,妙不可言!
文章來源:《中國收藏》2019年11月刊《片石交緣 藝林佳話》作者:胡西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