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之謙邊款裡的印論,振人發聵
」他主張取法乎上,這對於新入篆刻之門的初學者是有指導意義的,很多初學者,見到近人的一些精整作品,就趕緊取法臨摹,殊不知,這是取法乎中,甚至是取法乎下的做法,所得甚少或者求而不得的做法。最早的古人的作品已經流傳下來,他們是今天老師的老師,學起來更得真知。(其實這不絕對,後人有超越前人的,也應當吸收後人的東西,不可拘泥。)
-
《鹽鐵論》中10則智慧名句,有深度、有內涵
《鹽鐵論》是根據西漢時期「鹽鐵會議」紀要整理的一部奇書,作者為桓寬,參會人員圍繞當時的國家大政方針、對外政策、經濟政策,特別是鹽鐵國家專營政策進行了激烈的辯論。《鹽鐵論》中10則智慧名句,有深度、有內涵。1. 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世而制。
-
讀印:趙之謙「胡澍之印」
今天接著讀趙之謙大師的印。最近介紹趙之謙大師的印比較多,給他的評價也極高,有朋友私信說:哪有那麼神?言下之意是我們對趙之謙的評價太高了,其實趙之謙篆刻水平之高是公認的,今天我們大致說說這件事:一、公認的篆刻大師趙之謙當今印壇,師法安持老人陳巨來先生的印人當屬不少,我們先看他對趙之謙的評價,陳巨來先生在《安持精舍印話》中有這樣一段話:
-
彤嫿新韻和唐宋詞之心有靈犀(黃庭堅篇)
黃庭堅(1045-1105年),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縣)人。歷任國子監教授、秘書省校書郎、《神宗實錄》檢討官、著作佐郎、起居舍人,曾被貶和罷官,60歲卒。諡號文節。黃庭堅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
黃庭堅對蘇軾書法的繼承:創新精神與學問氣節
黃庭堅論書,重學問氣節。他說:「士大夫下筆,須使有數萬卷書氣象,始無俗態。不然,一楷書吏耳!」(見袁裒《題書學纂要後》)他批評時人王著和周越,認為二人的問題在於缺乏必要的學養,「若使胸中有書千卷,不隨世碌碌,則書不病韻」(《跋周子發貼》)。
-
陳志平:黃庭堅研究還缺什麼
基於此,陳志平在展開黃庭堅書學研究這一課題時,緊扣「書學與禪學」這一立論核心,重史料鉤稽,也重理論思辨,重研究基礎,更重學術出新。○全書的論述採用了由大及小、由綱及目、由面及點的「倒敘」式結構,即首論黃庭堅的藝術思想,次論黃庭堅的藝術創作,末論黃庭堅的書事、交遊、書作。
-
細數趙之謙104方印章
在繪畫上,他是「海上畫派」的先驅人物,其以書、印入畫所開創的「金石畫風」,對近代寫意花卉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在書法上,他是清代碑學理論的最有力實踐者,其魏碑體書風的形成,使得碑派技法體系進一步趨向完善,從而成為有清一代第一位在正、行、篆、隸諸體上真正全面學碑的典範;在篆刻上,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廣為取法,融會貫通,以「印外求印」的手段創造性地繼承了鄧石如以來「印從書出」的創作模式,開闢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
蘇東坡和黃庭堅喜歡互懟嗎?旁人:這才是文人之間的摩擦!
蘇東坡和黃庭堅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一代文宗,世稱蘇黃。他倆惰深誼厚,黃庭堅稱蘇東坡為老師,蘇東坡對黃庭堅並不以老師自居,而是把他當作朋友。他們從不護短,有什麼意見都是直言拜上。一次,蘇東坡和黃庭堅在一起談論詩文寫作。
-
趙之謙書札,一代大師的書法情趣!
趙之謙一生在詩、書、畫、印領域付諸不懈努力,終成一代大師。 趙之謙書法諸體兼擅,將真、草、隸、篆筆法融為一體,碑帖結合,獨闢蹊徑,奇崛雄強,以其天縱之才而開一代新風,為晚清碑學書法之集大成者;其繪畫初學石濤而有所變化,為清代寫意花卉之開山;其篆刻初學浙派,繼法秦漢璽印,復參宋、元及皖派,博取秦詔、漢鏡、泉幣、漢銘文和碑版文字等入印,一掃舊習,所作蒼秀雄渾。
-
黃庭堅的字有多好?為什麼說黃庭堅是「字中有筆」
關於「字中有筆」的論述,黃庭堅在《自評元祐間字》中也曾提及:往時王定國(鞏)道餘書不工,書工與不工是不足計較事,然餘未嘗心服。由今日觀之,定國之言不謬。蓋用筆不知擒縱,故字中無筆耳。字中有筆,如禪家句中有眼,非深解宗趣,豈易言哉!
-
人真的有前世嗎?黃庭堅斬釘截鐵的告訴你:有,我前世是個姑娘!
人生在這個世界上,就會有很多奇奇怪怪的東西沒有辦法解釋,在知道不可能長生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就會好奇,我們究竟有沒有前世,我們的前世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有沒有人見過。江西的《修水縣誌》中曾經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黃庭堅擔任黃州知府的時候,連續三天都做了同樣的一個夢,夢見一個鄉村,一個滿頭白髮的老婦,還有一碗芹菜面。黃庭堅感到很奇怪,於是四處打聽,果然就在附近就有一個一模一樣的山村,循著夢中的記憶,黃庭堅找到了那個老婦人所住的地方,見到老婦人親手做的一碗芹菜面,但老婦人卻不認識黃庭堅。
-
奇潔:趙之謙《積書巖圖》賞析
積書巖圖(國畫) 69.5×39釐米 清 趙之謙上海博物館藏趙之謙(1829—1884),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都從他身上受惠良多。《積書巖圖》是晚清金石派代表畫家趙之謙在同治年間為潘祖蔭創作的一幅山水畫。潘祖蔭身居高位,雅好藏書、刻書,十分賞識趙之謙在金石考證與書畫篆刻方面的才學,遂延請趙之謙幫助搜羅、校訂古籍。
-
新書推介 | 陳志平:《黃庭堅書學研究》
基於此,陳志平在展開黃庭堅書學研究這一課題時,緊扣「書學與禪學」這一立論核心,重史料鉤稽,也重理論思辨,重研究基礎,更重學術出新。全書的論述採用了由大及小、由綱及目、由面及點的「倒敘」式結構,即首論黃庭堅的藝術思想,次論黃庭堅的藝術創作,末論黃庭堅的書事、交遊、書作。
-
書法人物黃庭堅
它是一塊距今4.6億年的「中華震旦角石」,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左側保留了黃庭堅的真跡。長度達到19釐米、寬11.4釐米、高度2.5釐米,表面很光滑。左側很清晰地刻有四句詩:「南崖新婦石,霹靂壓筍出。勺水潤其根,成竹知何日。」並署名「庭堅」,下方還有章。該詩文是黃庭堅早期之作。而化石很可能是黃庭堅在1079年,也就是被罷免國子監教授之後其前往江西太和縣任知縣期間所得。
-
黃庭堅57歲行書《千峰詩》欣賞
黃庭堅行書《千峰映碧湘》拓本(偽) 黃庭堅(1045年8月9日—1105年5月24日),字魯直,號山谷道人、涪翁,洪州分寧(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江西詩派開山之祖。
-
蘇軾黃庭堅雕像再次被淹:「蘇兄,這次你還好嗎?」「I\'m not OK」
還記得7月下旬,四川宜賓因被洪水淹沒而走紅的蘇軾、黃庭堅雕像嗎?短短數日,8月3日,洪水再次襲宜賓,蘇軾、黃庭堅兩位詩人的雕像再次中招...網友開玩笑戲稱:這次兩位詩人一定要挺住啊!7月17日,四川宜賓迎近年來最大洪峰,這場洪峰,讓「蘇軾」「黃庭堅」兩名詩人意外走紅。在洪峰來臨前,兩位詩人的雕塑是宜賓濱江公園的一個景觀,隨著岷江水位不斷上漲,該雕塑逐漸被淹,僅有頭部露出水面,最後完全被江水淹沒。蘇軾的雕像甚至直接被洪水衝倒了。
-
黃庭堅:一場關於友情、藝術與參透生命的告別.| 詩詞宜賓
黃庭堅對初次相見印象深刻,他在與斌老的書信中謙遜的認為自己的居舍乃是窮巷杜門,而斌老的造訪更是屈尊駕臨。 黃庭堅感激斌老探視孤陋之情,而斌老的高明卓絕之論也令自己耳目一新。他對于斌老的人品德行,也是敬佩有加,無以為喻。
-
趙之謙與張廷濟:會試落第,命運軌跡改變,人生卻另有輸贏
趙之謙·臨《張猛龍碑》趙之謙晩張廷濟61年,浙江紹興人,道光九年(1829年)出生,鹹豐九年(1859年)浙江鄉試第三名;張廷濟是浙江嘉興人,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出生,嘉慶三年秋闈如此高中榜首,春闈中式通常不在話下;而一旦春闈中式,以趙之謙、張廷濟的才學必定仕途暢達。但這二位就是落第了,人生軌跡由此改變。
-
從金農到趙之謙——楹聯裡的清代書法演變之跡
他十分欣賞北宋大書家黃庭堅的「寫字如畫竹」和「瘦而腴秀而拔」的書法風格,故爾這一挺拔勁逸的筆調,在他的書法作品中多有顯現。鄭氏在自題《墨竹》中曾說道:「至吾作書,又往往取沈石田、徐文長、高其佩之畫以為筆法,要知書畫一理也。」據此,他還得出結論並進一步闡述了在書畫創作中,不僅僅是「以書之關鈕,透入於畫」,且要「以畫之關鈕,透入於書」的道理。
-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剛剛淘走「蘇東坡」,不知黃庭堅會怎麼說
有關部門將對雕像進行修整,可能有段時間只有黃庭堅一人在這兒,等著老師「全新」歸來。黃庭堅是蘇東坡的老朋友李常的外甥,湖州太守孫覺的女婿,這二位都曾向蘇東坡隆重推薦過,蘇東坡讀了黃庭堅的詩文大為讚賞,誇他「江夏無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