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書巖圖(國畫) 69.5×39釐米 清 趙之謙上海博物館藏
趙之謙(1829—1884),中國清代著名的書畫家、篆刻家。漢族,浙江紹興人。初字益甫,號冷君;後改字撝叔,號悲庵、梅庵、無悶等。趙之謙的篆刻成就巨大,對後世影響深遠。近代的吳昌碩、齊白石等畫家都從他身上受惠良多。
《積書巖圖》是晚清金石派代表畫家趙之謙在同治年間為潘祖蔭創作的一幅山水畫。潘祖蔭身居高位,雅好藏書、刻書,十分賞識趙之謙在金石考證與書畫篆刻方面的才學,遂延請趙之謙幫助搜羅、校訂古籍。「積書巖」典出北魏酈道元的《水經注》,該書記載甘肅永靖的小積石山懸崖上多有石室,室內巖石堆疊似藏書,因而得名。趙之謙並未到過此處,此作應是其根據記載加以揣想而繪製的。趙之謙將之贈予潘祖蔭,既是對潘祖蔭家富藏書的讚譽,也是對二人在學術與收藏方面有共同嗜好的一種印證,更展現出清代文人學者熱衷於考證輯佚的學術氛圍。
險中求穩的構圖
趙之謙在篆刻領域造詣極深,於畫面構圖安排上尤為留意。《積書巖圖》上方以繁複的山石累疊畫面,形成「密不透風」的厚重體量,下方則以線條勾勒水紋,「疏可走馬」的和緩氣質與密實的山體形成鮮明的對比。左側前景大石兀立,石室隱現於松樹後峭壁間,山麓呈三角狀插入水中,加劇了整體向右傾倒的態勢;而僅露出一角的山石藉助右側中景,不僅抵住了左側山石的逼壓,更在一虛一實兩種景致的爭衡中實現了構圖上的險中求穩。
獨特的「松鱗皴」
《積書巖圖》在山石的皴法方面,展現出了迥異於前人的創新精神。宋元以後,在山水畫創作中,用以表現不同山石形態的披麻皴、斧劈皴、亂雲皴等成為普遍承襲的表現技法。趙之謙卻獨闢蹊徑,將描繪松樹松鱗的技法用到山石表現之中,勾、擦、點諸法並用,以幹筆層層累積山石,由淡而濃,體現巖石表面蒼茫風化的獨特質感,貼切地呈現出甘肅特殊的地理風貌。
作為「海上畫派」(簡稱「海派」)的先驅人物,趙之謙堪稱詩、書、畫、印「四絕」兼備的藝術家,其詩文之功倚賴清代考證輯佚清代金石學風的陶冶,書法受魏碑影響,篆刻受清代金石學的陶冶,主張「印外求印」,繪畫則吸收了書法雄強矯健的用筆與篆刻疏密開合的章法。趙之謙大膽地以濃豔色彩表現牡丹、壽桃等雅俗共賞的題材,以宏肆古麗為審美追求,開文人畫新風氣,影響了吳昌碩、齊白石等近代寫意畫家。趙之謙的畫雖以花卉題材為主,山水和人物不多見,卻也是性情之作。
《積書巖圖》在構圖安排和筆墨技巧方面,都展現出趙之謙戛戛獨造的個性追求,具有鮮明個人風格和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