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急就章」,印章中的「便條」,順帶說一下學篆刻的取法方式

2020-12-11 談藝錄

我們是不是有這樣的經驗,有時候隨手寫的字,要比專心致志寫出來的字還要好看。仿佛不經意間,反倒寫出了平常自己如何用心也寫不出來的好字。

歷代書法家裡也有很多優秀的便條書法,比如王羲之的《喪亂帖》,比如王獻之的《鴨頭丸帖》,再有比如懷素的《苦筍帖》,再比如楊凝式的《韭花帖》,生活中的具體書寫場景下,沒有刻意的拿捏,沒有精心的整頓心神,或者是情之所致,或者是隨手寫給朋友看的紙條,但這些有「便條」性質的書法,卻達到了極高的藝術水準。

(王羲之《喪亂帖》)

(王獻之《鴨頭丸帖》)

(懷素的《苦筍帖》)

(楊凝式《韭花帖》)

如同書法一樣,中國印章史上也有大量的「便條」式印章,而這些印章中的傑出作品,又大都出自東漢末年。據《資治通鑑》載:「漢獻帝興平二年十二月為李傕、郭汜所迫,倉皇出走……公卿以下群帥,競求拜職,刻印不給,以錐畫之。嗟乎!漢官印威儀一至如斯!」

我們現在讚賞齊白石的單刀篆刻作品,其主要的取資方向就是東漢末年的這種「急就章」。

(齊白石刻錢大鈞印)

東漢末年之所以出現大量的急就章,其主要原因就是上述的「刻印不給,以錐畫之。」天下大亂,需要臨時拜封的官員太多了,而再行鑄刻官印,顯然來不及,於是,就只能採取錐鑿的方式,臨時鑿刻而成。這種匆忙之中刻制的印章,當然有它的特點。時間稍稍寬裕的,或者製作印章的工匠的水平稍高一些的,刻出來的印章就工整,平穩,如:

(漢印平東將軍章)

(漢印左將軍軍司馬)

但更多的是如下這些接近荒率,隨意的作品:

(漢印虎威將軍章)

(漢印廬陵太守章)

(漢印凌江將軍章)

初學者接觸此類印章與初學書法者接觸上述「便條」式的書法作品一樣,隱約覺得這些作品也許是不錯的,但真要說出它美在哪裡,卻不知從何說起。就如同訓練有素或者素養極高的書法家寫出來的「便條」一樣,正是基於長久養成的基本素養,任意一筆均包含深厚的素養,而這些素養不管是體現在刻功上,還是體現在章法上,都有諸多可取之處。

除了東漢急就章(前面寫過急就章的專題文章,有興趣可以找來一看)的話題外,我們今天順帶說一下,關於漢印的刀法和章法是可以分開學習的,這也是重要的篆刻學習取法方式。比如齊白石學習了漢將軍印的單刀直下,獨特的齊派印風由此形成:

(齊白石的接木移花手段)

(齊白石刻「悔烏堂」)

酣暢淋漓的衝刀,由此形成霸悍雄強的線條特質,看似不管不顧,實則一刀一筆,俱有法度。再比如,都說浙派祖師丁敬的刀法起源於元代朱簡的碎切徐進,印學理論家魏錫曾(趙之謙的好友)在他的論印詩裡提到浙派宗師丁敬的刀法時說:「朱文啟鈍丁,行刀細如掐。」這個「掐」字很形象,像用指甲在石頭上一點一點的刺入和切斷出來的線條,可以說,丁敬的線條,就是他用刀一點一點地「掐」出來的,連續而密集。似乎這種細如「掐」的刀法起於元代朱簡的「以刀立派」,但後世的篆刻大家黃牧甫認為浙派最大的特點是來源於漢印,他稱「《簠齋印集》中,『別部司馬』一印,所以開浙派也」。(黃牧甫「德彝長壽」印款)

(漢印「別部司馬」)

顯然,所謂「有個性的漢印」的浙派印章,從漢印裡汲取的營養不僅是刀法特徵,還有字法、篆法、章法等各個方面的特徵,有時,悟透一方印,足以開一流派,成一脈印風,因此,對任一方字篆刻元素豐富的經典漢印,都可以深入領悟,獲得大的啟發,從而打開自己的篆刻道路。陳巨來說他在篆刻章法上的領悟,全來自於一方漢印叫「太醫丞印」,就是這個道理:

(漢印太醫丞印)

當然,對於近代名家的學習,也可以依照各篆刻元素有條理地進行學習。比如,我們看到趙之謙的這方「沈」字小印:

(趙之謙刻「沈」)

我們學趙之謙這樣的名家,不能迷信認為他的任何一面都是好的。比如這一方印,優點在於章法,但水旁的幾筆明顯在下刀上欠缺肯定,而內邊框也有失爽利,但章法上的的巧思則使這方印成為經典,左部的水旁伸長到底,右部兩垂腳則分別往左右斜出,在右下角留出了大塊的空白,這使右部的重心陡然上升,呈現開張橫勢,與左部的縱勢保持平衡,形成強烈的疏密對比關係。我們學趙之謙,可以學習章法上的優勢,而刀法上的問題,不能一齊學了去。

一方面提高審美,一方面增加練習,對於拿在手裡的漢印作品或名家作品,在自己的審美之下,學習其中理解到的優、缺點,對於任何的大家,在學習和取法上都應當採取「揚棄」的態度。

(【老李刻堂】之221,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印述》中對印材質地與製作方式的論述篆刻講堂一百三十五
    我們看到上面的鑄造印、玉印、鑿印,其形制的特徵因印材的不同,處理方式則不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便不同,可以說印材是決定早期印章藝術面貌的決定因素之一。通過《印述》的文字和傳世的印章,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這一點。
  • Photoshop製作自己的篆刻印章圖案
    刀法:這裡Photoshop談到的刀法主要是:陰刻和陽刻(朱文和白文),或兩者相濟用於同一印章。至於傳統的衝刀和切刀之類這裡略去。  章法:章法的概念很大,是傳統篆刻中印章的主要表現手法,是一枚印章是否成功的關鍵所在,根據不同的文字結構主要有:虛實、疏密、粗細、方圓......以及印文的排列:左到右、右到左、上到下、下到上和交叉等等。
  • 將軍印篆刻講堂五十九
    元代吾丘衍在《學古編》中,對將軍印做了如下之分析:「軍中印文多鑿,蓋急於行令,不可緩也。」這說明將軍章多為鑿印,這種「不可緩」而鑿成的印章,也稱為「急就章」。將軍印作為漢官印中的一類,盛行於兩漢至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印學史的一個重要篇章,在篆刻學中佔有特殊的地位。
  • 漢印,是篆刻的根,來看看這重要的八百年
    學篆刻,漢印的重要性不必多說了。因為「印宗秦漢」已經成為所以學篆刻人的共識,今天就說漢印。廣義的漢印,並不單指西、東兩漢的印章,而是指西漢、新莽、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南北朝時期的印章。(新莽印:軍司馬丞印)接下來是東漢。東漢始於公元25年。東漢的印章基本繼承了西漢,但同時又受新莽印章的影響。
  • 印章種類(一篇文章讓你讀懂篆刻學)
    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東漢則有鑄有鑿。[將軍印]將軍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種。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又稱「急就章」。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後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通都不稱「印」而叫做「章」,這是軍印的一大特點。
  • 講堂 ▌布丁說篆刻之二十八《篆刻技法:細說「字法」》
    前段時間一直在寫篆刻史及篆刻人物,有的群友就找到我跟我說,這些東西虛得狠,你有時間多寫寫技法吧,畢竟,篆刻的實際操作技法才是最重要的。
  • 篆刻46個小知識,你都知道嗎?
    兩漢私印仍以白文為多,西漢以鑿印為主 ,東漢則有鑄有鑿。 10、將軍印 將軍印也是漢官印中的一種。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以又稱「急就章」。 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後世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
  • 李嵐清:藝境情懷說篆刻
    「北京精神」印章作品共有五方,分別是「北京精神」、「愛國」、「創新」、「包容」、「厚德」。其中,「愛國」取法漢印風格,「創新」取法明清印風格,「包容」取法泥封,「厚德」取法秦印風格。刻這幾方印,我沒敢太放開,沒敢太時尚,選取的都是傳統風格,目的就是為了讓老百姓都能看得懂。  2003年,我從工作崗位退了下來。我給自己的退休生活規劃為八個字:「健身健腦、讀書創作」。
  • 學篆刻就要懂得區分刻印種類
    篆刻又分大篆和小篆。漢印是篆刻史上的頂峰,後人多效仿!技法除了傳統的篆法外,細分還有鐵線篆、九疊篆、回文篆。叫法上還有多面印、單字印、官印、私印、四靈印、肖形印、佛印、金文印、花甲印、年號印等。2,按印材材質分類,有石章、玉章、角章、銅章等等;3,按印章形制分類,有單面印、多面印、套印等;4,按印章用途分類,有私印、官印(包括急就章)、封泥等;5,按內容形式分類,有名章、官印、趣章、收藏印、吉語印、肖形印等;
  • 《延禧攻略》乾隆印章大火,1000多枚印章,常用竟高達500多枚…
    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軍中急於臨時任命,而在倉促之間以刀在印面上刻鑿成的,所以又稱「急就章」。將軍印風格獨特,天趣橫生,對後世的藝術風格有很大影響。漢代的將軍用印,普遍都不稱「印」而叫做「章」,這是將軍印的一大特點。
  • 吳昌碩:學篆刻其實只有3個難點——說「方圓之互異」
    其實這三件事,每一件事都可以展開鋪開來詳細說一番,之前也寫過一篇介紹這段話的文章,但最近由於不斷發現朋友們臨印、創作的具體問題,覺得值得再說一次,限於篇幅,這篇只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方圓。順帶補一點這三個難點的解釋:
  • 篆刻入門:三方商璽,印章史的起點(附10方漢印樣本)
    今天是篆刻史的第一篇,我們講三方商璽,這是中國印章史的起源。學篆刻,我們首先要了解中國篆刻起源於哪裡,這很重要。但弄清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說兩個概念:1、印章:中國印章的歷史較早,距今大約有3000年左右,它是實用範疇的,其製作目的在於實用,創作者是工匠,是工藝製作;2、篆刻:中國篆刻的歷史晚於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藝術性質的篆刻萌發於宋元時期,其目的在於藝術,創作者是文人,是藝術創作。
  • 漢印臨摹作業第114方,說說漢印中漢字筆畫與字形的方與圓
    小篆的字形筆畫是圓轉的,秦朝時規定了八種字體(見《說文解字》序),其中有一種叫「摹印篆」,專門用來製作印章,摹印篆字形還略有小篆的瘦長風格,並不完全方正,因此秦印中有一部分印章是長方形的,上下高較左右寬要長出一截子來。
  • 刻古明心丨篆刻之美,不輸丹青
    印章是書法和雕刻藝術的融合,既有筆墨之香,又有篆刻之美。 東漢的印章以鑿印最有特色,因為東漢末期社會動蕩,戰亂不已,官員將領經常調動或陣亡,造成封拜頻繁,往往印章來不及鑄造,就在預先準備好的印坯上臨時急就刻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飾。漢代鑄印莊重雄渾,鑿印健拔奇肆,這兩種截然不同的風格,都給後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響和啟發。
  • 篆刻基礎:中國印章的定型期——戰國古璽
    上一章,我們知道了中國實用印章大致最早發生在商朝,或者可以說,三方商璽是中國最早的實用印章,商是啥年代呢,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那就是說,依最晚年代來算,中國的篆刻歷史,至少有3000多年了。到了公元前1046年,西周滅商。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簡介: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印章,信也,權也。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篆刻印章,一般用刀刻於石、牙、角、木等印材上;金屬印章,則多先刻印模,然後鑄成。秦印、漢印為公認的篆刻藝術之源,明、清兩代出現眾多篆刻流派。
  • 中囯印章篆刻藝術
    在欣賞書畫作品時,先從印章欣賞入手,從印章中來識別書畫家的學識與修養。篆刻藝術若根據入印字體歸納,總格局不外乎大篆、小篆、摹印篆三種。 除姓名字號用章外的其餘印章都稱為閒章。一枚好的閒章,除了讓人玩味,還是篆刻家和書畫家水平高低的無聲自我展現。故有「閒章不閒」、「閒章玩味」之說。
  • 零基礎學篆刻:秦印的十五年,是實用印章特別重要的十五年
    (《嶧山碑》拓,會稽本)有必要說一下小篆的字形特徵(因為這跟篆刻關係緊密),大致如下:(1)字形為長方形,字長約為方楷一字半,即一字為正體,後來文人所寫的小篆多以此為基礎,比如王福庵《說文部首》中的小篆:
  • 自製篆刻印章
    很多攝影愛好者喜歡在合適的作品中,題上幾句詞或詩句,在落款上蓋上自已的篆刻印章,效仿一些畫意的效果。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與篆刻,篆刻演變與布局
    其刻印初學丁敬、鄧石如諸家,以後又學過趙之謙,繼參以古封泥、磚、瓦文字,形成自己古拙道勁的風格,卓然為一代大家。其弟子義寧陳衡恪、 海門王賢等傳其學。衡恪於書、畫、詞章都有很高的造詣,雖出吳昌碩門下,而清新俊逸,有出藍之譽。當吳昌碩的書畫、篆刻藝術風靡海內外的時候,湘潭齊白石逐漸嶄露頭角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