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學習:我臨摹時,為啥白文總是細,朱文總是粗

2020-12-19 談藝錄

最近公號後臺有印友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我臨摹時,為啥白文總是細,朱文總是粗?

(原印蛻)

(印友的臨稿)

其實,這統一是一個問題,不管是白文變細,還是朱文變粗,原因是一樣的。今天總結一下:

一、臨、摹稿,上稿過程中的線條粗細及位置損失

不管是採取哪一種上石的方式,臨摹必須將原印稿渡到印面(白文印的不上石,塗黑直接刻除外),在上石過程中的線條損失是必然的。

目前廣為採用的摹稿上石方法有這樣幾種:

(風油精上石的效果)

1、摹稿或臨稿水印上石。摹稿就是找相應透明度較高的紙,蒙在原印蛻上,以毛筆(居多)或其他材料筆將原印描摹出來,不管是何種方式摹寫,在描摹過程中,由於觀察力的差異導致的不能精確摹寫原印的線條位置,這已經造成了第一層不準確;臨稿則比摹寫更加不容易做到精確,線條的位置,線條的粗細等都會因為觀察力與手中用筆的控制力導致線條不準確。不管是摹稿還是臨稿,在水印上石時,又因為水洇、摩擦的原因形成的漲線、扭曲等導致的位置不精確。

(墨稿上石後的效果)

2、複寫紙上石。這種上石方法為傳統印人排斥。複寫紙上石也要摹稿和臨稿,線條損失與上述水印上石中的摹稿臨稿是一樣的。上石過程中又會因為複寫紙的質料差異,再加上用筆的粗細以及控筆的能力問題導致線條位置和粗細的不精確。

(魏霸的原印蛻)

(印友的臨印效果)

(印友的臨印效果)

3、風油精、洗甲水等化學材料上石。相比之下,這種上石方法更為傳統印人所不齒,認為一旦用這種方法就墮落了,就走了歪門邪道了。但就純上石這一節來講,用風油精、洗甲水上石對於初學者來說,卻是在上稿這一環節中最精確損失最小的方法,但也會因為上石過程中,由於複印稿的油墨量及風油精的用量影響線條的位置和粗細。

上稿過程影響線條的解決方法:

以上不同上石過程中不同的原因導致的線條位置和粗細不精確是工藝層面的,是次要原因,但也需要在整個工藝過程中,儘可能摸索出來更精確,更細緻的,適合於自己的上石方法。

二、在用刀過程中的問題

造成白文過細或者朱文過粗的原因主要原因在於用刀過程中的果斷性問題,對於白文和朱文都不敢用刀直接向線條定位處用刀,而是從離線條較遠的位置一點點向線條位置靠近,直至最終形成線條,這自然就造成了白文刻畫不到位形成的線條過細,以及朱文刻畫不到位形成的線條過粗。根源在於意識上的「不敢刻,怕刻壞」。

(康陵園印的原印蛻)

(印友臨刻的印面)

用刀過程影響線條的解決方法:

其實,解決方法很簡單,就是敢於用刀靠近線條,從意識上解決「不敢刻,怕刻壞」線條的問題,因為刻壞線條最壞的結果就是磨了重刻。在不斷的磨了重刻的過程中不斷反覆,才可以練出精準細緻的刀功,達成好的印面效果。

(【老李刻堂】之219,圖片部分來自網絡,部分來自印友習作)

相關焦點

  • 白文朱文如何刻?——篆刻入門小技巧小放送
    如何學習篆刻,相信是很多篆刻初學者所關心的問題。今天小牧就跟大家分享一個篆刻入門小技巧,白文、朱文如何刻?陰文即是我們說的白文,是在印石上面刻除字體線條留下的其餘部分,由於文字部分不沾印泥,所以鈐出來的文字是白的,稱為「白文」。白文印主要以滿白文為主,興盛在兩漢時期。
  • 篆刻入門:三種印式與10方漢印臨摹樣本
    篆刻是古典藝術,而古典的印式種類當然並不只有這三種,只是我們認為這三種印式較為經典,我們把了解這三種印式作為篆刻學習的入門鑰匙,了解這三種印式是為了給初學者找到提綱挈領的入門捷徑,篆刻無捷徑,但入門卻可以抄抄近路。這三種印章格式分別是:1、以大篆為入印文字的古璽印式;2、以小篆為入印文字的宋元朱文印式;3、以繆篆為入印文字的漢印印式。
  • 都說「印宗秦漢」,可秦漢印裏白文多,朱文少,怎麼辦?
    學篆刻的朋友,大凡已經開始走上專業學習的路,基本都認可「印宗秦漢」的學印思路,在我們選定的學習篆刻的課程裡,臨摹一路,也基本走的是「印宗秦漢」為出發點的學習思路。但問題來了,學秦漢印,官印一色的白文印,私印裡也只有少數的朱文印,而我們在實際的篆刻創作中,一般用於文藝創作的名章,多是「一朱一白」出現的,白文能法秦漢印固然可行,朱文法秦漢印,似乎學習的資料不足,今天就解決這個問題。
  • 如何學習刻細朱文印
    首先什麼是細朱文印?細朱文印包括元(圓)朱文、鐵線篆等自明代以來各家各派的工整纖細的小篆朱文印。通俗講自明清以來各家各類風格的工穩朱文都可以稱之為細朱文印,但絕不可都稱元(圓)朱文印。細朱文印的產生,歷來存在諸多說法,較有影響的有兩種:一種為始於元代趙孟說,這種觀點在清代高積厚所著《印述》、陳鍊所著《印說》中都可以找到。而另一種為始於六朝說,清代著名的書法篆刻大家趙之謙在他所刻圓朱文印「鏡山」款中說:「六朝人朱文本如是,近世但指為吾、趙耳」。
  • 【篆刻講堂】摹寫(一)
    因此,漢代印章特別發展與成熟,不論在形制工藝,印鈕等方面都極為完備精美,一直為後代篆刻家作為學習的典範,為廣大藝術愛好者所讚賞。為此,我們開設「篆刻講堂」欄目,首先與讀者分享漢印臨摹、創作等相關知識。臨摹,是學習篆刻的入門步驟與基本方法。漢印的臨摹,是繼承和借鑑優秀篆刻藝術傳統的第一步。通過臨摹,可以較深入地認識與理解漢印的基本特點與規律。
  • 篆刻學習:學來學去,白文印與朱文印我還是「偏科」了
    之前寫篆刻史系列文章時,寫到鄧石如時,我們認為鄧石如是中國篆刻史上最重要的節點,鄧石如的歷史地位就不說了,「印從書出」使文人篆刻真正進入風格多樣的歷史階段,文人有什麼樣的篆書風格,就會有相對應的篆刻風格,文人們終於跳出了古璽印的限制。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篆法
    白文印和朱文印 篆刻作品,視覺呈現出來的總體樣式,大的樣式,只有兩種,其一是白文印,其二是朱文印。 小篆細朱文印 小篆朱文印是文人篆刻的經典樣式,一般認為這種印式起源於元代的趙孟頫,因此,它既因為小篆的圓轉屬性被人稱作「圓朱文」,又因為趙孟頫是元代人,起源於元代,因此又叫「元朱文」,到清末民初,又為趙叔孺和王福庵發展成兩個細朱文亞類:元朱文和鐵線篆。 1、元朱文。
  • 「朱文」與「白文」印章的區別與應用!
    漢朱文私印:杜升印信那麼什麼是「朱文」與「白文」印章呢?實際上「朱」和「白」指的都是顏色,「朱文」指的就是蓋印出來是朱紅色文字,「白文」指的是蓋印出來是白色文字。從目前的研究發現來看,早年中國的印章大部份以白文為主,白文的線條大多都比較橫平豎直,帶有一種古拙的氣息,我們之前提到的「封泥」,絕大多數都類似白文印。朱文大多出現在六朝到唐宋之間,在元代之後才逐步發展,相對而言線條更加圓潤,風格更加飄逸。
  • 篆刻入門:朱文印的文字與邊框
    字宜細,四旁有出筆,皆滯邊,邊須細於字邊,若一體。印出時,四邊虛紙昂起,未免邊肥於字也。非見印多,不能曉此。粘邊,朱文建業文房之法。 吾丘衍這樣說,基於他對印章審美的認知(我們已經無數次地說過,他的印學思想是「復秦漢之古」的),但因為他在印史上的地位,他的理論對後世影響巨大,所以,我們可以把吾丘衍的看法看成是一般的標準。
  • 系統學篆刻要注意的重要概念:「印式」
    (經典的寬邊細朱戰國璽:魏暲)被稱為「印式」的經典篆刻樣式一般情況下,在篆刻學習中,我們遇到的經典「印式」一般有如下七種:(漢印印式)4、隋唐官印印式。隋唐時期,朱文印多,白文印少。(元朱文印式)當然,以上所舉的七種印式只是較為公認的典型印式罷了,篆刻是藝術,當然是多元的,後世趙之謙之後的吳昌碩、黃特甫等大師所創的「印外求印」的各種典型印式(比如吳昌碩的粗朱文
  • 篆刻初學:齋館印的極簡史
    在篆刻分類中,有一類印叫齋館印,所謂的齋館印起源於文人和書畫家給自己的書齋起的齋號、館號、堂號,在篆刻中將這些齋號、館號、堂號刻入印中,就稱為齋館印。終是白文,非古法,不若只從朱文。軒齋等印,在吾丘衍作《三十五舉》之前,只有一例,就是唐代宰相李泌的「端居室」三字印,這方印的樣子如圖所示(圖片中的李泌是影視劇劇照):
  • 初學篆刻:這位篆刻家的作品要一看再看,端詳再端詳
    篆刻學習,一般情況下有兩個入手方法:1、從漢印入手,所謂「印宗秦漢」;2、從名家印入手,即陳巨來,所說的「唯獨治印,愈後愈佳。」持兩種意見的印人各說各理,各有自家看法,誰也說服不了誰,其實,在這兩種意見之間,存在一位印人,是秦漢印與名家印的一個絕佳「結合部」,非常值得關注,他就是明代印人,「印痴」:汪關。
  • 篆刻答疑:我學陳巨來,該從哪兒開始練篆書?
    (鄧石如的篆書)或者陳巨來的細朱文,如圖:(陳巨來的細朱文:梅景書屋)我們喜歡他們的作品,喜歡的是他們的作品體現出來的審美風格,他們所使用的文字素材都是篆書,這與篆刻的基礎問題——篆書臨摹樣本的選擇和練習以及如何配篆並非緊密對應的關係
  • 朱白相間法與回文排序法篆刻講堂二十五章法十
    篆刻講堂二十五章法十朱白相間法與回文排序法朱白相間法顧名思義,就是將朱文、白文在同一印章中同時使用,使朱、白相間合作為了求得章法上繁簡布白的妥帖,一般多以印文中文字筆畫較多的做白文,筆畫較為簡單的做朱文。朱白相間的印章初看時不易察覺,細看方可發覺者為上。在使用朱白相間法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印文是否適宜這種形式的表現,否則用的不好,會使的印面凌亂不堪。
  • 【高中美術試講】篆刻的陰文與陽文
    人美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陽文與陰文兩種篆刻形式,感受鄧石如篆刻藝術的特徵。【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課件展示圖片、實物觸摸、小組討論等形式,感受篆刻藝術的獨特魅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加深對民族審美文化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
  • 方寸之間 篆刻之魂
    學習篆刻技藝 學校供圖篆刻是漢字特有的藝術形式。近期,現代快報小記者工作室組織部分小記者走進常青學堂,近距離體驗篆刻印章,尋找篆刻別具一格的靈魂。篆刻研學課堂介紹了五個級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重點講授了篆刻的歷史文化,通過視頻學習的方式教授現代快報小記者們如何製作陰刻和陽刻的印章。老師通過視頻學習耐心給大家講解,引人入勝的篆刻知識,吸引著小記者們積極探討學習。老師準備了精美禮品以資鼓勵。
  • 諸文進:陳巨來篆刻藝術概論
    時商務之影印《十鐘山房印舉》正出版,餘購得後,先生命專心研摹,自有心得,比我教你,要好得多云云。自此之後,餘乃得窺門徑,藝日有所進矣。」 其時餘尚學其篆法刻印,先生謂餘曰:「你最好專學漢印,不必學我,學我即使像極了,我總壓在你頭上……」自後餘即以專仿漢印為事。」 趙叔孺先生於篆刻,誠為近世之大宗師,論者以其與吳昌碩、黃士陵、王福廠、齊白石,並稱「近代篆刻五大門派」。趙叔孺治印之淵雅合度,恍若畫中工筆,與吳昌碩之酣暢寫意,正可謂旗鼓相當,可相映成趣的。
  • 篆刻入門:學篆刻,不查字典怎麼行?
    前幾天發了幾種字典的圖片,有朋友就問我,學篆刻難道必須要備這麼多字典嗎?我回答他說:看情況,如果你暫時只是刻漢白文,朱文也只刻漢朱文印式的,那麼,基本上備一套《增訂漢印文字徵》就足夠用了;如果你最近在鑽研元朱文,一本《說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最近又迷上了戰國古璽,那你又需要《古璽文編》(不出新版了,舊版書,太貴了)或者《戰國文字編》,其實說這麼多,還是我們在以前說過的「三種印式」配合的三種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