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篆刻:這位篆刻家的作品要一看再看,端詳再端詳

2020-12-24 談藝錄

篆刻學習,一般情況下有兩個入手方法:1、從漢印入手,所謂「印宗秦漢」;2、從名家印入手,即陳巨來,所說的「唯獨治印,愈後愈佳。」持兩種意見的印人各說各理,各有自家看法,誰也說服不了誰,其實,在這兩種意見之間,存在一位印人,是秦漢印與名家印的一個絕佳「結合部」,非常值得關注,他就是明代印人,「印痴」:汪關。

汪關的介紹在前面的文章裡多次介紹,今天再說一點汪關的生平以及放一點他的作品(印友在後臺的要求)。

(畫家蘇文筆下的汪關)

據汪關自己的《寶印齋印式》自跋所說:「關自少時,酷好古文奇字,收藏金玉、瑪瑙、銅印不下二百餘方,不幸早失怙恃,旋遭家難,流離瑣尾,平日玩好之物,散失殆盡,今僅存此六十一印,亦覆蕩之餘耳,能保其長為我有也。用是手拓二十餘本,公諸同好,以見不肖更名之意,亦將使後之學者,得睹古人之真面目,如染指鼎中,片臠知味。」

顯然,汪關自小就收藏古印,收藏達200方以上,到他出手拓本《寶印齋印式》時,家藏古印已經只剩下61方了,什麼原因呢?

(《汪關篆刻集存》書影)

汪關初名東陽,字杲叔,父子一家原經營有一家鹽業商號,被競爭對手告發逃稅的罪名(在當時是重罪,有可能殺頭),汪關父子二人一同入獄且汪父死於獄中,後汪關經好友李流芳、歸昌世營救出獄後,商號已經破產,再加汪關無心經商(汪關是安徽歙縣人,徽商在當時是很有名的)也無心仕途,遂與妻小依靠原來的家底過活,汪關不事生產,一心篆刻和四出尋購古印,生活境況越來越差,這就是汪關所說的「旋遭家難,流離瑣尾」,流離瑣尾語出《詩經》,流離是梟的別稱,梟細小時怪可愛,長大後卻非常醜惡。比喻處境由順利轉為艱難。後汪家生活實在無法維持,迫於生活,汪關不得不把家藏古印拿出來售賣,古印越來越少,到出版《寶印齋印式》時止,已僅餘61方了。

汪關的印痴軼事至少有這幾項:

1、兒子汪關出生滿月,汪關曾讓汪泓「抓周」,汪泓一床物事均不取,只取一塊印石玩得興高採烈,父是「大痴」,子是「小痴」;

2、汪關在蘇州遊玩時,偶然購得一方古印,印面文字是「汪關」,印面兩字篆法、章法皆讓汪關愛不釋手,遂從此更名為「汪關」(他原名叫汪東陽),好友李流芳建議他連同字也改了,並建議他取字「尹子」(此事見李流芳題《寶印齋印式》)汪關同意了。汪關這個名字就一直用了下來。

(那方著名的「汪關」印及汪關的題籤)

3、汪關的名聲是出版《寶印齋印式》之後,不斷有人上門尋購古印,使汪關突發奇想,遂讓好友李流芳、歸昌世召集名流顧從德、董其昌、趙宧光、錢謙益、王志堅、陳繼儒等在嘉定李流芳居處檀園雅集一堂,名流到齊後,汪關將自己與兒子的刻印置於案頭,眾人一一品賞,都認為這是不錯的秦漢古印,汪關出名道破真相,眾人不信,汪氏父子遂當場刻印,由此汪關父子印名大盛,檀園一會之後,揚州、南京、鎮江、蘇州、無錫、常熟各地文人學士爭相請汪關父子刻印,汪關終於不再為生計發愁。

汪關父子長期閉門學印,因此印風不染時習,一宗漢法,篆法精嚴,章法沉穩,善用衝刀,俊爽安詳,寓古於新,雍容典雅。汪關的白文印仿漢形神兼備、氣韻雅馴。朱文印則堂皇婉暢,恬靜醇美。後世林皋、陳巨來等在點畫的交接處,刻出較為粗厚的「焊接點」即為汪關首創。

汪關前承秦漢,後接明清名家,其作品又以工穩見長,印作又多以溫文爾雅的氣息,極適合篆刻新人打基本功的同時也接觸文人氣息,實在是不錯的入手處。

放點作品:

像不像漢玉印,勻空,光潔,把這樣的作品放到漢印裡,如果不提前告知,誰又能分辨得出來呢?線條的勻齊,紅白相參,實在精妙異常。

(汪關之印)

漢鑄印印風的滿白白文印,線條與方圓之間得渾厚氣息,字法上故意選取秦篆的「印」字,留出左下紅地,使與右邊關下紅地相對,章法上「汪」字右邊頭部處理成與左邊「之」字呼應的字形又十分精微,汪字三點水的微微曲線外理,又使印面不板滯,產生動靜對比。一方普通的名章,細細審視,讓人讚嘆!

這是一方漢晉印風的細白文印,汪關做回文字序處理,避免了汪字與陽字置於上部的左右結構的重複,而增加了對角呼應的照應,同時陽字「昜」部下部餘線改刻垂線與汪字做呼應亦精巧可人,整方印線條排疊產生的韻律節奏之美讓人心生愉悅。

細白文印。細白文一直是白文印的難題,所謂「白文怕細,朱文怕粗」。汪關在方形印面上布置三個細白文印文,用精準勻圓的線條布排出三個方正的佔位,裝飾意味明顯,但又不顯匠氣,汪關用小篆的曲線破除了玉印印式的一般勻齊可能產生的板滯,使印面因曲線而顯生動,因勻齊而顯得典雅華貴,其實,在細白文印裡,汪關的交叉筆畫處,也有「焊接點」。

殳篆(無鳥無蟲)白文印,裝飾意味明顯,這方印用刀精準,四字印面各佔地位顯得雍容大氣,用字的每一筆起收、轉折處刻畫精到,篆法華美,全印極盡圖案紋飾之美。

(肩父)

這是一方四靈印。四個邊界以四靈(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白文圖案守邊,中間以朱文鐫刻,四靈形象生動古樸,中間朱文勻整平正又方圓並用,嵌入四靈之中,與漢印四靈印中精美者相比,亦毫不遜色。

(長州婁氏)

這是一方漢朱文印式印。汪關仍然是極盡精工之能事,長與氏橫勢的呼應、州與婁縱勢(婁字筆畫是橫的,字勢取了縱勢的狹長)的照顧。線條刻畫時的筆斷意連都讓這方印既顯典雅精緻,又顯古樸蒼醇。

(寒山長)

為趙宧光制的私印。圓朱文印式,仔細端說,三字似四字,寒下的空與山部的空的呼應自不待多說,只說一點,就是搭邊筆畫的選擇:這方印每一個字的搭邊又極精準,寒字上部一處搭邊與下部兩處搭邊正使字形端正堂皇,山部以一字搭邊動勢十足(如三條線都搭邊立顯閉塞),長字也只選一外搭邊以求安穩,若橫向再出現一處搭邊則整個字即顯支離。另外,要注意筆畫交叉處的焊接點,這種處理,符合物理學交叉處的堆集原理,是汪關參透物象之後的創造。

(獲古齋)

也是細朱文,但卻不是圓朱文,選篆上汪關選擇了富裝飾味的篆法,章法上也選擇了完全不搭印邊的印式,似古璽製法,但又比古璽更加平整端正。典雅耐看又古意盎然。

(菉斐軒)

這一方與上一方印是同一風格,不再多說,只拿來讚嘆。

這是一方滿白風格的齋館印,用篆古樸渾厚,甚至還在某些筆畫處採用了中粗端銳的古璽文字風格,古意古趣之中,彰顯富貴氣質。

(消搖遊)

這是一方比較有名的汪關作品,著名點在於白文的「並筆」,這開啟了後世印人在處理白文同方向筆畫排疊時的一種處理方法,好處在於增加斑駁意趣,使精整的印面顯出蒼茫氣息。

汪關的作品精品極多,這裡只舉了十幾方,汪關的意義,最重要的是上接秦漢,下承名流,既有濃厚的古璽印所具的渾厚「金石氣」,又有靈動鮮活的名家印所具的雋雅「文人氣」,同時還富有現代圖案裝飾之美。

汪氏印作線條穩健,沉著,氣度從容,靜中寓動。由此表現出了精細清秀,雍容華貴,婉轉多姿的特點,又因為汪關在處理筆畫交接處,又有意加粗,就如鉚釘焊接一般,由此增加了醇厚、凝重趣味,使字形結構更加牢固、強健;有些朱文作品中,汪關在筆畫中段(如上面的「長州婁氏」),又故意作細、作斷,增加筆斷意不斷的意趣,像古印的斑駁或者像秦漢磚瓦的斷殘之形,使整個印章展現出醇樸、古穆氣象,這種方法在白文印中則體現為」並筆「處理(如上面的「消搖遊」)。這種「法漢而不囿於漢」的印風既承秦漢,又開名家印學之門,初學篆刻,以整個篆刻史來看,選汪關入手,實在是個很準的點,既有利於秦漢規矩和基本功的養成,又有利於培養文人雅趣。

(【老李刻堂】之286,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明代篆刻家趙宦光篆刻講堂七十六
    而文彭作為文徵明的長子,其所在的吳門,是再好不過的印章藝術「市場」。吳門也成了明代流派印章藝術興起之地,大批的篆刻家以吳門為活動的中心。而隱居在蘇州郊外的趙宦光亦是如此。可能對於趙宦光篆刻家的身份大家不是十分熟悉,上期我們介紹朱簡時,曾有言:「修能以趙凡夫草篆為宗」。修能是朱簡的字,而凡夫是趙宦光的字。
  • 書法篆刻家曾翔:「寫意篆刻」是針對寫意精神的缺失
    油畫畫起來很費時間,可以反覆修改,而中國寫意畫的一點一畫可以在瞬間完成,表面上看似簡單,實際上是要用一輩子的功力錘鍊的。具有寫意精神的中國書法、中國畫、中國印章,很難用固定的標準來衡量。寫意藝術妙不可言,很多人為之著迷,追求一輩子。當代篆刻無流派記者:篆刻研究所目前承擔了哪些工作?
  • 深研浙派的江成之先生,看這位早期西泠印社社員的篆刻和收藏
    2018年7月14日,由海上印社、上海書畫善會主辦,海上印社藝術中心承辦的「光前裕後——江成之篆刻藝術暨藏品展」在上海市海上印社藝術中心揭幕。被譽為「當今浙派第一高手」的江成之先生逝世已經三年多了,此次展覽共展出江成之篆刻、書法作品及篆刻、書法、印譜等藏品近二百件,再一次全面地展示這位西泠印社早期社員的藝術和收藏。
  • 經住了秒殺,經不起端詳:這件獲獎作品破綻百出
    (如圖),一股蒼拙古厚之氣便撲面而來,令我眼前不禁一亮。無疑,這件作品,以其撼人的氣勢、蒼鬱的古意、相對純正的章草結體與用筆,在當代展廳式競技書法中應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佳作。 然而,一件作品產生之後,不能總是在觀眾面前「閃一下:——經得起秒殺即可。這是展賽評委們操作的模式。
  • 《篆刻人生,風塵有豪傑》專訪四川瀘州篆刻家靳朝濟先生
    川省印壇又添一驍將矣!」靳朝濟作品多次參展,並被《書法報》《書法導報》《印緣》等專業刊物刊用,其印被不少大家名流所青睞。他的篆刻作品章法嚴整、書法合度、刀法嫻熟,見證了他用鐵筆耕耘出的璀璨藝術人生。篆刻30年刻下5000多枚印章靳朝濟先生已從事篆刻藝術30年。近日,記者來到靳朝濟先生的家,走進他的書房發現:寬大的書畫桌和兩個牆面高可接頂的書櫃尤為醒目。
  • 初學篆刻,要認真讀讀《三十五舉》
    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開展篆刻教育的人是元末的吾丘衍(1272-1311),吾丘衍是浙江龍遊人,後來流落錢塘,以教書為生,他是殘疾人(眇一目,跛一足)。既然要教學,就需要教材,他是第一人,前無古人,要教材就得自己編,這就有了史上第一本篆刻教材——《三十五舉》,也正因為這是第一本系統的篆刻教材,後世的所有篆刻大家,一路傳承下來,後世所謂的正統篆刻路子,實際上都受到《三十五舉》的系統影響(雖然《三十五舉》所列內容並不絕對正確,藝術並不是自然科學),那麼,對於篆刻初學者來說,追本溯源,認真學習《三十五舉》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 篆刻入門:初學篆刻,需要買哪些書?
    確定學篆刻,準備相應的圖書資料是必須的,今天就來說說初學篆刻,要準備哪些書(我們儘可能選當前能夠買得到的書)。初學篆刻,需要準備的圖書應包括以下三類圖書:1、查文字用的字書或字典;2、印譜;3、相關的篆刻史和技法資料。分別說一下:
  • 從趙之謙到吳樸堂,16卷《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出版
    海上篆刻在中國印壇曾有「半壁江山」之稱。晚清民國,先後有近200位兼擅書法篆刻的藝術家在上海留下蹤跡。「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悉,由上海市文聯、上海書畫出版社聯合策劃的16卷本《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日前出版,將於本月18日在上海書展首發。
  • 香港書法篆刻名家吳任:因篆刻結緣藝壇大家、臨帖不輟基本功紮實
    香港書法篆刻名家吳任:因篆刻結緣藝壇大家、臨帖不輟基本功紮實《翰墨情 香江意——訪香港書法篆刻家吳任》連載之二文/【藝術香港】編輯部主任:魏媛新加坡方面有人士邀請劉海粟畫幾幅大的國畫,劉海粟到香港時很匆忙,沒有帶印,便請香港和廣東一帶著名的篆刻家為他刻章。劉海粟作為當時畫壇大家,對畫作上印章的挑選自然十分嚴格。一個星期過去後,許多香港和廣東篆刻家都拿來印拓給劉海粟挑選,無一被選中 。當時華豐國貨的老闆跟劉海票有交往,曾經請他寫過字,便向劉海粟引薦了吳任,劉海粟說:「我只看作品,你把他帶來給我看,我看完了印譜一句話都不講,你要帶他走。」
  • 篆刻微課題,簡化字印章應景應用,鈐印章法一
    鈐印章法一古人以篆刻為小技,對於鈐印這點事更加嗤之以鼻,覺得不值得一提,簡單到爆,不必大費周章。對於鈐印,從古至今,沒有多少人給予多少關注或探討,我們能看到的關於這方面的文獻,幾乎是沒有的。以往,我也這麼想。
  • 印章收藏:開派人物篆刻作品價值更高
    其間有兩段具有裡程碑式的高峰,一是秦漢古璽印,二是明清流派印。秦漢古璽印,又分為官、私印。其印材普遍使用金、銀、銅、玉等硬質材料,尤以銅印為最常見;印鈕有龜鈕、瓦鈕、橋鈕、鬥鈕等多種;印文講究書法的謹嚴美觀,或朱或白,或鑄或鑿,形式多樣。
  • 篆刻初學必知的第一個問題:篆刻的文字體系
    逐一說一下:一、戰國的古璽文字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天下七分,七個國家各有各的文字體系,而各個國家又各自需要自家的印章體系,大家各自又不互相統屬,由此形成了中國第一個文字體系,即戰國古璽文字體系,這些文字散存於七國璽印之中,因為是早期文字,字形略接近甲骨文或部分金文或石鼓文以及籀文,字形變化較多,目前有部分篆刻字典裡有專門列出這一項字體
  • 專家品評印章:開派人物篆刻作品價值高
    專家品評印章:開派人物篆刻作品價值高 其間有兩段具有裡程碑式的高峰,一是秦漢古璽印,二是明清流派印。秦漢古璽印,又分為官、私印。其印材普遍使用金、銀、銅、玉等硬質材料,尤以銅印為最常見;印鈕有龜鈕、瓦鈕、橋鈕、鬥鈕等多種;印文講究書法的謹嚴美觀,或朱或白,或鑄或鑿,形式多樣。
  • 聽楊利偉講端詳
    「我們看了這本書,我覺得家風對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傳承,是非常有意義的,而且這本書主要還是以教育孩子為主體的。」楊利偉說,每一次的航天飛行,都有一些任務配重,進行一些科學實驗,包括為一些很有意義的事情做宣傳。我想這也是航天文化為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播,做的一點工作。所以,出於這個考慮,我們把這本書搭載上去,希望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家風,能夠更好地關注我們傳統文化。
  • 著名篆刻家蘇金海首部原拓印譜問世 印林又添一珍寶
    之所以耗時這麼久,金石印坊創始人江豪旭先生向記者表示,這部印譜是金石印坊完全獨立鈐拓和裝訂的第一部原拓印譜,也是蘇金海先生人生第一部原拓印譜,金石印坊想要打造出一個精品,要為印林留下一件珍寶,所以不計成本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 篆刻入門:我要學篆刻了,該買什麼樣的刻刀
    陸續寫跟篆刻相關的文章已經有兩年多了,於是越來越多想要學習篆刻的新朋友通過各種方式問我:「要學篆刻了,買把什麼樣的刻刀呢?」開始初學,買刀遇到的問題大致是以下兩個方面:一、價格與材料初學篆刻,不必急著買昂貴的刀,這是最基本的建議,價格大概在50元以上100元以下一把就可以完全夠用,目前市場上某寶某貓某東都可以買得到,大致是以下三類材料:1、碳鋼刀,摩氏硬度為4以下,相對材料較脆,韌性不足,一般只適合於剛剛接觸篆刻的中小學生使用
  • 初學篆刻,當了一段時間的「蠢才」後,我終於學會了反寫上石
    昨天寫了一篇關於篆刻的文章,說的是學會了用風油精上石的辦法,激發了自己對篆刻的莫大興趣,繼而欣然入坑。文章後面有一位朋友評論了兩個字:「蠢才」。我不知道這位朋友所言何指,但直接用這兩字評論他人文章,個人認為著實不妥。
  • 開創了一個篆刻流派,生前卻靠寫字刻印謀生-碑學書家鄧石如
    今天我們講到的這位鄧石如便是清代碑派書法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同時他也是篆刻史上有著重要意義的人物,開創了獨特的"鄧派"篆刻。你別看鄧石如後來名氣很大,影響了一大批後世的篆刻家,但其實他生前的大部分時間社會地位都是很低下的。鄧石如出身於寒門,因家境貧困只在九歲那年讀過一年書,停學後依靠採樵、賣餅餌餬口。
  • 篆刻入門:同樣的印面文字,不同的兩種風格,你更喜歡哪一種?
    近代著名篆刻家。你看,一個是肖形印第一,一個是鳥蟲印無雙,所在年代又相同,但印風卻似乎截然走向兩個極端。來楚生走向的是野山荒原的一端,方介堪走向的是精金美玉的一端(「野山荒原」和「精金美玉」兩個名詞,出自李剛田先生主編的《篆刻學》一書)。
  • 洪梓銘篆刻藝術巡展30日在廈門市美術館開幕 108方篆刻作品邀您欣賞
    洪梓銘作品將佛教文化與篆刻藝術結合在一起。展覽以青年篆刻藝術家洪梓銘篆刻的佛教經文為主要題材,共展出篆刻作品108方,包含大乘經典、心經、禪風雅意三個系列,展現了篆刻藝術的金石之美和佛教文化的金言慧語。  洪梓銘,本名洪金泉,出生於福建漳浦杜潯,畢業於福建工藝美術學院,師從篆刻家尹代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