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寫了一篇關於篆刻的文章,說的是學會了用風油精上石的辦法,激發了自己對篆刻的莫大興趣,繼而欣然入坑。
文章後面有一位朋友評論了兩個字:「蠢才」。我不知道這位朋友所言何指,但直接用這兩字評論他人文章,個人認為著實不妥。後來我就想,或許在他的眼裡,技藝不如他的人可能都是蠢才,但就是不知道他有多少不如人的方面是別人眼裡的蠢才。這麼一想,我回了他一句請文明評論之後,不再理他。
每個人初學東西,都是從不懂到懂,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初始階段,一些常識性的東西不懂,這也純屬正常,但若由此就可以取笑於他,我認為,這個取笑人的人,不管他技藝有多高,至少品德方面,就不怎麼樣。
扯得有點歪了,今天想說的,是我當了一段時間的「蠢才」,臨了一些齊白石陳巨來吳昌碩等大師的作品後,逐漸脫離了「蠢才」階段,不再用風油精上石,而是慢慢學會了直接反寫上石。
其實這麼短時間就直接反寫上石,似乎也是不妥的。因為對字體字形不夠熟悉,依葫蘆畫瓢,顯得不倫不類。但萬事如果不是大膽的去嘗試,又怎麼知道事情到底難不難。何況,對於一個完全自學者來說,多嘗試多摸索,不怕失敗,也是應該的。
我所學的反寫上石並不是傳統的那種用小毛筆直接在石頭上寫字,那個我暫時做不到。做不到是因為控制不了那麼小的毛筆。試想要在一個2.5*2.5甚至更小的平面上寫上至少四個字,而且還要體現筆畫勻稱與粗細,這不是一般初學者可以做得到的,反正我肯定做不到。我嘗試的反寫,是用中性筆在石頭上寫,準確點說,是用中性筆在石頭上描字。說是描字,也不是直接就可以把字反寫在石頭上,這中間,還有一些程序的或者說辦法要做。
是這樣,先在紙張上把印稿設計好,設計的時候無所謂字體的大小,我一般設計印稿的字都寫得很大,因為那樣方便看,也方便修改。設計好以後,用手機把印稿拍下來。然後,關鍵的技巧就來了,現在的手機相冊裡都有一個照片編輯功能,編輯功能裡都會有一個叫鏡像的東西,這東西對於反字來說很好用。鏡像有左右鏡像上下鏡像什麼的,一般我們只需用左右鏡像就可以,因為左右鏡像以後,左邊變右邊右邊變左邊,字就變成反字了。這樣,再把左右鏡像後的照片保存,然後,拿著石頭對著手機裡鏡像後的照片,一筆一筆的依葫蘆畫瓢,把印稿用筆直接描在石頭上。
笨人也有笨辦法,對於初學者來說,水平差,做不到那些高大上的技藝,但充分利用現代工具實現目的也是一種好方法。
因為初學,刻的實在不是東西,請眾位老師忽略這些亂七八糟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