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篆刻家趙宦光篆刻講堂七十六

2020-12-20 清風徐來慢拂柳

趙宧光(1559年--1625年),字凡夫,一字水臣,號廣平,因長期隱居寒山父輩墓旁,又號寒山梁鴻、墓下凡夫、寒山長。南直隸太倉(今江蘇太倉)人,國學生。是宋太宗趙炅第八子趙元儼之後,宋王室南渡,留下一脈在吳郡太倉,便有了晚明時期吳郡充滿人文色彩的趙氏一族。作為王室後裔,趙宧光卻一生不仕,只以高士名冠吳中,偕妻陸卿隱於寒山,讀書稽古,精六書,工詩文,擅書法,尤精篆書,夫婦皆有名於時。他兼文學家、文字學家、書論家於一身。有《說文長箋》、《六書長箋》、《寒山蔓草》、《寒山帚談》、《寒山志》等。

去過蘇州的朋友都大概可以了解寒山的位置,對,就是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寒山。明正德嘉靖年間,以沈石田、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在蘇州、雲間(今上海市松江縣)一帶十分活躍。而文彭作為文徵明的長子,其所在的吳門,是再好不過的印章藝術「市場」。吳門也成了明代流派印章藝術興起之地,大批的篆刻家以吳門為活動的中心。而隱居在蘇州郊外的趙宦光亦是如此。

可能對於趙宦光篆刻家的身份大家不是十分熟悉,上期我們介紹朱簡時,曾有言:「修能以趙凡夫草篆為宗」。修能是朱簡的字,而凡夫是趙宦光的字。

細細的欣賞趙宦光的印章,發現是一部印章歷史的集萃。我們總說印宗秦漢,亦提到很多篆刻家摹臨秦漢古印,但是能留存下來的卻不是很多,之前介紹過的幾位篆刻家都沒有很多摹臨秦漢古印傳世。

今天我們隨著趙宦光的作品再回顧下印章的歷史。

先來看一方一字印:

印文:德

印章尺寸:12mm×12mm

尺寸與先秦私印的尺寸較為吻合。篆法則較秦代小篆更加的圓潤。

先秦古璽,這個概念在當時還不是很精確,大多認為為秦代古璽。看過我們介紹古璽文章的朋友該知道,其實先秦古璽風格是多種多樣極為豐富的,根據地域的不同,樣貌會有極大的差別。

印文:王息

印章尺寸:12mm×12mm

印文:王成

印章尺寸:12mm×12mm

印文:王買

印章尺寸:12mm×12mm

這三方姓名印,是比較典型的先秦私印風格的,無論尺寸,用字。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古璽中自然靈動的風格。特別是第二方印「王成」的「成」字中的一個圓點,此種章法稱為印眼法,我們可以在清末很多篆刻家的作品中看到,而其來源便是先秦古璽。

印文:絡安

印章尺寸:22mm×22mm

印文:安武君

印章尺寸:25mm×25mm

此兩方印,一方私印,一方官印,都是邊框較粗,印文文字較細的朱文印。此種風格在先秦時是三晉地區風格的古璽。因為私印的風格不好界定,但是如此粗邊框的朱文璽是三晉地區常見的。

印文:司馬從

印章尺寸:20mm×20mm

此印有些特殊,「司馬」二字的寫法,特別那兩個小短橫在先秦三晉的魏國官璽中常見,而這種帶邊框的白文印確實先秦楚國古璽常見的。所以很多古璽的風格還是要以官璽來界定,民間的私璽則是更為的隨意不受束縛。

印文:莊駘之印

印章尺寸:20mm×20mm

帶田字邊格的白文印,秦國風格的璽印,為什麼說璽印,不說璽,或者印呢?因為我們一般對先秦的印章稱璽,秦漢就稱印了,主要是為了區分。之所以說璽印,是此印的文字風格更加的活躍一些,不是過分的拘泥,特別是「莊」字的筆畫的傾斜彎折,與要求嚴格的秦印有些許的差別,但是我們之前也說了,私印是很難嚴格界定的。

漢印風格的摹臨作品:

印文:王賢私印

印章尺寸:18mm×18mm

印文:王壽之印

印章尺寸:12mm×12mm

印文:戚歐

印章尺寸:23mm×23mm

三方漢印風格的人名印,代表白文印的三種風格,「王賢私印」的方中寓圓,大方穩重;「王壽之印」尖銳的末端處理,巧拙自然;「戚歐」則是代表了後來發展為「九疊文」的一種通過大量相同相似筆畫堆積形成厚重感的風格。

鳥蟲篆風格:

印文:孫荊

印章尺寸:16mm×16mm

印文:永昌

印章尺寸:23mm×23mm

不管是鳥蟲篆或是花鳥篆,都是一種裝飾性很強的字體,在秦漢都是用作貴族的專屬,是身份的象徵。我們熟悉的傳國玉璽,相傳就是用鳥蟲篆書寫。

上面兩方印章,一方是鳥篆的代表,一方則是花篆的代表。

懸針篆風格

印文:張震白箋

印章尺寸:22mm×22mm

印文:張震

印章尺寸:22mm×22mm

懸針篆,我們已經一再的提到過了,主要見於兩漢之間的王莽新朝時的錢幣。後來在魏晉南北朝的印章中亦可以看到此類風格的印章。從章法上來講,這種大量的留紅處理也給後世的篆刻家很多啟迪。

將軍印風格:

印文:富參之印信

印章尺寸:21mm×21mm

印文:鎮南軍假司馬

印章尺寸:24mm×24mm

這兩方將軍印,「富參之印信」五字白文印,是將軍印中比較典型的,特別是最後一字拉長的處理,一般更多見到的是「章」字,所以將軍印又叫將軍章。亦有種說法,章草是來源於將軍章中的急就章。「鎮南軍假司馬」六字將軍印,不論在章法布局,還是筆畫處理上都很有代表性,有些筆畫的處理不是很精緻,但是整個印文給人一種鄭重感。

幾乎將先秦到兩漢各類印章都囊括其中,甚至還有魏晉時期的,足見趙宦光在古印章上的研究是多麼精確入微。後世言其治學:「書各為類,類各為品,品各為篇,篇各為目,莫不搜微抉妙,窮作者之心。立未有之義,雕鏤造化,爭光雲漢,而吟風弄月者不與焉。」

在篆刻的造詣上,可能沒有之前介紹的幾位高,但是在文字學和印章史學都作出了自己的貢獻。

最後帶來一方趙宦光的閒文印,也讓我們看看這位篆刻家的自治印章的風格。

印文: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印章尺寸:mm×mm

隨著這位文學家、文字學家、篆刻家的印章我們又一次回顧了印章的高峰期的一些作品,既有先秦到兩漢的作品,亦可以看到明代開始的流派篆刻初期的風貌。

相關焦點

  • 摹古、創作、理論集於一身的篆刻家
    明代篆刻家之甘暘篆刻講堂七十八甘暘,字旭、旭甫,號寅東,金陵人(今江蘇南京)。精於篆刻,尤嗜秦漢印,精鑑賞。隱居雞籠山下,以書刻自娛。晚年有《甘氏印集》行世。是明代為數不多在摹古、創作、理論三方面都有傑出貢獻的篆刻家。
  • 篆刻對書法的影響有多大?看過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晚明的文人篆刻也不例外。自從篆書不再作為日常通行的正體字後,人們對它日益生疏,但它和日常書寫之間的距離及其難辨難認,反而為那些常常象徵個人身份和社會政治權力的印章增添了神秘感和權威性。為了刻印和讀印,明代文人必須學習篆書。
  • 印人傳:甘暘是明代不可錯過的篆刻家
    如果說明代的用應願的《印說》的出現是第一部較全面的印學理論,使明代的篆刻理論早熟於篆刻藝術的實踐,那麼,稍晚一些的甘暘所作的《印章集說》則是中國篆刻史上第一次對印學作系統性、條理性歸納的重要印學理論,如果說區別,周應願的《印說》理論整理是大概念性質的,而甘暘的《印章集說》的理論則要具體得多,因此,如果要研究篆刻理論,甘暘的《印章集說》也不可錯過,因為它帶來的指導是具體的
  • 書法篆刻家曾翔:「寫意篆刻」是針對寫意精神的缺失
    他的篆刻作品爛漫古拙、自然率意,既有紮實的傳統功底也融入了許多現代新元素。從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書法院調到中國國家畫院書法篆刻院後,目前他擔任篆刻研究所所長。近日,記者在其工作室就篆刻研究所的工作、寫意篆刻、篆刻藝術市場等採訪了他。據他介紹,由文化部主辦的二十人篆刻展將於今年4月底在日本舉行,展覽匯集了當代具有影響力印人的優秀作品。
  • 印人傳:歸昌世,以「性靈」入印的篆刻家
    整個篆刻史,凡最終成為大篆刻家或者最終開宗立派的人,有一個較重要的條件,就是文學素養高,原因很簡單,篆刻本身就是實用印章與文人結合之後的產物,篆刻之所以最終成為一門獨立出來的藝術形式,正是文人的文學素養、書法、繪畫等素養雜揉於印章製作的原因。
  • 西泠後四家之錢松篆刻講堂一百二十二
    篆刻史中亦有北宗和南宗——北宗皖派和南宗浙派。其實浙派的這一稱謂的出現,是在1863年,清代篆刻家趙之謙《書揚州吳讓之印稿》中第一次明確提到了浙派、浙宗的說法。此時,西泠八家之殿軍錢松已經故去三載。筆者一直認為將篆刻名家以派別區劃,更多的是後來之人學習之方便,其篆刻藝術中多有互相融合借鑑之處。
  • 朱白相間法與回文排序法篆刻講堂二十五章法十
    篆刻講堂二十五章法十朱白相間法與回文排序法朱白相間法顧名思義,就是將朱文、白文在同一印章中同時使用,使朱、白相間合作清代著名篆刻家趙之謙的姓名印,我們已經不止一次的用到,每次看到都有不同的感悟,都有新的驚喜,令人嘖嘖稱讚。從一方最簡單的姓名印中,或者說用一方簡單的姓名印已經幾乎可以將大多數的章法涵蓋,其中沒有刻意,亦不會讓人感覺不嚴謹,可謂渾然天成。多多欣賞名家的作品,是將各種章法融匯貫通的好方法,每遇名家名印,應當多加思考,多加總結。
  • 你應該知道的漢字特有藝術形式——篆刻
    沒錯,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漢字特有形式——篆刻。篆刻是什麼呢?篆刻也叫刻印章,又名治印,是書法與鐫刻的結合,用來製作印章的一種藝術。也可以理解為是通過鐫刻將書法刻於玉、石等器物上,然後形成印章的一種技藝。又因為主要以篆書為多,所以叫作篆刻。
  • 印章收藏:開派人物篆刻作品價值更高
    元末,王冕始以花乳石刻印,繼而明代中後期,文彭、何震等文人書畫家,以柔而易刻的青田石為載體,自篆自刻,寄託情懷,拉開了流派篆刻的序幕,從此,由過去以取信為實用功能,向以欣賞為創作目的轉變,使之發展成為供人們欣賞把玩的藝術品。明清兩代直至民國時期,印家輩出,流派紛呈,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篆刻家,開創了不同風格的篆刻流派,尤以丁敬為首的「西泠八家」、以鄧石如為代表的「皖派」最著名,影響深遠。
  • 「中華文化講堂」攜篆刻藝術走進波蘭華沙大學
    新華社華沙4月7日專電(記者石中玉)波蘭華沙大學7日舉辦主題為《方寸之間的大千世界——從中國篆刻看中國人的人文追求》的「中華文化講堂」活動,讓波蘭民眾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了解篆刻藝術的歷史與傳承。
  • 專家品評印章:開派人物篆刻作品價值高
    專家品評印章:開派人物篆刻作品價值高 元末,王冕始以花乳石刻印,繼而明代中後期,文彭、何震等文人書畫家,以柔而易刻的青田石為載體,自篆自刻,寄託情懷,拉開了流派篆刻的序幕,從此,由過去以取信為實用功能,向以欣賞為創作目的轉變,使之發展成為供人們欣賞把玩的藝術品。明清兩代直至民國時期,印家輩出,流派紛呈,不同時期、不同區域的篆刻家,開創了不同風格的篆刻流派,尤以丁敬為首的「西泠八家」、以鄧石如為代表的「皖派」最著名,影響深遠。
  • 《篆刻人生,風塵有豪傑》專訪四川瀘州篆刻家靳朝濟先生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之交,靳朝濟獨自摸索學篆刻。二十年後,他出版《靳朝濟篆刻選》時,四川省文化廳原廳長、印學理論家周正舉將靳朝濟先生特殊的人生經歷與篆刻聯繫在了一起。在為該書作序時評價:「朝濟以其學養深厚,故其印文深邃典雅,印款神採飛揚,印式琳琅韻深,印論足資啟人。
  • 想提高你的篆刻水平,就要學會如何刻篆刻邊款!
    學篆刻的朋友們肯定都知道,邊款藝術是整個篆刻藝術不可分割的一個組成部分。邊款藝術的發展是一個很必要的一個發展過程,它與石質印材的發現、應用有極其重要的關係。在明代的文彭、何震在這一領域內是傑出的拓貴了鄧石如、丁敬之後,歷代篆刻家在邊款創作中以用刀風格及種類的變化而各顯神通。這一時期的邊款風書水準之高,在篆刻界呈現出百花齊放、爭奇鬥,成了邊款藝術史上最光彩奪目的一項藝術的發展,一個讓眾人震驚的發展。
  • 臺灣名家篆刻欣賞
    號散行,齋名「行藏齋」、「學子敬齋」,國展篆刻類評審,淡江大學中文所博士。1998年入散木關門弟子臺灣篆刻家吳平門下,並於2000年獲省美展篆刻類首獎、2002年國美展篆刻類首獎。薛志揚 1957年生,臺灣篆刻家。字叔眉,號白沙,臺灣高雄茄萣人,臺灣國立藝專美術科畢,曾獲1995年度中山文藝獎。其藝術由家兄薛平南先生啟蒙,後師事王壯為教授、吳平教授,現專事書印創作。
  • 從趙之謙到吳樸堂,16卷《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出版
    海上篆刻在中國印壇曾有「半壁江山」之稱。晚清民國,先後有近200位兼擅書法篆刻的藝術家在上海留下蹤跡。「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悉,由上海市文聯、上海書畫出版社聯合策劃的16卷本《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日前出版,將於本月18日在上海書展首發。
  • 甘肅省著名書法家林濤將於11月26日走進《金城講堂》
    原標題:我省著名書法家林濤將走進《金城講堂》  中國甘肅網11月22日訊 據蘭州日報報導(記者華靜) 11月26日,大家期待已久的《金城講堂》又要與金城市民見面了,此次被邀請的主講人是甘肅書法家協會主席林濤,他將為大家帶來一場「書法藝術與文化自信」的主題講座。
  • 李嵐清:藝境情懷說篆刻
    這樣,不只是篆刻家,所有的畫家、書法家甚至普通人都可以治印。  三是如何解決刀具、刀法的問題。  我開始刻木印用的是改裝的電動刻刀手工刻的,如果想更容易,甚至連電動刻刀都不需要,用雷射刻字機就行了。全自動的雷射刻字機其實並不昂貴,比一臺iPad都便宜。
  • 「隱士」吳子建2019年篆刻軌跡(附最新作品賞)
    前幾年他各有斬獲:2015年出版《印象-吳子建刻石》和《吳子建篆刻價值觀印譜》,2016年出版《吳子建刻壯暮堂用印全編》和《題襟館輯印》,2017年出版《印象-吳子建》,2018年出版《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吳樸堂》,而2019年則沒有正式出版的著作,只有活頁印譜《豐壽堂藏吳子建篆刻18事》限量傳布,給喜愛他作品的人一些安慰。
  • 書法家、畫家、篆刻家——錢君陶
    錢君陶(1907-1998),著名書法家、畫家、篆刻家、書籍裝幀家。錢君陶出生於桐鄉屠甸。錢氏祖籍海寧路仲,路仲、屠甸近在咫尺,兩處都是他的故鄉。1996年錢氏復向海寧市捐獻其畢生精心收藏的明清字畫及近現代名家作品與他自己創作的書畫篆刻共1000件,海寧市特為此建錢君陶藝術研究館。1997年喬石題寫了館名 。  海棠花 錢君陶,是中國當代「一身精三藝,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書畫家。曾任西泠印社副社長、人民音樂出版社副總編,華東師大教授,中國美術協會上海分會理事。上海文藝出版社編審、上海市政協委員等職。
  • 最早用石刻印的篆刻家與燈光凍的故事
    今天,小牧就跟大家分享一下關於燈光凍與著名篆刻家趙孟的故事:相傳,元朝著名篆刻家趙孟與當時任浙江提舉的趙孟至是堂兄弟關係,兩人交往十分密切。趙孟但凡有事到杭州,總會登門拜訪其兄趙孟至,兩兄弟一起談論詩書畫,親密勝似親兄弟。一年春天三月趙孟因事來到杭州,此時的杭州正風景迷人,西湖碧波蕩漾,青山如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