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古、創作、理論集於一身的篆刻家

2020-12-20 清風徐來慢拂柳

明代篆刻家之甘暘篆刻講堂七十八

甘暘,字旭、旭甫,號寅東,金陵人(今江蘇南京)。精於篆刻,尤嗜秦漢印,精鑑賞。隱居雞籠山下,以書刻自娛。晚年有《甘氏印集》行世。是明代為數不多在摹古、創作、理論三方面都有傑出貢獻的篆刻家。

之前我們提到明代中後葉,流派篆刻藝術興起的四個條件:印材、印人、印譜、印論。印材、印人不用多講,文彭的貢獻是最為重要的,而印譜,則要說到顧從德所輯《集古印譜》。我國早期的印譜,不少都是翻摹木刻本,多採用棗梨木翻刻,《集古印譜》即屬此類。這類印譜,將古印依樣畫瓢地摹勒到棗梨木書版上,由於摹勒、刻版難免失真,加之刻工多不熟諳篆刻藝術,所成印譜,均去神存形,乃至於其形也大失到魚魯難辨,每每使篆刻行家裡手懊喪不已。所以《集古印譜》的出版雖然掀起了仿學漢印的風氣,但是其中很多印也為一些篆刻家所詬病。

甘暘便深感木刻的《集古印譜》神理不存,摹擬者翻訛疊出,古法澌滅,於是依照秦漢原印為翻本,用銅、玉摹刻,經過七年時間,於萬曆丙申年(公元1596年)刻成,名為《集古印正》,並附《印章集說》說明篆源、印製、印法、印材等各方面知識。《印章集說》有六十七個條目,實際上是集前人之說,經甘暘本人研究,而為印章藝術的專業術語的定義與釋文。此《印章集說》在明代篆刻藝術興起之後,在實踐的基礎上給以較為科學的分類與闡述,簡潔明了,具有理論的規範性,所以流傳甚廣,影響深遠。

關於《印章集說》還有個有趣的小典故,《印章集說》被很多唯利是圖的書賈看中,宣傳鼓吹之下,曾經兩次被篡改為文彭所著。也是因為這些緣故,很長很長的時間,乃至後面有很多近代的名家在自己的印學叢書中依然將《印章集說》歸為文彭所著。

儘管有了這樣的小插曲,《印章集說》依然被認為是一部印學的總綱。以歸納的方法與深厚的實踐根基相結合,使得印學的用語得以規範和整理,為當時有志於印學之人提供了實際的指導。

在介紹趙宦光之時,我們曾提到明代篆刻剛剛興起之時,有更新和復古兩派。這兩派沒有高下之分,對於後世的篆刻發展都有不可磨滅的貢獻,復古派的甘暘,在摹刻秦漢印上所下的功夫,使得其時印人更加真實準確的看到秦漢印面貌,對於篆刻的普及和規範化有著特殊的貢獻。

有機會我們會詳細系統的介紹甘暘的《印章集說》。

我們還是通過甘暘傳世的印章來認識他的篆刻藝術。

姓名表字印:

印文:祝允明印

印章尺寸:21mm×21mm

四字白文姓名印,印文的排列是以右上角「祝」字始的逆時針排列。此種文字的排列方式也是篆刻藝術所獨有。祝允明,明代著名的書法家,與唐伯虎、徐禎卿、文徵明號稱吳中四才子。為祝枝山所刻的這方姓名印,一是可以看出甘暘在吳中篆刻界的聲望,二也可以看到其時吳門對於篆刻藝術興盛所起的作用。

印文:朱完之印

印章尺寸:26mm×26mm

印文:朱之儒印

印章尺寸:29mm×29mm

兩方四字朱文姓名印。放在一起對比可以看到漢印風格的「朱完之印」與圓篆文風格的「朱之儒印」的不同。漢印的篆法是將彎曲處作折的處理,並輔之以些許的圓潤,平正渾厚,而玉箸篆的篆法書寫則更加的秀美,這種做白文印如圓朱文印的風格亦是較為常見的。

印文:金元初印

印章尺寸:19mm×19mm

印文:金文華印

印章尺寸:22mm×22mm

四字朱文姓名印。與一般圓朱文的印章有所區別的是,此二印的篆文設計都更顯平正,雖然不及漢印中篆法所表現的平正,但是亦較之一般圓朱文的秀美有所不同。這樣的圓朱文風格雖非甘暘所創,但是亦是後世很多朱文印的典範。

通過兩方白文印與兩方朱文印的對比,希望大家對各種篆文設計風格有更加清晰的概念。

接著我們要看到的是甘暘傳世作品中較多的一類,摹臨的秦漢璽印。這裡說璽印是因為其中有很多先秦古璽風格的印章,亦有秦漢印的典範。

印文:荊王之璽

印章尺寸:24mm×24mm

四字帶邊欄白文印。先秦古璽風格的白文印,其中較為值得注意的是邊欄的處理,只在四面作四畫作邊欄,而不是連為一體的正方形邊欄。此種做法,在清末的很多篆刻家作品中可以見到。明代是篆刻藝術興盛的時期,這期間,文人自刻印剛剛興起,很多風格沒有定型,所以風格更加的多樣與豐富,有些甚至不合規矩,但是也是這樣的多樣性,才使得此時的篆刻藝術更加的值得大家研究。回到此印,其中所追求的古璽因時間所造就的滄桑與歲月感,略顯粗狂樸拙的刻法所尋求的巧拙相對,都有可取之處。我們看篆刻作品,看到很多名家的作品,都會看到其中的一脈相承與個人的理解變化。

印文:日利

印章尺寸:15mm×15mm

兩字白文印。古璽風格的成語璽,這裡成語印的成語是指已有的語句。印文為「日利」二字的先秦古璽有很多,可以說是古璽成語璽中最多見的。章法依然是通過殘破與筆畫與印邊的粘連來形成滄桑感與歲月感,這種殘破的處理,是不容易的,要做到不刻意、不做作,否則便是畫蛇添足。

印文:出入日利

印章尺寸:16mm×16mm

帶邊格四字白文印。這種帶田字邊格的白文印是秦代的典型樣式。「出入日利」成語印,成語印也被認為是最早的閒文印,一般是表示吉祥、入意的語句。如我們上文的「日利」,此印的「出入日利」,類似的還有「宜官」、「宜行」等等。

印文:明威將軍

印章尺寸:32mm×32mm

印文:龍威將軍上護軍

印章尺寸:37mm×37mm

印文:關內侯印

印章尺寸:23mm×23mm

上面三方漢印都是漢印中將軍印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從中我們亦可以看到甘暘對漢印的摹臨水準。漢印與將軍印喜歡的朋友可以找一下我們之前的文章。

印文:蘿月山房

印章尺寸:44mm×44mm

印文:梅妝閣

印章尺寸:28mm×28mm

印文:三全道人

印章尺寸:45mm×45mm

印文:蓮峰鶴嶺中人

印章尺寸:49mm×49mm

最後帶來的這四方朱文印,給大家自己欣賞,雖然都是朱文印,可是風格特色,章法篆法都是有不同的。也可以從中看到雖然作為復古派代表的甘暘,在繼承秦漢璽印,推崇秦漢璽印的同時,亦有自己的獨到的理解,不是完全的照搬。在摹古之後亦是有自己的創作的。

相關焦點

  • 從趙之謙到吳樸堂,16卷《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出版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獲悉,由上海市文聯、上海書畫出版社聯合策劃的16卷本《海派代表篆刻家系列作品集》日前出版,將於本月18日在上海書展首發。該套作品集精選了16位海派篆刻家代表,包括趙之謙、吳昌碩、趙叔孺、王福廠、馬公愚、錢瘦鐵、鄧散木、方介堪、朱復戡、來楚生一直到吳樸堂,以一人一卷的形式立體呈現這些海派篆刻大家的藝術軌跡。
  • 旅日書法篆刻家張大順創作巨幅作品《甲骨文之夢》
    華輿訊 據《日本新華僑報》報導,近日,聯合國「和平藝術家」稱號獲得者、旅日甲骨文學者、書法篆刻家張大順,為回應和助力聯合國在全球發起的紀念聯合國成立75周年對話活動的倡導,經過近半年的創作,完成了巨幅作品《甲骨文之夢》系列等20餘點新作,為此項活動增添了一個新的亮點。
  • 印人傳:甘暘是明代不可錯過的篆刻家
    他的成績最重要的是廢寢忘食,歷時七年,自摹古印1700餘萬,輯成集古印譜《印正》,於萬曆丙申年(即萬曆二十四年,也即1596年)刊行於世。那麼,這個年份,甘暘至少還是在世的。這對印學發展推動作用極大,由此,篆刻界掀起了一股前所未有的仿漢摹古熱潮。但《印藪》畢竟不是原印鈐拓,且木質與金屬、玉等材料物理特性不同,秦漢古印原貌盡失,甘暘「嘗嘆顧從德《集古印譜》木刻本(就是《印藪》),摹刻失真,神理不存,為『辨邪正法』,乃依秦、漢印為範本,用銅玉摹刻,盡數載(七年)之功,於萬曆再申成《集古印譜》五卷。明末摹刻秦、漢印譜之風極盛,此譜最為上乘。」
  • 明代篆刻家趙宦光篆刻講堂七十六
    他兼文學家、文字學家、書論家於一身。有《說文長箋》、《六書長箋》、《寒山蔓草》、《寒山帚談》、《寒山志》等。去過蘇州的朋友都大概可以了解寒山的位置,對,就是姑蘇城外寒山寺的寒山。明正德嘉靖年間,以沈石田、文徵明為首的吳門畫派,在蘇州、雲間(今上海市松江縣)一帶十分活躍。而文彭作為文徵明的長子,其所在的吳門,是再好不過的印章藝術「市場」。
  • 《吳鴻清講書法》第六集:讀帖、摹帖與臨帖
    第六集:讀帖、摹帖與臨帖
  • 書法家、畫家、篆刻家——錢君陶
    錢君陶(1907-1998),著名書法家、畫家、篆刻家、書籍裝幀家。錢君陶出生於桐鄉屠甸。錢氏祖籍海寧路仲,路仲、屠甸近在咫尺,兩處都是他的故鄉。1987年桐鄉縣特為建君陶藝術院,作為珍品收藏及書畫研究、創作的中心。 1996年錢氏復向海寧市捐獻其畢生精心收藏的明清字畫及近現代名家作品與他自己創作的書畫篆刻共1000件,海寧市特為此建錢君陶藝術研究館。1997年喬石題寫了館名 。  海棠花 錢君陶,是中國當代「一身精三藝,九十臻高峰」的著名篆刻書畫家。
  • 徐三庚是晚清時期知名的篆刻家,在歷史上具有怎樣的評價?
    徐三庚身為晚清時期的知名篆刻家雖然流傳下很多作品,但關於徐三庚的史料極少,家世生平目前僅見兩則:一為《光緒上虞縣誌校續》卷十五《方伎》記載:「徐三庚,字辛穀,世居南鄉象山。嘗繪《象田貽轂圖》見志。工篆隸,尤精摹刻金石文字。
  • 集古字創作高清示範
    從臨摹到創作,是任何一位書家都必須面對的課題。 為什麼要用集古字的方法練習書法創作呢?首先,臨摹字帖就是學習筆法、字法、章法,然後進行創作。其次,通過集字創作可以檢驗我們對筆法、字法、章法的理解以及記憶。通過集字創作來更加深刻地了解臨摹的重要性,仔細觀察的重要性,保持敏感的重要性。
  • 書法篆刻家曾翔:「寫意篆刻」是針對寫意精神的缺失
    大家都在一窩蜂地追摹所謂的典雅、工穩、精緻、流美那種製作的篆刻風氣,我們因此就想提倡一下寫意精神。」大家都在一窩蜂地追摹所謂的典雅、工穩、精緻、流美那種製作的篆刻風氣,我們因此就想提倡一下寫意精神。這些年的美術展覽,工筆畫屢屢獲獎,寫意畫反而不行。這可能與我們大的社會環境和審美是相關聯的。大家認為,寫意精神越來越缺失,印章在這種大的環境下不能不受到影響。提倡什麼,往往就是什麼缺失了。比如,我們要提倡捨己救人、吃虧是福,實際上就是這些東西少了,多了也就不必提倡了。
  • 美術研究|篆刻|擬古璽創作用字漫議!
    【關鍵詞】 篆刻 文字學 擬古璽創作 字書 字法辨析作者/莫小不,西泠印社社員 杭州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印學研究包括理論研究和創作研究兩大部分。理論研究除了史論研究外,另一大塊就是文字研究。(圖2)◎圖2清末民初,古璽已越來越被人們認識清楚,篆刻家也開始有摹擬古璽的創作,但金文入印仍為大多數印人喜愛,各種嘗試和更深入的研究並未停止。
  • 摹古近真張大千,一生廣覽古畫,熟知各類畫風,仿作盡可亂真
    張大千,加州夏山同時張大千又在上海、蘇州,以及北平各地接觸到不少的私人收藏的歷代名畫,都帶給了他極深的印象,成為張大千一生創作靈感的源泉。這表示張大千在年輕時代,已經練就摹古近真的功夫,有時可以靠賣假畫賺錢維生。
  • 「中國古代壁畫摹復系統技法人才培訓」項目在內蒙古開班
    由斯琴塔娜藝術博物館主辦的「中國古代壁畫摹復系統技法人才培訓」項目在內蒙古呼和浩特市隆重舉行開學典禮。中國藝術研究院院長連輯,內蒙古師範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雲國宏,中國油畫藝委會副主任、中國壁畫學會理事、中央美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孫景波,斯琴塔娜藝術博物館創始人斯琴塔娜,雲岡石窟研究院院長張焯,原內蒙古博物院院長、研究館員塔拉,內蒙古自治區文化廳博物館處處長侯俊,內蒙古美術家協會主席董從民,內蒙古自治區新聞出版廣電局(版權局)專職副局長烏恩其,內蒙古師範大學副校長張海峰,以及斯琴塔娜藝術博物館古壁畫研創基地團隊參加此次活動
  • 著名篆刻家蘇金海首部原拓印譜問世 印林又添一珍寶
    這部印譜一共收錄了著名篆刻家蘇金海先生70方印作,這些作品創作時間跨度非常大,最早的一方創作於1996年,最近的一方創作於2018年,相距整整22年!它們中,既有深邃樸茂的甲骨文印,也有荒率自然的金文印,還有樸實厚重的漢印,品種豐富,形式多樣,足以代表作者目前篆刻的最高水平。
  • 書法的基本學習方法:讀帖、摹帖、臨帖
    讀帖、臨帖、摹帖是學習書法的基本方法。摹的方法有雙鉤描摹、紅摹(描紅)等形式。紅摹(描紅):在紅摹紙上描紅是我國傳統的習字法,是初學寫字的最好訓練方法之一。意  臨:指對練習過的碑貼有所取捨的寫下來,加入自己的理解和風格特點,這就是創作。
  • 1400個陸柬之行楷書法集字欣賞:古雅遒逸、學習行楷的上好字帖
    陸柬之行楷書法集字欣賞當然,書法的這兩種學習方式所導致的結果也是大相逕庭的:摹書易得字形,卻不易得筆法,一旦脫稿自己書寫,往往很快就能被打回原形;臨書可通過讀帖更易得筆法,但是前期對字形的掌握往往對新手來講又比較困難
  • 西泠古印助陣,歷代名品與印譜匯集「中國印文化大展」
    澎湃新聞在現場看到,其中既有西泠印社藏我國存世最早的一部古璽印匯錄《顧氏集古印譜》,明代文彭「琴罷倚松玩鶴」青田石章等,也有「關中侯印」龜鈕金印,勾勒出簡明中國印史。展覽中,西泠印社的古印章、古印譜多達50件(套),這也是西泠印社的文物名品首次大批量來滬展出。
  • 學古者生,似我者死!
    來源於吳煒棟書法學古者生,似我者死!!!作者 吳煒棟 齊白石有句名言:"學我者生,似我者死"。套改一下齊老的話對學書者一個小小的忠告。在我看來,齊老的名言我要改成"學古者生,似我者死"。白石的用意是什麼?學他的什麼?用筆、用墨、用色、還是風格、氣質?我想是也不是,是者可以借鑑也,技能技巧也;不是者可以深得畫理也,氣韻也,陰陽也。昔日有學生發作品讓我點評集字創作,首先是集字,即抄書,把字帖裡的原字搬來抄一起,這就是集字創作嘛?非也,忽略了創作二字談何創?
  • 乾隆皇帝的古典主義審美品格的具體體現,追求摹古的窯變釉瓷器!
    清乾隆 窯變釉蝴蝶耳撇口尊乾隆皇帝追求摹古,但絕不僅停留於此,而是以個人的美學修養與審美愛好有意識地倡導一種理想的工藝審美格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