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藝術—秦漢篆刻的特點

2020-12-23 軒逸文旅

秦漢印為古代印章的鼎盛時期,有「印宗秦漢」的說法,印文多用摹印篆,方正平直,莊嚴肅穆,渾厚古樸。

一.秦印特點

秦印字體以小篆居多,白文的印面有邊欄界格,如「口」格、「日」格、「田」格等,將文字放置格中,規矩整齊,秦印的特點是疏密處理恰當,章法險峻得勢,字形細而雄勁,刀法犀利而不失筆意。

二.漢印特點

整體章法穩定平衡,如四字印,四字各佔印面四分之一,這種均衡的構圖手法,是漢印最基本的章法構圖樣式。

單個文字以方形為基本,方中寓圓,內圓外方,單個筆畫平直是篆刻的特點。

印文筆畫與筆畫間的空隙相等。筆畫少的字,筆畫空隙略大,筆畫多的字,筆畫空隙略小,自然而然地在印面上就產生了一定的疏密關係。

印文中筆畫的轉折處以方為主,或大或小,略帶圓意自然順和。

三.白文印和朱文印

白文印:白文印是把文字的筆畫刻去文字呈白色,印度呈紅色。

白文印金石味道濃鬱,更能體現篆刻藝術的氣質和性格。

朱文印:朱文印是留下文字很印邊,刻去除此以外不需要的部分,印面效果文雅清晰和自然,故官府、人名和書畫作品用章較多使用。

作者印章

編者按:印章發展到秦漢時代,印章的刻制使用、文字的發展已臻完善,並設有專職官員進行管理,各類文獻記載較多,這給我們了解和考證秦漢印製提供了豐富的史料。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印章與篆刻藝術:方寸之地 氣象萬千
    強盛的漢朝創造了繁榮輝煌的文化藝術。在印章藝術上,漢代的印人們將印章自身的形制特點與漢字形體的結構規律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印面的方寸之地,將所要安排的字形作出各種藝術化的改造處理,從而創造出一種端莊穩重、飽滿雄渾的風格面貌,推動中國印章藝術達到春秋戰國古璽之後的又一個高峰。漢代官私印章的使用十分普遍,製作數量相當大,因而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技巧和穩定的面貌。
  • 耗時20多年治印3000方,夢追秦漢!陳暉書畫篆刻藝術展在滬舉辦
    《夢回丹青——陳暉書畫篆刻藝術展》日前在上海一念舍藝術空間舉辦,展出山水畫家、 書法家、 篆刻家陳暉近年來的精品力作。陳暉被稱為是一位書法,繪畫,治印藝術的獨步者。書寫中亦唱亦吟,字裡行間能體會到他「 苦耐寂寞、 暢快淋漓」之藝術追求與豁達情境。陳暉雅好書畫,尤工篆刻,曾獲書畫大家啟功賜贈《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精冊。 自1990年開始,他耗費27年,將《秦漢南北朝官印徵存》刻畢並整理成冊,這就是《夢追秦漢—陳暉摹秦漢南北朝官印》。摹秦漢官印3000方,並有論文20萬言。
  • 中國文化常識趣聞:書畫藝術之篆刻和拓本!
    在篆刻兩千多年的發展歷程中,出現了幾個重要的時期:一個是戰國、秦漢、魏晉六朝時月,這一時期的篆刻藝術的第一個高峰期,後世稱之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篆刻用料主要為玉石、金、牙、角等;二是唐、宋、元時期,在這一時期,篆刻處於藝術發展的衰微時期,主要是由於楷書的廣泛應用,它取代了篆書成為官方字體,直到元末才出現了轉機。明代是篆刻藝術的復興時期。
  • 你應該知道的漢字特有藝術形式——篆刻
    沒錯,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漢字特有形式——篆刻。篆刻是什麼呢?篆刻也叫刻印章,又名治印,是書法與鐫刻的結合,用來製作印章的一種藝術。也可以理解為是通過鐫刻將書法刻於玉、石等器物上,然後形成印章的一種技藝。又因為主要以篆書為多,所以叫作篆刻。
  • 大隱於市,談吳子建的篆刻藝術
    吳子建做秦漢,也做元朱,但成就最高的是鳥蟲篆印。鳥蟲書本是先秦篆書文字的一種裝飾體,現在的說法叫美術字,即以篆書融入鳥、蟲、魚等動物造型,特加美化修飾而成的書法,許慎將其列入秦書「八體」之一,郭沫若認為鳥蟲篆是「於審美意識之下所施之文飾也,其效用與花紋同。中國以文字為藝術品之習尚,當自此始」。文字美術化裝飾化,鳥蟲書是先人留給我們的一份寶貴遺產。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簡介: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印章,信也,權也。一個是戰國、秦漢、魏晉六朝時期,這一時期的篆刻用料主要為玉石、金、牙、角等。它被稱為「古代篆刻藝術時期」,它的篆刻藝術特點主要是以時代來劃分。篆刻發展到了唐、宋、元時期,則處於衰微的時期。
  • 中國的傳統印章文化
    中國篆刻的歷史晚於中國書法和中國繪畫,藝術性質的篆刻萌發於宋元時期,其目的在於藝術,創作者是文人,是藝術創作。印章:用作印於文件上表示鑑定或籤署的文具,分陰文陽文。中國印章的歷史較早,距今大約有3000年左右,它是實用範疇的,其目的在於實用,創作者是工匠,是工藝製作。
  • 吳曉懿:篆刻藝術的地位與作用常遭忽視
    篆刻與書法是一對孿生兄弟,體現了華夏先民的藝術智慧和審美情愫,也是中國古典藝術的基石,有如西方美術歷史上的建築與雕塑。但在華南師範大學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吳曉懿看來,近代有些學者模仿西學體系撰寫中國美術史,對先秦時期的文化挖掘不夠,忽略篆刻藝術在美術史上的地位與作用,把它當成了工藝美術的分支。
  • 周慧珺書法藝術研究院應邀參加第二十四回中日書畫篆刻交流展
    【快訊】周慧珺書法藝術研究院應邀參加第二十四回中日書畫篆刻交流展滿山楓葉紅遍,愛知縣的秋天被紅楓點燃,在這美麗的季節,第二十四回中日書畫篆刻交流展隆重舉行。11月12日上午,中日書畫篆刻交流展在愛知縣美術館拉開帷幕,來自中日兩國百餘位書法同仁一同參加了本次開幕式。
  • 領略西藏佛像藝術 感受傳統篆刻文化
    領略西藏佛像藝術 感受傳統篆刻文化——佛像篆刻家盾甫的《藏傳佛教石窟造像卷》 《藏傳佛教石窟造像卷》是盾甫先生多年來整理的《蓮花上之寶藏》佛家經典系列裡的一卷,《藏傳佛教石窟造像卷》一套共八十一尊佛像。
  • 篆刻也是中國的一項古老藝術文化
    篆刻是中國的傳統藝術,後傳至東亞其他地區。It refers to carving a pattern into the bottom face of the seal, rather than the sides or top.印章的圖案是刻在底部,而不是刻在其旁側或頂部。
  • 博觀而約取 厚積而薄發——趙海明先生的書法篆刻藝術
    孟雲飛/文書法篆刻是我們的國粹,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其魅力無限,一旦愛上它,就會矢志不渝,趙海明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位。在篆刻上,他上溯秦漢,師法高古,遊走於秦璽漢印之間;兼及明清,沉浸於明清趙之謙、吳昌碩、齊白石諸篆刻流派境界之中,此外,他還對當代名家有所借鑑。對一個藝術家來說,天分、勤奮和修養三者皆不可或缺。趙海明無疑是一個藝術天分很高的人,其勤奮自不必說,但就他的綜合素養就遠非一般人可比。談及藝術家的修養,大致有人品和學養兩個方面。
  • 老劉如是道:漲知識|—篆刻藝術是書法、章法、刀法三者完美結合
    【篆刻】■中國文化是有用的,比如中醫;中國文化是優雅的,比如戲曲;中國文化是唯美的,比如書法、國畫,篆刻。篆刻有讓人驚奇的地方,在金石之上,方寸之間,刀與筆營造出了一個「疏處可走馬,密處不插針」的大千之美。
  • 篆刻對書法的影響有多大?看過這篇文章你就明白了
    篆刻如同書法,是一種基於書寫之上的藝術。由於絕大多數的印意是文字印,只有少數是圖像印,因此,晚明興起的文人篆刻,刺激了人們對古代字體和異體字的興趣,對當時的書法產生了頗大的影響。作為一種古代字體的篆書,自漢代以後就很少用於日常書寫。
  • 「用筆如刀——林劍丹篆刻展」浙江美術館開幕
    展覽展出林劍丹先生精品佳作120餘件,其中篆刻作品90件,書法作品11件,其他藝術品14件。展覽將展至10月14日。林劍丹先生,出生於1942年,浙江平陽(今蒼南)人。師承方介堪、王敬身先生。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為浙江省文史館館員,西泠印社理事,浙江省書法家協會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書法藝術院研究員,溫州書畫院名譽院長。
  • 講堂 ▌布丁說篆刻之二十八《篆刻技法:細說「字法」》
    儘管我對這種不打篆刻史基礎就直奔技法而去的學習方法不認可(因為篆刻學習,很多極重要的藝術細節包含在篆刻史之中,比如,不學篆刻史,就不知道某個歷史時期為啥會出現某個人物的某種刀法和技法特徵,不學篆刻史,就不知道某種印式的特徵,也不知道這種印式為啥會出現在某個歷史時期等……而這些內容,做為一個想要系統學習篆刻的人來說,是相當重要的。)
  • 《印述》中對印材質地與製作方式的論述篆刻講堂一百三十五
    我們先來看看秦漢時期的鑄印與玉印:對於很多初學篆刻的朋友,或者喜歡篆刻的朋友,很多都不知道,篆刻是明清流派篆刻以來的名稱。秦漢大多數印章都是鑄造的銅印、琢鑿的玉印,以及少部分的急就鑿印。我們看到上面的鑄造印、玉印、鑿印,其形制的特徵因印材的不同,處理方式則不同,所產生的藝術效果便不同,可以說印材是決定早期印章藝術面貌的決定因素之一。通過《印述》的文字和傳世的印章,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到這一點。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它的藝術精神
    中國的文學藝術古老而悠久,幾千年來,像一條波光粼粼的長河,緩緩不停地流過歷史,不僅取得了躋身於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的豐碩成就(這些成就背後隱伏著的許多優良的藝術精神),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無形財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
  • 【高中美術試講】篆刻的陰文與陽文
    人美版一、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目標】了解陽文與陰文兩種篆刻形式,感受鄧石如篆刻藝術的特徵。【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課件展示圖片、實物觸摸、小組討論等形式,感受篆刻藝術的獨特魅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加深對民族審美文化的了解,增強民族自豪感。
  • 篆刻的名稱與發展:關於改「篆刻」為「印學」
    「篆刻是我國特有的傳統藝術,顧名思義,即是篆書刻成的印章。」這是人們對篆刻最普遍的認識。然而「篆刻」卻不是刻制印章這門傳統藝術最準確的稱呼,更不能作為理解這門藝術給它下定的依據。用「篆刻」稱呼它也不是什麼天經地義不可動搖的真理。從語言上分析,「篆刻」的稱呼必然是在各種書體大量應用之後,為了突出刻制文字的獨特性而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