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遇到過這樣的情況:會議上,平日裡嚴肅認真的老總多瞟了你一眼,在接下來的時間裡,你發現自己根本無法用心傾聽會議的內容,因為他那「意味深長」的一個眼神已經傳達了至關重要的信息—最近你的任務完成得不夠好,也不夠積極。在這樣的反思後,你開始心神不寧:給老總這樣的印象,事情不妙…….其實你的種種推測和臆想並沒有事實的證據,只是你自己在頭腦中不斷給這樣的「事實」找到成立的理由。工作中真的有那麼多讓人頭疼的事情嗎?那些麻煩事件的結果真有那麼糟糕嗎?很多時候事實並非如此,結果是你自己「捏造」的。
真正影響我們的思維和行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認知和態度。
這個事實,20世紀50年代美國的心理學家艾利斯就已經發現,並由此發明出著名的「認知療法」來幫助人們澄清事實,緩解內心的焦慮和壓力。
艾利斯的理論被稱為「情緒ABC理論」,根據這一理論,一種情緒的困擾或破壞性的行動,不是由時間本身所引發的,而是由於人們對時間不合理的認知和評價所導致的。在情緒和行動的發生過程中,三個必不可少的環節:誘發事件A
(activating event),由事件形成的信念B(belief),在信念的支配下對誘發事件所產生的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C(Consequence)。這三者之間的關係如圖2-1:
這個圖可以結合一個形象的例子來說明:一個業務員競爭銷售經理崗位沒有如願(A),他可能對這個事有兩種解釋,也就是對這件事情的信念:認為自己現在經驗和閱歷還不到位,這是一次嘗試和成長,也是不斷學習和成長的提醒(B1);認為自己這麼努力,還是沒有競聘成功,是領導不欣賞,同事不支持所導致的(B2)。這樣就會產生兩種結果:繼續在崗位上努力,爭取貢獻出更多的成果,期待下次機會(C1);對領導和同事充滿怨恨,憤而辭職(C2)。
情緒發生的一切根源緣於我們的信念、評價與解釋。所以,如果你不受領導同事歡迎,在工作中沒有合適的夥伴,是不是該反思一下,有可能自己就是這種尷尬結局的導演?又是哪些非理性的思維方式讓自己陷入了不理性的怪圈?
1.絕對化要求。人們以自己的需要和意願為中心,片面地認為工作中一些事情的結果是一定的,比如:我付出了這麼多努力,必須成功、別人必須支持我的工作、文職工作應該非常輕鬆等。當人們把「應該」「必須」等字眼和客觀的工作任務聯繫在一起時,一旦出現的結果和他們的期待相悖,情緒的困擾就產生了。
2.過分概括。這種思維模式通常表現在人們對自身工作能力的評價上,當面臨某方面並不成功的成果時,人們往往會以偏概全地認為自己
「一無是處」「什麼也做不了」,這樣的結果是造就了一批自卑而抑鬱不得志的職場人。如果這樣的思維投射到工作夥伴的身上,就會出現一味指責別人,產生敵意和憤怒等情緒。
3.糟糕至極。在這種思想控制下的人們認為,一旦工作中出現了問題,是非常可怕的,將會導致一場災難。這樣的想法會使人們處於焦慮和恐懼之中,完成工作過于謹小慎微,挑戰出現的時候會出現逃避和退縮。
當然,工作、生活都要繼續下去,所以,我們需要接受現實,改變我們不理性的思維習慣,當現狀不能改變的情況下,學會在當前的環境中理智地面對工作和生活。為此,我們需要常給自己的情緒做SPA。
化解,並最終消滅帶來煩亂的壞情緒,你需要做到四步:
第一步,找到不合理信念的核心。仔細分析為什麼你的情緒和行動會這樣,你的信念和情緒困擾之間的關係是什麼。
第二步,弄清楚誰應該對你的情緒困擾負責。困擾的產生與困擾的主體是不可分割的,當然需要你自己為你的情緒買單。
第三步,找到不合理的信念,丟掉這些非理性的信念。這是改變情緒困擾最重要的一環,它能讓你的思維在更深的層次上得到改變。
第四步,找到表達正確信念的方式。上司有自己的事情,沒有太多的時間監督你;工作夥伴沒有義務幫助你;同樣,沒有人是完美的,所以可以允許自己犯錯,用理性的思維引導自己的行為,用理性的方式處理問題,才能得到理性的成果。
這個過程是一個自我溝通的過程,也是讓積極的暗示逐步成為正向能量的過程。和自己進行的良性溝通,工作才會出現新的飛躍。
【職場小提示】
焦點和認知是導致人情緒不好的兩個最重要的因素,它們決定了人們表達精緒和釋放精緒的語言模式,而精緒的語言模式也正體現了一個職場人的胸襟和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