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高校陷入苦撐:大學太多面臨撤併

2020-12-16 搜狐網

本版資料圖片

  不久前,臺「教育部長」吳思華在「立法院」表示,計劃5年內把現有的162所大學減少到100所以內,最快後年開始輔導大學轉型或退場。如果實現,5年內撤併1/3高校,臺灣高校將現關門潮,此舉再次引發輿論對臺灣高校發展狀況的關注。

  臺灣高校多,生存不易,主要是缺生源,生育率下降、少子化連帶影響學校招不到足夠學生;經費不足,更讓不少臺灣高校陷入苦撐。

  上大學「十分」容易

  臺灣2014學年度大學考試入學錄取率95.73%,創近5年來的新高。大學招生不滿的情況也是近3年來最嚴重的,顯示臺灣教育界已面臨少子化的衝擊。

  上世紀90年代中期,臺灣實施教育改革推動「廣設大學」政策後,全臺大專院校從58所,吹氣泡似地擴增為目前的162所,大學錄取率也從之前的長期低於30%一發不可收拾地躍升至目前的接近百分之百。

  補習班的林老師告訴記者,以前考大學不容易,上補習班的學生很多,現在應屆畢業生平均可以填寫54個志願,如果只是想有個大學可以讀,成績再低都不怕。「2010年的時候,考生三科總分超過10分就能申請上大學,考18分的也被錄取了,我們私底下都覺得很無奈,在臺灣上大學還真是『十分容易』。」

  上大學容易了,但是由此帶來教育產業的泡沫化後果。有島內學者把港臺的高校比例做了對比,香港目前的大學入學錄取比例仍然僅有20%左右,高等教育仍然是開「窄門」。而臺灣高達90%以上的錄取比例,帶來的是高等教育的產能過剩。

  不僅是大學生,有臺灣學者估算,過去10年內,臺灣博士生都增加了三倍,估計市場需要20年時間,來消化這批數目龐大的「庫存博士」。高校擴增,增加了高等人才的培養,但是緊接著帶來的就是文憑泡沫化、就業難等社會問題。加上少子化的衝擊,高校的生存運營問題一併顯現。

  臺灣高教貧窮化?

  上大學的人越來越多,可是臺灣卻鬧起了「人才荒」。門檻低拉低了人才素質,已經是臺灣社會討論多時的話題。然而,為了搶奪生源,還是有不少大學幾乎是來者不拒,希望可以儘可能填補招生缺額。

  對於高校來說,學生人數不足並不僅僅是面子不好看的問題,特別是對於資源短缺的私立大學,沒有學生,就意味著要承受巨大的財務壓力。臺灣高校的收入大致分為三個部分:官方的教育撥款、社會各界的資助以及學生的學費。

  臺灣各高校的教育撥款年年降低,就連排名前四位的臺灣大學、臺灣清華大學、臺灣交通大學、成功大學3年來辦學經費都平均減少了25%。教育撥款、社會各界資助毫無疑問都會更加傾向於知名高校,那麼對於普通高校來說,學生的學費就成了最基礎和最有保障的一筆收入。學費收多少也是由教育部門管控,每年只有極少數學校被允許小幅調漲。目前,臺灣公立大學的學雜費每學期約3萬元(新臺幣,下同)、私立大學5.5萬元。

  臺灣高等教育貧窮化是近10年來的大問題,物價、水電上漲,教師薪資也漲,但學費沒漲。臺灣政治大學教務長詹志宇透露說,因為學雜費凍漲多年,學校3年來師資零成長。更為重要的是,無論是引進優秀的師資還是開展更多的學術交流,資金短板對臺灣高校競爭力的制約因素已顯現。根據英國最新公布的亞洲百名大學排行榜,臺灣13所高校上榜,比去年的17所又有減少,而且一些高校已處在「掉榜」的邊緣。

  臺「教育部長」吳思華接受島內媒體訪問時表示,若大學能財務透明及取得校內共識,應讓他們適度漲學雜費,但以不超過前一年物價上漲率為原則。以去年物價上漲1.5%計算,公立大學學生一年要多負擔900元學雜費,私立大學學生要多繳1650元。

  多招陸生又如何

  漲不漲學費,高校一方多是希望可以自主決定學費調漲,而反對一方則擔心會加劇教育商品化。因此,當吳思華提出「學生應承擔一點教育成本」,輿論的關注點是他會不會成為一個「漲學雜費部長」。

  應對經費短缺,雖然臺灣各高校也在絞盡腦汁另闢財路,有些也成功開發了校園美食或與學校有關聯名人的文創產品。可這畢竟不是高等教育的主業,有好的生源、有被社會認可的人才培養,才是良性循環。

  這個時候,很多臺灣高校把目光投向了對岸。吸引大陸的生源來讀書,成為臺灣教育界的普遍期待。

  黃詩夢,是位於臺中的亞洲大學管理學院二年級的學生。黃詩夢來自廣西桂林,她告訴記者,包含住宿費每學期繳6萬多元學雜費。「學費雖然比大陸稍貴一點,可是我對臺灣的文化很感興趣。」

  以前,大陸學生到臺灣,只能選擇像亞洲大學這樣的私立大學。如今,臺灣公立大學也對陸生開放,總共錄取了1804人。

  想留下來的黃詩夢告訴記者,她還是有很多顧慮,「工作的問題就是個大問題,我主修的是休閒遊憩系,如果可以念書期間做個兼職,也可以累積工作經驗,但是現在我們還是不能打工,不能留下來工作。」

  對此,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所長張五嶽說,「三限六不」會影響頂尖學生來臺意願,也救不了辦學不佳的學校;大陸現在也面對就業困難等問題,如果不能有助陸生解決就業問題,未來兩三年會影響陸生來臺意願。

  如此,臺灣高校一本經濟帳,還是難以盤算下去。

  (本報臺北11月18日電)

news.sohu.com false 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http://paper.people.com.cn/rmrbhwb/html/2014-11/19/content_1500622.htm report 2801 本版資料圖片不久前,臺「教育部長」吳思華在「立法院」表示,計劃5年內把現有的162所大學減少到100所以內,最快後年開始輔導大學轉型或退場。如果實現,5年內撤併

相關焦點

  • 臺灣多所頂尖大學將合併 超1/3高校將被裁撤
    這幾年來臺灣高校多,生存不易,主要是缺生源,生育率下降、少子化連帶影響學校招不到足夠學生。很多臺灣高校由於經費不足,已經陷入苦撐中。去年6月份臺灣教育部門稱計劃未來5年將臺灣162所高校裁撤到100所以內,高校撤併的規模超過1/3,引起了很多媒體極大的關注。
  • 臺灣高校裁撤合併,頂尖高校亦不能倖免:十年後大陸高校又會怎樣?
    很多臺灣高校由於經費不足,已經陷入苦撐中。去年6月份臺灣教育部門稱計劃未來5年將臺灣162所高校裁撤到100所以內,高校撤併的規模超過1/3,引起了很多媒體極大的關注。只是很多人未曾料到的是,在臺灣的這股猛烈的高校裁撤合併潮中,頂尖高校亦不能倖免。
  • 臺灣豬肉價格飆漲逾3成 相關業者怕顧客流失苦撐
    臺灣豬肉價格飆漲逾3成 相關業者怕顧客流失苦撐     臺灣市場豬肉批發價三級跳(圖自臺灣《中國時報》)   中新網3月5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臺灣豬肉價格因仔豬下痢疫情飆漲超過3成,與豬肉相關行業成本激增,肉乾、肉圓、大腸包小腸等業者都喊撐不下去了;已有業者調漲價格,但也有怕顧客流失,要自行吸收成本,先觀望一陣子,卻又說:「我們做的是良心事業,不是善心事業啊!」
  • 沒客源 臺灣觀光業苦撐「比誰口袋深」
    記者黃宏璣/攝影 圖片來源:聯合新聞網華夏經緯網5月11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陸客不來、島內旅遊市場又不夠熱,嘉義縣市、南投縣、高雄市、花蓮縣都成了觀光「慘」業重災區。據報導,嘉義市觀光協會理事長許賢哲說,嘉義市有72家飯店,8家正在興建,現在「比誰的口袋深」,原本經營陸客市場的飯店已有1家飯店面臨法拍。
  • 臺灣高校博士班無人問津,107個博士班招生不超過1人
    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當局教育部門核定明年各大學博士班招生名額共4493人,其中107個博士班招生人數是0人或1人。教育部門表示,博士班若撐不下去就退場;但大學教授卻說,博士生愈來愈少,各項研究面臨「有將無兵」的困境。
  • 臺灣的大學教育,災難重重
    ,目前臺灣的「少子化」現象嚴重,很多排名較低的公私立大學,面臨學生報到不足的嚴重問題,包括在南部的某知名公立藝術學院,近年來報到的學生零零落落、南部某著名大學的幾個冷門科系,大一新生只來了個位數,還有一個系的報導到學生是零!
  • 「真的比以前差很多」——臺灣旅遊業者「苦撐待變」
    原標題:「真的比以前差很多」——臺灣旅遊業者「苦撐待變」 圖集   新華社臺北8月13日電(記者齊湘輝 何自力)「真的比以前差很多!」——走在臺灣旅遊勝地墾丁最繁華的墾丁大街上,一位本地遊客望著空蕩許多的夜市,對同伴感慨地說。  墾丁大街是墾丁景區最熱鬧的商業街,這一帶分布著較為密集的各色民宿。
  • 2018大學校院博覽會開幕 搶生源仍是臺灣高校「頭號任務」
    新華社臺北7月21日電(記者查文曄 鍾群)由臺灣旺旺中時媒體集團主辦的2018大學校院博覽會21日在臺北開幕。  據介紹,參展學校包括臺灣佛光大學、南華大學、真理大學、臺北市立大學、東海大學、臺南大學、大同大學、亞洲大學、香港教育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20多所高校。
  • 臺灣EMBA陷入危機 某高校空座率甚至高達90%
    但臺灣立法院正在起草立法修正案,根據該法案,待到本屆立法會期於1月份結束之時,大陸學生將能夠獲得訪問籤證,並進入臺灣大學學習。臺灣立法院現在由親大陸的國民黨主導。  臺灣頂尖EMBA項目正忙著與大陸商學院籤署諒解備忘錄,希望建立能夠吸引大陸學生的合作關係。
  • 雙一流大學面臨「洗牌」,這兩所211高校面臨降級
    隨著我國高校的不斷改革,很多高校也不叫985和211了,都用「雙一流」來形容,不過一些人還是喜歡以985和211來做評判,今天要說的這兩所高校,在學科評估的表現不是特別好,很可能面臨211高校淘汰的局面,甚至會出現「出局」的風險,這就讓很多報考的學生擔憂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面臨單位撤併降改,基層官兵思想活躍怎麼辦?
    面臨單位撤併降改,基層官兵思想活躍怎麼辦?面臨單位撤併降改,基層官兵思想活躍。該部採取集體動員與個別補課等方式進行專項部署,組織官兵圍繞「如何貫徹機制、守住安全底線、服務改革任務」等話題展開討論。同時,他們按照「幫教並舉、跟蹤指導、常態講評」的思路,細化「三級責任制、三個全覆蓋」工作機制,形成調查研究、形式研判、安全督導、排憂解難、效果評估、嚴格獎懲和情況報告7項工作制度,並明確目標任務、責任主體。
  • 臺灣女歌手為拍唯美寫真 海邊苦撐憋尿6小時
    原標題:臺灣女歌手為拍唯美寫真 海邊苦撐憋尿6小時 梁文音海邊寫真  騰訊娛樂訊 據臺灣媒體報導,梁文音闊別歌壇1年8個月後,將推出第5張專輯,日前特地起了大早前往海邊拍攝美照,她躺在崎嶇不平與碎石堆疊的巖石上,
  • 臺灣陽明大學與臺灣交通大學宣布通過合併計劃書
    臺灣陽明大學與臺灣交通大學宣布通過合併計劃書   臺灣陽明大學與臺灣交通大學18日分別召開校務會議,表決通過了兩校合併的計劃書。對此,島內媒體稱,由於臺灣少子化、大學設置太多等緣故,島內高校生源出現逐年減少的現象,很多臺灣高等院校迎來寒冬,不得不面臨關閉或者被合併。
  • 臺灣多個博士班招生人數為0 臺媒:到了生死關頭!
    為避免「流浪博士」現象惡化,臺當局教育部門近3年大砍各大學博士班招生名額,2018學年僅核定招4493人,比2017學年的4242人少251人、下降5.59%。臺灣地區59所一般大學2017學年共有約900班博士班,但其中有34班招生人數是0人、73班是招1人,這107個博士班面臨生存危機。
  • 臺灣博士已無人問津 多個博士班招生人數為0
    臺灣地區59所一般大學2017學年共有約900班博士班,但其中有34班招生人數是0人、73班是招1人,這107個博士班面臨生存危機。2017學年招生人數0人的博士班,包括臺灣聯合大學系統(清大、交大、陽明、中央等校組成)光電博士學位學程、北醫奈米醫學工程研究所博士班及東吳大學微生物系博士班等。
  • 大學畢典典禮無校長! 「偉大的大學」陷入危機!
    「臺灣大學陷入巨大的危機,臺灣的高等教育出了問題!
  • 臺灣嘉義某高校倒閉 網友悲嘆:政策種苦果
    該粉專還提到,行政單位廣設大學時,曾流傳「稻國立真遠」五字順口溜,分指稻江、「興國」、立德、真理和致這五間學校,但隨著少子化浪潮來襲,這些學校有的恐整並,或是苦撐的苦撐,都面臨壓力。不少網友也認為,當初廣設大學帶來一波大學改制或設立潮,沒想到卻是種下現今的苦果。
  • 撤併改,軟體工程專業何去何從?
    2018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重組計算機學院與軟體學院成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2018年武漢大學國際軟體工程學院合併入計算機學院
  • 西南民族大學專業大調整:撤併7個學院,新組建11個學院
    近日,西南民族大學進行了專業大調整,共撤併7個學院,新組建11個學院。學校的一系列調整方案,都是為了進一步加強建設「雙一流」高校。此次調整除了撤併和新組建的學院,還有就是4所更名的學院和一個最新獨立設置的學院,本碩博人才培養的學院更是調整為6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