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女博士任職的這個985高校學院,已有至少4位90後副教授、教授

2020-09-03 學研天地

近日,90後學者群體再度引發廣泛關注,前日,我們報導了1994年出生,26歲的華中科技大學工學女博士李晟曼畢業即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勘誤:目前李晟曼為副教授,還不是博士生導師),小編發現,除李晟曼外,據不完全統計,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至少還有3名90後學者獲聘副教授,還有人已獲聘教授,成為博士生導師。他們分別是:

李 東: 1990年生,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梓維: 1990年生,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嶽麓學者

喻楚英: 1990年生,副教授


李晟曼,女,出生於1994年,工學博士,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獲工學學士學位,同年直博,繼續就讀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師從吳燕慶教授,2020年6月畢業被授予工學博士學位。2020年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專注納米材料生長、微納電子器件的加工製備、新原理器件製備與測試以及電路設計與集成。在Nature Materials、Nature Nanotechnology、Advanced Electronic Materials等期刊發表SCI論文10餘篇。2019年參加國際微電子器件大會(IEDM)並作口頭報告,獲得臺積電公司的關注。


1990年出生,教授,博導

一作發37分頂刊,李東:我不是學霸而是苦行僧


2018年3月,28歲的李東在獲得同濟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後,便被湖南大學直聘為教授、博士生導師。當時在網絡上也引發了廣泛關注,一度成為網絡熱點。

李東的老家在陝西省鎮安縣達仁鎮,父母一直在家務農。2009年,他以620分的高考成績,考入同濟大學物理系,2013年獲理學學士學位。隨後,他以直博生的方式繼續留校攻讀,今年獲理學博士學位。

2011年,李東的導師張增星研究員歸國加入同濟大學,組建團隊進行二維材料的研究。大二時的李東,作為團隊裡的第一個本科生,開始涉足凝聚態的基礎和實驗研究,由此對物理研究產生濃厚興趣。

攻讀博士的第一個學年,李東便開始在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畢業時已發表SCI論文17篇,其中第一作者論文8篇。


李東,2013年畢業於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獲理學學士學位,同年直博,繼續就讀於同濟大學物理科學與工程學院,師從張增星教授,2018年1月畢業被授予理學博士學位。2018年3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他的主要研究領域為二維材料及二維材料異質結,包括材料生長動力學、材料內部載流子動力學、納米電子與光電子器件製備、物性及應用研究。

2017年,他以第一作者身份首次提出了可編程非易失性光電子存儲器概念,實現了器件光電轉換,集邏輯運算與信息存儲功能於一體。這項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Nanotechnology(發表時IF=37.49)上,被同行評價為「重大的突破」。

入職湖南大學後,李東加入了由省政協委員潘安練教授領銜的科研團隊,進行二維材料及二維材料異質結方面的研究。

對於外界給予的「學霸教授」稱號,李東並不認同:「我在初中階段就不是整天鑽在學習裡的那種學生,學習成績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

高中時,李東略微偏科,喜歡鑽研數學題,文史類的內容也記不太牢;喜歡打籃球,偶爾還會和同學一起約著打遊戲;在課堂上,他也很少主動舉手回答問題,「老師最好不要點到我的名字,我很少在老師面前求表現。」

「我的父母一直認為我考上大學就行,從小也沒有人給我設立遠大目標。在老師的眼裡,我並非是一個特別有關注度的學生。正因如此,在學習上我有很大的自由度。」李東說,中學階段的自己想法簡單,對待學習認真,卻從不在名次上較真,認為只要努力做好當下,就會取得相應的成績。

正是這種獨立自主的學習態度,讓李東在2009年以鎮安縣第一中學第10名、高考620分的成績,考入同濟大學物理系。


在同濟大學物理系8年半的求學時光裡,李東認為自己並非是聰明睿智的「學霸」,而是對待科研時喜歡鑽牛角尖、甘於坐冷板凳的苦行僧。

「一個樣品的完成周期是好幾天,有時滿心歡喜地拿著完成品去做測試,一不小心,靜電就能送它回爐重塑。」李東笑著說,自己經常周末無休、日復一日地呆在實驗室裡,實驗失敗了,就重新再做。


而實驗室儀器出現故障時,李東也會自己動手維修:「等待專業人員維修往往難解燃眉之急,自己學著維修,反而練就了實際操作能力。」


「不同於其他高校,看中教師是否有在國外求學、研究的經歷,湖南大學更注重教師的科研成果,更具開放性和包容度。」李東說,他對潘安練教授的科研團隊和平臺早已動心,潘教授對待科研和人才的態度更是讓他敬重,「以後的工作中,我將潛心在物理領域創造成果,回報社會。」


1990年出生,副教授,博導

平衡職業和生活,李梓維:「我是非典型科研人」

李梓維1990年出生於吉林省延邊州琿春市,2018年6月,取得北京大學凝聚態物理理學博士學位,同年7月加入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工作。目前已是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嶽麓學者

李梓維,2013年於吉林大學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取得工學學士學位,同年保送至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物理學院攻讀理學博士學位,導師為優秀青年基金、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項目獲得者,Prof. Zheyu Fang (方哲宇研究員)。2017年在英國伯明罕大學超材料中心訪問學習,師從超構材料領域的專家,Prof. Shuang Zhang (張霜教授)。

2020年8月,90後副教授李梓維已經在湖南大學任職滿兩年,他喜歡這個南方城市,經常在朋友圈為湖南大學日新月異的發展點讚。

2018年博士畢業時,他已經收到了中山大學、華中科技大學、湖南大學特聘副研究員和副教授崗位的橄欖枝,而他最終選擇湖南大學副教授的職位,成為媒體廣泛關注的90後教授團隊中的一員。


作為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和物理學院的畢業生,他身上具有一個科研人的重要特質。能坐冷板凳,面對一個個科研難題堅決不放棄。在校期間,在前沿交叉學科方面累計發表SCI論文18篇,其中第一作者6篇,多篇論文被選為ESI高被引論文或雜誌封面。

而另一方面,李梓維展現出一個十足「非典型科研人」的形象。他對社會活動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在不影響科研的情況下,他在上學期間擔任了學院研究生會副主席,掛職安徽省宿州市高新區擔任主任助理,又擔任兩個科技公司聯合創始人兼CEO……

李梓維身邊很多同學和朋友都驚嘆於他涉足領域的龐雜,「他是一個精力充沛的人,對事物永遠充滿著好奇心和求知慾,真的為他的高效率和執行力打call。」班長李明亮說。然而李梓維卻有這種能力,將24小時拆分成完全不同內容的若干份,並且在其中遊刃有餘地穿梭。

李梓維通常早晨7點多來到實驗室,這時候他的同窗們往往還沒有起床。對於很多科研人員來說,凌晨一二點結束工作,上午十點多繼續開始科研是常態。然而李梓維在上午十點已經離開了實驗室,開始了自己科研之外的時間。「早上做科研對我而言更合適,因為這時候腦袋非常清醒,能夠想清楚很多問題。」



十點多離開實驗室,與科研無關的事撲面而來。在擔任學院研究生會副主席時,李梓維在拉贊助的過程中嘗到了一次又一次吃閉門羹的苦澀。越是幹到後面,有時候反而更像是一個人的戰役。


「一個課題想不出來合適的物理模型,白天冥思苦想,到了深夜即便是睡夢中大腦依舊處於一種高度緊張的思維狀態。我曾經多次在夢裡思考物理問題,第二天早上起來卻什麼都想不起來了。但是後來我發現可以像慢速攝像機一樣觀察夢境,然後起來用夢中想到的解決辦法記筆記,就在凌晨兩三點的時候,記完之後再繼續睡。」李梓維笑著說。


「現在高校做科研還是以文章為主,屬於花瓶上雕花,沒有什麼太實際應用的東西。但我要做的是應用型的,讓科研創造出社會價值,這是我自己的大發展導向。」


尊重基礎科研的同時,李梓維更喜歡思考的是如何將產學研更為有機地融合,「要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戰略科技人才、科技領軍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力爭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的重大突破。」在如何用科研成果更好地服務於社會這點上,李梓維強烈認同。


和李梓維交談你會發現,東北人與生俱來的幽默感在他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屬於樂天派,天然地喜歡嘗試不同的領域,每個新的方向都會給他帶來無窮的戰鬥力。相比於固守於實驗室做科研,他更喜歡用雙腳丈量一個產業的深度。而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還是學生期間,已經是兩家科技公司的CEO。


「很多人會覺得開公司多麼了不起,其實特別簡單,只要交很少的錢註冊就可以了。」自謙地描述下,他卻認為自己在創業這件事上學到的最多。


「創業事實上要比科研難得多」,這是李梓維的切身體會。對於很多人而言,科研是令人望而生畏的事情,需要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幾十年如一日的毅力;相較而言,創業更多地依賴情懷和團隊合作。


然而在學校期間就開始接觸創業的李梓維並不這麼認為,「做科研,你只要溝通好幾個人,說服自己的導師,說服自己的課題組成員,投稿以後你要說服期刊的審稿人,這些人都在同一個領域,而且做科研一般都是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完成。而創業不同,創業你要說服很多人,合作人,投資人,甚至是大街上的陌生人。因此創業會讓一個人非常迷茫,因為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不知道明天會遇到誰。」


五四獎章頒獎典禮與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院士合影

面對不同領域的挑戰,李梓維先前積累的所有經驗都派上了用武之地。他因此養成了很好的習慣,「我比較善於思考問題,經歷事情一段時間後,都要去總結一下,思考一下,在這個過程中自己有哪些成長,在下一階段我要有意去提升或者避開哪些事情。」


在新一線城市開始提供各種優惠政策留住人才的熱潮中,李梓維選擇離開北上廣,去往湖南大學任教。「留在北上廣,我要和自己的導師一樣,把所有的精力都撲在科研上,因為北上廣競爭壓力特別大,高校老師的成果如果做得不優秀,以後肯定不會有更大的發展。所以我覺得去一個新一線城市,一是我有更多的時間做科研以外的事,而且我可以去平衡自己的職業和生活的關係,因為在我的理念中,工作是為了讓自己有一份舒適的成長環境。


喻楚英:1990年出生,副教授

姚喻楚英

此外,2017年10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擔任助理教授的喻楚英,在今年1月獲聘為副教授。1990年出生的喻楚英是倫敦大學瑪麗皇后學院(Queen mary, University of London)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博士,研究領域為先進能源材料的基礎以及應用研究、新型超級電容器電極材料的製備與性能表徵。



湖南大學材料學科起源於1903年開辦的湖南高等實業學堂的礦科,1943年國立湖南大學礦冶學部開始招收研究生,1958年設立矽酸鹽、鑄造、金屬防腐、金屬物理專業。1986年獲材料學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0年獲材料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同時成立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01年設立博士後流動站,2011年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被評為國家特色專業。


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官網介紹,學院具有一支年齡和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專任教師隊伍,目前共有專任教師105人,全職在崗博士生導師54人、教授49人湖南大學嶽麓學者37人,具備博士學位教師比例達99%,海外引進及具備一年以上海外留學經歷的教師比例為67%。

相關焦點

  • 26歲女博士任職的這個985高校學院,已有至少4位90後副教授、教授
    近日,90後學者群體再度引發廣泛關注,前日,我們報導了1994年出生,26歲的華中科技大學工學女博士李晟曼畢業即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勘誤:目前李晟曼為副教授,還不是博士生導師),小編發現,除李晟曼外,據不完全統計,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至少還有3名90後學者獲聘副教授,還有人已獲聘教授,成為博士生導師
  • 26歲女博士獲聘副教授 所在學院不止一名90後副教授
    原標題:李晟曼所在湖南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不止一名90後副教授最近,26歲工學女博士李晟曼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的消息再度引發輿論對90後學者群體的關注。澎湃新聞查詢發現,李晟曼所在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至少有3名90後學者獲聘副教授,還有人獲聘教授。此次引發熱議的李晟曼出生於1994年,專注納米材料生長、微納電子器件的加工製備、新原理器件製備與測試以及電路設計與集成。
  • 那個年僅26歲就成985副教授的女博士,卻因是「土博士」而被質疑
    今年剛畢業的 90 後女博士李晟曼正在經歷自己人生中的「15 分鐘」。年輕、無留學經歷、拿到 985 高校副教授,一系列的標籤促成了李晟曼的走紅。,「文章也並不算頂尖出色」的她,能拿到 985 高校的副教授,難免有點讓人浮想聯翩。
  • 26歲女博士獲聘副教授,湖大還有一位28歲當教授,36歲當院長!
    最近,26歲女博士李晟曼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她此前就讀於華科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本碩博連讀,今年6月剛畢業,7月就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並獲聘為副教授!如果在博士期間發表論文質量比較高,那麼博士畢業就很有可能特聘副教授、教授。不一定非要海龜才能獲聘,我們國家自己大學培養的博士一樣能力卓越!評上985副教授有多難眾所周知,985學校的副教授、教授的職稱評定非常嚴格。
  • 26歲女博士被聘為985大學副教授,中小學職稱評定何時能不拘一格?
    26歲女博士被聘為湖南大學副教授引熱議沒有海外學習經歷,26歲的工學女博士李晟曼己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年輕,高顏值,是這位美女教授的標籤,當然,顏值只是表面的,真正讓李晟曼在26歲就聘為985名校的副教授,靠的是實力。李晟曼,2015年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同年直博,2020年6月,獲工學博士學位,7月入職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
  • 26歲女博士被聘為985大學副教授,中小學職稱評定何時能不拘一格
    26歲女博士被聘為湖南大學副教授引熱議沒有海外學習經歷,26歲的工學女博士李晟曼己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年輕,高顏值,是這位美女教授的標籤,當然,顏值只是表面的,真正讓李晟曼在26歲就聘為985名校的副教授,靠的是實力。
  • 26歲女博士獲聘「985」副教授,我們需要更多這樣的「破格」
    #26歲女博士獲聘副教授#近日,「985」高校湖南大學官網公布,出生於1994年的博士李晟曼任該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讚譽者認為湖南大學打破常規,給真正有才之人應有的待遇;質疑者認為李晟曼今年6月份才博士畢業,8月份就直接任副教授,資歷不夠,這種情況在「211」高校都少見,更別說「985」高校。其實,這並非輿論首次關注「90後」學者。
  • 24歲侯濤剛、26歲李晟曼當副教授,90後開掛背後,是自律和專注
    繼華中科技大學26歲的工學女博士李晟曼被湖南大學聘為副教授後,24歲剛畢業的北航博士生侯濤剛被聘為北京交通大學副教授,兩人分別創下了近階段男性和女性副教授的最年輕紀錄,巧合的是,他們兩人的領域都是是工科領域,李晟曼任職湖大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侯濤剛任職北交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 26歲女博士所在湖南大學材料科學工程學院:不止一名90後副教授
    最近,26歲工學女博士李晟曼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的消息再度引發輿論對90後學者群體的關注。澎湃新聞查詢發現,李晟曼所在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至少有3名90後學者獲聘副教授,還有人獲聘教授。此次引發熱議的李晟曼出生於1994年,專注納米材料生長、微納電子器件的加工製備、新原理器件製備與測試以及電路設計與集成。
  • 26歲女博士低調畢業,在湖南大學任職副教授,顏值高,實力強!
    而有些博士生沒有選擇去科研機構工作,而是選擇進入大學當一名教授,這也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自己將學到的東西用於教育大學生,這也是一種自我價值的體現。今天我們就來聊一下這位女博士,年僅26歲便獲得聘湖南大學副教授,這位女博士到底是誰呢?
  • 26歲女博士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 網友:這是別人的26歲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26歲女博士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 網友:這是別人的26歲 在普通人的印象中,副教授都是白髮鬢鬢的長者形象。然而近日湖南大學一位26歲的90後女博士李晟曼被聘為副教授、博士生導師,在網絡上引起了廣泛熱議。
  • 26歲李晟曼所在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不止一名90後副教授
    最近,26歲工學女博士李晟曼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的消息再度引發輿論對90後學者群體的關注。澎湃新聞查詢發現,李晟曼所在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至少有3名90後學者獲聘副教授,還有人獲聘教授。
  • 26歲女博士獲聘副教授引熱議 才華無需給年齡讓路
    最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的一位90後女博士火了。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今年6月剛畢業,就獲聘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消息一出便引發網友熱議,有人發問,李晟曼只有26歲,且沒有海外經歷,怎麼就可以直接獲聘副教授職稱?
  • 26歲李晟曼成博導,一起走紅的還有湖南大學,創了「四個第一」
    26歲工學女博士李晟曼7月份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除了對這位美女博士成為「網紅」外,最受關注的無疑是她畢業的華中科技大學和任職的湖南大學。相對而言,雖為985高校,湖南大學的影響力還沒這麼大,但這次將26歲女博士直接引進當副教授,無疑是需要魄力的。初步分析下來,李晟曼出任湖南副教授創造了四個「第一」。
  • 她是華科最美女博士,26歲當上985副教授,膚白貌美氣質勝顏寧
    可是,有這樣一名女生,在高考填志願的時候,不僅選擇了工科,還選擇了光學與電子學科,在本科和博士階段,分別選擇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和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成為了讓人望而生畏的工學女博士。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名90後女生,出生於1994年。她就是李晟曼,2011年考入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2015年拿到工學學士之後獲得直博機會,最終從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順利畢業,成為工學博士。
  • 她是華科最美女博士,26歲成985副教授,膚白貌美氣質勝顏寧
    可是,有這樣一名女生,在高考填志願的時候,不僅選擇了工科,還選擇了光學與電子學科,在本科和博士階段,分別選擇了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和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專業,成為了讓人望而生畏的工學女博士。需要說明的是,這是一名90後女生,出生於1994年。
  • 後浪的夏天!26歲華科女博士獲聘副教授!
    從不久前 華科畢業生張霽和姚婷 入選華為「天才少年」 到最近 26歲女博士李晟曼 剛畢業就獲聘成為湖南大學副教授
  • 26歲女博士乘風破浪:被985高校聘為副教授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90後」學者走上了學術舞臺最近畢業於華中科技大學的女博士李晟曼火了她今年6月剛博士畢業就獲聘成為湖南大學副教授>據湖南大學官網近日更新教師信息顯示,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已經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
  • 26歲女博士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 90後教授再次受關注
    華聲在線8月9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易禹琳)近日,湖南大學官網更新教師信息,出生於1994年的工學博士李晟曼出任湖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湖南越來越多「90後」教授走上講臺,這一次,李晟曼因26歲且沒有海外經歷直接拿副教授職稱而引發熱議。
  • 26歲高顏值女博士直聘副教授,不必驚訝,先了解一下高校職稱制度
    近日,90後學者、26歲工學女博士李晟曼,剛從學校畢業,即獲聘湖南大學副教授的消息,引網絡廣泛關注。90後、高顏值、博士、副教授,這四個標籤放在一起,多少有點兒違和。在公眾的固有認知中,教授應該是一副老氣橫秋的模樣。如此年輕漂亮,即成為985高校副教授,實在令人驚訝和讚嘆。一時間,李晟曼成了勵志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