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太陽一直為地球著提供熱量能源,所以地球才能夠蓬勃發展。可以說沒有太陽,就沒有地球。因此我們很難想像,太陽終有一天會親手毀滅地球文明。2019年春節電影檔,全國各大影院上映了一部名為《流浪地球》的國產科幻片,該片被譽為中國科幻電影史上的裡程碑。而這部電影也清楚地告訴我們一個事實:地球,「成也太陽,敗也太陽」。
自地球誕生的那一刻起,太陽的光芒便跨越空間的距離到達地球表面,為地球提供所需要的溫度和能量。因此,地球上的生命才能破土而出,茁壯成長。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人類的生產力需要大量的礦產資源。幸好在太陽熱量的幫助下,地球早已在地下儲存了大量的資源,這也使得人類文明得以迅速發展。
但是,太陽並不是永恆存在的,它也有著壽命限制。太陽內部核反應堆原料的多少決定它壽命的長短,一旦原料耗盡,太陽就會發生氦閃,進而轉變為一顆紅巨星。之後,太陽會停止散熱,最後在引力的作用下向內部崩塌,繼而發生爆炸。
上面提及的國產科幻電影《流浪地球》便以此為故事藍本,講述太陽發生氦閃後,地球失去了熱量來源的支持,氣溫驟然下降,本來生機勃勃的大地慢慢轉變為死氣沉沉的冰天雪地。而這一轉變,直接湮滅了人類生存的希望。為了未來子孫後代,科學家製造行星驅動器,利用強勁驅動力,幫助地球逃離太陽系,前往比鄰星三星系。
對此,有些專家提醒,這種方法只可在影視作品中藝術化,若想應用於現實是非常不切合實際的。第一,想要推動一個星球,驅動器的驅動力必定要非常強大。而地球地殼很薄弱,弄不好的話,人類不僅無法幫助地球逃離太陽系,還會將之撞得稀巴爛。
電影中提及到:地球逃離太陽的時間就需耗費2500年。但太陽的膨脹速度卻是極快的,有資料數據表明,變為紅巨星的太陽的規模是太陽正常狀態下的233倍,半徑也達1.63億千米,超出地球公轉軌道約1000萬千米。那時,地球還沒有逃出太陽系就會被紅巨星所吞沒,且在1330℃的高溫下,化為灰燼。
其實,太陽發生氦閃是早晚的事情,只是時間無法確定而已。人類應有著未雨綢繆、防範於未然的意識,及時做好防範措施,應對一切問題的出現。既然如此,在太陽尚未化為紅巨星之前,我們有什麼辦法可逃過這一劫呢?
專家表示,唯一且有效的方法是儘快尋找第二顆宜居星球,而且要在太陽系之外。其實,早在20世紀中期,科學家便意識到尋找第二宜居星球的重要性,還開展了相關工作。但是至今為止,收效甚微,不過計劃依然持續進行著。我們難以保證永遠生活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中,因為不穩定的因素太多。因此,我們需要及時發現,做出有效地措施應對。朋友們,你們對此有何種想法,不妨在下方留言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