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不再單是教
這個暑假開始,陳振剛夫婦對女兒的投資又增加了一項——鋼琴陪練。陪練的意思就是除了正常的每周一次鋼琴老師的課,再請一個音樂學院鍵盤系大三的學生陪練彈鋼琴。
他們的女兒今年11歲,4歲半開始學鋼琴,剛剛通過了八級考試,夫妻兩個人還是挺滿意的。因為兩個人並不是搞音樂的,讓女兒學琴的初衷也只是為了讓她今後有個愛好,打下些音樂基礎。但是女兒的表現出乎他們的意料,女兒不但沒有反感,而且還比較有興趣,就這樣一路學了下來。為了能學得更好,他們給女兒找了音樂學院的專業老師,每節課300塊錢。
學費上去了,新問題也出現了。夫妻兩人雖然不懂音樂,但憑著理解能力,以前還可以輔導孩子練琴。隨著女兒的水平越來越高,兩個人再也沒有能力指導了,只好找一個音樂學院的學生當陪練家教。
「效果還不錯,他們年齡差距小,女兒練起來也有興趣。」雖然陳振剛多了一筆支出,但對這樣的家教還挺滿意。
一提起家教,人們會自然想到教英語、數學,輔導作文,但是現在家長的要求五花八門,家教新品種層出不窮。
北京杜女士的兒子今年小學畢業,錄取的中學不理想。失望之餘,只好讓孩子在課外多學些東西。兒子的英語不太好,杜女士開始想在暑假給他報個英語強化班,但杜女士後來突發奇想:能不能找個有留學背景、英語純正的大學生陪孩子說英語呢?
杜女士的想法竟然實現了。她去一所大學登記找家教的時候,學生給她推薦了一個人選。這個小老師,中學時隨父母到美國,在那裡待過兩年。
杜女士的孩子一下子就喜歡上了這個大哥哥。杜女士也不規定教學內容,只要是用英語談話就行。
哈利·波特、新型戰鬥機、動漫等等成了兩個人的話題。雖然杜女士的孩子詞彙有限,但是還能結結巴巴地表達,不會的詞,或者去查字典,或者直接用漢語說出來,再由小老師教。杜女士的孩子變得盼望上課了,不像以前,一說上英語課就皺眉頭。
「這個家教請得值。」杜女士很為自己當初有點「誇張」的想法叫好。她覺得兒子不僅對英語有了興趣,能夠開口說話,而且和一個有國外經歷的大學生在一起,眼界開闊了。
「陪玩家教」不簡單
為了給將來可能從事的教師職業積累經驗,北京師範大學的蘭茹從大一開始就利用假期做家教,如今,大三的她已經帶過十幾個學生了。開始還只是教語文講作文,但在去年暑期,蘭茹遇到了一份「陪玩」的家教。
「原來我也不知道有這種家教。」蘭茹說,她在學校家教中心的信息欄裡看到了一條為從美國回來的小女孩kelly尋找陪玩家教的信息。「kelly剛10歲,不會說中文。她的家長希望能找一個陪玩家教,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和她用中文溝通,希望kelly在玩的同時學習基本的中文。」蘭茹的中文專業為她順利地贏得了這份工作。
為了能引起kelly學中文的興趣,蘭茹做了不少準備工作。「希望用一些有意思的東西來吸引她的興趣,又不能太難。」反覆斟酌後,蘭茹決定將小故事和謎語作為吸引kelly興趣的法寶。
蘭茹與kelly的溝通果然遭遇了困難,kelly不僅完全沒有中文基礎,而且不願意學中文。「剛開始的時候kelly不明白一些詞彙的意思,我用中文解釋來解釋去就是解釋不清,最後還是得用英語解釋,反而成了我練英語口語了。」蘭茹笑著說,「好在一個星期以後我們就熟悉了。」
一個多月以後,kelly到別的城市去旅遊,蘭茹的陪玩工作也結束了,家長對她的工作很滿意。蘭茹解釋說:「其實家長的評價大都是根據孩子的反饋,和孩子溝通得好,玩得到一塊就可以,kelly的中文並沒有進步多少。」
蘭茹認為,「陪玩家教」的出現,說明家長正在逐漸意識到學會溝通對孩子的重要性,但目前這種「陪玩家教」的需求量還比較小。
蘭茹的室友曾經也當過一個五年級女生的陪玩家教,忙於工作的家長唯一的要求就是監督孩子完成暑期作業。而「玩」,僅僅是在完成作業之餘,按孩子自己的安排去陪她打球或者遊泳。
南開大學的小梁在暑假裡接受了一個因為父母工作忙而需要「託管」的小學六年級男生,這個男孩的父母在外地工作,他被寄放在了小梁的宿舍裡。「我每天都要踢球,後來他就和我們一起踢,玩得挺高興的。我偶爾還會給他講點人生哲理。」實際上已經做了「陪玩家教」的小梁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更沒有精心設計過他的課程。
蘭茹和她的同學都認為,「陪玩家教」的出現是一種好現象,但目前還很不專業。蘭茹說:「即使是我們學師範專業的學生,也只是學過心理學和教育學的基礎課程,並不清楚該怎麼根據孩子的需要來制定適合他們的項目,需要專業的老師對『陪玩老師』進行培訓。」
家教種類不斷出新
北京王先生的兒子今年考上了一所示範高中的英語實驗班,王先生覺得兒子之所以對英語感興趣,與請的家教不無關係。家教是位大學老師,令人奇怪的是,她只收男學生。
「她覺得現在的教學方式,尤其是語言類課程,對男生不公平,由於女生在語言方面的天賦優於男生,上課時老師提問女生的次數明顯多於男生,女生得到的鍛鍊比男生多。」王先生說,這位老師很重視訓練孩子的口語,幾個男弟子跟著她學了幾年成績都不錯。
如今像這樣針對性極強的家教種類很多,暑假裡,不論是培訓機構還是媒體上類似一周練好字、改變學習陋習、限時作文訓練的家教信息比比皆是,當然這些家教的收費與過去的傳統類型相比也偏高。
與這些高收費、贏利性家教對應的還有義務家教。南開大學的李國瑞在假期裡通過學校的志願者協會聯繫到一份義務家教。他的學生是一名患有腦癱的女孩。
女孩的父母在國外工作,平時她與爺爺奶奶共同生活。女孩的父母希望能在不久後把她接到國外去。女孩因為身體原因平時和同齡人接觸不多,家長希望請個家教教她一些簡單的英語口語,同時也讓她試著與人接觸。
李國瑞說:「女孩雖然行動不方便,交流也有障礙,但是她學習很努力,每天堅持記日記。我放慢速度和她說話,她聽得很認真。我覺得對克服她的交流障礙有些幫助。」
其實李國瑞的家境也不富裕,他平時做家教是為了掙些生活費。但他還是堅持做這份義務家教,他說自己沒想那麼多,只是覺得這也是一種嘗試:「我的要求並不高,能夠吃飽穿暖就行,既然能吃飽飯了,那我願意以我的能力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