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大業》_娛樂_鳳凰網

2021-01-11 手機鳳凰網

1945年8月抗戰勝利,為爭取和平,中共同國民黨政府在重慶進行了為期43天的和平談判。雙方最終籤訂《雙十協定》,就和平建國基本方針等12個問題闡明意見。國民黨方面接受了中共提出的和平建國的基本方針,承認要堅決避免內戰。影片以重慶談判開場,詳細展現雙方的立場和做法。【詳細】

1949年1月30日,北平宣布和平解放。6月15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北平開幕,參加會議的有23個單位的代表共134人。9月17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正式決定將新政治協商會議定名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詳細】

1946年11月15日,在美國特使馬歇爾和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導演下,蔣介石不顧中國共產黨和民主同盟的反對,撕毀政協會議決議,在南京強行召開國民大會。【詳細】

1946年1月10日—31日,政協會議在重慶召開。這次政治協商會議經過激烈的鬥爭,通過了五項協議。【詳細】

1947年2月,蔣介石飛抵西安,親自部署進攻延安。毛澤東親自製定了外線配合內線作戰,保衛延安的計劃。同時決定,必要時主動放棄延安。【詳細】

七月十五日在李公僕的追悼會上,聞一多誓言「跨出了門,就不再跨回來」的豪言壯語,表現了他「願意以死來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決心。當晚他喪身在兩位青年軍官的槍口之下。【詳細】

1948年入秋,蔣介石面對國統區金融危機和瀕於崩潰的經濟現狀,實施所謂「經濟改革」,企圖倚靠行政手段管制經濟,扼制危機。他特派長子蔣經國赴中國上海,做經濟管制監督人。【詳細】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勝利結束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2月3日,人民解放軍入城儀式在前門大街舉行。【詳細】

相關焦點

  • 《建國大業》
    《建國大業》 時間:2010.02.09 來源:中國銀幕 分享到:
  • 《建國大業》為何會成功?
    截至10月5日,集合眾多明星大腕的《建國大業》全國票房衝破3.34億,超過《非誠勿擾》的3.25億,成為票房最高的國產電影。   一部弘揚主旋律的影片能如此成功,在中國電影史上似乎是前無古人。創造了這個奇蹟的韓三平為此頗感自豪並頗有心得,在他看來,陣容、檔期、成本,這三樣是主旋律影片取勝的關鍵。
  • 《建國大業》:向祖國敬禮
    《建國大業》:向祖國敬禮 ——訪《建國大業》作者王興東、陳寶光 本報記者 徐虹 實習生 商凝瑤 中青在線-中國青年報    2009-09-15    [列印] [關閉]      電影《建國大業》劇照     國人關注即將上映的電影《建國大業》,固然是因為大歷史、大題材、大場面和眾明星大陣容的熱鬧,更因為新中國60年滄桑巨變帶給每一個普通百姓的切膚之痛
  • 《建國大業》為什麼豆瓣評分很低?
    《建國大業》現在豆瓣上沒有給出相應評分,而且也關閉了評論通道,所以對於這部電影的評價無從查起。但是我可以來評價一下這部電影,《建國大業》作為影視圈獻給新中國的賀禮,自然有很多明星加盟,而且一般的小明星都不夠格加盟,其中每一個小角色都是現實中的影視大咖。
  • 《十月圍城》票房瞄準《建國大業》
    該片發行方保利博納老總於冬介紹說:「今年過3億元票房的電影,除了《建國大業》就是我們了,而且我們是全國的15條院線直接已經認購了3個億的票房,所以我說,3個億隻是《十月圍城》的保底票房。」以《建國大業》為目標與江蘇衛視合作首映盛典,《十月圍城》有點「借東風」的味道。
  • 獻禮片《建國大業》在南京「絕密」拍攝(組圖)
    中影集團新中國成立60周年獻禮片《建國大業》因為請到了眾多大腕客串,吸引了媒體的高度關注。張國立(飾蔣介石)、陳坤(飾蔣經國)、馮小剛(飾杜月笙)、鄔君梅(飾宋美齡)等人的戲份均在南京。劇組從22日起轉場南京後,一直「封閉式」拍攝,與媒體玩「躲貓貓」。
  • 點評《建國大業》:蔣家父子演繹的最完美
    《建國大業》我到目前為止看了兩遍,如果說第一遍主要是為了看劇情的話,那第二遍便是主要欣賞演員的表演,而這其中,最讓我回味的便是張國立和陳坤的表演。  演過蔣介石的演員很多,其中最為我們熟悉的就是前「蔣介石專業戶」孫飛虎,此公演繹了中國內地熒幕上一個最為傳神,最為經典的蔣介石形象,可以說至今無法被超越。
  • 韓寒犀利點評建國大業 只給出5分
    《建國大業》從影片的製作和表演上講還算上乘,從影片的類型上來講應該算是幻燈片。我很懷疑導演是在用反諷的手法來拍攝這部電影。看著那些開國元帥們縱情唱著國際歌,毛澤東說,我們永遠要團結。  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建國大業是一部愛情文藝片,它委婉的講述了窮小子追求富家女的故事,當時的共產黨就是窮小子,新中國是待嫁的富家女,國民黨是訂了婚的情敵,各民主黨派和社會名流是富家女的朋友,窮小子成功的秘訣就是一開始要有理想,談未來,許承諾,拉攏朋友,亂開空頭支票,當然,會打架是排在第一位的。最終終於成功的娶了新中國。
  • 影評:評《建國大業》,珍惜現在,不忘初心,展望未來
    前不久觀看了《建國大業》這部影片,裡面聚集了一百多位明星,雖然電影只有兩個小時,卻讓我們更加真切地了解了那段歷史,對那段歷史的認識,可以讓我們更加積極地去面對今天的生活,下面我將從幾個方面來介紹評價這部影片。
  • 《建國大業》第三副導演冒充編劇,一審被判道歉並賠償12萬
    @中國電影報導 1月4日消息,近日董哲因冒充《建國大業》的「編劇和主筆」,一審判決將向《建國大業》兩位編劇道歉並賠償經濟損失12萬餘元。董哲在《建國大業》電影中署名是第三副導演,在《中國電影報》2012年5月24日、2017年11月29日兩次署名為《建國大業》編劇,有意構成對原創編劇王興東和陳寶光權益直接侵佔。本文圖均為 微博@中國電影報導 圖(原題為《董哲冒充建國大業編劇宣判 一審判決道歉並賠償12萬》)【來源:中國電影報導】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
  • 《建國大業》——時間特別愛開玩笑
    這是建國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老實說,我本人更愛《建軍大業》,不過《建國大業》同樣有它的優點,比如說更有愛國教育意義,更貼近事實。
  • 《建國大業》編劇告副導演案獲勝北京海澱法院判賠12萬並道歉
    1月6日,在一起持續兩年的「侵犯署名權和不正當競爭」案件獲勝後,電影《建國大業》編劇王興東接受封面新聞採訪時說。而他被業界熟知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日前,「編劇維權」成為熱門事件。去年年底,156名影視從業者聯名發出公開信《抄襲剽竊者不應該成為榜樣》,郭敬明、於正終於在時隔多年後為抄襲道歉。
  • 《建國大業》編劇告副導演案獲勝 北京海澱法院判賠12萬並道歉
    1月6日,在一起持續兩年的「侵犯署名權和不正當競爭」案件獲勝後,電影《建國大業》編劇王興東接受封面新聞採訪時說。而他被業界熟知的另一個身份,是中國電影文學學會會長。受訪者王興東。資料圖日前,「編劇維權」成為熱門事件。去年年底,156名影視從業者聯名發出公開信《抄襲剽竊者不應該成為榜樣》,郭敬明、於正終於在時隔多年後為抄襲道歉。
  • 建國大業精彩點評:中國走進充滿希望的嬰兒年代
    ,至此,你看見了這個國家的基礎,看見了它的合法性來源,看見了它從血汙中攜帶理想的誕生過程,看見這個嬰兒的天真笑容,《建國大業》完成了它的使命,不能更好。記憶和遺忘的搏鬥,不能停止。  最後引用兩句話,一句是白樂天的:「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
  • 蔣孝嚴盛讚《建國大業》稱中共對歷史評價客觀
    蔣孝嚴說, 九月他在南昌參加「二00九贛臺(南昌)經貿研討會」活動時,王毅送他一套《建國大業》光碟,回臺灣後他一連看了兩遍。認為中共對歷史評價更加客觀。   他說自己對西安感情深厚,前幾年曾參加過清明公祭黃帝大典,也參觀了不少抗戰期間中國國民黨在西安留下的遺蹟。
  • 建國大業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與鳳凰網無關。其原創性以及文中陳述文字和內容未經本站證實,對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內容、文字的真實性、完整性、及時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證或承諾,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請自行核實相關內容。
  • 周鴻禕:帶投資人看《建國大業》,解釋網際網路用戶至上理念
    周鴻禕:帶投資人看《建國大業》,解釋網際網路用戶至上理念 周鴻禕/中國紀檢監察報 2017-12-05 11:09
  • 《建國大業》人物星座大揭秘(圖)
    水瓶座的陳坤扮演過許多類型的角色,因《金粉世家》一炮而紅,此次在《建國大業》中扮演蔣經國被評為最「驚豔」的一個演員。
  • 《建軍大業》發人物對比照 劉燁演偉人有心得
    2《建軍大業》劉燁飾演毛澤東【點擊進入高清組圖】  搜狐娛樂訊 熱血戰爭巨製《建軍大業》將於7月28日全面公映,該片由劉偉強執導,韓三平任總策劃兼藝術總監,黃建新監製。2《建軍大業》朱亞文飾演周恩來  電影《建軍大業》是繼《建國大業》《建黨偉業》之後「建國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作品,一直備受各界期待。日前,《建軍大業》片方通過社交平臺曝光革命先輩與演員的形象對比圖,令不少網友感嘆「簡直神還原」、「不光形似,更神似」、「演員形象豐滿真實可信,精彩可期」。
  • 解讀《建國大業》九大細節:畫像為啥畫得不像
    獻禮巨作《建國大業》昨日全國公映,影片圍繞中共中央在1945年發出的舉行政協會議的號召展開,涉及的歷史人物眾多,所提到的歷史事件紛繁複雜。■據《齊魯晚報》2 看完《建國大業》,你可能對片中陳道明飾演的臥底閻錦文驚豔不已吧,歷史上他本人也這麼帥嗎?答:歷史上真實的閻錦文長相或許不能與陳道明相比,但從老照片來看,兩人也有幾分相似之處。當時,毛人鳳接到老蔣命令,需要立即處決在押的中共及民主黨派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