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建國三部曲的最後一部,老實說,我本人更愛《建軍大業》,不過《建國大業》同樣有它的優點,比如說更有愛國教育意義,更貼近事實。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屬於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首往事時,不會因為碌碌無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為人卑劣,生活庸俗而愧疚。」看完這部電影,我腦海中突然出現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本書中的名言。新中國成立之前,第一代老共產革命家是如何實現從無到有,最終創造新中國的呢?從這部電影中,我看到的不僅僅是新中國的成立,我更看到了那一時代一群有思想,有擔當的人們的逐夢史。
但是,我同樣對於蔣氏父子感到惋惜,年輕的蔣介石會想到自己的未來是這樣的嗎,當年的他同樣也是躊躇滿志,一腔熱血吧。
然而,人有志向並不偉大,能一輩子不改弦易轍,不中道變節才算牛人。
電影中的一個鏡頭讓我印象深刻:蔣介石曾兩次坐車經過同一個路口,第一次他剛升任總統一職,坐在車裡,道路兩邊是自己的心腹和記者夾道歡迎,多麼風光,多麼體面。那時抗日剛剛結束,蔣介石心頭唯一的禍患也只不過是幾萬杆破槍的共產黨,所以他可謂自信滿滿,對於是戰是和,他說「戰也可,不戰也可,這樣我們說話才算數。」可見,蔣介石已經全然不在乎是戰是和了,或者說他早就打好了如意算盤,想要一黨獨大。第二次坐車經過同一個路口,人民解放軍的棋子已經插到了長江邊上,此時蔣介石又後院失火,一方面國統區通貨膨脹日益嚴重,另一方面國民黨內部腐敗日益嚴重,四大家族之一的孔家哄抬物價,從中牟利,不僅如此,李宗仁和白崇禧也暗中計劃奪取總統之位,逼迫蔣介石下野。
同樣的場景,卻是物是人非,車子兩旁再無夾道歡迎的人群,風光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大勢已去的蔣介石和兒子蔣經國坐在冰冷的石臺階上,敗退臺灣已成定局。若說同樣是才華過人,胸有謀略的毛澤東和蔣介石,同時也都是孫中山先生的弟子,為什麼偏偏蔣介石和他的國民黨輸了呢?
《禮記·大學》有言: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蔣介石忘了修身齊家是根本,他的學習還不到位,連基本的道德修行也不夠呢。電影中他面對老大哥馮玉祥,學界名人李公樸和聞一多都能痛下殺手,對待傅作義這樣的老部下,他也可以斷然捨棄,這顯然讓他失去了人心。據說蔣介石有寫日記的習慣,我也看過蔣介石日記中的片段,很難想像吧,蔣介石年輕時候竟然信佛教,喜讀馬克思主義的著作,並且堅持戒色,然而「漸」的威力真是無窮,蔣介石最後信了基督,撿起了資本主義,娶過四個老婆…
人這一輩子,改變很容易,知道為什麼改變很難,選擇很容易,慎重思考之後再選擇卻很難。很多時候我們以為自己勝券在握,然而只有時間才能真正證明誰是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