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納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成長的道路上,孩子才會有乘風破浪的勇氣,探索更豐富的未來。
」
很多父母經常鼓勵孩子勇敢大方,看到他膽小、恐懼就十分來氣:
帶他出去玩水,在池邊遲遲不敢下去,哄他兇他都不行;
遇見陌生人就躲在家裡人身後,讓他打聲招呼比登天還難;
孩子晚上睡覺一定要媽媽哄,關燈就說怕怪獸;
......
父母常常感到疑惑,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膽子大,而我們家孩子這麼膽小呢?這是性格使然嗎?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成長中都會經歷恐懼、害怕這樣的心理現象,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曾說:
「沒有任何養育方法可以讓孩子完全體驗不到焦慮。人類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傷害和危險。許多恐懼都無法避免,而且,也無須避免。」
出現這種心理,不僅是本能反應,也受父母的影響。
01
父母的恐懼,影響孩子的恐懼
有位媽媽小時候被狗咬傷過,童年陰影使她一直以來都特別怕狗。
每次帶著孩子出去玩,看見狗就緊張地繞開,有時候孩子趁他不注意上去摸兩下,她就會嚇到不行,把他拽過來,大聲吼道:
「狗很兇,會咬人的!」
最近她發現5歲的兒子也開始怕狗了,見到狗也哇哇大叫。
媽媽的恐懼直接造成了孩子對狗的恐懼,無意識地給孩子埋下了恐懼狗狗的種子。
這讓我想起一個實驗,1920 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者約翰 · 華生,將一名 9 個月大的嬰兒小阿爾伯特,放在了小白鼠和一些毛茸茸的物體旁邊,小艾爾伯特並不害怕,反而臉上充滿了笑容。
然後,當小艾爾伯特觸摸動物時,華生就突然敲擊鐵棒,製造巨大的聲響,讓他感到恐懼。
經過長時間的刺激,小艾爾伯特對動物產生了恐懼。他害怕兔子、狗等帶毛的動物,甚至看到毛巾都會躲避,低聲抽泣,然後放聲大哭。
這個實驗在歷史上被人詬病,因為非常不人道,但我們也可以發現,孩子的恐懼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後天的影響。
如果你家孩子突然害怕起什麼東西,可能是受到環境的刺激,比如電視節目或者大人平時對這個東西反應過度等。
焦慮、害怕、恐懼是一種很容易傳染的情緒,父母對一些事物的情緒反應會直接影響孩子。
02
父母的嚇唬,孩子越來越膽小
有的孩子感到害怕,是被父母有意無意嚇出來的。
有網友曾經總結了「童年四大陰影」:
拿針管扎孩子的醫生、收廢品順便拐孩子的老人、藏在黑暗角落裡吃孩子的妖怪、專抓不聽話孩子的警察叔叔。
這樣的嚇唬在我們身邊還很常見,有的大人為了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會用一些事或人來嚇唬孩子,比如:
「不聽話被大灰狼吃掉。」
「不好好吃飯的小孩是會被乞丐背走的!」
「撒謊的孩子鼻子是會長長的。」
大人們的隨口一句恐嚇,孩子深深記在了心裡,紮根心底的恐懼,讓他們越來越膽小。
我有個學生,小時候覺得打針很疼,一說要打針就哭,他爸媽發現了這點,就好像抓著了孩子的把柄,只要他不聽話就對他說:
「你不聽話是吧,一會就帶你去醫生那裡,讓他治你!」然後他就害怕得大哭。
這麼多年過去了,他看見白大褂還是會緊張發抖,前段時間公司組織了體檢,前一天晚上就開始焦慮得睡不著。
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成功嚇唬到孩子而沾沾自喜,這只能說明孩子真的害怕了,你無法知道這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心理陰影。
03
過度關注孩子,孩子越來越退縮
父母的過度擔心,也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膽小、退縮。
比如:
「別玩泥,髒死了,小心有蟲子!」
「你這樣太危險了,媽媽抱著你玩!」
「你別碰,我幫你倒,一會再燙到了!」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受傷或弄髒衣服,孩子的每個動作在他們眼裡都暗藏危險,會過度限制孩子的活動,嚴肅大聲地制止孩子。
孩子在呵斥聲中停下來,不是因為他害怕的不是眼前的事物,而是害怕爸爸媽媽的吼聲。
這種聲音阻礙了孩子的探索,讓他們變得束手束腳,膽小懦弱,覺得就像媽媽說得那樣,身邊的一切都是有危險的,增加了主觀的恐懼。
04
標籤化的語言,強化孩子的恐懼心理
如文章開頭所言,孩子在某個階段出現對事物、環境、交往的恐懼心理是很正常的現象。
但是父母的負面評價和標籤,往往就把孩子這一行為強化了。
當孩子出現膽小、退縮、恐懼的情況,父母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不要用沒出息、沒用來批評孩子。
要相信出現這樣的心理現象,不是孩子本意,他也很害怕,我們要做的是給他們信心去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家有兒女》有一集中,劉星看了恐怖片,不敢上廁所,不敢接電話。
一家人為了克服劉星的心理障礙,想了很多辦法,最後是爸爸夏東海裝作對劉星的恐懼不當一回事兒,用信任和鼓勵,讓劉星走出了恐懼。
沒有生下來就膽小、脆弱的孩子,只有處理不好問題的大人,只要用耐心和陪伴幫助孩子面對這些問題,過不了多久,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孩子成長路上諸多問題,方法千萬種,但有一點不會變,那就是愛,充滿愛意的引導,永遠是教育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