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膽小、怕事」時,爸爸媽媽的反應很重要

2020-09-12 現代與經典

接納孩子,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成長的道路上,孩子才會有乘風破浪的勇氣,探索更豐富的未來。


很多父母經常鼓勵孩子勇敢大方,看到他膽小、恐懼就十分來氣:


帶他出去玩水,在池邊遲遲不敢下去,哄他兇他都不行;

遇見陌生人就躲在家裡人身後,讓他打聲招呼比登天還難;

孩子晚上睡覺一定要媽媽哄,關燈就說怕怪獸;

......


父母常常感到疑惑,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膽子大,而我們家孩子這麼膽小呢?這是性格使然嗎?


其實,大部分的孩子成長中都會經歷恐懼、害怕這樣的心理現象,美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家塞爾瑪·弗雷伯格曾說:


「沒有任何養育方法可以讓孩子完全體驗不到焦慮。人類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傷害和危險。許多恐懼都無法避免,而且,也無須避免。」


出現這種心理,不僅是本能反應,也受父母的影響。



01

父母的恐懼,影響孩子的恐懼


有位媽媽小時候被狗咬傷過,童年陰影使她一直以來都特別怕狗。


每次帶著孩子出去玩,看見狗就緊張地繞開,有時候孩子趁他不注意上去摸兩下,她就會嚇到不行,把他拽過來,大聲吼道:


「狗很兇,會咬人的!


最近她發現5歲的兒子也開始怕狗了,見到狗也哇哇大叫。


媽媽的恐懼直接造成了孩子對狗的恐懼,無意識地給孩子埋下了恐懼狗狗的種子。


這讓我想起一個實驗,1920 年,行為主義心理學創始者約翰 · 華生,將一名 9 個月大的嬰兒小阿爾伯特,放在了小白鼠和一些毛茸茸的物體旁邊,小艾爾伯特並不害怕,反而臉上充滿了笑容。


然後,當小艾爾伯特觸摸動物時,華生就突然敲擊鐵棒,製造巨大的聲響,讓他感到恐懼。

經過長時間的刺激,小艾爾伯特對動物產生了恐懼。他害怕兔子、狗等帶毛的動物,甚至看到毛巾都會躲避,低聲抽泣,然後放聲大哭。



這個實驗在歷史上被人詬病,因為非常不人道,但我們也可以發現,孩子的恐懼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後天的影響。


如果你家孩子突然害怕起什麼東西,可能是受到環境的刺激,比如電視節目或者大人平時對這個東西反應過度等。


焦慮、害怕、恐懼是一種很容易傳染的情緒,父母對一些事物的情緒反應會直接影響孩子。


02

父母的嚇唬,孩子越來越膽小


有的孩子感到害怕,是被父母有意無意嚇出來的。


有網友曾經總結了「童年四大陰影」:


拿針管扎孩子的醫生、收廢品順便拐孩子的老人、藏在黑暗角落裡吃孩子的妖怪、專抓不聽話孩子的警察叔叔。


這樣的嚇唬在我們身邊還很常見,有的大人為了讓孩子暫時安靜下來,會用一些事或人來嚇唬孩子,比如:


「不聽話被大灰狼吃掉。」

「不好好吃飯的小孩是會被乞丐背走的!」

「撒謊的孩子鼻子是會長長的。」



大人們的隨口一句恐嚇,孩子深深記在了心裡,紮根心底的恐懼,讓他們越來越膽小。


我有個學生,小時候覺得打針很疼,一說要打針就哭,他爸媽發現了這點,就好像抓著了孩子的把柄,只要他不聽話就對他說:


「你不聽話是吧,一會就帶你去醫生那裡,讓他治你!」然後他就害怕得大哭。


這麼多年過去了,他看見白大褂還是會緊張發抖,前段時間公司組織了體檢,前一天晚上就開始焦慮得睡不著。


父母千萬不要因為成功嚇唬到孩子而沾沾自喜,這只能說明孩子真的害怕了,你無法知道這會給孩子造成什麼樣的心理陰影。


03

過度關注孩子,孩子越來越退縮


父母的過度擔心,也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膽小、退縮。


比如:


「別玩泥,髒死了,小心有蟲子!」

「你這樣太危險了,媽媽抱著你玩!」

「你別碰,我幫你倒,一會再燙到了!」


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受傷或弄髒衣服,孩子的每個動作在他們眼裡都暗藏危險,會過度限制孩子的活動,嚴肅大聲地制止孩子。


孩子在呵斥聲中停下來,不是因為他害怕的不是眼前的事物,而是害怕爸爸媽媽的吼聲。


這種聲音阻礙了孩子的探索,讓他們變得束手束腳,膽小懦弱,覺得就像媽媽說得那樣,身邊的一切都是有危險的,增加了主觀的恐懼。



04

標籤化的語言,強化孩子的恐懼心理


如文章開頭所言,孩子在某個階段出現對事物、環境、交往的恐懼心理是很正常的現象。


但是父母的負面評價和標籤,往往就把孩子這一行為強化了。


當孩子出現膽小、退縮、恐懼的情況,父母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不要用沒出息、沒用來批評孩子。


要相信出現這樣的心理現象,不是孩子本意,他也很害怕,我們要做的是給他們信心去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



《家有兒女》有一集中,劉星看了恐怖片,不敢上廁所,不敢接電話。


一家人為了克服劉星的心理障礙,想了很多辦法,最後是爸爸夏東海裝作對劉星的恐懼不當一回事兒,用信任和鼓勵,讓劉星走出了恐懼。


沒有生下來就膽小、脆弱的孩子,只有處理不好問題的大人,只要用耐心和陪伴幫助孩子面對這些問題,過不了多久,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孩子成長路上諸多問題,方法千萬種,但有一點不會變,那就是愛,充滿愛意的引導,永遠是教育的根本。

相關焦點

  • 孩子膽小、怕事,多半與父母這四個行為有關
    很多父母經常鼓勵孩子勇敢大方,看到他膽小、恐懼就十分來氣:帶他出去玩水,在池邊遲遲不敢下去,哄他兇他都不行;遇見陌生人就躲在家裡人身後,讓他打聲招呼比登天還難;孩子晚上睡覺一定要媽媽哄,父母常常感到疑惑,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膽子大,而我們家孩子這麼膽小呢?這是性格使然嗎?
  • 孩子膽小、怕事,多半與父母這四個行為有關,新手父母請收藏
    出現這種心理,不僅是本能反應,也受父母的影響。然後,當小艾爾伯特觸摸動物時,華生就突然敲擊鐵棒,製造巨大的聲響,讓他感到恐懼。但我們也可以發現,孩子的恐懼不是天生的,而是受到後天的影響。如果你家孩子突然害怕起什麼東西,可能是受到環境的刺激,比如電視節目,或者大人平時對這個東西反應過度等。焦慮、害怕、恐懼是一種很容易傳染的情緒,父母對一些事物的情緒反應,會直接影響孩子。
  • 膽小懦弱怕事的孩子,其實都是這兩種父母親手培養出來的
    膽小懦弱怕事的孩子都會有哪些表現?1、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2、受欺負了也不會還手。3、過分老實沒有存在感。4、缺乏自信。什麼樣的父母會培養出膽小怕事的孩子?,父母說什麼孩子就必須照做,在這類型父母養育下的孩子,要麼特別沒有主見,要麼特別強勢,當然大概率都是前者較多,長期被父母壓制,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在家之外,也總是唯唯諾諾,可以說這種孩子,極其缺乏安全感和自信。
  • 孩子膽小怎麼辦?日常引導很重要
    「園長媽媽,我家么兒膽子特別小,該怎麼辦呢」?經常我都會遇到這樣的家長來諮詢這樣的問題。孩子膽小,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教養方式,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原因,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6種:1.有的孩子好哭,媽媽就嚇唬他:「再哭,媽媽就不要你了」。孩子的情緒沒有宣洩,被壓抑,被恐嚇,導致膽小。5.過度包辦、過度寵愛、過度擔心。
  • 「媽媽,我不敢」孩子退縮怎麼辦?家長第一反應很重要,別做錯了
    奈何小傢伙非常恐懼,死也不肯下,寶爸氣得都想踹他下水了,擋不住孩子一聲聲「媽媽我怕,我不敢」,最終還是放棄。我在旁邊看得搖頭,孩子感到恐懼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這就屬於雙方信息不對等,家長搞不清楚孩子的恐懼根源,怕是下次再學遊泳依舊難成功,甚至會怪罪孩子太過膽小。
  • 當孩子膽怯退縮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女孩媽媽勸了十多分鐘,最後耐心耗盡,終於到了厲聲呵斥階段。我心裡哀嚎一聲,明白今天的休假到此為止了。招手把樂樂叫了過來,跟女孩媽媽商量讓我家小朋友帶著玩,小女孩這才同意了,女孩媽媽也鬆了口氣。後來聊天時,對方提到女兒的性格就來氣,表示沒見過這麼膽小的孩子。不僅僅是旅遊,生活中所有的麻煩都會讓她退縮,連上幼兒園跟小夥伴打個招呼都能嚇得躲家長身後。
  • 孩子膽小又敏感,多是因為父母在教育孩子時做了這樣的事
    有一個三個孩子的媽媽跟我反應,說自己的孩子們特別的膽小,老大7歲,老二4歲,小寶3歲。老大已經上小學了特別聽話,特別省心可是7歲本該是天真爛漫的年級,他的表現卻總是讓叫人擔心,不喜歡交朋友,不愛說話,成績中等,在班裡根本沒有存在感。
  • 「媽媽,我不敢」,孩子退縮怎麼辦?家長第一反應很重要
    此時家長的第一反應至關重要,如果家長應對的正確,那麼將會給予孩子極大的信心,幫助孩子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反之,則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王女士一遍又一遍的勸說,試圖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可是依然沒有效果,孩子還是不敢嘗試。王女士的愛人在旁邊看著非常火大,覺得一個男孩子怎麼可以如此膽小。不禁訓斥了幾句。沒有想到爸爸的批評,讓兒子更加害怕了,哭著說:「媽媽我不敢。」氣的爸爸恨不能一腳把他踢下泳池。遊泳館的教練在旁邊看到了這一幕,走過來蹲下和孩子進行溝通,帶著小朋友一點一點的嘗試。
  • 孩子膽小又內向,多半是父母做錯了這些事
    是啊,看見陌生人一句話不敢說在遊樂園人家都爬上爬下打成一片,他不敢說話就一個人玩海洋球,怪心疼的……這是我們在家長們準備接孩子時,最常聽到的「吐槽」。不排除有些寶寶天不怕地不怕,但更多的是害羞、靦腆、膽小的寶寶們。孩子以後「闖不出去」可咋辦?
  • 孩子膽小、不自信,幕後「元兇」很有可能是爸爸
    在養育和教育孩子方面,大部分中國家庭都是媽媽付出得多。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0-3歲時,需要的是無條件的接納和足夠的安全感,這些媽媽就可以給予。 而4歲以後,在孩子建立自信心、適應性等方面,爸爸對孩子造成的影響要遠遠超過媽媽
  • 安慰膽小的孩子,家長說「別怕」是下策,這樣做才是上上策
    ,總是露出一副膽小、怕事的樣子,這會讓很多家長感到苦惱。其實,仔細想想這句話,它並沒有給孩子任何實質性的幫助。所以,當孩子表現出膽小、怕事,家長說「別怕」是下策。>可是,當孩子膽小、怕事,知難而退的時候,家長應該怎麼辦呢?
  • 爸爸帶孩子越久,孩子越優秀,別不信
    首先,在怎麼教育孩子這件事上,爸爸心裡比媽媽更「有譜」。不少爸爸把教育孩子的責任推給媽媽,自己則躲個清閒,其實這樣做不好。當問及一些父親淡出家庭教育的原因時,有的答:工作太忙,沒時間管孩子;有的說:脾氣不好,沒法跟孩子生那個氣……看來好象都有理由,其實他們忘記了古訓「養不教,父之過」。
  • 孩子膽小害怕,很可能是父母的態度養成的
    朋友家的兒子小米今年快5歲了,本該是無所畏懼的年紀,但小米卻特別膽小。害怕貓咪、狗,遇到陌生人只會躲在媽媽身後,在幼兒園也不敢大聲說話、表達自己。這可愁壞了朋友。而他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把他的遲疑當成了害怕,他們都圍過來,七嘴八舌地對小米說:不要害怕,它不會咬你的。你來輕輕摸摸它,不要害怕。讓他們沒想到的是,他們的反應則讓小米害怕地躲在媽媽後面。媽媽則把他抱起來安慰著。
  • 孩子膽小、怕人是表現,看看育兒專家的建議
    我們經常聽到有家長說起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膽小?見到生人就害怕,膽怯,不敢打招呼,別的小朋友搶了自己的玩具也不敢吭聲,該怎麼辦呢?有的家長覺得,也許是孩子年齡太小了,所以才會膽小,加上不知道怎麼與人交往,所以才會怯生生的,並且覺得這種現象等孩子年齡大些了應該就好了。
  • 孩子「膽小」,家長責無旁貸
    孩子兩歲多時,他們就開始教他識字算數,但孩子的腦袋不「開竅」,教了幾個星期,仍然只會數不會算,為此挨了不少的罵和打,慢慢地,就變得問他什麼都不肯開口,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對什麼事都興致勃勃的。綜合測驗時的表現、測驗結果及家庭教育情況,這個男孩患的是一種叫「習得無助行為」的心理障礙。只要各位家長留心觀察,這種膽小的兒童並不少見。
  • 「我不行,我不敢」,當孩子萌生退意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有沒有碰到孩子比較慫的時候,出去玩遊樂設施,稍微有一點兒驚險刺激的項目,別的孩子躍躍欲試,自己的孩子按兵不動,說什麼也不去,「我不行,我不敢,」本來父母是想讓孩子鍛鍊鍛鍊膽量,可孩子膽小,壓根兒不想玩。
  • 當孩子說「媽媽,我不敢」,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像小謝爾頓這樣對某種東西十分恐懼的孩子,並不是少數。小侄子一一就是一個很膽小的孩子,他怕月亮,怕抽水馬桶,甚至怕客廳裡的吊燈。每次被嚇到的時候,嫂子都會安慰他說:「寶貝,別怕」,但再次遇到同樣的東西的時候,小侄子還是嚇得找媽媽。
  • 《害怕也沒關係》:孩子害怕別再說孩子膽小,允許害怕才會變強大
    考試了,看牙醫時,跟大塊頭打架時,站在高處時。不是的哦,所有人都會害怕,包括爸爸媽媽。害怕不要隱瞞,要去表達,告訴爸爸媽媽,會得到一個大大的擁抱,一起分擔你的害怕。教會孩子表達,把感受告訴爸爸媽媽,這點非常重要。一方面傾訴能減輕痛苦,一方面表達能尋求幫助。在人生的成長道路上,爸爸媽媽是領路人,再忙再累,都不要忘記和寶寶溝通,梳理寶寶的情緒,安撫寶寶的心理,給寶寶成長的道路掃清障礙。如果負面情緒長期困擾寶寶,會影響寶寶的食慾、身體健康及身心健康,甚至會造成膽小孤僻的性格特點。
  •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或者「為什么爸爸的便便像八寶粥,我的像冰淇淋?」我嘔……長著一副天真無邪的可愛模樣,卻痴迷於屎尿屁,滿嘴髒話,真讓人頭疼啊!跟同齡的媽媽傾訴我的煩惱,原來大家都差不多,誰還沒當過「臭媽媽」「屁媽媽」呢!
  • 是孩子膽小,還是你以為孩子膽小?你給孩子貼的標籤有可能會成真
    他就站在氣墊床外面觀看,足足看了兩個小時,還是不願意上去,他父母要抱他到氣墊床上他就哭,回過頭來死死抓著他爸爸的脖子死活不下來,他父母很無奈,說孩子怎麼這麼膽小,太內向了。後面其父母讓孩子慢慢的開始接觸小狗,從布娃娃的小狗到真實的小狗,陪著他一起玩,在這個過程中,小朋友逐步的不害怕小狗了,也願意和小狗一起玩,當然孩子的爸爸媽媽都在身後,隨時做好保護他的準備並且告訴他什麼時候是不能去接觸小狗的,例如小狗在吃飯、餵奶的時候,因為這個時候他會感覺到危險,小狗也會有一些自我保護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