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會,我害怕!」當孩子膽怯退縮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2020-10-20 小屁孩兒

文|文兒

「媽媽!我不敢!我害怕!」

「玩個沙子有什麼好怕的?看看小朋友們都在玩呢,快過去。」

「我不!我不會,我不要去!」

「哎,你這孩子……」

當我在躺椅上昏昏欲睡的時候,耳邊傳來一段母女間的對話,看著沙灘上追來跑去的小孩子們,我抬眼看了下小女孩,不過四五歲,本該是好奇心爆棚的年齡,卻對著大海膽怯退縮,一步不敢邁出。

女孩媽媽勸了十多分鐘,最後耐心耗盡,終於到了厲聲呵斥階段。我心裡哀嚎一聲,明白今天的休假到此為止了。招手把樂樂叫了過來,跟女孩媽媽商量讓我家小朋友帶著玩,小女孩這才同意了,女孩媽媽也鬆了口氣。

後來聊天時,對方提到女兒的性格就來氣,表示沒見過這麼膽小的孩子。不僅僅是旅遊,生活中所有的麻煩都會讓她退縮,連上幼兒園跟小夥伴打個招呼都能嚇得躲家長身後。對於家長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但這也與家長的第一反應有關係,一起來看下吧。


▲孩子為什麼膽小怯懦

①未知是恐懼的源頭

之前有兒童心理學家曾說過,恐懼是人面對未知的一種本能,人類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會面臨各式各樣的傷害和危險。許多恐懼都無法避免。

放到孩子身上也一樣。不同於大人,小孩子對外界了解更少,在對外交流中更容易為陌生事物所擔憂。正如成年人突到異地會小心謹慎一樣,沙灘對孩子來說就相當於令人不安的「異地」。在女孩媽媽看來,讓女兒去沙灘玩是給她提供了玩耍的場地,但配合孩子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小腦瓜裡呈現的就可能是危機四伏的海灘,中間還可能冒出害人的怪物。

於是,雙方就在認知不同中展開了拉鋸戰,孩子認為只有在父母身邊才能安心,媽媽認為女兒太過膽小,連嘗試新事物的勇氣都沒有。


②孩子存在自卑心理

舉例來說,世界上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非常勇敢的,但他之所以敢吃,是因為對個人充滿自信,所以才有嘗試新鮮事物的勇氣。但若孩子本身充滿自卑,面對陌生事物就只會感到害怕了,退縮的本質是怯懦,是對個人價值的否認。

俗話說,沒有金剛鑽別攬瓷器活,在孩子心裡,自己就是那個沒有金剛鑽的人。這與家庭背景無關,與父母教育有關。

之前在觀看一檔綜藝節目的時候,參與嘉賓是一位嫁入豪門的女明星,無論是她本人還是她的夫家都是普通人望塵莫及的級別,然而,他們的兒子卻是自卑怯懦的。當時孩子有一句發言我記憶猶新:「無論是男孩子還是女孩子,都比我強。」

明明是富家子弟,孩子卻認為自己誰都不如,追本溯源是父母教育缺失。或許是平常對孩子太過嚴苛,又或者進行了打擊式教育,總之,孩子面對外人是自卑的,面對世界也是如此,膽小怯弱就成了他保護自己的方式,退縮成了孩子的一貫選擇,一生受困。

所有的「我害怕,我不敢」背後,都藏著孩子對自己的不信任。


▲家長要如何應對?

「在孩子表現怯懦的時候,憤怒是無濟於事的,家長應該跟孩子站在一起,幫助孩子直面讓他害怕的事物,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處理。」

這是一位來自美國的兒科專家給出的意見,在她看來,當孩子退縮不前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非常重要,起碼要按照以下三部曲進行才合適。

①尋找「害怕」的源頭

根據兒科專家的提醒,所有孩子的恐懼都有跡可循,當孩子們展現出來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不是推著孩子向前,而是詢問——


「寶貝,你為什麼感到害怕?告訴媽媽原因。」

之前我曾見識過一起類似的案例,小姑娘對獨自去洗手間很恐懼,不停要求媽媽陪同。而她的媽媽毫無耐心,甚至認為她是故意「撒嬌」,經過我的詢問後,才知道小姑娘只是不小心在爸爸的失誤下看了不好的影片,導致她對洗手間產生了恐懼心理,必須要父母陪同。

②堅定站在孩子這邊

老實講,自信來源於孩子本身有底氣,而這種底氣多少就要看父母提供的安全感了。

找到孩子恐懼的根源後,父母要做的就是無條件站在孩子這邊。可以跟孩子剖析源頭,比如告訴她影片都是假的,比如說小朋友肯定會喜歡你,然後帶著孩子去慢慢嘗試。當陌生事物變得熟悉起來,孩子才能放下心結,歡迎這個世界。

【話題討論:你家孩子是否膽小怯懦呢?】

高級育嬰師,心理諮詢師,原創育兒漫畫文章作者,歡迎關注【小屁孩兒】,你想了解的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兒童發展,時尚教育,都可以在這裡找到答案!

相關焦點

  • 「媽媽,我不敢」,孩子退縮怎麼辦?家長第一反應很重要
    此時家長的第一反應至關重要,如果家長應對的正確,那麼將會給予孩子極大的信心,幫助孩子調節自己的心理狀態。反之,則會對孩子造成很大的傷害。王女士一遍又一遍的勸說,試圖消除孩子的恐懼心理,可是依然沒有效果,孩子還是不敢嘗試。王女士的愛人在旁邊看著非常火大,覺得一個男孩子怎麼可以如此膽小。不禁訓斥了幾句。沒有想到爸爸的批評,讓兒子更加害怕了,哭著說:「媽媽我不敢。」氣的爸爸恨不能一腳把他踢下泳池。遊泳館的教練在旁邊看到了這一幕,走過來蹲下和孩子進行溝通,帶著小朋友一點一點的嘗試。
  • 孩子說「我不敢」時,家長第一反應很重要,不要只會說「別怕」了
    很多時候,孩子想要做一些沒做過的事,但是卻總是說「我不敢」,家長們一般都會安慰孩子說「別怕」,可是這樣說之後,為什麼孩子還是不敢嘗試呢?在孩子的世界中,就是相信怪獸是真實存在的,如果你站在成人的角度上告訴孩子這個世界上沒有怪獸,孩子是理解不了的,有時候還會對家長產生「媽媽為什麼不信我說的?」這樣的誤解。
  • 「媽媽,我不敢」孩子退縮怎麼辦?家長第一反應很重要,別做錯了
    奈何小傢伙非常恐懼,死也不肯下,寶爸氣得都想踹他下水了,擋不住孩子一聲聲「媽媽我怕,我不敢」,最終還是放棄。我在旁邊看得搖頭,孩子感到恐懼的時候,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對於皮亞傑的理論,我持贊同態度,並認為該理論同樣可以應用到恐懼心理中。現實中,我們不難發現很多孩子的恐懼害怕是源於不知情,或許是未曾體驗過,或許是不認可,知識匱乏之下帶來的情緒便成了「恐懼」,因為未知,所以驚慌。
  • 孩子遇事膽怯退縮,可能是家長的疏忽,多跟孩子說這些話
    別人還沒說他的時候,他就已經情緒崩潰到不行,每次家長遇到問題時都沒有辦法去指責他。其實芳芳並不是不勇於承擔錯誤,而是遇到事情非常膽怯,遇到事情率先想到的就是退縮,而不是想要去解決問題,每一次媽媽回家之後問她為什麼要哭的時候
  • 「我不行,我不敢」,當孩子萌生退意時,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是孩子膽小、不爭氣嗎? 當孩子說「我不行、我不敢」,萌生退意時,孩子需要的不是批評,而是感同身受,父母的第一反應很重要。,寶寶見我怕狗,也有些害怕,但是慢慢地隨著年齡的增大,如果媽媽表現出害怕緊張的情緒,孩子反而不害怕了,她覺得這也沒什麼大不了,反而會安慰我:「別害怕,我保護你。」
  • 「我怕!」孩子害怕時的第一反應暴露了他的心理秘密,別不當回事
    說實話,我被思涵的動作驚到了。她害怕的時候,第一反應不是撲到媽媽懷裡,而是自己無助的蹲下身子往桌子底下鑽。這個可能是她教育方式之一,也可能是之前累積的次數太多了,又或許是她今天心情不太好……總之,用父母的權威來教育孩子,當孩子感到害怕的時候,因為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他不會主動求助父母而是選擇逃避。所以彤彤雖然內心很害怕,但她卻不願去親近父母,反而假裝無所謂。
  • 「我不行,我不敢!」當孩子表露退意時,家長的一句話很重要
    文/墨墨之前看到一些家長坐在一起討論著育兒經,期間一位寶媽抱怨道:「我家的孩子特別的膽小,每次讓他做什麼事情都說「我不行,我不敢」,都不知道他在害怕些什麼。」這個話題瞬間引起了各位家長的激烈討論,旁邊的一位家長回道:「我還以為就我家孩子是這樣呢!
  • 「臭媽媽,我打死你!」當孩子說狠話時,家長們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隨著網絡用語的流行,很多孩子年紀小小就已經會說"網紅語言"了,然而這些語言裡面不乏一些低俗惡趣味的話,讓家長聽了很是不爽。尤其是當孩子學著大人的模樣放狠話時,都會把家長給震驚住。但有的家長會選擇充耳不聞,認為長大了孩子就會慢慢改掉。然而並非如此,教育孩子要講究時機,那麼當孩子說狠話時,家長的第一反應非常重要。
  • 孩子遇事膽怯,家長可以試試輕推,幫助孩子變勇敢
    前言:年少無畏,是形容孩子最好的詞語。但是,即便如此,依舊有很多孩子不夠勇敢,尤其是在做事時,他們習慣性往後退。當然孩子的這種做事風格,多數出現在陌生環境下,說到底還是內心膽怯害羞的緣故。這個時候,若家長在背後輕輕推動孩子,想必會是另一個樣子。
  • 當孩子說我不會畫畫時家長該怎麼辦?
    很多家長都知道,孩子想要學好美術,當然要從小教育,因此在對待少兒的美術教育,家長和老師就要格外的細心。在孩子接觸繪畫的過程中,我們常聽到孩子說「我不喜歡畫畫」、「我不想學」、「我不會畫」等等表現消極的繪畫心理的話。這個時候不用過於擔心,應該積極地分析其中的原因。
  • 那個說「我不行,我不敢」的孩子,在害怕什麼?
    你又是否在屢次嘗試和孩子分房睡時因為孩子的「我害怕」而以失敗告終?❶面對未知 想像作祟孩子的想像力豐富,有時成人無意的一句話,就可以引發孩子的無限想像:自己一個人睡,房間裡會不會突然出現怪獸?會不會突然出現壞人把我抱走?我不敢自己一個人睡覺!
  • 家長注意了!孩子的「膽小、退縮……」可能增加心理問題發生風險
    你的孩子是否有過這樣的表現?當你陪孩子在公園散步,偶遇一位鄰居或朋友走上前來打招呼……孩子立刻躲到你的身後,或要求離開事件發生的地點;當孩子和同伴玩的開心時,一位陌生人的加入……孩子們的談話戛然而止,然後迅速奔向各自的家長;還是這樣?孩子不會明顯改變他們正在進行的活動,甚至會主動接近不熟悉的人或物,表現出比較放鬆的狀態和特徵。
  • 「媽媽,我怕鬼」,當孩子說我怕時,你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孩子經常說:「媽媽,我怕,有鬼。」這個時候,第一時間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值得信任」,比對孩子:「說不怕,沒有鬼。」重要得多。3~6歲的孩子的想像力豐富,會有想像中的「朋友」。否定式回應會讓孩子越黏人孩子說怕「鬼」的時候,通常我們的第一反應是說:「不怕,哪有什麼鬼。」這種否定式的回應,是在否定孩子真實的感受,阻止孩子獲取安全感的權利。長期否定式的回應,會讓孩子越來越難哄,越來越纏人。孩子更加沒有安全感,就會更加恐懼,更怕「鬼」。
  • 孩子害怕和別人接觸怎麼辦,學會這兩招,從此告別 "社會退縮"
    據調查顯示90%的人有不同程度的社交恐懼,並且逐漸向小齡化發展,在很多孩子身上,經常能夠發現他們有一種共同的特徵,那就是害怕社交。從什麼時候開始,社交恐懼竟成了孩子們的常態?傍晚,我去公園裡散步,碰到初中同學,她的孩子文文,今年已經六歲了。她讓孩子向我問好,小男孩羞澀地躲在媽媽的身後,一句話也說不出來。我笑了笑摸摸孩子的頭,他卻立刻躲開了,使我有一絲的尷尬。
  • 孩子遇到困難,害怕困難,就退縮,如何保護好孩子的內動力?
    孩子遇到困難,害怕困難,就退縮,這一定不是突然間形成的反應習慣,所以我們要跟隨孩子接觸事情的反應,慢慢的去了解清楚情況,情緒,潛意識!其實這種情況下更容易促使孩子逃避困難,所以我們先要了解,在事情發生的那個時候,當我們看到孩子的行為表現不符合我們的心意的時候,我們的表現是怎樣的?我們是否能夠接納孩子?要知道家長與孩子的相處模式,決定了,孩子處理這個事情的態度和行動!所以當家長不能夠接納孩子的這些行為、想法時,其實孩子也是不接納自己的!
  • 「你走開,我不要你了」,當孩子對父母說狠話時,第一反應很重要
    你要是不聽話,我媽就不要你了!""你要是調皮,我就打你!"這樣的話你熟悉嗎?當孩子聽到這些話的時候,你有沒有觀察過他的第一反應,是哭還是一個人默默地走到角落裡不理任何人?作為父母,我們應該永遠記住,語言是會傳染的,而且是極其強大的。它可以充滿正面的鼓勵,也可以充滿負面的破壞力。
  • 孩子被欺負,家長第一反應很重要,別做錯了
    導讀:孩子被欺負,家長第一反應很重要,別做錯了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孩子被欺負,家長第一反應很重要,別做錯了!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做錯事,家長第一反應很重要
    這時,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大發雷霆?還是擁抱安慰?還是置之不理?本人覺得,當孩子做的事情不符合成年人的預期時,作為家長,一個成年人,一定要在腦袋裡迅速把這個事情過一遍,再做出反應,這個第一反應很重要。
  • 當孩子「膽小、怕事」時,爸爸媽媽的反應很重要
    然後,當小艾爾伯特觸摸動物時,華生就突然敲擊鐵棒,製造巨大的聲響,讓他感到恐懼。 經過長時間的刺激,小艾爾伯特對動物產生了恐懼。他害怕兔子、狗等帶毛的動物,甚至看到毛巾都會躲避,低聲抽泣,然後放聲大哭。
  • 我錯了!」孩子道歉後,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於是,我問她,當孩子道歉後,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只是抱頭痛哭心疼娃嗎?她似乎才反應過來,反問不然呢?字裡行間都是疑惑。我笑說,每次樂樂道完歉後,我第一反應都是問他錯哪兒了。隨後,就會要求他把做錯的事複述一遍,磕磕巴巴沒關係,但一定要重複整件事,然後再問他媽媽為什麼不高興,回答完這個問題後,樂樂才算過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