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否有過這樣的表現?
當你陪孩子在公園散步,偶遇一位鄰居或朋友走上前來打招呼……孩子立刻躲到你的身後,或要求離開事件發生的地點;
當孩子和同伴玩的開心時,一位陌生人的加入……孩子們的談話戛然而止,然後迅速奔向各自的家長;
還是這樣?
孩子不會明顯改變他們正在進行的活動,甚至會主動接近不熟悉的人或物,表現出比較放鬆的狀態和特徵。
如果孩子遇到類似情況表現出前面描述的那些行為,可能是行為抑制性的表現。
行為抑制性是指嬰幼兒在面對新情境或陌生的成年人或同齡人時表現出來的膽怯、退縮、恐懼,不敢主動接近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物的一種氣質或反應方式,俗稱「膽小」。
大多數家長還不了解的是,這種「膽大」「膽小」的氣質或反應方式早在嬰幼兒時期就已經有所表現,如對外界刺激沒有應答或反應慢,以及哭鬧難安撫等特徵;在學步期,會表現出抑制性和焦慮的特徵,並與幼兒期和學齡期的社會退縮、消極自我概念等有關。
行為抑制性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對情緒的影響
研究者發現,社交焦慮是典型的行為抑制型(膽小)兒童的發展結果, 並且行為抑制型的兒童(膽小)出現社交焦慮的概率是非抑制型(膽大)兒童的7.5倍。
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一些老師和父母的眼中,膽小、退縮的孩子是聽話、文靜的「乖孩子」,這樣的孩子在學習上更專注,學習成績也相對較好,同時他們也不會與其他同學發生衝突,出現攻擊行為,遇到挫折也更能忍受。但是,由於這一類型的兒童在與同伴交往中的被動、退縮,也會使他們缺少朋友,這也導致這一氣質類型的兒童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對學習的影響
早在2009年,北京師範大學的心理學研究團隊就對我國2-7歲幼兒的行為抑制性發展進行了觀察研究發現,2歲幼兒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歲時候的學習問題越少;4歲時的抑制水平越高,7歲時候的攻擊行為越少,挫折耐受力、任務的定向能力越強,但同時抑鬱問題也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
兒童「膽大」和「膽小」的差異受諸多因素影響。
遺傳因素:幼兒大腦神經系統活躍性的差異有基因的遺傳基礎,尤其是母親有過抑鬱傾向的兒童,他們大腦的左前額葉皮質的活動相對偏低。
家庭因素:父母的教養方式,如母親的鼓勵、拒絕、保護等態度和行為能夠塑造兒童在社會生活中的退縮行為、對外界信息注意和反應過程等認知神經的發育。
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對兒童的行為抑制性的要求存在差異。亞洲文化下的個體具有獨特的個人概念,堅持個人與他人相互依存的聯繫;而西方文化下,個人則尋求保持與他人的獨立來表達自己獨特的內在屬性,並不重視這種個人之間的聯繫。
你還要了解:
氣質無好壞,任何氣質特徵的兒童都有其自身的優勢。那麼,當孩子表現出抑制性行為傾向時,家長該做些什麼呢?
不要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承認並接納孩子表現出的抑制行為,然後給予他/她鼓勵,相信他/她可以克服心中的恐懼。
不要通過告訴孩子要害怕陌生人來製造焦慮。應該告訴孩子,在陌生的情境下父母、老師或其他朋友會一直陪在他/她身邊,以此來緩解因陌生人、環境帶來的焦慮。
教給孩子一些與同伴、成人有效的社交方法,如在家裡與孩子進行角色扮演,通過語言引導,鼓勵孩子想像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語言、動作的表達。
社交焦慮的合理化。告訴孩子面對陌生的人、物和環境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過程。
參考資料:http://journal.psych.ac.cn/xlkxjz/article/2020/1671-3710/1671-3710-28-4-6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