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注意了!孩子的「膽小、退縮……」可能增加心理問題發生風險

2020-09-03 心理諮詢師二師兄

你的孩子是否有過這樣的表現?

當你陪孩子在公園散步,偶遇一位鄰居或朋友走上前來打招呼……孩子立刻躲到你的身後,或要求離開事件發生的地點;

當孩子和同伴玩的開心時,一位陌生人的加入……孩子們的談話戛然而止,然後迅速奔向各自的家長;

還是這樣?

孩子不會明顯改變他們正在進行的活動,甚至會主動接近不熟悉的人或物,表現出比較放鬆的狀態和特徵。

如果孩子遇到類似情況表現出前面描述的那些行為,可能是行為抑制性的表現。

行為抑制性是指嬰幼兒在面對新情境或陌生的成年人或同齡人時表現出來的膽怯、退縮、恐懼,不敢主動接近陌生環境和陌生人、物的一種氣質或反應方式,俗稱「膽小」。

大多數家長還不了解的是,這種「膽大」「膽小」的氣質或反應方式早在嬰幼兒時期就已經有所表現,如對外界刺激沒有應答或反應慢,以及哭鬧難安撫等特徵;在學步期,會表現出抑制性和焦慮的特徵,並與幼兒期和學齡期的社會退縮、消極自我概念等有關。

行為抑制性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

對情緒的影響

研究者發現,社交焦慮是典型的行為抑制型(膽小)兒童的發展結果, 並且行為抑制型的兒童(膽小)出現社交焦慮的概率是非抑制型(膽大)兒童的7.5倍。

對心理健康的影響

在一些老師和父母的眼中,膽小、退縮的孩子是聽話、文靜的「乖孩子」,這樣的孩子在學習上更專注,學習成績也相對較好,同時他們也不會與其他同學發生衝突,出現攻擊行為,遇到挫折也更能忍受。但是,由於這一類型的兒童在與同伴交往中的被動、退縮,也會使他們缺少朋友,這也導致這一氣質類型的兒童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對學習的影響

早在2009年,北京師範大學的心理學研究團隊就對我國2-7歲幼兒的行為抑制性發展進行了觀察研究發現,2歲幼兒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歲時候的學習問題越少;4歲時的抑制水平越高,7歲時候的攻擊行為越少,挫折耐受力、任務的定向能力越強,但同時抑鬱問題也越多。

值得注意的是……

兒童「膽大」和「膽小」的差異受諸多因素影響。

遺傳因素:幼兒大腦神經系統活躍性的差異有基因的遺傳基礎,尤其是母親有過抑鬱傾向的兒童,他們大腦的左前額葉皮質的活動相對偏低。

家庭因素:父母的教養方式,如母親的鼓勵、拒絕、保護等態度和行為能夠塑造兒童在社會生活中的退縮行為、對外界信息注意和反應過程等認知神經的發育。

文化因素:不同文化背景對兒童的行為抑制性的要求存在差異。亞洲文化下的個體具有獨特的個人概念,堅持個人與他人相互依存的聯繫;而西方文化下,個人則尋求保持與他人的獨立來表達自己獨特的內在屬性,並不重視這種個人之間的聯繫。

你還要了解:

氣質無好壞,任何氣質特徵的兒童都有其自身的優勢。那麼,當孩子表現出抑制性行為傾向時,家長該做些什麼呢?

不要給孩子貼上膽小的標籤。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承認並接納孩子表現出的抑制行為,然後給予他/她鼓勵,相信他/她可以克服心中的恐懼。

不要通過告訴孩子要害怕陌生人來製造焦慮。應該告訴孩子,在陌生的情境下父母、老師或其他朋友會一直陪在他/她身邊,以此來緩解因陌生人、環境帶來的焦慮。

教給孩子一些與同伴、成人有效的社交方法,如在家裡與孩子進行角色扮演,通過語言引導,鼓勵孩子想像在與他人交往過程中語言、動作的表達。

社交焦慮的合理化。告訴孩子面對陌生的人、物和環境是成長過程中必經的過程。

參考資料:http://journal.psych.ac.cn/xlkxjz/article/2020/1671-3710/1671-3710-28-4-612.shtml

相關焦點

  • 每天10分鐘,小小改變就能幫膽小退縮的孩子獲得自信
    好幾次我都是從別的家長那裡才知道我家孩子又被欺負哭了。②明明知道答案,上課也從來不回答問題。被老師叫起來也不說話,還扭開頭,避開老師的目光。③幼兒園老師要求小朋友輪流上臺給大家講故事。輪到我們那天,孩子就說肚子疼,怎麼也不肯去上學。這樣的情況已經發生好幾次了。④女兒上學之後,特別容易緊張。
  • 「媽媽,我不敢」,孩子退縮怎麼辦?家長第一反應很重要
    有些家長卻對此不能理解,覺得孩子過於膽小,甚至認為如果強迫孩子嘗試就能夠消除恐懼。其實這種想法非常的片面,而且容易給孩子帶來極大的心理傷害,並不可取。我們應該先去探索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退縮心理,然後再有針對性的去進行消除。
  • 孩子膽小,很有可能是家長出了問題
    孩子膽子小,看見陌生人就哭,陌生地方不肯去孩子膽小被欺負,東西被搶、被別人打孩子非常膽小,抗拒一切新事物孩子膽小還會夜裡頻繁醒來,大哭大叫在公共場合對媽媽非常依戀,不敢和他人交流見了人不願意打招呼,和其他小朋友玩不到一塊去不知道你家孩子有沒有以上現象如果孩子有發現這些狀況,家長千萬不能坐視不管
  • 孩子膽小不敢表達,家長可以從這5點入手
    對於孩子膽小,可能很多家長會歸咎於孩子天生的性格問題,其實除了先天的性格內向外,還有幾方面的原因導致孩子膽小、不敢說話、不敢與人交流。家長需要注意以下幾點:自然,孩子也沒有很多與外人、陌生人溝通交流的機會,漸漸的就會導致孩子變得膽小內向。 正確的做法是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做完一件事情會增加成就感,慢慢的就會有自信,會變得更加勇敢。
  • 為何孩子膽小敏感、遇事退縮?培養孩子自信,心理學家的6點建議
    導讀:為何孩子膽小敏感、遇事退縮?培養孩子自信,心理學家的6點建議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何孩子膽小敏感、遇事退縮?培養孩子自信,心理學家的6點建議!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孩子遇到問題就退縮,不敢去嘗試,其實是這方面出了問題
    現在的孩子,都被保護得太好了,以至於性格出現兩極分化。有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什麼都敢試一試,這種孩子,肯定是最容易闖禍的,甚至給自己招來危險。還有的孩子則走向另一個極端,遇到問題就退縮,根本沒有一點嘗試的勇氣。朋友小張的兒子軒軒,就是後一種情況。軒軒今年6歲,剛升入一年級,從兩三歲起就表現出了膽小的苗頭。
  • 「媽媽我不行」,孩子產生退縮心理,家長先別生氣,試試這樣做
    按理說,孩子好奇心通常都很強,所以願意去嘗試很多事情,有種"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架勢。但有些家長卻發現,自家孩子有些"膽小懦弱",遇到困難和挫折就產生退縮的心理,說:"媽媽,我不行,我做不到……"聽到孩子這種"沒志氣"的模樣,一些家長會感到生氣,抱著恨鐵不成鋼的心態責備孩子。
  • 孩子做事情容易退縮?父母做好這3點,幫助孩子增加信心
    在每個班級當中,有些孩子總是比較優秀,對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較強,而有一些孩子卻恰恰相反,不喜歡去接觸新事物,也不願意踏出第一步去嘗試。出現這種現象,往往與家庭教育有著密切關係,主要在於父母的教育方式以及家庭氛圍。但是卻很少有家長會在意其中的原因,反而會首先責怪自己的孩子怎麼這麼膽小。
  • 孩子「膽小」,家長責無旁貸
    因此對於孩子的膽小,家長有著很大的責任。各位家長朋友們,你們可以回憶一下,是否有過以下一些行為?1. 你在向孩子傳遞恐懼信息嗎?向孩子傳遞恐懼信息,是很多家長不自覺就在做的事情。比如,孩子出現稍微危險一點的行為,家長就大呼小叫,表現得十分惶恐,那麼孩子透過家長的言語、眼神與動作,看到的便滿是恐懼,他自然就會變得越來越膽小。
  • 孩子害羞膽小、沉默退縮……6種處理自卑的方式,你家孩子哪種?
    2、個體心理差異所至3、父母錯誤教育方法①父母怕什麼,孩子就怕什麼②過分嚴格③嚇唬訓斥孩子④事事包辦⑤缺乏親情4、自卑是造成孩子膽小的重要因素5、過分敏感導致孩子膽小自卑 家長應對:這類孩子因為沒有過多激烈的行為,既不闖禍,也不引人注意,但卻是最為自卑、膽小、不自信的孩子。需要家長高度重視,多多鼓勵,要有耐心,並做好長期引導的心理準備。
  • 孩子突然變得膽小還黏人,家長做好4件事,幫助孩子消除恐懼心理
    前不久有家長反應,家中孩子上幼兒園大班,平時樂觀又勇敢,做什麼事情都不會害怕。但是,最近不知道什麼原因,突然間好像膽子一下子變小了,不敢一個人睡覺,還非黏著媽媽一起睡。父母都在家的時候,房間不開燈不敢進去,上廁所也不讓關門,甚至問媽媽家裡的門安不安全,窗戶被打碎了怎麼辦。媽媽不明白,孩子為什麼變得這麼膽小,好像一下子就喪失了安全感,他的恐懼從何而來?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 當孩子「膽小、怕事」時,爸爸媽媽的反應很重要
    03過度關注孩子,孩子越來越退縮父母的過度擔心,也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膽小、退縮。這種聲音阻礙了孩子的探索,讓他們變得束手束腳,膽小懦弱,覺得就像媽媽說得那樣,身邊的一切都是有危險的,增加了主觀的恐懼。當孩子出現膽小、退縮、恐懼的情況,父母不要輕易給孩子貼上不好的標籤,不要用沒出息、沒用來批評孩子。
  • 孩子膽小、怕事,多半與父母這四個行為有關
    三、過度關注孩子,孩子越來越退縮父母的過度擔心,也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膽小、退縮。孩子在呵斥聲中停下來,不是因為他害怕的不是眼前的事物,而是害怕媽媽的吼聲,這種聲音阻礙了孩子的探索,讓他們變得束手束腳,膽小懦弱,覺得就像媽媽說得那樣,身邊的一切都是有危險的,增加了主觀的恐懼。
  • 當孩子膽怯退縮時,家長的第一反應很重要
    後來聊天時,對方提到女兒的性格就來氣,表示沒見過這麼膽小的孩子。不僅僅是旅遊,生活中所有的麻煩都會讓她退縮,連上幼兒園跟小夥伴打個招呼都能嚇得躲家長身後。對於家長的遭遇我深表同情,但這也與家長的第一反應有關係,一起來看下吧。
  • 為什麼有些孩子膽小、怕生,原來全是因為家長,大師教你兩招搞定
    導讀:為什麼有些孩子膽小、怕生,原來全是因為家長,大師教你兩招搞定各位點開這篇文章的朋友們,想必都是很高的顏值吧,我們真的是很有緣哦,小編每天都會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育兒資訊,如果對小編的文章或者其他的什麼,有什麼一些意見的話歡迎在下方積極評論哦,小編每條都會認真看的。那麼本期的內容是:為什麼有些孩子膽小、怕生,原來全是因為家長,大師教你兩招搞定!那麼我們就來看看吧!
  • 你知道膽小的孩子最缺少的是什麼嗎?孩子膽小多是父母的錯
    它又高又長,許多從未滑過的孩子都不敢第一次滑過。那天,有一個小女孩想嘗試,但她不敢。她走到側面幾次,抬起頭看了看,一次放了一隻腳,最後退縮了。當我看著孩子在我旁邊的反應時,我知道她現在正處在我們通常所說的「心理臨界點」。什麼是「心理臨界點」?我認為這是每個父母都應該理解的概念,簡單來說,這是一個重要的心理節點。
  • 孩子往家長身後躲,不一定是膽小,很可能是因為「標籤效應」
    我們都希望孩子可以自信勇敢的處事,遇到機遇敢於挑戰,但很多時候孩子卻會在機遇面前退縮,給他搭好了臺子他卻往家長身後躲,趕叫著「我不行」。而這時候家長在感到尷尬之外往往也只能說一句「這孩子膽小」,恨鐵不成鋼之後也沒什麼辦法。可是從兒童心理學上講,這樣的情況的孩子不一定是真的不行,更可能是被「標籤效應」限制住了。
  • 注意!這些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信號
    作為父母,我們無時不刻都在關注孩子的健康,但身體健康容易操持,心理健康呢?很多家長都感到無能為力,尤其是正處於青春期孩子的家長。但青少年心理問題日益嚴重早已成為事實,家長怎麼判斷什麼是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的不良傾向?如果孩子有心理問題,又該如何幹預?注意!
  • 孩子膽小、怕事,多半與父母這四個行為有關,新手父母請收藏
    ,孩子越來越退縮父母的過度擔心,也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膽小、退縮。很多家長擔心孩子受傷或弄髒衣服,孩子的每個動作在他們眼裡都暗藏危險。會過度限制孩子的活動,嚴肅大聲地制止孩子。孩子在呵斥聲中停下來,不是因為他害怕的不是眼前的事物,而是害怕媽媽的吼聲。
  • 孩子膽小、懦弱怎麼辦?5個方法幫孩子克服膽小心理,變得自信
    除了不敢面對外面的朋友,在家有時也很膽小,比如怕黑不敢獨睡、有打雷和閃電也會嚇哭,很多家長為孩子膽小犯愁,這樣的心理素質,怎麼去上學,怎麼能自己面對外面的大環境呢?一、有哪些原因導致孩子膽小、害怕?這種心理還有可能延至到長大成人,也就是我們說的社恐的一類人,不善與人交流,不敢在陌生場合表達自己,這都是從小的膽小、懦弱心理發展來的。二、父母如何積極引導孩子戰勝自己內心的膽小、懦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