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懂事陽光有禮貌的孩子,希望孩子如天使般事事能幹,招招討人歡喜。但生活會告訴我們,我們面前常常面對的是一個好動的、頑皮的、淘氣的、執拗的小孩子,時不時還會有意或無意做一些大人看來不對的事情。這時,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大發雷霆?還是擁抱安慰?還是置之不理?
本人覺得,當孩子做的事情不符合成年人的預期時,作為家長,一個成年人,一定要在腦袋裡迅速把這個事情過一遍,再做出反應,這個第一反應很重要。
最近拼音裡有一個視頻:一個小女孩子站在臺子上,旁邊走過來一個小男孩,小男孩走到小女孩身邊,伸手就把小女孩推倒,就在小女孩往臺下倒去,一個大人從旁邊衝來抱住了小女孩,小男孩的家長看到了,走過來給了小男孩一下。這其實就是一個原則性的錯事,適當的嚴懲可以讓小男孩明白這樣做是不對的。
這種在小孩的交往中,遊玩中,常常會發生這樣的事。比如,有的小孩子玩瘋起來,就不管顧的,會撞了別的小朋友;再如小孩子在家裡打碎了個玻璃杯,把桌上的東西碰掉到地上等等。這種就屬於無意識做了不對的事。這時,家長不用太在意或大發雷霆處罰孩子。只要小聲告訴孩子注意事項就夠。
我們常常看到,有的小孩子想幫助另一個孩子搬東西,但是沒有想到把被幫助對象的東西弄壞了。有一次,本人在遊樂場時,看到一群小孩子在玩積木,一個小女孩拼積木,另一個小男孩遞積木,他們越玩越開心,動作越來越快,小男孩興奮之時,遞積木用力過度,撞到了小女孩的臉上,小女孩哭了。小女孩家長來了,把小男孩一推,小男孩家長看到了,不樂意了,上來質問,雙方家長打起來了。在家長們打的過程中,兩個小孩子沒事了,又在一旁拼起了積木。大人們的反應應該讓自己蒙羞。其實在這個過程當中,雙方家長給孩子提醒一下注意事項就好了。
很多時候,不用家長生時,孩子也明白自己做錯事了,他自己也害怕。
本人覺得,當事情發生時,不論是哪種錯事,
首先要擁抱或是安撫孩子的情緒。一旦家長第一時間發脾氣,孩子雖小,也會選擇對自己有利的反應,撒謊或是沉默。如果是無意造成的或是好心辦壞事造成的錯事,本身孩子就不明白自己錯在哪裡,還被一頓指責,情緒無法釋放,只好向內心擠壓,心理問題由此而生。
其次,問清楚原因,聽孩子說,聽對方說,再做出反應。家長的理性分析和判斷的做法,會給孩子一個寬鬆的陳述自己理由的時候,孩子才能明白自己錯在哪裡,以後要注意什麼。
最後,家長一定明白,成年人也避免不了犯錯,為什麼不允許孩子們犯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