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做錯事,第一時間就讓他說「對不起」?你的教育可能有了偏差

2020-08-23 全職寶媽曉曉

當孩子做錯了事情怎麼辦?

相信大多數講道理的家長都會讓孩子道歉。

但是我前幾日卻遇到了這樣一個奇葩案例,讓我重新審視了孩子做錯事,第一時間讓她道歉這個事情,是否是對孩子最正確的教育。

前幾日,我和家人一起出去吃火鍋,上來的菜品有幾盤擺在了靠在走廊的那一側,然後兩個跑著拿蘸料的孩子從我們的桌子旁跑過,桌子上的菜品就被「無情」的掃在了地面上。

後面跟著的小孩子的媽媽看到了,就對孩子說,「趕緊給阿姨道歉!」。

兩個孩子乖乖道了歉,態度也很良好,於是我也說了聲「沒關係」,這事情就算過了。趁著服務員還沒來的時候,我的家人想要收拾一下地面,不給過路的人造成障礙。

因為這兩個小孩子就坐在我們隔壁,於是我的家人看到有個小孩子在看他收拾,以為他有點愧疚,於是就想幫助他「將功補過」一下,問他,「要不要幫叔叔一起收拾?

結果那孩子說了一句話,讓我們發現我們完全是會錯意了,這孩子就只是看看而已,並沒有愧疚的意思。

這孩子說「我已經道歉了。」

我聽到到這句話,整個人石化了。這孩子的言下之意,我已經道歉了,那麼這件事就和我沒關係了,我說了「對不起」,就抵消自己的錯誤了。

這個孩子絲毫沒有愧疚的意思。

這讓我開始審視,孩子做錯事第一時間讓他道歉這個事情到底是對還是錯了。

讓孩子說「對不起」這件事情當然本身是一點毛病都沒有的。但是孩子究竟處於什麼心理來說的這一句對不起呢?

是因為知道自己做錯事情,心裡很愧疚才說的對不起,還是因為說了對不起就可以抵消自己做錯的事情,才說的對不起?

這兩者對於接受道歉的人來說是沒差的,但是對孩子的成長卻是有難差地別。

前者孩子會童通過這次事件獲得成長;而後者,孩子只會將「對不起」這句話當成是「萬能的保護傘」。

我說對不起,別人就會原諒我,那麼我下一次犯錯的時候也說一句「對不起」就好了。久而久之,孩子的行為模式就會變成「我知道錯了,但是下次我還敢。」

那麼真讓孩子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那麼 就有家長要頭疼的了。

其實關於讓孩子說「對不起」這件事情,最重要的從來都不是說出「對不起」三個字,而是孩子真的知道自己做出了錯誤的行為,心中有愧疚,或者想要彌補。

那麼讓孩子知道自己做錯了事情,家長最應該教給孩子的是什麼呢?

共情能力。

孩子在摔碎了一個盤子的時候,沒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回想,碎都碎了,那我道歉不就行了。

那麼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就會知道,盤子摔碎在地上,自己應該收拾起來,因為碎片很容易扎到腳,別人會很容易受傷,會流血,很疼。

那麼顯然是後者更知道自己錯做了一件事,以及想要去彌補。

這就是共情的作用。

但是孩子共情的能力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孩子在幼兒時期更多的是利己主義。而且孩子的思維邏輯還不足以讓他去可以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理解問題。

所以對孩子的共情能力,家長的後天培養很重要。

1、懂得示弱,給孩子施愛的機會

孩子在家庭中,一直都是被保護的角色,被給予愛的角色,孩子給予愛的能力卻沒有得到鍛鍊,孩子是不知道給被人愛、對他人表達關心是什麼感覺的。

所以在生活中,家長也要懂得示弱,讓孩子幫自己做一些事情,以及在孩子面前撒撒嬌,讓孩子來關心自己,愛自己。

比如拿一張紙,這是孩子絕對可以做到的事情,家長就可以偷偷懶,向孩子撒撒嬌,讓他幫你拿,其實孩子是很樂意幫家長這個忙的,因為孩子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在孩子幫助自己這個行為完成之後,家長多誇讚孩子,表達他的重要性,比如「媽媽真的是有點累了,還好有你幫我拿過來了,太謝謝你了」,孩子受到鼓舞,那麼就會更願意關心別人,體會別人。

也就是孩子更願意關注別人,懂得施愛。

2、通過繪本和圖畫書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

在生活中,不會天天都有故事發生,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繪本和圖畫書的幫助就很大了。

書中有故事,就會有繪本主人的情緒起伏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的故事,那麼家長就可以通過繪本去引導孩子,鼓勵孩子運用自己的想像對書中的人物發揮同理心,從而體驗各種情景,從而不斷提升共情能力。

比如以分享、懂得欣賞別人、學會寬容待人、友善對待小朋友為主題的繪本就可以很好的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孩子的情商,更懂得該如何和小朋友相處。

《0-6歲兒童啟蒙繪本》就是這樣一本幫助孩子提升共情能力的繪本,包括《分享讓我快樂》《懂得欣賞別人》《我能獨立自主》《大家一起玩兒》《學會寬容待人》《友善我最棒》。

每冊繪本中都有3個相關小故事,而且最後還有一頁寫給爸媽的信,舉例說出了日常生活中寶寶的問題,給爸媽一些建議,幫助家長更好的解決。

並且很貼心的採用大字注音的排版,在家長不能陪孩子看的時候,孩子也可以自主閱讀。

這裡是全職寶媽曉曉,幫你挖掘最有意思,最有科學依據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孩子做錯事不可怕,關鍵的是父母說的第一句話
    但是,當孩子犯錯時,如果我們只是硬生生地強迫孩子說「對不起」,有可能會讓孩子感覺到尷尬、羞愧和委屈,而我們真正希望孩子具有的那些品質,比如友善,有愛心,有同情心,有良好的行為舉止,符合社會規範,與他人相處愉快,等等,卻不一定能取得想要的效果。
  • 孩子,你犯了錯,並不是只說「對不起」就可以了
    最近,我的一名學生到了一所學校去當實習老師,回來後,她很感慨的和我分享:現在的孩子很難教。我問她為什麼?原因是:有一個學生,做了錯事後,很快就道了歉。但當她要求那位學生善後處理時,那位學生居然很不滿地回應她「我都已經說對不起了,你還想要怎麼樣?」讓她非常驚愕。
  • 最好的教育,是不急著讓孩子說「對不起」
    男孩媽媽這才放下手機說:「對不起啊,小孩子不懂事,你別往心裡去。」還用力推了推兒子:「你又在鬧什麼,快跟阿姨說對不起。」小孩無所謂的聳聳肩:「對不起,行了吧。誰讓你不給我看的。」可能是害怕賠償,朋友還沒來得及說什麼,對方就趁著車到站,拉著孩子衝了下去。
  • 父母做錯事該不該道歉?我糾結了很長時間,給10歲女兒說了對不起
    我糾結了很長時間,給10歲女兒說了對不起早晨8點鐘,我和女兒背著書包,飛速的從家來出門,走到電梯間,我們要跑著趕時間去學校,因為今天我犯懶,多睡了一會,給女兒做早餐的時間比平常晚了一些。剛才在家裡的時候,女兒看快8點了,匆忙吃了幾口飯菜,就放下筷子,去拿校服和紅領巾。她說怕上學遲到,就不吃了。
  • 孩子犯錯不能只說「對不起」
    案例是,有個學生做錯事時很快的說了「對不起」,但當她要求那位學生收拾善後時,那位學生居然很不高興的回她「我都已經說對不起了,你還要我怎樣?」讓她非常錯愕。 這讓我想起半年前的一個經驗,那天約莫是假日,我和家人到餐廳吃火鍋,隔壁桌的孩子吵鬧不休,不一會兒,兩個孩子還離開桌子互相推打,推著推著可能一時失手,把我們這桌的火鍋菜盤推倒在地,還好是塑膠盤子,沒摔破,但菜掉了一地。
  • 孩子做錯事,講不聽、教不會、好崩潰?用4個原則,改正偏差行為
    一到三歲的小孩做錯事,講不聽、教不會、好崩潰?心理師教你先搞懂是哪一種錯,再從阿德勒正向教養的4個原則去解套!當孩子觀察到爸媽要他九點睡覺,但爸媽並沒有九點睡覺,明顯地不一致和矛盾,就容易不願聽從爸媽要求準時睡覺。問題二:做錯事不承認孩子做錯事不承認或說謊,爸媽要注意自己的態度與處罰是否太嚴厲,而讓孩子無法面對錯誤或承擔後果進而選擇逃避。
  • 教孩子說「對不起」有用嗎?怎麼讓孩子真正學習到對不起的含義?
    例如:每當孩子犯錯時,自己是否總是將重點放在不斷強調要說「對不起」三個字,或是第一時間總是不問前因後果就要求孩子馬上道歉,或者孩子說對不起後便自己習慣性的幫他收拾後果?,往往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他會認定自己想的,一定也是大家所想的。
  • 別強迫你的孩子說「對不起」,孩子犯錯後,爸媽先要做這5件事
    當孩子之間發生哭鬧爭執,猶如「法官」的爸媽出現了,你的裁斷或許是說「某某小孩,是你做錯了,你不該……快說對不起!」這種場景很熟悉對嗎?然而我想80%的爸媽並未真的教會孩子學會「真誠」的道歉,你強迫孩子說的那些「對不起」,往往是不走心的。雖然緩解了當下的矛盾,但是孩子並未真的從你身上或者從事件當中,學到他該學到的一樣東西——「真誠」的道歉。
  • 當你做錯事,請認真的跟孩子道歉!
    我們的孝道教育深深影響著我們,「父母永遠都是對的,不管他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在耳濡目染下我們深以為然,生怕跟孩子道歉會打破這種父母為大的局面。仔細回想,我從小就是這麼過來的,相信有很多人的童年都一樣,好像我們從未接受過父母鄭重其事的道歉,很多時候都是雲淡風輕的帶過,於是漸漸的我們也習慣了這種方式。而當我們有了孩子,當我們也同樣做錯事時,我們也很難開口。因為我們需要放下為人父母的人設,放下內心的抗拒,放下父母為大的陳舊思想。
  • 孩子犯錯,一句對不起就結束了嗎?
    孩子甚至會養成習慣,以為自己做錯事了,一句「對不起」就可以解決所有問題。而他的這句「對不起」甚至都不意味著他對受傷害者的歉意,只是對父母威嚴下的屈服,或者是他認為能讓他逃脫這種嚴肅場景的萬能金句。「我都已經說對不起了,你還想讓我怎樣?」
  • 孩子做錯事,家長第一反應很重要
    但生活會告訴我們,我們面前常常面對的是一個好動的、頑皮的、淘氣的、執拗的小孩子,時不時還會有意或無意做一些大人看來不對的事情。這時,家長的第一反應是什麼呢?是大發雷霆?還是擁抱安慰?還是置之不理?本人覺得,當孩子做的事情不符合成年人的預期時,作為家長,一個成年人,一定要在腦袋裡迅速把這個事情過一遍,再做出反應,這個第一反應很重要。
  • 當在孩子面前做錯事,我該跟他/她道歉嗎?
    而當我問她,自己做錯事情後,是否會立刻和孩子道歉時,她卻說:「幾乎沒有,我一個成年人實在拉不下臉和孩子說對不起,這多影響我作為家長的威嚴。」可實際上,不會道歉,才會影響家長的權威和孩子的行為習慣。芝加哥大學心理/人類發展系博士艾麗卡·蕾絲切爾曾在《優質父母教養實踐指南》(What great parents do)一書中說過:「優質父母知道,道歉不會削弱他們作為父母的權威,它是一種自信、正直和有擔當的表現。」那些家長,在做錯事情後從不道歉,並且顧左右而言其他時,孩子自然有樣學樣,缺少擔當。
  • 家長要告訴孩子這件事:別人跟你說了對不起,沒必要回答他沒關係
    記得小時候,爸爸媽媽教育我們要懂禮貌,做錯事情一定要說"對不起"而當其他的小朋友欺負了我們跟我們說"對不起"的時候,要跟他說"沒關係"這樣我們才是禮貌的好孩子。"對不起","沒關係",這是很常見的一個對話,說了上句就要回答下一句,但真的是這樣嗎?說了"對不起"就一定要回答"沒關係"嗎?
  • 孩子做錯事後會說什麼?說第一句話的寶寶,內心可能十分脆弱
    對於一位善於觀察的寶媽來講,你有沒有注意到寶寶犯錯以後會說什麼話呢?不同的話語代表著孩子的性格。通過詢問身邊不少的家長,有這麼三句話是寶寶經常性會說的。如果你家寶寶說了第一句話,說明他們的耐心十分脆弱,家長可不能忽視哦。
  • 大人做錯事,孩子一直在等你的「對不起」,你會向孩子道歉嗎?
    他以為寶寶要用球扔咪咪,所以下意識地輕輕踢了寶寶。而本來只是想和咪咪一起玩,不但沒玩成還被寶爸踢了一腳,寶寶心裡委屈,順勢就躺在地板上,上演了開篇的一幕。如果在以前,我想我肯定會朝著寶爸一通怒吼,「為什麼欺負孩子,為什麼踢他」,balabala,這種的情況不是一次兩次,每次都以我慢慢地哄好孩子為結局。
  • 中國父母對孩子最難說出口的,不是「我愛你」,而是「對不起」
    前幾天和朋友聚餐,談到孩子教育的問題時候,老A說:不知道你們發現沒有,我們很少和孩子道過歉,就算是心中有歉意也不會說「對不起」。」有數據顯示,孩子們最討厭家長的「罪狀」就是做錯事卻不肯認錯!2孩子需要你的「道歉」情商教育中有個關鍵內容,叫「put yourself in other's shoes」,意思是設身處地站在他人的角度,即Empathy(同理心),也是我們常說的「換位思考」。
  • 孩子做錯事,你想到最好的教育辦法是啥?這位爸爸想到了警察叔叔
    文|福林媽咪當孩子做錯事,你能想到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什麼?這位爸爸就很機智。監控拍到小姑娘站在派出所的櫃檯前,警察看到就問她:「你咋了,發生啥事兒了?」小姑娘手背在身後,站得直直的,然後說道:「爸爸讓我來自首……」警察又問:「你咋了,你說一下。」
  • 中國的老人不會說我愛你,更不會說對不起,老人做錯事該道歉嗎?
    對面卻有一老太太行跡匆匆的走過來,她手臂上掛滿了書包、水果還有其他物品。她疾風而來,在交錯的那一刻,她身上的包打在了兒子的頭上。兒子的身高正好在她的包袱高度。兒子怔住,叫了一聲,手撫摸額頭,頓時發現額頭紅印起。看著他嘴唇緊閉,眼眶有些紅潤起來,強忍著委屈。我一下叫住了那老太太。充滿戲劇性的對話開始了。
  • 孩子做錯事,父母不能責備他,那應該怎麼做?
    假如,你的孩子在客廳玩的時候,不小心把花瓶打碎了!作為父母,你會怎麼做呢?估計有不少媽媽會直接走到客廳把孩子直接批評一頓!此時的孩子要麼被嚇到「哇哇」大哭,要麼是委屈地站在原處不知所措!其實這兩種教育孩子的方法都不太正確,在這裡我給出的建議是,當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如果我們對他大聲吼罵,這會強化這個事情在他的印象當中 ,讓他在以後的回憶裡都存在這一個印象:每當我做錯事,媽媽只知道吼叫我!
  • 你的孩子犯錯總說對不起,先別高興,說明你的教育方式「埋雷」了
    最後,這對母子以前幾名獲得了禮品,這位媽媽帶小男孩走到一邊,說:"你真棒,你記住,如果你做錯事情了,只要說對不起,別人都會原諒你的!其實不然,對於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將道歉的語句說出口,而是讓他們真正明白這樣做的危害,從而不再犯錯。因為只會道歉的孩子,他們也只會犯錯,不會改正。鄰居家的孩子就是一個只會道歉的孩子,他在小區裡面是出了名的小霸王,家裡有小孩子的父母都告訴自己的孩子不要和他玩,因為他在小區裡面玩的時候,總是會跟別的小朋友起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