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做錯了事情怎麼辦?
相信大多數講道理的家長都會讓孩子道歉。
但是我前幾日卻遇到了這樣一個奇葩案例,讓我重新審視了孩子做錯事,第一時間讓她道歉這個事情,是否是對孩子最正確的教育。
前幾日,我和家人一起出去吃火鍋,上來的菜品有幾盤擺在了靠在走廊的那一側,然後兩個跑著拿蘸料的孩子從我們的桌子旁跑過,桌子上的菜品就被「無情」的掃在了地面上。
後面跟著的小孩子的媽媽看到了,就對孩子說,「趕緊給阿姨道歉!」。
兩個孩子乖乖道了歉,態度也很良好,於是我也說了聲「沒關係」,這事情就算過了。趁著服務員還沒來的時候,我的家人想要收拾一下地面,不給過路的人造成障礙。
因為這兩個小孩子就坐在我們隔壁,於是我的家人看到有個小孩子在看他收拾,以為他有點愧疚,於是就想幫助他「將功補過」一下,問他,「要不要幫叔叔一起收拾?」
結果那孩子說了一句話,讓我們發現我們完全是會錯意了,這孩子就只是看看而已,並沒有愧疚的意思。
這孩子說「我已經道歉了。」
我聽到到這句話,整個人石化了。這孩子的言下之意,我已經道歉了,那麼這件事就和我沒關係了,我說了「對不起」,就抵消自己的錯誤了。
這個孩子絲毫沒有愧疚的意思。
這讓我開始審視,孩子做錯事第一時間讓他道歉這個事情到底是對還是錯了。
讓孩子說「對不起」這件事情當然本身是一點毛病都沒有的。但是孩子究竟處於什麼心理來說的這一句對不起呢?
是因為知道自己做錯事情,心裡很愧疚才說的對不起,還是因為說了對不起就可以抵消自己做錯的事情,才說的對不起?
這兩者對於接受道歉的人來說是沒差的,但是對孩子的成長卻是有難差地別。
前者孩子會童通過這次事件獲得成長;而後者,孩子只會將「對不起」這句話當成是「萬能的保護傘」。
我說對不起,別人就會原諒我,那麼我下一次犯錯的時候也說一句「對不起」就好了。久而久之,孩子的行為模式就會變成「我知道錯了,但是下次我還敢。」
那麼真讓孩子養成了這樣的思維習慣,那麼 就有家長要頭疼的了。
其實關於讓孩子說「對不起」這件事情,最重要的從來都不是說出「對不起」三個字,而是孩子真的知道自己做出了錯誤的行為,心中有愧疚,或者想要彌補。
共情能力。
孩子在摔碎了一個盤子的時候,沒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回想,碎都碎了,那我道歉不就行了。
那麼有共情能力的孩子,就會知道,盤子摔碎在地上,自己應該收拾起來,因為碎片很容易扎到腳,別人會很容易受傷,會流血,很疼。
那麼顯然是後者更知道自己錯做了一件事,以及想要去彌補。
這就是共情的作用。
但是孩子共情的能力並不是天生就有的。孩子在幼兒時期更多的是利己主義。而且孩子的思維邏輯還不足以讓他去可以站在別人的角度上去理解問題。
1、懂得示弱,給孩子施愛的機會
孩子在家庭中,一直都是被保護的角色,被給予愛的角色,孩子給予愛的能力卻沒有得到鍛鍊,孩子是不知道給被人愛、對他人表達關心是什麼感覺的。
所以在生活中,家長也要懂得示弱,讓孩子幫自己做一些事情,以及在孩子面前撒撒嬌,讓孩子來關心自己,愛自己。
比如拿一張紙,這是孩子絕對可以做到的事情,家長就可以偷偷懶,向孩子撒撒嬌,讓他幫你拿,其實孩子是很樂意幫家長這個忙的,因為孩子會感覺到自己是被需要的。
在孩子幫助自己這個行為完成之後,家長多誇讚孩子,表達他的重要性,比如「媽媽真的是有點累了,還好有你幫我拿過來了,太謝謝你了」,孩子受到鼓舞,那麼就會更願意關心別人,體會別人。
也就是孩子更願意關注別人,懂得施愛。
2、通過繪本和圖畫書提高孩子的共情能力
在生活中,不會天天都有故事發生,所以想要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繪本和圖畫書的幫助就很大了。
書中有故事,就會有繪本主人的情緒起伏和小朋友之間發生的故事,那麼家長就可以通過繪本去引導孩子,鼓勵孩子運用自己的想像對書中的人物發揮同理心,從而體驗各種情景,從而不斷提升共情能力。
比如以分享、懂得欣賞別人、學會寬容待人、友善對待小朋友為主題的繪本就可以很好的培養孩子的共情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孩子的情商,更懂得該如何和小朋友相處。
《0-6歲兒童啟蒙繪本》就是這樣一本幫助孩子提升共情能力的繪本,包括《分享讓我快樂》《懂得欣賞別人》《我能獨立自主》《大家一起玩兒》《學會寬容待人》《友善我最棒》。
每冊繪本中都有3個相關小故事,而且最後還有一頁寫給爸媽的信,舉例說出了日常生活中寶寶的問題,給爸媽一些建議,幫助家長更好的解決。
並且很貼心的採用大字注音的排版,在家長不能陪孩子看的時候,孩子也可以自主閱讀。
這裡是全職寶媽曉曉,幫你挖掘最有意思,最有科學依據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分享給更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