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堅持不懈打好民生幸福「持久戰」
「十四五」期間,靖江將深化民生幸福十大行動,持續鞏固創建成果,排查解決突出民生問題,制定老舊小區改造計劃,切實回應好人民群眾對教育、醫療、養老、城建等方面的現實需求,著力提升縣域治理現代化水平,兜牢民生幸福底線,打好民生幸福「持久戰」,在更高起點上打造民生幸福新高地,以幸福靖江的更新面貌加速融入長三角城市群。
全力推進舊城改造。讓人民群眾「住有所居」是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靖江老城有機更新的關鍵,在於抓好面廣量大的老舊小區提升,必須統籌落實好項目化實施和制度化完善,兼顧好軟硬體提升和群眾一致性需求,力爭通過3年努力實現老舊小區提檔升級。堅持「規劃先行、普惠優先、功能優化、重點突破」原則,全面摸清老舊小區底數,分類建立項目儲備庫,明確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改造清單,分年度落實改造任務,確保舊城改造政策完整性、統一性、延續性。聚焦群眾「急難愁盼」的身邊事,綜合治理安全隱患、功能短板、設施老化、配套缺失等突出問題。實施「一區一案」「一樓一策」,破解群眾出行難、小區停車難、加裝電梯難等問題,補齊供給不足,增強適老功能。建立政府與居民、社會力量合理共擔機制,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引導國資公司、專業機構、社會資本參與老舊小區改造。按照誰受益、誰出資原則,推動居民參與改造,真正把群眾參與的過程變成促進改造方案落地、加強基層有效治理的過程。
提高就業和收入水平。健全就業服務體系,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多元化供給體系,推動就業創業服務信息化,支持社會組織等承接基層基本公共就業服務,推動各類就業獎補政策落細落地。推動重點群體就業,幫助退役軍人、退捕漁民就業創業,落實農民工平等享受就業服務政策,完善弱勢群體的就業援助和幫扶長效機制。完善居民增收機制,持續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增加農民增收渠道,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均衡發展基礎教育,實施教育裝備升級計劃,大力發展學前教育,優先規劃義務教育,力爭創成全國縣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大力推進集團化辦學,實施「名校+」戰略,進一步擴大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有序推進薄弱學校提檔,持續改善辦學條件。融合發展職業教育,深化「雙元制」本土化的職業教育模式,建成省產業工人改革培養基地、市大學生創新創業園等一批共享基地,實施千名工匠青苗培養計劃和萬名藍領精英培養工程。
全面完善衛生健康體系。優化醫療資源結構和布局,合理布局城鄉公立醫院,推進市公共衛生中心、中醫院、城北醫院等工程建設;制定實施全市域臨床重點專科發展規劃,建成一批國家、省、泰州市臨床重點專科。提升公共衛生服務水平,構建標準化、規範化重大傳染病應急防治體系。完善三級衛生健康服務網絡體系建設,提升衛生應急能力,完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指揮系統,逐步形成覆蓋全市的院前急救體系。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趨勢。完善人口管理政策,降低人才落戶門檻,促進外來人員落戶;制定吸引高校畢業生、留學回國人員等高層次人才落戶的鼓勵性政策,探索專業技術職稱、技能等級落戶掛鈎政策。全面建成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社會醫養康養服務體系,在全市東西南北中五個區域建設發展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加快實施老年人居住區適老化建設和改造,建成居家社區「15分鐘養老服務圈」。
繁榮發展文化體育事業。提升社會文明程度,擦亮「靖江微笑」「靖江溫暖」「靖江行為」文明風尚品牌,打造「文明養成」「文明薰陶」「文明守望」公民道德建設品牌,持續提升市民文明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豐富公共文化供給,健全全市三級公共文化設施網絡,推動各類公共文化設施資源共建共享,形成「城市十分鐘文化圈」「農村十裡文化圈」等文化品牌。實施全民健身戰略,完善市級體育中心、區域全民健身中心、社區運動場館三級全民健身設施網絡,加快「公園體育化」改造,高標準建設城鄉「10分鐘健身圈」。
(文章來源:泰州日報)
(責任編輯:DF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