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陳顯江,今年41歲,是關興鎮獅山村紅旗組村民,也是一家初具規模生豬養殖場的負責人,更是一名幸福的農民。從生活拮据的貧困戶到小有成就的脫貧戶,我的故事只是國家脫貧政策福利下向陽生長的逐夢花。
2010年,我回到家鄉,靠著農村人傳統的養殖技術發展起了生豬養殖業。由於文化程度低,沒有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搭上所有積蓄購買的12頭種豬一夜間全部死亡,這一意外讓我頓時措手不及,腦海裡如晴天霹靂,第一次創業就被當頭一棒,澆上了一盆冷水。當時,我的心裡只有說不出的無奈與無助。直到2014年底,脫貧攻堅的號角聲,吹進關興鎮的每一個村落時,我看到了新的希望。我向村委會遞交了申請,經過入戶調查,村組評議,鎮級公示,縣級公示,省級備案,納入國辦系統管理。這也意味著我成為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被納入精準扶貧戶的我,堅決不等不靠,及時與鎮村兩級取得聯繫,有了國家政策的扶持,幹部的幫扶與指導,讓我重獲信心。不僅新建圈舍14間,養殖規模從原來的80餘頭擴大到300餘頭。 在一次偶然機會下,結識了妻子何雲霞,不久便走上了婚姻的殿堂,還有兩個可愛的女兒。正所謂,堅持不懈的勤奮努力,不僅豐收了事業,還贏得了愛情。同時,「三改一化、到戶項目、增量補貼、特惠貸」等政策的不斷落到實處,讓我的養殖產業快速地走上了正軌,我也退出了精準扶貧戶,擺脫了貧困。
脫貧不脫政策,國家對我的幫扶政策措施沒有急剎車,還組織我參加縣、鎮、村的養殖技術培訓,不斷豐富我的養殖經驗技術。 生活總是充滿意外,2020年一場新冠疫情的全面爆發,使得這一年變得不平凡且特殊,註定是艱難的一年,飼料的運輸與購買、封閉的市場和市價、防疫藥品的短缺等各種因素,導致養殖場直接損失生豬達40餘頭,面對冷清的豬欄,留給我的只有內心的絕望。無助時,脫貧攻堅工作隊的身影總會及時出現在我們身邊,而妻子說得最多的一句:「人生難免遇到風雨和坎坷,對於生活的諸多不順,不要不滿,不要氣餒,只要夫妻同心,定能渡過難關」。
現在,雖然累點,但是感到很幸福,辛苦一年能掙到二三十萬元,比以前打工強多了,這不僅圓了我的家鄉創業夢,也讓我成功摘掉貧困戶的「帽子」。如今的生活也如芝麻開花節節高,我在湄潭縣城購買了一套商品房,給了家人一座溫馨的城堡。 看著一家人其樂融融,我感到很踏實。以前,總想著如何解決家裡的吃住問題,現在,我對未來充滿了憧憬。通訊員 黃連河 整理
編輯 蔣洪飛
編審 陳富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