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貴州省委黨校劉遺倫:把貧困群眾的大事小事當作...

2020-12-23 天眼新聞

我叫劉遺倫,是中共貴州省委黨校(貴州行政學院)教師進修學院院長,2018年脫貧攻堅輪戰後,我來到綏陽縣鄭場鎮的獅山村。2018年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令啟動後,我和村幹部們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獅山村脫貧攻堅一線戰場,下組入戶,一心一意開展好政策宣傳,堅持以解決群眾最急需的問題為工作重心,把貧困群眾的大事小事當作自己的「家事」來做,盡心幫助村支兩委謀劃產業發展,不斷夯實獅山村鞏固脫貧成效的物質基礎。

把政策宣傳作為與群眾溝通的最好工具

「老湯,在這兒耍哦?」我問道。

「劉書記來了哦,坐!坐!」湯佑金雙目失明,但聽得出我的聲音。

我清晰的記得,第一次見湯佑金的時候他正在家裡聽收音機,聽說村幹部來了,他堵著門,兩眼一翻,就開始罵罵咧咧地數落村幹部的不是……

由於他的房屋是危房改造款新建的兩間房,因此他心裡認為村幹部「貪汙」了用來為他修建房屋的款項。

「我是新來的『第一書記』,現在時代不同了,政府對脫貧攻堅的監管是非常嚴厲的,尤其是對貧困戶扶貧款,村支委絕不可能吞下半文錢,我可以馬上給你把帳算清楚。」 在我耐心的耐心解釋下,湯佑金臉上露出了從未有過的笑容,自此也不在埋怨村幹部了。

從這件事中,我深刻感受到,村幹部在群眾工作中對黨的政策宣傳不到位,導致了村民對扶貧政策一知半解,誤解很多。因此每逢走訪,我總是把政策宣傳放在首位。針對一些村民利用老人戶要政府、村委為他們修繕舊房等,我會十分認真地做好政策宣傳。

在走訪紅林新村組的時候,年近80歲羅正芬老人居住的老屋有些許破舊,但左邊其兒子的小洋樓卻很漂亮。在她家的院壩裡,我和另一位駐村幹部張兵兵,與羅正芬老人及其兒子進行了長達一下午的交流,從國家對貧困戶評定的基本標準,到子女對老人應盡的贍養義務等等,進行了闡釋,最終羅正芬兒子答應了對老人盡贍養義務,老人也答應不再找村裡為她修繕舊房。

堅持以解決群眾最急需的問題為工作重心

「劉書記,現在我們手機的信號好得很,感謝您哦!」在走訪新村組的貧困戶鄧少華時,鄧少華笑呵呵地說。聽到這樣的話語,我心中有一股暖流在湧動。

剛到獅山村,我就對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中的問題進行了細緻梳理和走訪查證。走訪過程中我發現獅山村最難解決的是包穀山一帶兩合、龍山、常青、新村4個組的手機信號不通問題。

為此,我先是到綏陽縣大數據中心了解情況,問明了這個通訊基站已經納入了全縣128個待建基站範籌,然後與我在省移動通訊公司的同學陳旭毅聯繫,通過陳旭與遵義市移動公司的反饋與溝通,從2018年9月起,遵義市移動公司安排綏陽縣移動公司開始啟動包穀山基站建設項目。截至2018年12月29日,投入共91.56萬元的移動通訊基站終於建成,包穀山一帶從此結束了無手機信號的歷史,4個組186戶772人(其中貧困戶28戶71人)受益,獅山村也實現了通訊信號全覆蓋。

把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

做產業難,做農業產業更難。下到村後,這樣的體驗對我來說更為強烈,更為深刻。

「集體經濟是貧困村擺脫貧困的經濟根基。2020年的身影越離越近,留給我們駐村工作隊的時間越來越少,再不做好產業布局,再不選準產業突破口,對村的幫扶將會是竹籃打水,毫無意義。」這是駐村三個月後我所得到的切身感受。

沒有集體經濟的支撐,獅山村的公共事業開展不起來,嚴重削弱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影響了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為此,我認為要重新贏得人心,村黨組織必須堅定不移地領導發展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目前,通過獅山村村支兩委的共同努力,村裡的集體經濟積累接近20萬元。但在我看來遠遠不能支撐獅山村出列後脫貧成效的鞏固,必須選擇好具有支撐性的發展產業。

要發展產業,首先得了解村支書的想法。駐村之後,我與獅山村支部書記黃剛進行了多次深談,通過交流,彼此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在思想上達成了統一。在對獅山村情有了進一步了解後,我與村支兩委一道,對獅山村的產業發展開始謀劃。

產業選擇一定要切合本村的實際。獅山村傳統種植產業有辣椒、蔬菜、核桃、花椒、高粱、玉米等等。從2018年4月開始,我和鄭場鎮掛獅山村領導鄧永健一起,帶領村支委先後到綏陽縣風華鎮、重慶江津區先鋒鎮、餘慶縣敖溪鎮官倉村、二龍村等地進行考察。考察回來後,村支委多次召開會議,經過認真研判,決定選擇九葉青花椒為長產業,以高粱、辣椒為短產業。同時決定以花椒種植為突破口,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漸進性壯大。

選準了產業後,我為花椒產業制定了詳細的實施細則,擬種植200畝。2019年3月31日,我帶領村支書及1名村幹部到300公裡外的重慶江津先鋒鎮購進九葉青花椒苗4000株,種植約40畝。產業發展資金不足,我就把3萬元的駐村工作經費全部投入進去。

實施花椒種植,一方面為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產業支撐。根據測算,100畝花椒在豐產期可有總產值60萬元,產生純利潤約30萬元。另一方面,通過這個項目,帶動當地村民務工就業,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通過利益聯結,可帶動獅山村99戶貧困戶實現增收。非產出期,全年每畝可帶動村民增加收入1000餘元;盛產期,全年每畝可帶動村民增加收入2500元以上。目前,通過除草、栽種等環節,已經帶動村民20餘人次務工,其中貧困戶5人,每人實際增加收入200餘元。

種下了花椒,就是種下了村集體經濟壯大的希望,種下了鞏固脫貧成效的希望,種下了鄉村振興的希望,同時也種下了駐村工作隊幫助脫貧的強烈期盼。當時的我下定決心,用汗水和心血精心澆灌、精心呵護這些椒苗,讓它們在獅山這片充滿生機的沃土上茁壯成長,讓豐碩的果實實現獅山人共同富裕的美麗夢想。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馮倩 整理

通訊員 劉遺倫

編輯 陳 玲

編審 李玉紅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入駐下儒村的第一個月,為了能儘快摸清貧困底數,開展了大走訪活動,我與同事們走遍了11個村民小組400多戶人家,摸清底數,對症下藥,精準施策,了解貧困發生率和貧困各項指標,沉下身子與群眾談心交心,希望讓他們更好地知曉扶貧政策,了解發展項目的意願,獲得大家的認可,為脫貧攻堅作好鋪墊。
  • 「我的扶貧故事」盡最大努力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興仁市波陽鎮...
    只要用心對待群眾,耐心同群眾溝通,我們的工作一定能得到群眾的支持和配合。我叫沈光燦,目前就職於興仁市波陽鎮人民政府。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我便與我包保的貧困戶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我的脫貧攻堅記憶中,為查明「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準確情況,無數包保幹部起早貪黑,不管風雨,走村入戶對農村群眾進行了走訪。一次次群眾會議,一次次對「水、電、路、信、房」等脫貧攻堅政策進行宣傳……慢慢地,很多幹部與貧困群眾之間的關係拉近了,大家成了朋友,成了親人。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笑臉永記在心中丨劍河縣南加鎮柳基村網格員...
    由於家庭的變故使這兩個可愛的孩子失去雙親,我聽宋庭華伯媽說道這個事情,為此也為他申請了易地扶貧搬遷安置,但是楊秀松夫婦不願意搬遷,我就經常上門給他宣傳國家扶貧政策,還有他身邊的人都在引導。組織打掃環境衛生楊芝桃(右一)因為這兩位人老了,孫子上學不方便。我告訴他們,要搬遷進城後,孫子上學也方便,城鎮低保補助還會相應提高。
  • 「名家名人看貴州」貴州減貧奇蹟讓世界貧困地區看到希望
    其中,貴州黔南與廣藥集團合作推出的刺檸吉系列產品,就間接帶動相關農戶及務工人員超過2.8萬人增收致富。  「思路打開了,銷路也將打開,我希望通過這樣的幫扶形式,使貴州地區廣大老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實現真正脫貧。」鍾南山院士不僅對這樣的產業扶貧模式大加讚賞,還將領銜成立「刺梨防治呼吸疾病產學研聯合攻關組」,更加深入研究和挖掘刺梨的功效。
  • 「我的扶貧故事」把小事做好就是最大的扶貧丨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拉...
    真心交往  扶貧路上「打夥計」  駐村就要駐到心裏面去,用真心交往才能換來群眾的真心理解。  怎麼讓瑤族群眾感受到我們駐村幹部是真心幫助他們,扶持他們,和他們是心連心,在心裏面理解接受才是根本辦法。  為了讓瑤族群眾知道我是真心實意和他們交朋友,初來乍到的我第一次主動掏錢在一個包保對象家安排了二桌飯,邀請我所有包保的對象一起吃飯聊天。
  • 「我的扶貧故事」以真心換真情 做群眾心裡的「便民聯繫人」丨威寧...
    300多個日日夜夜,駐紮在村裡,走過彎彎曲曲的鄉間小道,攀爬過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大山,看過農戶窗裡的閃閃燈光,聽過「汪汪汪」的犬吠聲,深入走訪過一個個村民之家,聆聽過每一個貧困戶的故事,我深切地感到,扶貧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做精做細是關鍵,解決這些問題,並非一蹴而就。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自樂村群眾「志」「漁」「智」「樂」|鐘山區...
    我叫王發鵬,是鐘山區委黨校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元旦節那天,我與愛人訂婚,當天就接到上級通知,第二天要到六盤水市南開鄉自樂村報到。之後,我將這個元旦節定為我人生雙「喜」之日。研究生畢業的我出生山東臨沂,自小生活環境比較優越,到自樂村後,我看到的一切,有些許的顛覆他的想像。
  • 「我的扶貧故事」漫漫扶貧路 切切家鄉情丨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康...
    我叫康其軍,現任貴州黔東南丹寨縣揚武鎮黨委書記,是一名土生土長的丹寨人。今天我就與大家分享我的脫貧故事揚武鎮位於丹寨縣中南部,全鎮共轄23個村(居)民委員會,1個移民社區,有貧困村20個,其中深度貧困村10個,建檔立卡戶3044戶12438人。
  • 「我的扶貧故事」件件「小事」溫暖著民眾的心窩 也充實著我的生活...
    走了一圈下來,發現留在家中的大都是老人,而且他們只知曉有很多扶貧政策,但理不清政策細則。考慮到老人不會存儲電話號碼、村民對政策知曉不全的現狀,我就制訂了一撂名片大小的「聯繫卡」,挨家挨戶發到群眾手中。「聯繫卡」兩面都印得有字,一面是我的姓名和電話,另外一面是發展產業、就業創業等政策宣傳。
  • 「我的扶貧故事」脫貧路上 讓群眾滿意的「莫書記」還在堅定前行丨...
    擺脫貧困的代價讓我終生銘記,好不容易走出貧困的我怎麼也不會想到再次與貧困相遇。莫可芝榮獲貴州省勞動模範2015年,剛剛當上南方電網貴州都勻荔波供電局甲良供電所營銷班的班長,本想著就在平穩的工作崗位上,直至退休。而此時,一紙調令下,我來到甲高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 「我的扶貧故事」我是孩子們口中的「張老師」丨赫章縣安樂溪鄉豐...
    「為啥要主動申請到這麼貧困的村來駐村?」總有人這麼問我,因為安樂溪鄉是全市貧困發生率最高的鄉鎮,豐巖村又是安樂溪鄉貧困發生率最高的村,深度貧困的帽子不知道戴了多少年。  我到豐巖村後,教育扶貧是我最關心的問題之一,因為我是農村出來的孩子,教育在我的成長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小事情都是我們幹部的大事情!|仁懷市茅壩...
    按照駐村和包組的要求,駐村幹部必須吃住在村,同時大家考慮到我不會開車,所以由我負責包中心組。中心組地處村委會,是貧困人口最少的一個組,全組52戶群眾全部姓楊,屬於內親,但不團結,矛盾糾紛幾乎天天上演,這對於我來說無疑是一個「燙手的山芋」,但習近平總書記說:「青年幹部就要多捧『燙手的山芋』,多做幾回『熱鍋上的螞蟻』」。我決定一定要把中心組的事情搞個清楚,弄個明白,一定要把這「燙手的山芋」吹冷。
  • 「我的扶貧故事」要做群眾的「主心骨」丨綏陽縣溫泉鎮南坪村駐村...
    到村後的工作,主要圍繞貧困群眾「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查找問題,補齊短板,確保邊緣戶不致貧,已脫貧的不返貧,未脫貧的在年底實現順利脫貧。當時,老舊房屋整治是當時擺在大家面前最難啃的一塊「硬骨頭」。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滿意度是我奮鬥的目標丨岑鞏縣馬坡村黨支部...
    我叫胡國祥,是黔東南州岑鞏縣舞水街道馬坡村村黨支部書記。   自2014年脫貧攻堅以來,我始終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拓寬扶貧思路,落實幫扶項目,解決貧困群眾實際困難,贏得群眾真情,成了群眾的主心骨。
  • 「我的扶貧故事」以德樹人 用心幫扶 ︱ 水城縣阿戛鎮魚塘小學教師...
    從教14載,我始終把教書育人當作第一要務。教育教學中,堅持黨的教育方針,尊重全體學生,教書育人,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培養學生主動發展」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重視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 「好書推薦」一部農村文化扶貧工作的參考書 ——《中國農村文化...
    「好書推薦」一部農村文化扶貧工作的參考書 ——《中國農村文化扶貧研究》簡評 2019-11-27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的扶貧故事」關心群眾的冷暖,是我的第一責任|都勻市毛尖鎮...
    駐村工作的這段時日,對家人,我心裡十分愧疚。駐村前,父親因患腦疾曾3度住院,在農村老家年邁母親地陪護下居家保守治療。但我駐村後不到2個月,父親就去世了,父親臨終前我也來不及在身邊盡孝,每每想起,我心中總是無限愧疚。兒子就讀高中,妻子在三都縣開行民辦幼兒園,因患乳腺瘤,常常身體不好,甚至身體發病時悄悄獨自一人去住院輸液。
  • 瀟湘紅色故事宣講團走進湖南省委黨校
    6月19日,瀟湘紅色故事宣講團在省委黨校為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讀書班全體成員進行紅色故事宣講。紅網時刻6月19日訊(記者 劉玉先 攝影 李長宏)6月19日,瀟湘紅色故事宣講團在省委黨校為省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讀書班全體成員進行紅色故事宣講。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一心只為群眾幹實事丨鎮遠縣金堡鎮黨委書記駱紹勇
    在苗鄉侗寨的深山中,在崎嶇陡峭的山路上,在農戶紅通通的爐火旁,群眾總能看見我忙碌的身影。  我叫駱紹勇,從2016年8月任黔東南州鎮遠縣金堡鎮黨委書記至今。只有把產業做大做強,才能真正地讓群眾脫貧致富。班子會議和日常幹部例會上,我提及最多的一件事就是發展產業。這幾年,我緊乘脫貧攻堅的好政策「東風」,帶領全鎮幹部狠抓產業項目建設。在我的全力帶領下,在全縣乃至全州小有名氣的花椒基地,已在金堡鎮生根發芽,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