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劉遺倫,是中共貴州省委黨校(貴州行政學院)教師進修學院院長,2018年脫貧攻堅輪戰後,我來到綏陽縣鄭場鎮的獅山村。2018年脫貧攻堅春風行動令啟動後,我和村幹部們一起,全身心地投入到獅山村脫貧攻堅一線戰場,下組入戶,一心一意開展好政策宣傳,堅持以解決群眾最急需的問題為工作重心,把貧困群眾的大事小事當作自己的「家事」來做,盡心幫助村支兩委謀劃產業發展,不斷夯實獅山村鞏固脫貧成效的物質基礎。
把政策宣傳作為與群眾溝通的最好工具
「老湯,在這兒耍哦?」我問道。
「劉書記來了哦,坐!坐!」湯佑金雙目失明,但聽得出我的聲音。
我清晰的記得,第一次見湯佑金的時候他正在家裡聽收音機,聽說村幹部來了,他堵著門,兩眼一翻,就開始罵罵咧咧地數落村幹部的不是……
由於他的房屋是危房改造款新建的兩間房,因此他心裡認為村幹部「貪汙」了用來為他修建房屋的款項。
「我是新來的『第一書記』,現在時代不同了,政府對脫貧攻堅的監管是非常嚴厲的,尤其是對貧困戶扶貧款,村支委絕不可能吞下半文錢,我可以馬上給你把帳算清楚。」 在我耐心的耐心解釋下,湯佑金臉上露出了從未有過的笑容,自此也不在埋怨村幹部了。
從這件事中,我深刻感受到,村幹部在群眾工作中對黨的政策宣傳不到位,導致了村民對扶貧政策一知半解,誤解很多。因此每逢走訪,我總是把政策宣傳放在首位。針對一些村民利用老人戶要政府、村委為他們修繕舊房等,我會十分認真地做好政策宣傳。
在走訪紅林新村組的時候,年近80歲羅正芬老人居住的老屋有些許破舊,但左邊其兒子的小洋樓卻很漂亮。在她家的院壩裡,我和另一位駐村幹部張兵兵,與羅正芬老人及其兒子進行了長達一下午的交流,從國家對貧困戶評定的基本標準,到子女對老人應盡的贍養義務等等,進行了闡釋,最終羅正芬兒子答應了對老人盡贍養義務,老人也答應不再找村裡為她修繕舊房。
堅持以解決群眾最急需的問題為工作重心
「劉書記,現在我們手機的信號好得很,感謝您哦!」在走訪新村組的貧困戶鄧少華時,鄧少華笑呵呵地說。聽到這樣的話語,我心中有一股暖流在湧動。
剛到獅山村,我就對脫貧攻堅四場硬仗中的問題進行了細緻梳理和走訪查證。走訪過程中我發現獅山村最難解決的是包穀山一帶兩合、龍山、常青、新村4個組的手機信號不通問題。
為此,我先是到綏陽縣大數據中心了解情況,問明了這個通訊基站已經納入了全縣128個待建基站範籌,然後與我在省移動通訊公司的同學陳旭毅聯繫,通過陳旭與遵義市移動公司的反饋與溝通,從2018年9月起,遵義市移動公司安排綏陽縣移動公司開始啟動包穀山基站建設項目。截至2018年12月29日,投入共91.56萬元的移動通訊基站終於建成,包穀山一帶從此結束了無手機信號的歷史,4個組186戶772人(其中貧困戶28戶71人)受益,獅山村也實現了通訊信號全覆蓋。
把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的重中之重
做產業難,做農業產業更難。下到村後,這樣的體驗對我來說更為強烈,更為深刻。
「集體經濟是貧困村擺脫貧困的經濟根基。2020年的身影越離越近,留給我們駐村工作隊的時間越來越少,再不做好產業布局,再不選準產業突破口,對村的幫扶將會是竹籃打水,毫無意義。」這是駐村三個月後我所得到的切身感受。
沒有集體經濟的支撐,獅山村的公共事業開展不起來,嚴重削弱了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影響了黨在農村的執政根基。為此,我認為要重新贏得人心,村黨組織必須堅定不移地領導發展產業,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目前,通過獅山村村支兩委的共同努力,村裡的集體經濟積累接近20萬元。但在我看來遠遠不能支撐獅山村出列後脫貧成效的鞏固,必須選擇好具有支撐性的發展產業。
要發展產業,首先得了解村支書的想法。駐村之後,我與獅山村支部書記黃剛進行了多次深談,通過交流,彼此對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在思想上達成了統一。在對獅山村情有了進一步了解後,我與村支兩委一道,對獅山村的產業發展開始謀劃。
產業選擇一定要切合本村的實際。獅山村傳統種植產業有辣椒、蔬菜、核桃、花椒、高粱、玉米等等。從2018年4月開始,我和鄭場鎮掛獅山村領導鄧永健一起,帶領村支委先後到綏陽縣風華鎮、重慶江津區先鋒鎮、餘慶縣敖溪鎮官倉村、二龍村等地進行考察。考察回來後,村支委多次召開會議,經過認真研判,決定選擇九葉青花椒為長產業,以高粱、辣椒為短產業。同時決定以花椒種植為突破口,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的漸進性壯大。
選準了產業後,我為花椒產業制定了詳細的實施細則,擬種植200畝。2019年3月31日,我帶領村支書及1名村幹部到300公裡外的重慶江津先鋒鎮購進九葉青花椒苗4000株,種植約40畝。產業發展資金不足,我就把3萬元的駐村工作經費全部投入進去。
實施花椒種植,一方面為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產業支撐。根據測算,100畝花椒在豐產期可有總產值60萬元,產生純利潤約30萬元。另一方面,通過這個項目,帶動當地村民務工就業,直接增加農民收入。同時,通過利益聯結,可帶動獅山村99戶貧困戶實現增收。非產出期,全年每畝可帶動村民增加收入1000餘元;盛產期,全年每畝可帶動村民增加收入2500元以上。目前,通過除草、栽種等環節,已經帶動村民20餘人次務工,其中貧困戶5人,每人實際增加收入200餘元。
種下了花椒,就是種下了村集體經濟壯大的希望,種下了鞏固脫貧成效的希望,種下了鄉村振興的希望,同時也種下了駐村工作隊幫助脫貧的強烈期盼。當時的我下定決心,用汗水和心血精心澆灌、精心呵護這些椒苗,讓它們在獅山這片充滿生機的沃土上茁壯成長,讓豐碩的果實實現獅山人共同富裕的美麗夢想。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馮倩 整理
通訊員 劉遺倫
編輯 陳 玲
編審 李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