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帶領自樂村群眾「志」「漁」「智」「樂」|鐘山區...

2020-12-13 天眼新聞

我叫王發鵬,是鐘山區委黨校的一名工作人員。2018年元旦節那天,我與愛人訂婚,當天就接到上級通知,第二天要到六盤水市南開鄉自樂村報到。之後,我將這個元旦節定為我人生雙「喜」之日。

研究生畢業的我出生山東臨沂,自小生活環境比較優越,到自樂村後,我看到的一切,有些許的顛覆他的想像。「今時今日的自樂風土人情和村容村貌,是我工作的最大動力」,就這樣,自樂村在我的帶領下,悄然變化著。

轉變觀念,立自力更生之「志」

懷著激動而忐忑的心情,搭上了開往南開鄉的鄉村大巴;出生平原地區的我,無暇顧及窗外秀麗的山川,滿腦子在構思著新崗位的工作,也在想勾勒著自樂村的村容村貌。

工作第一天,對我來說,絕對是「兩眼一抹黑」,基層工作可不簡單,尤其是擔任第一書記,責任重大。我虛心請教村裡的老幹部,主動向前任第一書記取經,拿著建檔立卡貧困戶清單開始走訪,穿梭于田間地頭和鄉間小路。

今年以來,自樂村人口5820人,其中少數民族4859人,佔比高達83%。四十出頭的村民幾乎聽不懂普通話,我也不太能明白百姓的表達,多虧身邊多了位駐村小能手王運國同志,充當「翻譯」。

歷經2個月的「艱難」走訪,詳細記錄了309戶1315人的基本情況,也在走訪的過程中,我學會了日常表達的方言,走訪發現,村民們大多思想比較保守,一部分存在「等、靠、要」的思想。

「扶貧先扶志,一定要解決群眾被動脫貧的問題」。於是,我挑燈夜戰,初步形成「一戶一策」臺帳,經與村委一併討論,形成最終實施方案。

接著,我又帶著隊伍,有針對性地開展第二輪走訪,著重解決嗜酒成性、早婚早育、好吃懶做的問題。三個月的走訪,起到一定成效,他們也慢慢的願意和我擺談了。

企業搭臺,授產業扶貧之「漁」

自樂村的脫貧致富道路不能靠「零敲碎打」,要「靠山吃山」,授民以漁才是根本,我們必須因地制宜,調減大部分低效農業。

種植玉米已經是自樂村世世代代的習慣,他們對改變還是有些許的擔憂。於是,我通過鐘山區脫貧攻堅指揮部,協調了對口幫扶的農技專家到自樂村實地考察,測量土質、氣候、海拔等等,最終給村民們送上一顆「定心丸」。

2018年初,我從雲南引進三七種植項目,由雲南文山市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李總投資400萬元,建成185畝三七種植基地。

通過土地流轉,每年支付流轉土地農戶400元/畝,群眾可參與基地除草、施肥、採摘等務工,三七種植基地帶動了80戶209人就業,戶均增收6000-15000元,顯著提高了群眾收益。

受新冠疫情影響,許多百姓無法外出務工。於是,我積極動員群眾,大力發展烤菸種植業,有32戶「重操舊業」,撿起多年前的烤菸種植老本行。

「感謝王書記的建議,我覺得在家種植烤菸挺好的,收益好,還能照顧老人和孩子」。這是六組的村民朱德富對我的肯定。

自樂村種植了1200畝烤菸,烤菸種植覆蓋152戶617人,戶均增收4000餘元,帶動1800餘人就業。新建80棟烤菸房,新設1臺防冰雹設備,切實保障百姓辛勞成果安全。

誨人不倦,樹沂水春風之「智」

我始終堅信,知識絕對是可以改變命運的。工作至今,我一直致力於幫助貧困學生們從小樹立自信、開朗地學習,就像學生時代別人幫助他那樣,經努力協調和爭取,為倮梭小學的40名貧困學生,15名品學兼優學生爭取到17000元的資助和80套冬季衣物。

2019年一次走訪中,我發現自樂村二十一組張乾海身患嚴重肝病,張乾海父親早年去世,母親離家出走多年,與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家庭條件比較困難。我積極與紅十字會、愛心協會等單位團體對接,為其聯繫醫藥費4萬餘元。

我第一時間將治療費用交到醫院,同時積極辦理醫保報銷事宜,張乾海得到了及時救治,很快脫離危險,經過康復已返回學校讀書。

「要謝謝王書記,我們不識文化,找不到頭緒,是他救了我孫子。」

我每月都會抽空到倮梭小學,參加學生班會,與學生們分享他的求學經歷,講述那些自強自力的求學故事,激勵孩子們積極向上。

幫助學生是我最快樂的事,很有獲得感,特別希望多年以後,有我們自樂村的孩子與我成為同事。

幹群齊心,展脫貧致富之「樂」

2019年春節的一次體檢,打破我一家人的喜悅,嶽父檢查出肺癌,當時鐘山區正緊鑼密鼓地開展「春季脫貧大攻勢」行動,而自樂村作為「後進村」剛出列,三百多戶貧困戶等待脫貧,工作實屬壓頭。

作為群眾的第一書記,我在照顧嶽父與工作之間,作出了艱難的選擇;我耐心地向妻子解釋自樂村的脫貧形式,最終得到妻子和家人的支持,選擇與自樂村的百姓攜手並進,為2019年春耕春種開了好頭。

我的故事慢慢在村裡傳開,很多百姓為之動容,那些嗜酒成性的、不思進取的少部分村民,也慢慢被自樂村勤勞拼搏的氛圍感染。

自樂村百姓的面貌逐漸改善,村容村貌變化更是翻天覆地,從當初的不梳頭洗臉、滿路的泥濘和牛糞,到今日的房前屋後乾淨整潔,村民們鼓起錢袋子後的幸福笑容,自樂村也順利脫貧出列了,群眾們也「樂」了。

徐發萬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謝勇勇

編輯 屠琪

編審 馬剛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路上步履鏗鏘勇向前|鐘山區青林鄉二寨村黨...
    我叫吳興,2018年4月組織安排到鐘山區青林鄉二寨任支書以來,從陌生到熟悉,從摸不著頭緒到從容應對,我始終忠心事黨、公心為民、誠心待人、正心律己,帶領全村黨員幹部齊心協力幹事創業、共克時艱,為二寨村脫貧攻堅做出了應有貢獻。
  • 我的扶貧故事 | 劉守寬: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的職責
    我的扶貧故事 | 劉守寬: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的職責 2020-12-11 2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講講法院人的扶貧故事」扶貧必扶智 阻斷貧困代際——記洮南市...
    「太好了,我家孩子的假期作業我都並不知道怎麼輔導呢。」「要不然我正為孩子補課的事兒發愁呢。」「過幾天我妹妹家孩子也來新立村,能參加麼?」「給孩子補課是好事兒!」「謝謝他們,明天我就把孩子送去。」這個故事要從「精準扶貧」工作開始說起。洮南市那金鎮新立村坐落在洮南市的西北邊陲,距離洮南市內90餘公裡。這裡有昂岱山,這裡有那金河,這裡還有一支年輕的隊伍——洮南市人民法院派駐的駐村扶貧工作。賀群,新立村第一書記,29歲,洮南市人民法院審判員。張效遷,新立村駐村工作隊員,23歲,洮南市人民法院法官助理。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過得好,我才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和職責丨遵義市...
    我叫賈波,2018年秋,在全國脫貧攻堅工作開展得如火如荼之際,我正式任職綏陽縣梘壩鎮黨委書記。作為鄉鎮工作的一把手,要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我深知「領頭羊」的重要性。 對照產業發展「八要素」圍繞「一鎮一特,一村一品」,梘壩鎮採取「黨建+專業合作社+N」的組織方式,健全產業扶貧利益聯結機制,明確企業、合作社等帶貧主體責任,明確農民群眾在產業鏈、利益鏈中的環節和份額;做好產銷對接,積極對接農產品銷售市場、推廣平臺,確保群眾能通過產業結構調整增加收入實現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懷揣真心 帶來鄉村新變化|鐘山區南開鄉犀牛村第...
    2017年7月,受組織的選派,我這個人才引進到鐘山區都市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的河南濮陽人,來到了南開鄉犀牛村擔任第一書記。三年來,我都在犀牛村度過,這裡有團結的隊伍、淳樸的村民、美麗的風景。在這裡,嗅過菜花的芳香,嘗過蚊蟲的瘋狂,品讀生活的艱辛,一覽工作的偉岸。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知心人」丨荔波縣力書村第一書記韋紅姬
    2018年3月,我很榮幸到黔南州荔波縣瑤山瑤族鄉力書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奔赴村寨開展群眾工作。自己能夠成為全縣下派脫貧攻堅隊眾多隊員中的其中一員,深感榮幸與驕傲。從此,我踏上扶貧之路,承擔更多的責任與擔當。
  • 「我的扶貧故事」踏平坎坷成大道,振興鄉村又出發丨岑鞏縣客樓鎮...
    作為鄉鎮黨委一把手,我深感不僅僅是解決農民貧困問題,更多的是積極發展帶富產業,帶領廣大人民群眾致富。  為此,我認真分析了客樓鎮的實際鎮情,結合遍訪的全鎮1000餘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根據相關扶貧政策,結合農業產業壩區結構調整,因戶施策,穩定支柱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特色產業,打造「一村一品」,在扶「志」和扶「智」上下功夫,積極發動群眾主動參與、實幹脫貧。
  • 「我的扶貧故事」披星戴月,扶貧路上的那些事|長順縣四寨村脫貧...
    我叫陳昌榮,是四寨村會副主任,也是一名四寨村攻堅隊隊員。幾年過去了,現在作為一名攻堅隊隊員,沉澱下來回憶自己的脫貧攻堅路程,內心很充實,也很自豪,在這個過程中,我了解了農村工作,更與村民們結下了濃厚的情誼,今天我把我在脫貧工作中的一些親身經歷的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播州區茅慄鎮金山...
    還記得初到金山村時的場景,內心忐忑不安,腦海中盤旋過無數念頭,我將如何開展駐村工作,我要如何帶領這一方百姓脫貧致富奔小康……   困難在所難免,但工作還是要全力去做。到村裡後,我第一件事就是走訪入戶,採集基礎數據、收集信息資料,找準「窮根」。與村幹部、村民拉家常、謀發展。
  • 【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石昌力:群眾笑在臉上,我樂在心頭
    石昌力(左二)入戶向群眾宣傳扶貧政策、辦理養老金電子審核 經過三年的時間,他從一個稚嫩的第一書記變成了一個成熟的小夥,他所駐的村也從一個深度貧困的村變成了一個美麗新農村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滿意度是我奮鬥的目標丨岑鞏縣馬坡村黨支部...
    我叫胡國祥,是黔東南州岑鞏縣舞水街道馬坡村村黨支部書記。   自2014年脫貧攻堅以來,我始終按照上級黨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拓寬扶貧思路,落實幫扶項目,解決貧困群眾實際困難,贏得群眾真情,成了群眾的主心骨。
  • 「脫貧感黨恩 奮進新起點」志智雙扶 弄福「弄」富
    自廣西交通投資集團定點幫扶下甲鎮弄福村以來,集團公司認真貫徹落實「四個切實」、「四個一批」、「六個精準」的具體要求,因地制宜探索脫貧道路,從智力幫扶、就業幫扶和產業幫扶入手,志智雙扶,三管齊下,使昔日貧窮落後的弄福村面貌煥然一新,2020年一舉甩掉深度貧困村帽子。
  • 「我的扶貧故事」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的使命丨赤水市寶源鄉聯奉...
    如今的寶源鄉,鮮切花和生態魚成了群眾脫貧致富的「寶貝」。 我叫王陳,是寶源鄉聯奉村黨支部書記,一心想為村裡做點事兒。2016年12月,我當選為聯奉村村委會主任,扛起村裡的工作重擔。2019年8月,聯奉村實施黨支部書記和村委會主任一肩挑工作,受村民厚愛,我擔任聯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肩上的擔子更重了,我幹得更起勁了。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小事情都是我們幹部的大事情!|仁懷市茅壩...
    通過一個周日日夜夜的詳細摸排,我用拉家常的方式,讓群眾看到了我幫助大家解決問題的決心和誠意,群眾開始信任我了。他們都說:「謝主任到我家,一談就是半個小時以上,而不是『打一趟』就走了。」通過走訪,我總結出了走訪要「坐得下來、聊得下去、記得下來」的經驗,還被支書拿來要求全村推廣,同時對中心的矛盾有了徹底的了解。
  • 「我的扶貧故事」基層是最好的學校,群眾是最好的老師丨劍河縣久仰...
    我叫王金澤,是劍河縣久仰鎮巫溜村的網格員。我是2019年7月到巫溜村做網格員的,一年過去,一路的扶貧歷程,充滿著極大的挑戰和無數艱辛。幫助貧困家庭脫貧,考驗的是扶貧幹部的智慧和功夫,不下大力氣和沒有一番「繡花功夫」,是難以成功的。
  • 【我的扶貧故事】李玉香:一句話拉近了我與群眾的距離
    【我的扶貧故事】李玉香:一句話拉近了我與群眾的距離 2020-12-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做群眾的貼心人——岑鞏縣龍田鎮紀委副書記黃秀菊
    我叫黃秀菊,岑鞏縣龍田鎮紀委副書記,興龍村網格員。2019年4月,作為一名基層幹部,我懷著「懂農村、愛農村、愛農民」的理想信念主動申請到村級一線作戰隊鍛鍊自己,從此,便與扶貧工作結下了深緣。「你就負責路溪村背後坡和廖家坡兩個組的網格,還有就是由於劉主席已調離我單位,所以他剩下的幫扶『長跑』路程還得由你繼續了,一共有5戶結對幫扶對象,他們是蘇介世、孫榮昌......」聽著該聯繫村領導的安排,我逐漸了解到自己的工作內容。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更要引導群眾自力更生丨安龍縣招堤街道郎...
    記得剛到安龍縣招堤街道郎元村的時候,我充滿了新鮮感,慢慢的,隨著對農村、對精準扶貧的理解,當我逐漸融入到裡面的時候,才覺得不過是滄海一粟,再平凡不過了。駐村前女兒3個月,兒子上高一,家裡的事無法顧及。妻子是一名教師,同時也參加了脫貧攻堅工作,孩子沒有歸落處,實在沒有辦法,「勒著」父母親把耕牛、母豬、生蛋雞等賣了,進城幫忙帶娃。
  • 「扶貧故事」紅棗的故事
    中國科協信息中心策劃推出「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系列廣播,講述科技扶貧路上的動人故事,傳遞科技工作者全力拼搏、接續奮鬥的堅定信心,匯聚薪火傳、展未來,砥礪前行、乘風破浪的磅礴力量!科協改革進行時陸續為您刊發相關內容,敬請關注。
  • 「我的扶貧故事」金延森:真心「扶」了 村民的事就是我的事
    在扶貧道路上,貴州監獄湧現出一批立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扶貧一線先進典型,他們紮根脫貧攻堅主戰場,以飽滿的精神、昂揚的鬥志、拼搏的精神全力投身脫貧攻堅工作,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新時代的脫貧攻堅精神。為了深入展示貴州監獄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艱苦奮鬥歷程,大力宣傳監獄系統幹部職工在脫貧攻堅戰中的精彩故事,激勵廣大幹部職工進一步堅定脫貧攻堅的信心,為堅決奪取脫貧攻堅戰最後勝利營造輿論之聲,貴州監獄在「兩微一網」同步推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我的扶貧故事】【我的脫貧故事】系列報導,講述扶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