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貧故事】李玉香:一句話拉近了我與群眾的距離

2020-12-23 澎湃新聞

【我的扶貧故事】李玉香:一句話拉近了我與群眾的距離

2020-12-21 17: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我叫李玉香,是麼站鎮文化服務中心負責人。雖然我的力量有限,也沒有轟轟烈烈的幫扶經歷,可還是想把我和結對幫扶對象的故事分享給大家,這是我在脫貧攻堅過程中最難忘的回憶。

李玉香(右)正在走訪貧困戶

張得群是我結對幫扶的貧困戶,她家所在的大樹村屬於深度貧困村。剛拿到貧困戶資料那會,我就迫不及待拉上同事去認門戶。可是到了她家才知道,張得群是個盲人,她的兒子朱彥德靠在沙發上玩手機,冷冰冰地說了一句:「幫扶幹部,拿什麼來幫扶我?」

回去的路上,我心想:無論如何要把他的「志」扶起來,並且做好了打持久戰、啃「硬骨頭」的準備。

李玉香帶結對幫扶對象到威寧辦證

第二次去,我主動和朱彥德打掃屋內屋外的衛生,我們開始拉起家常,他們開始接受我。從那以後,我隔三差五去他家走訪,就如「走親戚」似的給他們帶點大米、油、棉被、鞋子、衣服、帽子等物品。

不到兩個月,我和這一家子的關係越來越近。發展思路理清後,一家7口人都得到妥善安排。朱彥德當上了護林員,半年增加5000元收入,養了2頭能繁母牛和1隻羊,同時照顧母親及有智力障礙的妻子;兄弟朱彥朝一家4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搬進了縣城,他在蔬菜基地務工年收入1萬餘元,加上土地流轉費,生活也越來越好了。

李玉香帶結對幫扶對象到威寧辦證

收入增加了,因為張德群的住房距離主路很遠,拖拉機都無法運材料到家門口,院壩及串戶路硬化是個難題。我主動幫忙對接村兩委,協調到5360元,請施工方實施了「兩化」工程。

家裡的條件雖然大為改變,但是看著朱彥德一個人照顧眼盲的母親和有智力障礙的妻子,我想再為他們一家人做點什麼。於是,我主動聯繫麼站鎮殘聯負責人,幫助朱彥德的妻子陶雙巧辦理了殘疾證,申請到了護理補貼、低保金等政策。同時,我還到縣醫院諮詢張得群老人眼盲治癒的可能,結果無法治療,我心裏面一直很內疚。

李玉香為結對幫扶對象送床

經過幾個月的相處,我和張德群一家人成為了「親戚」。曾經對我冷語相對的朱彥德,也改口說:「么妹,這麼久讓你操心了。脫貧攻堅結束後,你還是要繼續來我家坐坐。今後你家裡面有什麼事,也一定要記得告訴我們。」聽完後,一股暖流湧進心頭。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陽 劉藍嬰 整理

來源:天眼新聞客戶端

1.

一座城「兩個天」!威寧這場雪喜「新」厭「舊」……

2.

用生命照亮山村——追記南方電網畢節威寧供電局因公殉職員工肖正平、鄒明剛

原標題:《【我的扶貧故事】李玉香:一句話拉近了我與群眾的距離》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楊禹:與聯心村的連心之路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楊禹:與聯心村的連心之路 2020-11-06 11: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脫貧致富 我比什麼都高興|播州區茅慄鎮金山...
    走了一圈下來,我密密麻麻地記了一本筆記本,摸清每一家的致貧原因、家庭結構、主要收入來源等,再開展走訪的同時也充分徵求群眾的意見,按緩急情況,全面梳理分析問題和解決辦法。   作為第一書記,我必須要吃透各項政策、熟悉業務。為了更好掌握各組各戶的基本情況,在包組幹部的帶領下我便開始深入群眾家中做好扶貧政策宣傳工作。
  • 我的扶貧故事 | 劉守寬: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的職責
    我的扶貧故事 | 劉守寬: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是我的職責 2020-12-11 21:2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我的扶貧故事」真心付出,才能換來群眾信任丨天柱縣白市鎮白市村...
    我叫姚敦智,是天柱縣白市鎮白市村同步小康駐村第一書記。我駐村已近四年,現擷取真情幫扶二三事與大家分享。2017年3月,剛從在職崗位退下來,新領導找我談話後,我就立馬到天柱縣遠口鎮潘磨村同步小康駐村工作一年,後又到白市鎮白市村駐村二年多至今,駐村幫扶一幹就是近四年,我堅持吃住在村,走訪在路上,走遍了村村寨寨、家家戶戶。脫貧攻堅工作的著力點就在於抓好落實。抓好落實,重在團隊齊心協力,重在堅定的執行力,重在思想認識、工作態度、工作質量和工作成效。
  • 「我的扶貧故事」黃鵾鵬:扶貧,累並快樂著
    「累並快樂著」,我經常這樣描述扶貧工作。我叫黃鵾鵬,是縣體育發展中心主任,2019年6月,我掛任龍街鎮黨委委員、副書記,下沉到村,開展扶貧工作。初到龍街鎮奢基姑村,我發現該村大部分土地屬於高海拔山區,自然條件惡劣,農產品生產效益低,群眾發展種植積極性不高,加之當地村民發展觀念較為落後,長期以傳統種植方式為主,發展內生動力不強,扶貧之路困難重重。
  • 「我的扶貧故事」他鄉變故鄉,群眾是親人丨獨山縣基長鎮董秧村駐村...
    2017年12月,因組織信任,我來到董秧村即心愛之人從小生活的地方,從此開啟扶貧之路。自駐村以來,我深知群眾事無小事,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賽道上,我跟所有一線扶貧幹部一樣,都奔跑著、衝刺著、收穫著,用自己的汗水澆灌群眾對美好生活嚮往的希望之花。
  • 「我的扶貧故事」盡最大努力讓貧困群眾過上好日子|興仁市波陽鎮...
    只要用心對待群眾,耐心同群眾溝通,我們的工作一定能得到群眾的支持和配合。我叫沈光燦,目前就職於興仁市波陽鎮人民政府。也是從這個時候起,我便與我包保的貧困戶結下了不解之緣。在我的脫貧攻堅記憶中,為查明「一達標」「兩不愁」「三保障」的準確情況,無數包保幹部起早貪黑,不管風雨,走村入戶對農村群眾進行了走訪。一次次群眾會議,一次次對「水、電、路、信、房」等脫貧攻堅政策進行宣傳……慢慢地,很多幹部與貧困群眾之間的關係拉近了,大家成了朋友,成了親人。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帶給我光榮和欣慰丨鎮遠縣都坪鎮坳背村駐村...
    我叫楊建,是黔東南自治州鎮遠縣衛生健康局的一名工作人員。2017年8月,我被派駐到鎮遠縣都坪鎮坳背村參加扶貧工作,2019年10月成為駐村工作隊隊員,有幸投入到一線脫貧攻堅戰鬥中,我感到無比的驕傲和自豪。
  • 「我的扶貧故事」一步一個腳印 真心為群眾做事丨桐梓縣大河鎮羅溪...
    我叫蘭洋,2019年12月來到桐梓縣大河鎮羅溪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羅溪村全村轄4個村民組300戶1140人,村民靠山吃山,以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為主,群眾收入不穩定,生活較為艱苦。還記得剛到村裡的時候,我通過翻閱資料、與村幹部溝通交流,進一步了解羅溪村,並挨家挨戶走訪掌握大家的真實情況。我經過反覆走訪詢問、與村民話家常、幫助村民解決問題,久而久之,拉近了與大家的距離。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的生命健康保駕護航丨普定縣雞場坡鎮新寨...
    我叫黃麗,現任普定縣人民醫院總務科科長,2017年10月30日,經醫院推薦和縣委組織部安排,我離開從事20餘年的護理工作崗位,被組織派駐到雞場坡鎮新寨村開展扶貧工作。在3年多的駐村工作中,我為變成村民們貼心的「駐村幹部」而感到驕傲。黃麗(左三)走村入戶了解村民情況新寨村全村總戶數962戶,共4089人,其中貧困戶479戶2152人,人口基數大,貧困面廣。
  • 「我的扶貧故事」滴水穿石:扶貧路上永不言棄|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
    我叫黃呈江,是羅甸縣龍坪鎮下儒村駐村第一書記。   路漫漫,漫道雄關再回首;風蕭蕭,鉤沉歲月湧向前。我的脫貧攻堅故事裡,沒有波瀾壯闊的場景,只有平凡的點點滴滴。  入駐下儒村的第一個月,為了能儘快摸清貧困底數,開展了大走訪活動,我與同事們走遍了11個村民小組400多戶人家,摸清底數,對症下藥,精準施策,了解貧困發生率和貧困各項指標,沉下身子與群眾談心交心,希望讓他們更好地知曉扶貧政策,了解發展項目的意願,獲得大家的認可,為脫貧攻堅作好鋪墊。
  • 我無法拉近你我的距離,這距離就像飛鳥和魚
    朋友圈裡的你發了一段文字:我無法拉近你我的距離,這距離就像飛鳥和魚,時間請你快一點的過,別讓我一個人守日落……我的心如墜入深潭裡,說不上為什麼會有種揪心的痛!曾經相愛的我們都沒能堅守當初的約定,好好愛一生,不離不棄!
  • 「我的扶貧故事」以真心換真情 做群眾心裡的「便民聯繫人」丨威寧...
    300多個日日夜夜,駐紮在村裡,走過彎彎曲曲的鄉間小道,攀爬過一座座連綿起伏的大山,看過農戶窗裡的閃閃燈光,聽過「汪汪汪」的犬吠聲,深入走訪過一個個村民之家,聆聽過每一個貧困戶的故事,我深切地感到,扶貧工作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做精做細是關鍵,解決這些問題,並非一蹴而就。
  • 「我的扶貧故事」扶貧幹部的「三重身份」丨關嶺自治縣沙營鎮小寨...
    一把雨傘、一個手提包、一隻手電筒,就是我走村串戶的必備行裝。我叫盧文富,是關嶺自治縣沙營鎮小寨村的網格員。自2018年10月,我從關嶺自治縣民政局下派到沙營鎮小寨村任網格員以來,幫群眾做了很多實事。我用心用情幫扶,以實際行動溫暖著整個村莊的人。潘忠信是小寨村雞窩田組的貧困戶,兩個兒子服刑,兩個兒媳不堪忍受貧苦的家庭環境,出走多年,杳無音訊,丟下5個年紀尚幼的孫子跟年過花甲的潘忠信一起生活,家徒四壁,常常是吃不飽,穿不暖,生活十分窘困。我在走訪中了解到潘忠信生活現狀後,主動申請當他家的幫扶人,從此我成了潘忠信家的「貼心管家」。
  • 徵文範文:我的扶貧故事和感悟5篇
    通過扶貧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合力抗疫,該村至今沒有出現新冠肺炎病例。【篇二】作為xx鎮xx村的扶貧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我把「守好自己的門,看好自己的人,確保村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作為首要任務,在新冠肺炎的防控中,始終堅守初心和使命,扛起責任與擔當,做群防群治的守護者,做人民群眾的勤務員。
  • 「我的扶貧故事」任職期滿,我主動申請繼續駐村丨桐梓縣新站鎮捷陣...
    我叫宋傑,今年45歲,多彩貴州網行政中心綜合行政科科長。2017年10月,我到桐梓縣新站鎮捷陣村任駐村第一書記。三年多的駐村工作,我早已把這裡當成我的家,把村民當成我的家人,用心、用情去幫助群眾辦好每一件事情。
  • 【我的扶貧故事 我的脫貧故事】傳好駐村「接力棒」,盡銳出戰「拔...
    在這支教師扶貧工作隊的帶領下,曾經以貧窮落後為「代名詞」的關嶺縣紙廠村、大田村一躍成為全縣產業示範村。跑好群眾信任「第一棒」,配強隊伍聚合力幾年前的沙營鎮紙廠村和大田村,村幹部工作思路不清,政策宣傳不到位,因「爭當貧困戶」造成幹群矛盾日益突出,脫貧攻堅止步不前,無獨有偶,兩村先後被納入全縣軟弱渙散黨組織整頓之列。
  • 「我的扶貧故事」為群眾拓寬增收渠道︱長順縣桐筍村脫貧攻堅隊...
    我叫班國豔是一名脫貧攻堅駐村幹部。2019年3月18日,我跟著脫貧攻堅大部隊的步伐來到黔南州長順縣桐筍村,負責該村墳山、花魚井、以頭衝三個組的網格工作。脫貧攻堅不漏一戶不落一人。駐村工作開展以來,我通過逐戶走訪,摸清網格三個組50戶175人的基本信息情況。
  • 「我的扶貧故事」用行動告訴群眾我的初心和使命丨興義市倉更鎮...
    2019年,在組織的安排和家人的支持下,我離開了熟悉的講臺,將正在上五年級的孩子轉到縣城上學後,便踏上了我的扶貧之路——到距離興義市區62公裡的倉更鎮老王坡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   初來乍到,在走村入戶工作中,我遇到了很多問題和困難。由於基層工作經驗不足、對貧困戶情況不了解,加上群眾的不理解、不信任等等,導致工作開展得並不那麼順利。但是,從小就不服輸的我,並沒有因此而沮喪。我暗下決心,將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告訴大家,我扶貧的初心和使命。
  • 「我的扶貧故事」群眾的讚揚,是對我扶貧工作的認可丨劍河縣久仰鎮...
    當聽到這些讚揚時,我心裡感到無比欣慰。我叫楊通躍,是劍河縣久仰鎮久仰社區脫貧攻堅隊隊長。久仰社區轄3個村,14個村民組共461戶197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7戶524人。為詳細了解村裡產業發展狀況和貧困戶生產生活情況,我走訪村裡各小組,進入每一家實地調查,與貧困戶交流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