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中國與各國在各領域的交往不斷深化,複合型專業技術人才,特別是懂中文的專業技術人才需求大幅增長。因此,「中文+職業教育」應運而生。這一項目的開展不僅滿足了各國學員多樣化的學習需求,為各國培養了既懂語言又懂技術的專業人才,同時也推動國際中文教育發展步入快車道。
推動「中文+職業教育」
向專業化、規範化、標準化發展
2019年國際中文教育大會首設「中文+職業技能」論壇,邀請中外企業與教育專家共同討論如何開展就業創業對接,此舉引發不少業內專家關注,也讓更多的目光投向國際中文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
推進職業教育與國際中文教育融合發展,整合優勢資源,拓展「中文+」項目內涵及承載力,賦能國際中文教育轉型升級發展,既是國際中文教育轉型升級發展的著力點,也是提升中國語言文化傳播能力的突破口。
那麼,如何推進「中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有專家表示:首先要以學習需求為導向,推動「中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
《「一帶一路」沿線中國民營企業現狀調查研究報告》調研結果顯示,人才瓶頸已成為制約「一帶一路」沿線中資企業發展不可忽視的短板,造成該短板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當地員工中文水平和溝通能力不過關,這就為「中文+職業教育」培訓創造了需求。
在此背景下,推動「中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應著力整合國際中文教育與職業教育兩個領域的發展優勢,在教學內容和方法等方面,既要注重語言教育中的交際性與實用性,還要注重職業教育中的專業性和實操性。
另外,還需發揮各國際中文教學項目及機構綜合性平臺功能,推進「中文+職業教育」本土化發展。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中文學校及國際中文教學項目不斷強化其綜合平臺的功能,與當地政府、企業等開展合作,開啟「訂單式」人才培養培訓模式,實現人才培養與人才需求精準對接,效果顯著。
此外,要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實現「中文+職業教育」長效發展。
所謂「雙師型」教師,指的是既能勝任中文教學又能進行實操培訓的教師。打造一支由單一中文語言教學轉向「中文+職業教育」的教師隊伍,既是推進中文教學多元化的積極嘗試,也是中文教學更好地服務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
由此,可以推動「中文+職業教育」專業化、規範化、標準化發展,實現「中文+職業教育」的長效發展。
「中文+職業培訓」開創線上教學新模式
在推動國際中文教育與職業教育融合發展的道路上,各國都在進行著大膽的創新和嘗試。在斯裡蘭卡,隨著中斯交流程度的加深,越來越多的斯裡蘭卡人認識到學習中文的重要性。
自2019年以來,在這裡的國際中文教師們陸續為斯裡蘭卡海關、移民局、旅遊警察、酒店服務業等,量身打造各類「中文+職業培訓」課程,受到廣大學員們的喜愛。今年,「中文+」更是開創線上授課新模式,最大限度滿足學員需求。
7月23日,海關中文第二期開班儀式通過ZOOM平臺在線上舉行。斯裡蘭卡海關人力資源部主任艾·摩·娜麗卡·艾蒂瑞辛赫(E. M. NalikaEdirisinghe)表示,學習中文能為海關官員們,尤其是在機場工作的官員們帶來便利。她希望能一如既往地保持其同中國海關的合作關係,為海關官員們提供更多類別的課程。
24日,為中資企業當地員工開設的中國文化知識培訓班也如期開班。學員們分別來自中國港灣斯裡蘭卡區域公司、中國機械設備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中設蘭卡子公司。
在設計海關中文和中國文化知識課程時,國際中文教師費燕洪特意考慮到兩門課程的特殊性和斯裡蘭卡的國別化特徵。
海關中文針對的是斯裡蘭卡海關官員,由於在實際工作中需要直接接觸中國人,簡單的日常交際用語及與海關工作相關的中文是他們學習的重點。在實際教學中,費燕洪從這兩方面入手,突出聽說,強調活動和操練,並藉助學員們的母語僧伽羅語,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中國文化知識課程針對的是中資企業的斯裡蘭卡員工,他們在工作中常常遇到跨文化交際方面的困惑,因此該課程以介紹中國文化為主,並輔以相關的詞語、句子。除常規的中文問候、中國飲食文化、家庭觀念外,課程還囊括了餐桌禮儀、接待來訪等商務禮儀,以及斯裡蘭卡員工尤為感興趣的中國電商、電子支付、中國服飾文化、中醫等話題。
正是這樣因地制宜、因人而異的課程設計,令參與培訓的學員們覺得實用而有趣。「這是我第一次在網絡上學習中文課程。老師的教學能力特別出色,中文課程水準很高。」海關中文班學員哈莎·阿貝瓦達娜(HarshaAbeywardana)說道。「我很喜歡這門課的呈現方式,有很好的課程規劃,很容易跟進。我希望能通過學習拓寬我的文化視野,提升中文口語能力。」
此前在寮國,首期中老鐵路運營期專業崗寮國籍學員中文強化培訓開班儀式也在線上舉行,233名第一期培訓班學員參加了開班儀式。
寮國教育與體育部職業技術教育司副司長賽康表示,經過嚴格的考核和選拔,首批老中鐵路有限公司寮國籍學員招聘工作已經圓滿完成並進入培訓階段,希望這批有知識、有能力的學生通過培訓能成為當地的技術骨幹。他說,老中鐵路是寮國第一條鐵路,鐵路相關職業及培訓在寮國歷史上尚屬首次。他希望學員們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努力掌握好中文和專業技術。
中老鐵路運營期首期學員培訓包括中文強化、專業理論以及崗位技術實操培訓。國際中文教師們負責承擔中文強化培訓任務,第一期培訓時間10周,開設了基礎中文、聽力、口語、閱讀以及鐵路基礎知識等課程,為後面階段的專業理論和技術實操培訓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文+職業培訓」助力學員實現人生夢想
對於參加過「中文+職業培訓」課程的學員們來說,通過培訓不僅收穫了中文知識,還學到了專業技術,開闊了視野和思維,提供了實實在在的就業機會。
7月1日,天津與泰國職業教育專項獎學金生線上中文及「中文+」培訓結業,35位獎學金獲得者參加了結業儀式。此次線上「中文+」培訓課程打破傳統教學模式,通過微信群及ZOOM平臺展開。老師們除了在課上為學生們講授專業詞彙,還帶領學生進行實踐。
學生李飛雲說,希望以後還能跟老師學習更多知識,邊學習邊實踐,更好地服務社會。在不久的將來,35名獎學金生即將前往中國天津師範大學以及天津各職業院校學習。
在加納,深能安所固電力(加納)有限公司的40餘名本土員工通過第一期中文培訓順利結業。基於學員大多為初級水平,結合當地的文化與企業需求,課程設計主要為HSK1級內容,並適當拓展,探討了人際關係、中加飲食、購物通話等生活類話題。
課程進行到一半時,受疫情影響延伸到線上繼續進行。有學員表示,「不受時空限制的線上教學彌補了線下課時的局限,很方便。感謝中文教師們為我們開設的精彩課程,讓我們學到很多,對未來的職業規劃也更清楚了。」
還有學員說,「此次的『中文+』培訓課程內容精、效率高,不僅大大節省了學習時間,還提高了我們的技能和語言優勢,為未來的晉升增加了籌碼,讓我們離夢想更近了一步。」
近年來,隨著各國不同行業對中文人才的需求大幅增長,「中文+」課程已逐漸涉及高鐵、經貿、旅遊、法律、海關、航空等數十個領域。未來,各種形式的「中文+」課程將通過不斷創新與發展,為各國學員提供更多中文職業教育機會,為中國與世界各國的人文交流與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來源:部分內容來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