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期刊平臺:助力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守正出新

2021-01-07 中國日報網

語言是人類表達心靈情感的交流方式,是促進各國民眾相知相通、交流互鑑的重要媒介。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的蓬勃發展,不僅有助於滿足各國民眾對漢語學習的需求,也有助於他們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歷史和現狀,從而更好地促進中國和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相互了解與理解,加快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歷經70年篳路藍縷,國際中文教育事業與學科發展取得了巨大成績:從小規模「請進來「來華留學,到中外合作「走出去」「留下來」的「漢語熱」,國際中文師資隊伍建設不斷加強,教材編寫與研究初見成效,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方法的探索更加深入,專門機構設置日益完善……當下,正處於一個新的時代,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國際中文教育面臨更多新的機遇和挑戰,需要社會各界群策群力,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探索新的發展對策,這其中國際中文教育學術界理應走在前面,而學術界的相關研究成果需要藉助學術期刊來呈現。因此,學術平臺建設便成為我們當下應該思考的問題。

建設學術期刊平臺,即包括支持本專業期刊提質增效、與國內外高水平學報合作設置「國際中文教育專欄」、鼓勵有條件的社會機構創辦「學術文摘」「學術通訊」等具有「集萃」「廣播」功能的新刊,為優秀的國際中文教育研究成果提供更多發表、交流和推廣的機會。我們建議,不妨先從學術期刊平臺建設有哪些益處和是否可行兩個方面展開討論,有助於理解為國際中文教育提供助力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性。

學術期刊平臺建設有助於解決國際中文教育專業期刊數量不足的問題

總體而言,目前的國際中文教育期刊數量較少,有一定影響力的僅有中國大陸的《世界漢語教學》、《語言教學與研究》、《漢語學習》、歐洲《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研究》(中英文)、《全球華語》(Global Chinese)和北美《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中英文)等幾家,偏重於語言學領域;另一方面,國內外專兼職從事國際中文教學的教師、跨學科研究國際中文教育和中文研究的國際學者不計其數,每年研究成果的發表需求非常大,但現有幾家期刊的版面非常有限,,且所能刊載的中文教育和教學研究論文屈指可數。

相比其他學科專業,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期刊服務與論文發表需求嚴重失衡,不能真正體現中文教學的「國際性」「專業化」「多學科交叉」的學術特點,不能真正展示國際中文教育由校園專業到職場發展的創業實踐,從學術研究到業務需求的二語教學先進技術、理論方法、政策舉措的創新實踐……很顯然,這些已經嚴重影響了優秀成果的培育、交流與傳播,進而影響了優秀人才的培養以及優秀成果轉化、推廣和示範等典型指導作用的發揮。

學術期刊平臺建設有助於為國際中文教育研究提供「風向標」。

我們認為,從定性的角度看,任何學術研究內容都是有價值的,但從定量的角度看,研究成果的價值大小是有區別的,學術研究成果只有為學科建設和事業發展提供助力,才能實現價值最大化。對於國際中文教育研究而言,研究內容可以千姿百態,但這些研究內容的價值大小是不一樣的,一般而言,解決迫切問題的研究比解決一般性問題的研究更有價值,體現了新時代新發展趨勢的研究比不能與時俱進的研究更有價值。限於作者的時間、精力和視野等一系列因素,有些學者並不是非常清楚國際中文教育的新發展動向,又苦於無處得知,例如,學術期刊平臺可以通過「國際中文教育專欄」「學術文摘」「學術通訊」的設置,提供新研究趨勢的參考,解決部分學者在研究方向上的困惑。

學術期刊平臺建設有助於壯大培養研究隊伍

優秀的科研隊伍是國際中文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如何用好國內外人才資源,壯大科研隊伍?我們認為,這是學術界自我完善、發展學術生態的社會責任命題,是業界優化科研環境、匹配支撐資源的重要調研方向。學術期刊平臺建設,有助於更多年輕學者特別是海外漢語研究者更快地成長起來,老一輩學者有義務發揮「傳幫帶」的作用,政府相關部門有義務提供政策支持,在此過程中,學術期刊顯然需要擔當,有義務提供與研究人員數量基本平衡的學術平臺。在此過程中,學術期刊顯然需要擔當,有義務團結起來、集思廣益,提供與研究人員數量基本平衡的學術平臺。按照國際慣例,學術論文是評價一個學者科研能力及成果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學術期刊平臺擴大了、研究方向增多了,學者們展示優秀研究成果的機會就增多了,好苗子就慢慢浮現出來了,從普通的學者慢慢地就為學術界所了解、所認可,逐漸成長為國際中文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中堅力量。一個接一個的學者通過學術期刊陣地成長起來,還會激勵更多學者成為追隨者,在你追我趕中,國際中文教育的研究隊伍就逐漸壯大起來了。

學術期刊平臺建設的可行性如何?

一是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具有負責牽頭和協調的社團職能。這是學術期刊陣地能建設成功的重要保障,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成立於1987年,是根植漢語母語國連接全世界的最具權威、最具規模的全球性中文教育學術組織,擁有世界81個國家地區的會員或團體會員5108個。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在智庫建設、組織學術交流活動等方面有豐富的成功經驗,僅2020年的相關工作就有: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第11屆常務理事會第二次會議討論通過了《關於在部分學術刊物開設世漢學會「國際中文教育專欄」的意見》;成立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教師發展專業委員會、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標準與認證工作委員會、世界漢語教學學會語言理論與語言教育研究分會,推出「全球中文教育主題學術活動資助計劃」,組建「國際中文教育組織負責人聯席會」機制,此外還舉辦了跨學科視域下國際中文教育創新發展高級講習班、「我和國際中文教育」徵文等一系列活動。

二是國內部分高校願意提供支持。目前,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推動「國際中文教育專欄」計劃還處於調研和醞釀之中。2020年12月14日,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鍾英華教授在「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上指出,我們搭建高水平學術交流平臺,著手在10家高水平綜合性學報期刊中開設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國際中文教育專欄」,從資助設立專欄做起,搭建服務學者的學術交流陣地,促進優秀學術成果的發表與轉化,體現社團工作的學術性、實踐性、前沿性,助力國際中文教學理論研究實踐研究、教學資源開發和師資隊伍的成長。一些高校已經拋出合作的橄欖枝,其中,《天津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將於2021年新刊正式發布國內首個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國際中文教育專欄」,北京師範大學、南京師範大學、四川師範大學、上海師範大學、河南大學等學校也已達成初步合作意向。

三是以國際中文教育為特色的中外人文社會科學交流為學術期刊平臺建設提供動力和智力支撐。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雖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但世界漢語教學學會作為國際性社會組織願意擔當責任、直面挑戰,進行各種學術創新工作的嘗試,為推動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高質量發展凝聚中外學術資源、貢獻學術力量,相輔相成培育研究新成果!我們堅信,在和平、創新和發展的旗幟下,世界漢語教學學會必將吸引更多中外有識之士投身到國際中文教育的宏偉事業中來!

(作者:袁禮,世界漢語教學學會秘書處負責人、研究員)

來源:中國日報網

相關焦點

  • 共擔時代責任,全國學術期刊共促高質量發展——2020中國學術期刊...
    論壇以「共擔歷史使命,共建創新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共創期刊未來」為主題,是全國學術期刊界貫徹落實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共擔時代責任、共謀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一次盛會。中國期刊協會吳尚之會長在開幕詞中強調,學術期刊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提升服務國家創新發展、服務全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要不斷推出學術創新成果,著力抓好學術期刊高質量發展的重點。
  • 書記講堂:崇德尚技守正出新 做新時代能工巧匠
    中國江蘇網訊 在2020級新生開學典禮上,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祝木偉為學生們帶來「開學第一課」,鼓勵學生崇德尚技守正出新,做新時代的能工巧匠。以下為文字實錄:同學們,今天我們在這裡舉行開學典禮,共同見證4612名同學,成為我們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的新主人。在這裡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真誠熱烈地歡迎大家。
  • 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啟動
    北京時間12月14日下午,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期刊和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聯合舉辦的「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文聯盟直播平臺啟動。
  • 「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正式啟動
    中國日報網12月16日電 (記者 王旭泉)14日下午,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期刊和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聯合舉辦的「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文聯盟直播平臺正式開啟。
  • 《時代教育》省級教育期刊
    《時代教育》是由成都日報報業集團主管主辦,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批准國內公開出版發行的專業教育類期刊
  • 學術期刊發展與學術話語建構的時代理據
    原標題:李放:學術期刊發展與學術話語建構的時代理據 面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創新實踐迫切需要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提供智力支持的時代背景下,我們正處於時代創新思想與思想建構時代緊密結合的關鍵時期,以服務於思想中的時代與時代中的思想雙重發展為指向,學術話語研究與學術媒體的知識生產全過程,共同承載著「思想傳播」與「智力供給」的雙重責任。
  • 中文學術期刊還有用嗎?
    ,但很多中文期刊評價不高;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對比國際期刊全文刊載,不少中文期刊吝嗇地將篇幅限制在8頁;對比國際期刊的專家審稿,很多中文期刊審稿人將審稿權給了在校生。」
  • 中文學術期刊還有用嗎?
    文章列舉了一些「重點問題」:「中國SCI論文發表數量位列世界第二,但超90%發表在國外期刊;中國期刊的影響因子逐年提高,但很多中文期刊評價不高;對比國際期刊的「秒回」,一些中文期刊的審稿時間長達9個月;對比國際期刊全文刊載,不少中文期刊吝嗇地將篇幅限制在
  • 牢記辦刊初心使命 辦好中文科技期刊
    此項任務完成後,編輯部又邀請筆者在《中國科技期刊研究》創刊30周年暨中文科技期刊能力建設學術研討會上作報告。筆者覺得,在研討會上不宜再談學術研究和論文寫作的話題,而應談中文科技期刊的發展問題,於是以《不忘初心使命  辦好中文期刊》為題作了一個簡短報告。陳浩元主編獲悉後,希望筆者在研討會報告內容基礎上將自己的學術觀點整理成文,提供給《編輯學報》發表。這就是本文的選題背景。
  • 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全新升級上線
    「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由科技部委託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負責實施,作為我國科技期刊集中開放獲取平臺,「國家科技期刊開放平臺」以「公益普惠、開放共享、權威精品」為定位,以開放整合國內科技期刊為途徑,匯聚國內千餘種學術期刊,其中核心期刊佔比超70%,學科分布遍及理、工、農、醫四大科技領域,收錄期刊論文超500萬篇,面向科技人員免費開放,提供全文和期刊評價指標,實現即時下載
  • 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排名
    日前,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與清華大學圖書館聯合開展研究,以國際化視野,檢索了6400多種中國學術期刊被1.4萬多種國際學術期刊的引證情況,並且通過計量分析和同行專家評議,研製了2014年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引證報告。這是2012年以來第三次發布該引證報告。
  • 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排名發布
    原標題:2014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排名發布  日前,中國學術期刊光碟版電子雜誌社與清華大學圖書館聯合開展研究,以國際化視野,檢索了6400多種中國學術期刊被1.4萬多種國際學術期刊的引證情況,並且通過計量分析和同行專家評議,研製了2014年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引證報告。這是2012年以來第三次發布該引證報告。
  • 上海交大七本期刊入選「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學術期刊」和「中國...
    自2012年起,中國知網和清華大學圖書館每年聯合研製《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年報》,通過2萬餘種國際學術期刊的文獻引文大數據挖掘來分析我國學術期刊的國際被引證情況,目的是為了客觀反映我國學術期刊在國際學術研究領域的話語實情。
  • ...食品英文學術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被SCI...
    這標誌著在我國創刊的第一本自主智慧財產權食品英文學術期刊獲得了當代國際最著名檢索系統的認可,為我國食品科研領域作者在全球領域的傳播搭建了一個國際性平臺。        談到辦食品英文學術期刊的初衷,王守偉表示,隨著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我國食品科研領成果不窮,需要一個國際性平臺在全球食品科研領域進行更大範圍的傳播,「但國內食品類的英文學術期刊卻一直是空白,2012年時,國際上已有124本被SCI收錄的食品類英文學術期刊,國內有中文食品類學術期刊57本,卻沒有一本食品類的英文學術期刊,這可謂是一個食品科研大國的缺憾。」
  • 我國自主智慧財產權食品英文學術期刊《Food Science and Human...
    這標誌著在我國創刊的第一本自主智慧財產權食品英文學術期刊獲得了當代國際最著名檢索系統的認可,為我國食品科研領域作者在全球領域的傳播搭建了一個國際性平臺。  談到辦食品英文學術期刊的初衷,王守偉表示,隨著我國食品工業的發展,我國食品科研領成果不窮,需要一個國際性平臺在全球食品科研領域進行更大範圍的傳播,「但國內食品類的英文學術期刊卻一直是空白,2012年時,國際上已有124本被SCI收錄的食品類英文學術期刊,國內有中文食品類學術期刊57本,卻沒有一本食品類的英文學術期刊,這可謂是一個食品科研大國的缺憾。」
  • 熊思東代表:中文學術期刊質量和影響度亟待提升
    中國教育報北京5月21日訊(記者 柴葳 焦以璇)「提升中文學術期刊的質量和影響度,不僅是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掌握先進科技信息的關鍵舉措,也是打破發達國家科技信息壟斷的重要手段,更有助於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符合國際標準的科技話語體系和評價標準,提升我國在全球科技發展中的話語權
  • 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召開
    本報訊 (記者杜一娜)12月17日—18日,2020中國學術期刊未來論壇召開。該論壇首次以線上形式召開,今年的主題為「共擔歷史使命、共建創新生態、共謀高質量發展、共創期刊未來」。全國學術期刊界近7200人線上參會。
  • 中信所推出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平臺
    原標題:中信所推出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平臺  科技日報北京9月27日電 (記者李大慶)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今天推出「領跑者5000——中國精品科技期刊頂尖學術論文平臺(簡稱F5000)」。今後,我國國內的優秀期刊科技論文,特別是以中文寫作的論文,將會被推向國際科技大舞臺,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科技。
  • 發揮國內外期刊平臺作用 增強國際話語權
    增強國際學術話語權是我國話語體系建設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在此環節中,學術期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平臺作用。近年來,中國研究人員在SSCI和A&HCI上的發文量有所增加,但是影響力還遠遠不夠。如何發揮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作用,增強中國學術話語權,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話語體系,成為現階段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界關注的焦點。
  • 《文化學刊》學術支持第三屆創意城市國際學術研討會
    《文化學刊》創刊於2006年9月15日,雙月刊,每逢單月15日出版,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中文社科文化學術理論期刊。初創之際就獲得學界和媒體關注被讚譽為「出手不凡」的《文化學刊》,是發表高品質學術成果的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園地和信息平臺,一座和諧的學術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