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啟動

2020-12-17 光明網

  北京時間12月14日下午,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期刊和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聯合舉辦的「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文聯盟直播平臺啟動。

  本次研討會立足於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現實需求與可持續發展,聚焦後疫情時代的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建設,推動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的創新應用研究和生態構建。海內外近1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40位國際中文教育領域的專家學者、行業代表和一線教師展開主旨發言、案例分享和交流討論。1200餘位來自中國、美國、新加坡、日本、法國、英國、德國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會。

  教學資源是國際中文教育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當前,環境多樣,對象多種,內涵多重,目標多元,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呈現出的新特徵對國際中文教育資源建設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戰。專家們在本次研討會上回顧了教學資源的發展沿革,對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學資源標準化、多元化、數位化、本土化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分析和展望。

  義大利羅馬大學多語言中心主任馬西尼教授指出,「近年來,義大利中學生的中文學習需求持續上升,系統化和標準化是支持義大利中文教育的重要基礎。《義大利高中漢語教學大綱》就是從服務義大利中文教育需求的角度出發研製的。學習中文、了解中國文化,可以促進義大利年輕人對中國和世界的溝通交流和理解,這對於培養青年人的全球意識和多元文化視野非常重要。」

  北京語言大學吳應輝教授介紹,據不完全統計,1995年至2020年全球共有669個出版機構出版發行中文教學資源,累計出版中文教學資源10392種,涉及80種語言注釋版本。中文教學資源在語種、品類、覆蓋人群方面的建設成果非常顯著,其中,語合中心主導建設的中文教學資源為海外尤其是發展中國家開展中文教育提供了至關重要的基礎性支持。

  華東師範大學葉軍教授提出,在數位化、泛在化、多樣化的背景下,不可能有一種教材滿足所有的學習需求,應倡導「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以學習者為中心,靈活使用各類教學資源支持國際中文教育發展。

  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副主任靜煒表示,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新機遇,語合中心將堅持開放包容、共享共建的原則,為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領域的參與者提供更加多元的平臺,匯聚各方力量,為實現國際中文教育可持續發展共同努力。(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柴如瑾、曹元龍)

[ 責編:劉洋 ]

相關焦點

  • 「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正式啟動
    中國日報網12月16日電 (記者 王旭泉)14日下午,由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漢語教育(中英文)》期刊和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聯合舉辦的「新形勢下國際中文教育教學資源建設」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中文聯盟直播平臺正式開啟。
  • 【資訊】 1號通知丨第三屆「'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漢語國際教育」 國際學術研討會
    (該會議被納入世界漢語教學學會「2020年全球中文教育主題學術活動資助計劃」)「『一帶一路』背景下的漢語國際教育」國際研討會已在上海大學成功召開兩屆。新形勢下,漢語國際教育如何為「一帶一路」服務,如何發揮其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中的作用,如何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國際中文教育事業的發展,中文教學如何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等關鍵問題亟待回答。
  • 需求增長背景下的國際中文教育資源建設
    旺盛且多樣的需求向我們展現出美好的發展願景,但願景的實現、機遇的把握尚需要我們從國家戰略的高度,以全局性、前瞻性眼光,規劃國際中文教學資源建設的行動綱領,積極應對巨大挑戰。從對外漢語教學到國際中文教育,從中文「走出去」到「走進去」,從中文教育「熱起來」到「實起來」,都展現了中文的價值在世界範圍內快速提升。中文教育的全球普及帶動教育資源需求的顯著增長。
  • 全球化與中文學科建設的新方向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
    全球化與中文學科建設的新方向國際學術研討會舉行清華新聞網5月20日電 5月16至17日,由清華大學中文系主辦、人文社科圖書館協辦的「全球化與中文學科建設的新方向」國際學術研討會在清華大學舉行。副校長謝維和出席開幕式。
  • ...新發展——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啟動儀式在北京語言大學舉行
    本次交流周以「新項目、新夥伴、新發展」為主題,順應了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趨勢。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努力,加強語言教育的雙向交流與合作。同時,歡迎中外企業、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國際中文教育,打造新的發展業態,形成新的合作模式,推進在線中文教育平臺建設、資源建設、標準建設,推動線上線下中文教育實現高質量融合發展。
  • 九城市同步舉行第四屆大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促外語教育變革
    如果說,我國高校對於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是時代的產物,是基於中國施行改革開放、進入國際舞臺的需要,那麼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與國際交流合作領域的拓展與深化,對於國際化人才的理解需要重新置於新型國際關係和中國發展階段去考量。專業性高等外語類人才培養機構在新形勢下,該如何推進人才培養方式的轉變,才能滿足人和社會的雙重需求。大學校園裡的英語角。
  • 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啟動
    新華社北京12月14日電 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14日在北京啟動。記者從交流周活動上了解到,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教育部副部長、國家語委主任田學軍在啟動儀式上表示,語言是交流的工具、文化的載體。
  • 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正式啟動
    本次交流周以「新項目、新夥伴、新發展」為主題,順應了國際中文教育的發展趨勢。中國願同世界各國一道努力,加強語言教育的雙向交流與合作。同時,歡迎中外企業、社會組織積極參與國際中文教育,打造新的發展業態,形成新的合作模式,推進在線中文教育平臺建設、資源建設、標準建設,推動線上線下中文教育實現高質量融合發展。
  • 「漢語拼音教學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漢語拼音教學國際研討會」在京召開 2008-10-24   10月24日-26日,教育部語言文字應用管理司、基礎教育二司及孔子學院總部聯合在京舉辦「漢語拼音教學國際研討會」,紀念《漢語拼音方案
  • ...舉行第五屆大學生國際學術研討會 聚焦新時期高校外語教學複合...
    外語教學如何服務新工科、新醫科、新農科和新文科?大學生如何提升其全球勝任力?在高等教育國際化的今天,如何培養多語能力的高素質的複合型人才?目前,國家已充分認識到國際化人才儲備對我國進一步擴大開放、參與全球治理的重要意義。2019年教育部啟動高校公共外語教學改革,旨在培養一大批「一精多會、一專多能」的高素質國際化複合型人才,為深入推進『一帶一路』建設、為國際組織人才培養提供支撐。
  • 新目標 新觀念 新定位:新時代背景下的國際中文教育
    在新時代背景下,釐清學生、教師和教學等方面所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並探索未來的發展之道,是國際中文教育當前的重要任務之一。具體來說,可從以下三個方面推進。  設立新目標,分層培養普及型、專業型和複合型外籍漢語人才。新時代背景下,漢語學習者的組成有了兩大轉變。從學習者學歷層次來看,學歷教育的留學生逐步增加。
  • 學術期刊平臺:助力新時代國際中文教育守正出新
    限於作者的時間、精力和視野等一系列因素,有些學者並不是非常清楚國際中文教育的新發展動向,又苦於無處得知,例如,學術期刊平臺可以通過「國際中文教育專欄」「學術文摘」「學術通訊」的設置,提供新研究趨勢的參考,解決部分學者在研究方向上的困惑。學術期刊平臺建設有助於壯大培養研究隊伍優秀的科研隊伍是國際中文教育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保障。如何用好國內外人才資源,壯大科研隊伍?
  • 北京語言大學舉辦2018語言資源與智能國際學術研討會
    12月16日,由北京語言大學語言資源高精尖創新中心與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語言數據聯盟(LDC)聯合主辦的2018語言資源與智能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語言大學開幕。本屆國際會議為期兩天,分為北京語言大學和LDC兩個分論壇,圍繞「語言資源保護」「領域語言資源建設及應用」「『語言與人工智慧』學科建設及人才培養」 「語言數據與技術的臨床應用」四個議題,200多名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同研討語言資源和語言智能領域的最新成果及發展趨勢,為人類語言生活和現代社會智能高效發展貢獻智慧。
  • 陝西國際教育發展研討會在西安翻譯學院召開
    由陝西省教育廳主辦,陝西省高等教育學會、西安翻譯學院承辦的陝西國際教育發展研討會在西安翻譯學院召開。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副司長、港澳臺事務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徐永吉,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秘書長王永利,陝西省教育廳副廳長劉寶平等領導出席研討會並致辭。
  • 【學習強國】2020年上海首次國際中文教育線下研討會在同濟大學成功舉辦
    聯盟的成立,打破了以往點對點的校企合作模式,通過有溫度的「朋友圈」為「一帶一路」的建設培養語言文化傳播的專門人才,是產學研融合的一種有益嘗試,迄今已有60多家國內外高校與企業加盟,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共謀發展。
  • 「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
    2020年11月1日,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主辦的「馬來西亞華人的華文教育、族群認同與多元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線舉行。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家莫泰熙,美國杜魯門州立大學歷史系教授令狐萍,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盛靜,武漢大學國家文化發展研究院副教授韓晗等學者擔任本次會議的發起人,邀請到了馬來西亞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教授王潤華、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範若蘭、暨南大學華人華僑研究院教授陳奕平、馬來亞大學中文系主任潘碧華與南方大學學院中文系主任安煥然等來自世界各地二十餘位馬華文化研究國際知名學者與會。
  • 煙臺大學舉辦英美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
    8月6日-7日,英美法教育國際學術研討會在煙臺大學舉行。    研討會開幕式由煙臺大學副校長房紹坤教授主持。煙臺市委副書記範慶梅和煙臺大學校長郭明瑞教授分别致歡迎辭。    我國著名比較法學家、翻譯家潘漢典教授在發言中對煙臺大學為英美法教育研究作出的貢獻給予了高度評價。
  • 北京語言大學著力打造國際中文教育教材高地
    ,服務國家戰略,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著力打造國際中文教育教材研究與建設高地,建設精品國際中文教育教材體系,各項工作穩步快速推進。學校進一步明確自身定位,發揮傳統優勢,整合各方優質資源,加強頂層設計,掌握海內外中文學習需求,制訂國際中文教育教材建設整體規劃,矢志打造國際中文教育教材研究與建設核心智庫。  ——加強平臺建設。成立北京語言大學教材研究中心、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教材研發中心。
  • 首屆華人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將在華僑大學召開
    這是近年來專門以華人宗教為主題的較大規模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引起學界高度關注。 與會專家來自法國、美國、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印尼,以及中國大陸、臺灣、香港等十個國家與地區。首屆華人宗教國際學術研討會主辦單位(華僑大學),第二屆主辦單位(泰國法政大學,2017年)、第三屆主辦單位(馬來西亞拉曼大學,2018年),相關代表也將先後致辭。
  • 國際中文教育的未來之路
    「目前全球已有70多個國家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4000多所國外大學開設了中文課程。」在日前在京舉辦的「2020國際中文教育交流周」啟動儀式上,教育部副部長田學軍透露的這組數據從側面印證了國際中文教育擁有廣泛而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