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 熟能生巧,熟一定能生巧嗎?——以練琴為話題的漫談與對話(提綱)

2021-02-25 中國三弦

對演奏家而言,練琴的話題似乎是一個永恆的話題,一個見仁見智的話題。研究練琴絕不僅僅是學生的話題,其實是教師的核心話題。小提琴演奏家伊凡•加拉米安認為「對於一個樂器演奏家來講,沒有什麼比有效的練習能力更珍貴的東西了,也就是說,知道如何使用最少的時間取得最大的成果。因此,教師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就是教會學生如何練琴[1]。」

作為教師,我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幫助學生找尋並建立適合自己的練琴之道,啟發學生學習「如何」學習,掌握「如何」學習,學會用知識學知識。而不能簡單地教導學生「要多練、要慢練、要練熟」。

作為學生,我認為在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學習,學會「如何」練琴。條條大道通羅馬,到達羅馬的是贏家。因此,發現和建立適合自己的、卓有成效的練習方法才是智者,才能成為贏家。

練習是通向熟練與生巧、乃至成功的必經之路,但不是必然之路。「練習乃是一種有目的、有指導、有組織的學習活動[2]」,而簡單的、機械的重複,缺少的是改進或調整動作方式的目的,因此成效甚低。

「練習的效果取決於正確方法的運用[3]」,只有充分調動自己的感知能力,強化動作記憶和聲音記憶,才能使練習的進度和質量處於意識的控制之中。

熟練,很大程度上有賴於練習時間的長短與努力的大小,是以量的積累呈現出來的結果。巧不僅有賴於練習時間的長短與努力的大小,更有賴於技術理念的正確與否、藝術追求的高尚與否,它是以質的飛躍呈現出來的結果。

「熟能生巧」告訴我們,「熟」可以生巧,但是「熟」不一定都能生巧,我們探討的是如何生巧。當久「熟」而未能生巧之時,我們千萬不要責備自己練得還不夠多或練的時間還不夠長,而是要運用我們的智慧去學習、去分析、去總結,去創造自己的練琴方法。方法是我們認知世界的哲學觀,是通向成功的一把金鑰匙。

[1]伊凡•加拉米安《小提琴演奏和教學的原則》[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1.1

[2] 曹日昌主編《普通心理學》P.122 人民聶耳出版社

[3] 曹日昌主編《普通心理學》P.123 人民聶耳出版社

相關焦點

  • 家長別盲目給孩子增加作業量,勤未必補拙,熟未必生巧
    勤未必補拙,熟未必生巧很多人都認為勤能補拙,熟能生巧,這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不是絕對的,在《親愛的小課桌:虎媽給孩子布置376張試卷,刷新我的認知》,這篇文章中,我曾講過熟未必生巧,著名的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的過度學習理論指出,「過度學習」不是毫無限度的「超度學習」
  • 學習英語口語是一個熟能生巧的過程
    英語口語就像一座幫我們跨過鴻溝的大橋,這讓我們一路無阻的通往成功彼岸,可是搭建這座口語橋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需要我們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一磚一石的慢慢堆砌,經過時間的累積,才能成為一座堅固的大橋。那麼具體應該如何做才能學好英語口語呢?
  • 研究發現:熟不一定能生巧
    加拿大作家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曾提出過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他認為只要付出持續不斷的努力,任何人都能成為專家。就像俗話說的那樣,熟能生巧。但是最近的一項研究卻公然挑戰這一定律,指出投入的練習時間多不一定就能達到比別人更好的技能狀態。
  • 英語聽力裡不存在「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是中國學生學外語中使用最多的學習方法了,也是看似最合理、最有說服力的學習方法,每當學生們的某項英語能力不高時,人們總容易把它看成是因為「不熟練」而造成,並且期待著用「熟練」的方法來解決它,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就成了學生們解決一切學英語問題的通用思路。
  • 你知道生巧和巧克力的區別嗎?那麼多人喜歡吃生巧,卻並不了解
    你知道生巧和巧克力的區別嗎?那麼多人喜歡吃生巧,卻並不了解。巧克力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是很多人都非常喜歡吃的一種甜品,但是你知道生巧和巧克力的區別嗎?那麼多人喜歡吃生巧,可是卻有很多人並不了解生巧。其實對於巧克力來說,在平時的時候,大多數的人吃的時候會覺得它有一點硬,可是這個生巧它卻比較軟,而且這個生巧,他其實也是用可可粉,奶油以及他的一些材料加工製作出來的。而且之所以這個生巧叫做生巧,是因為它是不加熱的,所以這種生巧能夠保持足夠的溼潤度。
  • Roland 鋼琴教育漫談|引導孩子高效識記短琶音中的 「轉位」
    比如:孩子彈琴時,對具體短琶音中的 「音」 彈奏起來,找得非常慢,猶如小烏龜般在吭哧磨蹭,也還不一定彈奏對。孩子害怕練習琶音,害怕面對這些密密麻麻的音符之間的 「來來回回」 ,在練琴的拉鋸戰中,家長的期待也成為了 「幻影般」 的泡沫。大人再期待孩子能多彈幾遍,更是難上加難!
  • 老師:這就不是熟能生巧的事
    心想著:「熟能生巧,這100題做完了,怎麼都會了!」誰知道,昨天上午一測試,下午發成績,媽媽一看到卷子的時候差點吐血,竟然還錯那麼多!老師在班級群裡特意點了名:「說孩子周長問題掌握不牢固,讓家長下去多幫孩子複習!」
  • 指點迷津:雅思備考練聽力勿輕信熟能生巧
    熟能生巧,是中國學生學外語中使用最多的學習方法了,也是看似最合理、最有說服力的學習方法,每當學生們的某項英語能力不高時,人們總容易把它看成是因為「不熟練」而造成,並且期待著用「熟練」的方法來解決它,久而久之,熟能生巧,就成了學生們解決一切學英語問題的通用思路。
  • 英中語言家協會舉辦《中國傳統評書欣賞漫談》講座
    中國僑網1月14日電 據英國英中網報導,近日,UCAL英中語言家協會《語言與百科》舉辦了《中國傳統評書欣賞漫談》中華文化遺產知識講座。《中國傳統評書欣賞漫談》講座分為三部分:評書的歷史、現狀及欣賞技巧。
  • 關於生巧身世的答疑解惑
    生巧算巧克力嗎?當你和吃了兩千多年巧克力的洋人說「Do u know namachocolate 嗎」,他們大都表示不太認識這貨。對於生巧和巧克力家族關係曖昧的詭異存在,不少人都會誤解生巧的概念~不管嚴不嚴格意義上來說,生巧只是一種巧克力製品。
  • 10.31-11.2(周二-周四)講座60場【歌德,為全人類寫作】【漫談學術生涯的開啟】【性格決定命運嗎】
    福州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全國翻譯資格(水平)考試專家委員會德語副主任委員)【地點】北京科技大學外語樓315【漫談學術生涯的開啟】2017年10月31日(周二)16:05【主講】李易寧【地點】北京語言大學 圖書館二層會議室
  • 短對話、短文聽寫被新聞聽力和學術講座取代
    (原標題:短對話、短文聽寫被新聞聽力和學術講座取代) 記者王迎節
  • 「全國翻譯與教學研究論壇系列活動之學術講座」在我校舉辦
    新聞網訊:10月16日,外語學院舉辦「翻譯教學與研究論壇系列活動」之學術講座,揚州大學譯者行為中心主任周領順教授和南開大學翻譯學博士生導師崔永祿教授分別就「從我的學術親歷展望未來譯學的發展理路」和「聯合國翻譯漫談」兩個主題展開講座。
  • 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喜歡吃生巧?生巧和巧克力到底有啥不一樣?
    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喜歡吃生巧?生巧和巧克力到底有啥不一樣?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是特別喜歡吃巧克力的,尤其是巧克力,現在還出現了一種生巧格外的受歡迎,可是為什麼現在那麼多人都喜歡吃生巧呢,生巧和巧克力到底有什麼不一樣呢?
  • 學鋼琴一定要每天練琴嗎(楊雪梅)
    有地域條件和時間條件的,每周多次上課效果最好,平時在家做補充練琴。反之,每周一次課的學生,每天必須在家至少練習30—60分鐘。老師在課上講的新的技術要點,需要每天熟練、強化這個技術,練到抬手就有,把知識變成自己的。這就要求家長關注孩子們每天練琴,彈熟課程,逐步提升技術能力。小學四年級的李文一,10歲時零基礎開始在我的指導下學習鋼琴。
  • 近代量子理論若干專題漫談_學術講座_上海交通大學新聞學術網
    2004年9月首屆特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課程講座教授」至今。 科研情況:1982年以來,在量子場論中數學物理問題、近代量子理論及應用、量子信息理論等領域從事理論研究。發表論文近百篇,國內外報告60餘場。
  • 科橋教育精英講堂:博士教授雲集 打造精品學術平臺
    日前,科橋教育精英講堂迎來本學期最後一期講座。主講嘉賓邀請到清華博士、同濟博士生導師吳昊教授,以「數學遇見人工智慧:漫談深度學習」為主題,探討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人工智慧與計算數學之間的關係與影響。全方位展示數學的獨特魅力的同時,為科橋教育師生帶來一場豐盛的知識盛宴。
  •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
    巴黎中國文化中心舉辦「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   中新網3月8日電 據文化部網站消息,日前,巴黎中國文化中心成功舉辦了「中西文明對話」系列講座第一講:「老子道德經中的語言哲學和現代西方的語言哲學」,在能容納160人的文化中心多功能廳裡座無虛席
  • 開動大腦,孰能生巧拿高分
    開動大腦,孰能生巧拿高分小學三年級是非常重要的過渡階段,因為這個階段已經脫離了一二年級的基礎學習,轉而漫向難度更高的知識點了。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重視起來,特別是數學這門科目,一定要讓孩子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這樣孩子的思維邏輯也能有很好地提升,到了考試面對數學難題自然就能輕鬆地解決了。
  • [分享]建築學術講座資料下載
    摘要:2015年11月18日,紀念馮紀忠先生百年誕辰暨「馮紀忠學術講座」首講——《韻:宋代的一個藝術觀念今年是我國著名建築學家馮紀忠先生的百年誕辰,作為系列紀念活動之一,由馮紀忠學術講座委員會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建築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馮紀忠學術講座」首講——《韻:宋代的一個藝術觀念》(主講人範景中先生),於2015年11月18日(周三)下午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秋林報告廳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