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自:麥可思研究
19世紀末,哈佛老校長艾略特曾對洛克菲勒斷言:創建一所世界級研究型名校,至少需要5000萬美元(相當於今天的50億美元)和200年的時間。但當國際高等教育研究機構QuacquarelliSymonds(QS)和《泰晤士報高等教育特刊》(THE)2014年「全球頂尖年輕大學排行榜」出爐後,看著那些在50年內就躋身世界名校的明日「哈佛」與「麻省理工」們,人們開始感嘆:想要打造世界一流大學,與其絞盡腦汁升級改造已經存在的學校,還不如看齊世界名校新建一所一流大學那樣來得容易!
迄今年僅23歲的香港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港科大」),高居QS2013年、2014年亞洲大學前位,同時分別在QS2013年、THE2014年「全球頂尖年輕大學排行榜」上位列第一、第四。那麼,究竟有什麼秘訣,使得這所學校能快速躍身為世界級研究型大學呢?
「一所好的大學在一個區域,等於一條魚在水缸裡,拿出來就會幹死。一所大學必須清楚學校在國家、地區和不同階段發展的情況,比如屬於哪種類型,與別的學校又有何區別。」港科大創校校長吳家瑋強調大學定位時如是說。這成為港科大定位自己和調整發展戰略時一以貫之的原則。20世紀80年代中期,世界高科技掛帥,但香港科技發展較為薄弱,面臨著巨大挑戰。於是,香港政府和一群有識之士決心建立一所「集中精力專攻高科技和現代企業管理,又能與同類世界級院校一爭雌雄的研究型大學」,港科大應運而生。奉命於機遇和挑戰並存之間的港科大,自創建伊始就定位為既追求在國際上的深遠影響,又肩負為發展香港高科技、高產值產業培養高級技術人才重任的世界級研究型大學。有了明確的定位以後,港科大所做的就是「按部就班」,以事實證明「堅持就是勝利」。
港科大的定位對其集中力量攻佔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精選領域,選擇「小而精」的發展模式產生了直接影響。創校初期,港科大僅設理學院、工學院、工商管理學院和人文社會科學學院4個學院,並在選擇具體的教研專業領域時,確定了以下3個標準:
1.是否對香港的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起到作用,對中國有貢獻。
以物理為例,港科大的科研並不涉及物理學的每一個分支,而是只關注其中兩三個領域。在天體物理方向,由於香港沒有天文望遠鏡設備,港科大就沒有進入這個研究領域;與香港經濟沒有關聯的高能物理,也沒有被港科大納入科研範圍。而在港科大工學院中,很多專業方向與IT 有關;電子和計算器系(ECE)、計算器系(CS)能夠成為最大的兩個系,正是因為香港以及珠三角地區的相關行業發展比較多。
2.是否找得到、請得起該學科或該專業的一流學者來帶頭。
吳家瑋校長曾言:「在一日千裡的科學、工程和企業管理領域,要麼就是一流,要麼不入流。」自建校起,港科大從高層管理者到一般教員,「以一流人才吸引一流人才」,聘請了數位精英領導和學科帶頭人,包括諾貝爾獎得主、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國家工程院院士和中國科學院院士等;在他們的號召下,又從美國聘請了一批一流大學的博士畢業生。(根據世界銀行推出的The Roadto Academic Excellence: The Making of World-ClassResearch Universities 一書中的數據,港科大80% 的教員畢業或曾受僱於24 所世界頂尖學校。)
3.能夠籌到足夠的經費,養得起這麼一組科研人員。
以結果論之,港科大對「小而精」發展模式的堅持獲得了成功——2009至2013年,港科大商學院Kellogg-科大EMBA課程在英國「《金融時報》全球EMBA課程排行榜」上連續五年穩居第一;工學院在2012年「QS全球頂尖100所亞洲工程及科技大學排行榜」上列居第七;理學院在2012年「QS亞洲頂尖100所自然科學大學排行榜」上位居第九……其實,它並不是小規模院校成功的「獨一份」。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也同樣選擇了重點發展有限學科的模式,其學院數和學科數遠遠少於大多數綜合性大學,卻始終保持在世界一流大學之列。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港科大得以迅速崛起的保障。在創建之時,它就專注於學校管理制度的建設,堅信只有在招募一流人才的同時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才可能建成一所優秀的大學。
懷著建設「世界一流大學」這樣的雄心壯志,港科大在用人時突破本土觀念,在歐美一些發達國家專設國際性教師招聘處,從校長、院長、系主任到教授,全員都加入到「獵頭」隊伍中。
在教師招聘面試中,應聘者直接跟「目標」學院學術委員成立的「招聘委員會」打交道,而非人事部門。每位招聘委員對其表現進行打分;根據打分結果,如果面試成功,再把他請來「試講」(不是講課,而是講論文),全系的教授都可以投票。外部匿名評審人員由委員會選擇任命(原則上不少於5位),且規定不能是被評審者原論文的指導教授、共同發表過論文或主持同一研究項目的人,也不能是過去或現在的同事和部屬,等等。
教師晉升申請時,評審也遵循類似程序。評審程序嚴格,內容卻非常靈活。儘管港科大研究發表量驚人,這成為其在諸多排行榜上出類拔萃的優勢所在,但實際上它通常並不以發表多少論文、論文的引用次數作為教員晉升「板上釘釘」的標準,更多地是看參評人是否建立起自己的學術系統。「如果申請人在你的學院,你會升他做教授(副教授)嗎?」這是學院在邀請校外專家為參加聘任評審的教員寫評審信時提出的一個標準問題。整個評審過程嚴謹、公正,教員即使在獲得終身教職之後,也不知道當初誰給他們寫過評審信。
為加強學生的人際網絡和溝通技巧,港科大專設的學生事務處每學期都會為學生舉辦「卓賢匯」,邀請工商界及專業人士出席,讓身在「象牙塔」的學生也能接觸社會,對各行業的發展前景有所了解。
「卓賢匯」主要有3種形式的活動:
「卓賢匯」晚餐:為非正式晚餐,每周一次,大約進行兩個小時,餐費實行AA制,沒有固定的議題。由校方邀請各行各業的傑出人士與學生們共進晚餐,聊雙方感興趣的任何話題。
「卓賢匯」導師:校方邀請行業精英來擔當豐富學生社會經驗的導師,在加強學生與社會聯繫的同時,也給成功人士一個為下一代教育作貢獻的機會。參與項目的導師和「學徒」都出於自願,原則上導師會通過見面、郵件等形式與「學徒」聯繫、提供建議。
「卓賢匯」論壇:邀請來自社會不同領域的嘉賓就時下的社會議題闡述觀點,學生可以與嘉賓交換意見,從而在思維碰撞中獲益。
港科大的教員來自世界各地,但要實現國際化培養,這還不夠,學生還得親自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交換生計劃便是港科大學生國際體驗的重要一環。在此計劃下,世界各地的學生可以來港科大進修,港科大的學生也有機會在香港以外的地方學習和生活一個學期或更久。港科大與普林斯頓、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150所著名學府建立了交換生計劃。至2010—2011學年,多達38%的港科大本科生去國外交換,港科大接待海外交換生的人數也達到近600人。如此規模的交換生數量,使得港科大「撈」到了一批國外英才。國際化的師生團隊,也是港科大在大學排行榜中領盡風騷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