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12 來源:教育部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
2005年,原上海第二醫科大學與上海交通大學強強合併,成立上海交大醫學院。十餘年來,交大醫學院充分發揮「部市共建」「部部共建」的體制機制優勢,始終遵循綜合大學的發展規律和醫學學科的特殊規律,既保持醫、教、研、管的相對完整性,又不斷加強與交大校部的融合,積極探索實踐在綜合性大學中發展醫學院的模式。
一、醫學學科的特殊性決定了醫學教育的完整性
醫學是自然科學、人文科學、社會科學的統一體,已發展形成包含基礎、臨床、預防以及醫學人文、醫學倫理等眾多學科的獨特而嚴密的完整體系,這些學科間有著緊密聯繫的理論基礎和邏輯方法。
兩校合併後,交大醫學院積極向上海市爭取行政管理、業務指導、財政撥款等保持不變,努力完善醫學學科合作共建的開放聯動機制。在「部市共建」的體制機制下,醫學院保持黨委常委會以及黨委領導體系和組織架構的完整性,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精神提供了根本保障。同時,上海交通大學加強對醫學院的支持,提出醫學院要成為建設一流大學的排頭兵,由醫學院採用獨立招生代碼,吸引全國有志於醫學事業的優秀高中畢業生。在這種模式下,我院凝心聚力,改革創新,取得快速發展,強強合併的這十年也被認為是醫學院發展的黃金十年。
二、以培養有靈魂的卓越醫學創新人才為根本,力推醫教研管可持續的包容式科學發展
我們始終堅持大學的核心功能是人才培養。培養什麼樣的人決定了大學的定位。我們的定位是培養「有靈魂的卓越醫學創新人才」。醫學是「人學」,其卓越不僅體現在知識和技能,更應展現在深厚的人文情懷和高尚的醫德醫風,使醫學成為「有溫度」的科學,正所謂「博學而後成醫,厚德而後為醫」。我們培養的學生,應該具備在家國情懷、仁愛之心、誠實守信的大格局中成就自我的能力,在堅守醫學初心、堅定醫學自信中,傳承大醫精誠,煥發新一代醫務工作者的時代光芒。
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我們的老師必須是卓越的,老師的卓越首先源自科學研究和醫療實踐。我們抓醫學科技創新和醫療實踐,用最新科研成果和臨床新技術服務醫學人才培養,請德「醫」雙馨的名醫大家上講臺、下臨床、帶實驗、練技能,全方位投入到醫學教育,在言傳身教中提升醫學生的人文素養和道德情懷。經過多年探索實踐,逐步形成了「將一批極具創新潛質的學生和極具創新思維的老師匯聚在一起,相互激勵、共同超越」的辦學理念。在該理念指引下,我們以職業勝任力為導向,形成以「精品化」職業素質教育為主線的醫學教育架構。推動實施以「團隊牽引、首席負責、制度保障、教學督導」為核心的教學激勵計劃;推進以器官系統為主線,淡化學科,融形態與功能、基礎與臨床、醫學與人文為一體的整合式課程體系建設;與世界一流大學合作,建立聯合學院、設置新型專業,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力的高層次卓越醫學創新人才。
同時,我們將思政教育與醫學人文教育緊密結合,將「飲水思源、愛國榮校」的校訓精神與「博極醫源、精勤不倦」的醫學品格融匯、傳承,立足「輔導員-班導師」雙師聯動,開創「一體化」「大教育」「大思政」格局,讓科學知識、創新思維、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貫穿卓越醫學創新人才培養全過程。
三、醫教協同,院校協同,助力健康中國的發展
我院主動適應國家醫改對醫學教育的新要求,藉助綜合性大學的學科優勢,深化多學科交叉的「4+4」臨床醫學人才培養模式,在五年制與專業型研究生為主體的醫學人才培養基礎上,不斷完善八年制卓越創新型醫學人才培養體系。我們以教改服務醫改為動力,率先開展「5+3」和「5+3+X」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實踐,率先對附屬醫院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實行統一管理。2010年以來,累計招錄住院醫師1.3萬名、專科醫師1700名,實現了院校教育與畢業後教育的有機銜接。圍繞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我院完善以臨床研究為載體的學科整合機制,建立「醫工交叉基金」,前瞻布局未來優勢學科。在ESI全球醫學學科排名中,有7個學科躋身全球研究機構前1%,其中臨床醫學躋身全球前0.2‰,為卓越醫學創新人才培養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責任編輯:於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