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monok(浦芒納克)老年中心的英語班總是趣事頻生,豐富多彩,紅紅火火,令人耳目一新。
這不,一次Margaret 老師問她的學生Shu:「你們已是80歲的人了,還是精力充沛學英語,在養生方面有什麼決巧?」
Shu回答:「人的生命在於運動,而我們的運動又多是中國傳統的氣功和太極。1989年,我突然得了急性青光眼,右眼壓高達72度(正常是18——20度),眼壓居高不下,有失明的危險,醫生異常擔心。在手術醫治中,真的是得益於『六字訣』,一邊手術醫療,一邊結合調整經絡、調整心態,中西結合,標本兼治,治療效果非常之好,避免了失明,至今,右眼保持在0.8的視力。這個奇特療效,醫生都為之震驚,使我『重見光明』。」
於是,老師立刻選中了學氣功「六字訣」,決定從今年3月18日起,上課前先做30分鐘「六字訣」,由shu擔任輔導員,從幫助老年朋友鍛練健身入手,傳播中華文化,然後上英語課。4月末,英語班放假停課,「六字訣」班卻堅持每周二、五兩次,既學練「六字訣」,又複習英語課,堅持得非常好。老年朋友學習的精力越來越充沛,複習英語的質量越來越踏實,真是,事半功倍,一舉雙贏,其樂無窮。
「六字訣」是中華民族古老的養生方法。中國知名老中醫馬禮堂先生根據中醫理論,創編了讀唱六個字,即:噓(xu)、呵(he)、呼(hu)、呬(xia)、吹(chui)、嘻(xi)。通過讀字的發音、口型,利用深呼吸,充分調動經絡、臟腑的潛在能量,增強抵禦疾病侵襲、防止衰老的作用。讀練「六字訣」,講究腹式呼吸,讀唱每個字時都是向外呼氣,按六個字的音標發音,呼氣中要提肛、收腹、縮腎,鍛練中身心都要保持松靜、自然。許多事實已經證明,「六字訣」是中老年人鍛練養生的有效功法。浦芒納克老年中心有相當一些老年朋友非常喜歡「六字訣」,經常堅持的朋友有20多人,其中多數是華人,也有美國朋友。堅持學練的人均有感悟,而且很深。千條萬條,最重要、最深刻的一條,就是健康第一。
人說:健康是綱,「綱」舉目張;沒有健康,其它的「目」,都無從談起。老年朋友對健康的關切深刻了,學練「六字訣」的熱情就更高了。其實,在紐約學練「六字訣」的大有人在,絕非此地「獨一處」。在報紙上,我就發現了兩則報導,一是《世界日報》2010年6月18日,刊載一篇「臨老學聲樂」,介紹六音治病法,讀唱六個音符,調整經絡,調整心態,調整五臟。一是《僑報》2010年8月18日,以極其醒目、橫貫通欄、大號黑體字為標題,報導了「常念六字訣可養五臟」。天外有天,在紐約,在美國,有多少志願者在傳播中華文化,又有多少人得益於中華文化。
Pomonok老年中心非常重視和關心老年朋友。善良的主任叫安吉拉·金(Angella king,音譯),很樸實,平易近人。她聽說「六字訣」是老年人健身養生的靈丹妙藥,便立刻決定,開班推廣。
她說:「我要求兩個字——堅持,就是堅持做好。」她經常到課堂聽課,每天都到餐廳調劑餐飲。為了鼓勵「六字訣」氣功班堅持辦好,她還親自到課堂,當著全體學員的面,請了位翻譯邊說邊譯,宣布「六字訣」氣功班只要每次上課,都提供免費午餐。事情不大,卻說明她對「六字訣」的高度重視。
2010年,經費緊張,人人皆知,她千方百計,開闢財源,節省每一個銅板。就在這「捉襟見肘」的時刻,9月3日,她還組織老年朋友去賓州免費旅遊。老年人旅遊,談何容易,100多名老年人,其中不少是八、九十歲的老人,有的還要推著助行器走路。而此去賓州,大巴的單行程就要2小時40分。然而,因為有了兩位年輕小姐精心而巧妙的組織,一路上井然有序,平平安安。謝天謝地,真得謝謝兩位小姐。 她們的目的也很簡單:就是讓老年朋友開心、快樂,開創一所溫馨、和諧的老年樂園。將心比心,人都是有感情的,人們怎麼會無動於衷呢!大家會感激她們支持她們,會更加愛護我們老年中心——「老年之家」。
老年朋友說的話,都是算數的。飲水思源,我們不會忘記「六字訣」學習班就是Margaret的創意,她打下了很好的基礎。辦起來之後學員的出勤率,一直很好,甚至高於英語班的出勤率。因為,人們都在千方百計追逐著一個樸實而美麗的健康之「夢」。
就在「賓州之行」的旅遊中,大家也不忘切磋健康心得,交流養生的經驗,一有機會就練上「六字決」,打起太極拳,載歌載舞,非常開心快樂。
新鮮事兒傳到Rego Park老年中心,那裡的主任 Irina立即決定:6月9日開辦「六字訣」養生氣功班。主任不僅重視,而且還親自學練。開班學練了一個多月,她就感受到自己的血壓降下來了,挺有效果。她一再倡導:讓更多的朋友都來學練這奇妙的「六字訣」。
朋友,我還想告訴你,在這些朋友中,有許多朋友與過去不同了,有了微妙的變化,他(她)們精神煥發、朝氣蓬勃,非常快樂;他(她)們富有成就感。他(她)們喜歡以無私的精神向人們做出自己的奉獻,這是一種高尚的境界,這也是「千手觀音」教給我們的:愛,是我們人類的共同語言。如果,人人都能獻出一點愛,這個世界就會有更美好的明天!(摘自美國《僑報》 紐約王振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