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學習中,看起來是在積累詞彙,其實是積累經驗。如果說要記住單詞,那記住單詞的什麼呢?拼寫,發音,還是詞義呢?而這些又是為了什麼呢?這些只是過程中的表現。在英語聽力中,積累的是對發音的識別能力,是對語境的熟悉,是對知識點的敏感程度。反覆去記憶一個單詞,可能會記住。但課堂上和老師互動,是要用的。在閱讀和考核中也是用來思考的。單詞是用來思考,併到達目標的。記住了單詞,沒有使用單詞的經驗,也是不能掌握呢。能夠掌握單詞,就能在實踐中使用;能夠使用,是在語境中使用,那對語境是足夠了解的。什麼是語境呢?比如,家長和孩子在討論動畫片中的人物。孩子之所以能夠講出來,是基於對人物有足夠的印象,而印象是來源於故事情節。所以故事情節賦予了人物以個性,語境就是對話內容的背景。
在課堂上學英語,參與老師的培訓,也是基於環境的。比如對一個單詞,老師教的方式,就決定了孩子認知方式。在使用的時候,就會形成思維。在溝通中,也會拿來用於表達。快樂,並不是能力有多強;而是使用能力,去完成自己的需求和願望。如何輕鬆掌握英語呢?看在表達英語的時候,在思考什麼?如果思考的是如何翻譯單詞,過程會變得繁瑣,而且消耗精力和時間。如果聽到發音,直接就知道是什麼事物;是直接對發音產生了印象,這個印象是基於對發音的認知。聽音,認音,辨音,發音都是在英語環境中練習的;那表現或表達過程,就會形成英語思維。也就是說,學習的時候,發音直接是關聯事物的,在掌握事物的技能的同時,能夠完成學習英語。
嘗試所帶來的體驗,會讓表現形式更豐富。比如在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中學英語,單詞使用過程,是孩子參與的過程。達到什麼結果,是要讓孩子去嘗試。這樣,對印象才會深刻。如果都是老師在操作,那孩子只是看一下,聽聽罷了。學的過程,就是老師和孩子一起學習;練習的時候,是孩子為主導,家長輔助,這樣,才會發現學習中的不足。為什麼英語學習要在一起呢?因為語言本身就是溝通和交流的,缺乏了語言環境,去和誰溝通呢?在不同的語境條件下,交流的機會多一些,不僅是在鍛鍊英語口語。在英語口語中,能夠了解單詞的語境;同時,鍛鍊了溝通表達能力。學習英語,就是和人溝通,那不在和人溝通中鍛鍊,還怎麼學呢?培養興趣,養成習慣;培養思維,鍛鍊能力,這些都是過程。課堂老師的表現,在複習的時候,學會去體會語境。所以,對英語的趣味,也源於在課堂上的實踐互動過程。
掌握英語教學印象,是要靠方法的。老師教的方法,也是工具;要通過方法獲取知識,才能見證方法的作用。在複習的時候,是按方法去表現。要表現給誰呢?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去表達,溝通是要有對象,有話題的。溝通話題,是為了互通有無,完成理解。如果孩子能夠使用事物的名稱,說明對事物的語境有所了解。鍛鍊英語表達,也是在鍛鍊對事物的掌握能力。怎麼去描述一件事,是要別人能聽懂。家長怎麼輔導呢?輔導,是輔助並引導。怎麼輔助呢?輔助並不是幫助,孩子能夠做的,就讓孩子嘗試做;不能做的給予引導,讓思考的過程是完整的。如果孩子不懂,家長就直接給了結果。還沒思考,就能得到,那就是不勞而獲了。循序漸進中,積累獲取知識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