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科融通副總內幕交易新力金融 被安徽證監處罰

2020-12-20 中國網財經

  中國網財經12月6日訊 據證監會網站消息,安徽監管局近日發布行政處罰決定書〔2019〕5號。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以下簡稱《證券法》)的有關規定,安徽證監局依法對吳靜內幕交易「新力金融」股票行為進行了立案調查、審理,經查明,吳靜存在以下違法事實:

  一、內幕信息形成與公開過程

  2016年7月起,安徽新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力金融 證券代碼:600318)籌劃以發行股份並募集配套資金的方式收購海科融通100%股權。

  後因新力金融被立案調查,重組事項出現了推遲和反覆。經多次磋商,重組雙方對重組預案進行了調整。2017年12月25日,新力金融第七屆董事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調整後的重大資產購買預案。2017年12月26日,新力金融披露了《重大資產購買預案》。隨後交易雙方保持了進一步溝通和交流,繼續推進相關重組事宜。

  2018年2月6日,華普天健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華普天健)在對海科融通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過程中,發現海科融通的機具攤銷年限(5年)偏長。

  3月5日,審計項目組內部進行了討論,初步認為需要計提減值或調整攤銷政策(攤銷年限由5年改為3年)。

  3月6日,審計人員與新力金融控股股東安徽新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現名安徽新力科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力集團)董事長徐某新、董事桂某斌等人進行了溝通。

  3月13日,海科融通財務總監李某輝來到合肥,與桂某斌及華普天健的鄭某等人討論了機具攤銷政策調整事宜。新力集團和華普天健認為,市場同類型重組案例機具攤銷年限均為3年,建議海科融通對此予以調整。海科融通認為,機具攤銷政策調整將直接影響其做出的業績承諾,對此不予認可,雙方未達成一致意見。

  3月22日前,海科融通高管層召開了內部會議,討論決定重組的底線是機具攤銷年限不能改動,會議參加人員有孟某新、李某輝、吳靜、張某玲、侯某峰、章某等6人,會上達成了終止重組的意見,事後向海科融通董事長劉某進行了匯報。最終經海科融通控股股東北京海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澱科技)同意,決定終止有關資產重組事宜。

  3月23日,新力集團收到海澱科技關於決定終止此次重組的《通知函》。

  3月23日,新力金融發布公告稱,公司關於收購海科融通100%股權的重組方案可能發生重大變更,公司股票於2018年3月23日開市起停牌。

  3月27日,新力金融發布公告,公司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

  綜上,新力金融終止收購海科融通事項,是上市公司的重大投資決定,屬於《證券法》第六十七條第二款第二項所述重大事件,在信息公開前,屬於《證券法》第七十五條第二款第一項規定的內幕信息。該內幕信息的形成時間不晚於2018年3月13日,2018年3月27日公開。吳靜是海科融通的股東,擔任副總經理職務,屬於交易對手方的股東和高級管理人員,且參加了海科融通有關終止重組事項的會議,知悉前述內幕信息,是內幕信息知情人。

  二、吳靜內幕交易「新力金融」情況

  1.帳戶交易情況

  「吳靜」帳戶,2008年5月7日開立於中信建投證券北京丹稜街營業部。吳靜承認,「吳靜」證券帳戶由本人操作。2018年3月22日,吳靜申報賣出其持有的全部「新力金融」股票31,200股,實際成交8,000股,成交金額89,040元。

  2.「吳靜」帳戶交易「新力金融」行為明顯異常

  從交易時間來看,根據李某輝、孟某新等人的談話,吳靜參加了海科融通2018年3月22日左右(前1-2天)召開的內部會議,知曉海科融通決定終止重組的信息,而「吳靜」帳戶賣出「新力金融」發生在2018年3月22日(新力金融自2018年3月23日起停牌,2018年9月28日復牌),與其獲悉內幕信息的時間基本一致。

  從交易特徵來看,「吳靜」帳戶自2017年3月30日買入「新力金融」以來,到2018年3月21日,期間從未賣出,3月22日全部申報賣出(成交8000股),賣出意願強烈。

  從交易價格來看,「吳靜」帳戶2017年3月30日買入「新力金融」15,600股,均價29.36元/股,加之2016年度資本公積轉增股本(10轉10),「吳靜」帳戶共持有「新力金融」31,200股,平均持股成本為14.68元/股,2018年3月22日,「吳靜」帳戶以11.13元/股的虧本價格申報賣出持有的全部「新力金融」股票。

  綜上可以看出,「吳靜」帳戶交易「新力金融」行為明顯異常,避損意圖明顯。經測算,「吳靜」帳戶避損金額29,792.26元。

  上述違法事實,有新力金融相關公告、情況說明、帳戶資料、交易記錄、相關人員詢問筆錄等證據證明,足以認定。

  安徽證監局認為,吳靜作為內幕信息知情人,在內幕信息敏感期內交易「新力金融」股票的行為,違反了《證券法》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構成《證券法》第二百零二條所述的內幕交易行為。

  根據當事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依據《證券法》第二百零二條的規定,安徽證監局決定:沒收吳靜違法所得29,792.26元,並處以50,000元罰款。

  《證券法》第二百零二條:證券交易內幕信息的知情人或者非法獲取內幕信息的人,在涉及證券的發行、交易或者其他對證券的價格有重大影響的信息公開前,買賣該證券,或者洩露該信息,或者建議他人買賣該證券的,責令依法處理非法持有的證券,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以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沒有違法所得或者違法所得不足三萬元的,處以三萬元以上六十萬元以下的罰款。單位從事內幕交易的,還應當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警告,並處以三萬元以上三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工作人員進行內幕交易的,從重處罰。

  以下是原文: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安徽監管局行政處罰決定書〔2019〕5號

  時間:2019-12-05 來源:

  當事人:吳靜,女,1970年3月出生,住址:北京市海澱區。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以下簡稱《證券法》)的有關規定,我局依法對吳靜內幕交易「新力金融」股票行為進行了立案調查、審理,並向當事人告知了作出行政處罰的事實、理由、依據及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當事人未提出陳述、申辯意見,也未要求聽證。本案現已調查、審理終結。

  經查明,吳靜存在以下違法事實:

  一、內幕信息形成與公開過程

  2016年7月起,安徽新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力金融)籌劃以發行股份並募集配套資金的方式收購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科融通)100%股權。

  後因新力金融被立案調查,重組事項出現了推遲和反覆。經多次磋商,重組雙方對重組預案進行了調整。2017年12月25日,新力金融第七屆董事會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調整後的重大資產購買預案。2017年12月26日,新力金融披露了《重大資產購買預案》。隨後交易雙方保持了進一步溝通和交流,繼續推進相關重組事宜。

  2018年2月6日,華普天健會計師事務所(以下簡稱華普天健)在對海科融通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過程中,發現海科融通的機具攤銷年限(5年)偏長。

  3月5日,審計項目組內部進行了討論,初步認為需要計提減值或調整攤銷政策(攤銷年限由5年改為3年)。

  3月6日,審計人員與新力金融控股股東安徽新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現名安徽新力科創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力集團)董事長徐某新、董事桂某斌等人進行了溝通。

  3月13日,海科融通財務總監李某輝來到合肥,與桂某斌及華普天健的鄭某等人討論了機具攤銷政策調整事宜。新力集團和華普天健認為,市場同類型重組案例機具攤銷年限均為3年,建議海科融通對此予以調整。海科融通認為,機具攤銷政策調整將直接影響其做出的業績承諾,對此不予認可,雙方未達成一致意見。

  3月22日前,海科融通高管層召開了內部會議,討論決定重組的底線是機具攤銷年限不能改動,會議參加人員有孟某新、李某輝、吳靜、張某玲、侯某峰、章某等6人,會上達成了終止重組的意見,事後向海科融通董事長劉某進行了匯報。最終經海科融通控股股東北京海澱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澱科技)同意,決定終止有關資產重組事宜。

  3月23日,新力集團收到海澱科技關於決定終止此次重組的《通知函》。

  3月23日,新力金融發布公告稱,公司關於收購海科融通100%股權的重組方案可能發生重大變更,公司股票於2018年3月23日開市起停牌。

  3月27日,新力金融發布公告,公司終止本次重大資產重組。

  綜上,新力金融終止收購海科融通事項,是上市公司的重大投資決定,屬於《證券法》第六十七條第二款第二項所述重大事件,在信息公開前,屬於《證券法》第七十五條第二款第一項規定的內幕信息。該內幕信息的形成時間不晚於2018年3月13日,2018年3月27日公開。吳靜是海科融通的股東,擔任副總經理職務,屬於交易對手方的股東和高級管理人員,且參加了海科融通有關終止重組事項的會議,知悉前述內幕信息,是內幕信息知情人。

  二、吳靜內幕交易「新力金融」情況

  1.帳戶交易情況

  「吳靜」帳戶,2008年5月7日開立於中信建投證券北京丹稜街營業部。吳靜承認,「吳靜」證券帳戶由本人操作。2018年3月22日,吳靜申報賣出其持有的全部「新力金融」股票31,200股,實際成交8,000股,成交金額89,040元。

  2.「吳靜」帳戶交易「新力金融」行為明顯異常

  從交易時間來看,根據李某輝、孟某新等人的談話,吳靜參加了海科融通2018年3月22日左右(前1-2天)召開的內部會議,知曉海科融通決定終止重組的信息,而「吳靜」帳戶賣出「新力金融」發生在2018年3月22日(新力金融自2018年3月23日起停牌,2018年9月28日復牌),與其獲悉內幕信息的時間基本一致。

  從交易特徵來看,「吳靜」帳戶自2017年3月30日買入「新力金融」以來,到2018年3月21日,期間從未賣出,3月22日全部申報賣出(成交8000股),賣出意願強烈。

  從交易價格來看,「吳靜」帳戶2017年3月30日買入「新力金融」15,600股,均價29.36元/股,加之2016年度資本公積轉增股本(10轉10),「吳靜」帳戶共持有「新力金融」31,200股,平均持股成本為14.68元/股,2018年3月22日,「吳靜」帳戶以11.13元/股的虧本價格申報賣出持有的全部「新力金融」股票。

  綜上可以看出,「吳靜」帳戶交易「新力金融」行為明顯異常,避損意圖明顯。經測算,「吳靜」帳戶避損金額29,792.26元。

  上述違法事實,有新力金融相關公告、情況說明、帳戶資料、交易記錄、相關人員詢問筆錄等證據證明,足以認定。

  我局認為,吳靜作為內幕信息知情人,在內幕信息敏感期內交易「新力金融」股票的行為,違反了《證券法》第七十三條、第七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構成《證券法》第二百零二條所述的內幕交易行為。

  根據當事人違法行為的事實、性質、情節和社會危害程度,依據《證券法》第二百零二條的規定,我局決定:沒收吳靜違法所得29,792.26元,並處以50,000元罰款。

  上述當事人應自收到本處罰決定書之日起15日內,將罰沒款匯交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開戶銀行:中信銀行北京分行營業部,帳號:7111010189800000162,由該行直接上繳國庫),並將注有當事人名稱的付款憑證複印件送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安徽監管局備案。當事人如果對本處罰決定不服,可在收到本處罰決定書之日起60日內向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申請行政複議,也可在收到本處罰決定書之日起6個月內直接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複議和訴訟期間,上述決定不停止執行。

  安徽證監局

  2019年12月4日

(責任編輯:王晨曦)

相關焦點

  • 新力金融失敗收購藏貓膩 標的海科融通副總內幕交易
    原標題:新力金融失敗收購藏貓膩 標的海科融通副總內幕交易   中國證監會網站昨日公布的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安徽監管局行政處罰決定書(〔2019〕
  • 新力金融擬併購海科融通 過山車式估值變化藏隱憂
    從10.23億元到29.69億元,再到23.78億元,網際網路金融公司海科融通的估值在不到一年時間中,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變化。尤其是後兩次與上市公司永大集團、新力金融的「聯姻」,估值、預期業績在3個月中就大幅滑坡。在業內人士看來,在網際網路金融證券化監管趨嚴的背景下,海科融通的上市進程並不順暢。
  • 收入七連滑 翠微股份擬轉型 收購標的海科融通競爭力不足
    2016年9月,新力金融發布預案稱,將作價23.79億元收購海科融通100%的股權。但到了2018年3月,新力金融便終止了此次重大資產重組。在此前的收購中,新力金融曾表示,海科融通曾因業務違規操作而受到人民銀行的監管處罰,在規範經營層面存在一定的風險,標的資產的估值亦充分考慮了經營風險對風險調整係數的影響。按照新力金融的說法,海科融通的「貶值」,似乎與其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有關。
  • 海科融通三尋金主謀「上市」 新買家翠微股份再遭問詢
    三闖資本市場   此交易雖然對比此前兩次收購交易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但仍面臨來自證監會審批通過的難點。   公開信息顯示,海科融通曾與融鈺集團(原永大集團,002622.SZ)和新力金融(原巢東股份,600318.SH),兩家上市公司籌划過重組方案,但均以失敗告終,目前翠微股份是4年裡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 海科融通三尋金主謀「上市」新買家翠微股份再遭問詢
    三闖資本市場  此交易雖然對比此前兩次收購交易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大,但仍面臨來自證監會審批通過的難點。  公開信息顯示,海科融通曾與融鈺集團(原永大集團,002622.SZ)和新力金融(原巢東股份,600318.SH),兩家上市公司籌划過重組方案,但均以失敗告終,目前翠微股份是4年裡的第三家上市公司。
  • 牽手蘇寧金融,海科融通打造零售支付綜合解決方案
    12月10日,海科融通總經理孟立新、副總經理戎華、優質商戶管理中心總監劉德新、副總監丁昊、大區總監吳勇、劉俊傑等公司領導,受邀前往蘇寧集團總部參觀考察,並出席海科融通&蘇寧金融籤約儀式。蘇寧支付行業中心總經理張新文、蘇寧零售雲研發中心總經理朱凡、蘇寧消費金融事業部副總經理王文、蘇寧支付行業中心業務總監周長斌、蘇寧聚合支付業務負責人郭峰等領導一同參加。
  • 翠微股份曲線拿到支付牌照 海科融通身價縮水近10億
    「這是一個雙方共贏的事情,海科融通獲得大額流動資金,且擁有了翠微股份的流量、場景等資源;翠微股份則增加了一張支付牌照,可以擁有更多的用戶交易數據、增加用戶粘性。」一位行業分析人士告訴《華夏時報》記者。   實際情況又是如何?   海科融通是誰?
  • 翠微股份收購方案遭上交所問詢 海科融通三次「出嫁」又懸
    11月22日,翠微股份連發數個公告披露海科融通收購事宜,《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預案》顯示,翠微股份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海澱科技等107名股東所持有海科融通100%的股權,其中股份支付比例為70%,現金支付比例為30%。
  • 海科融通賣身翠微股份在即,估值已較3年前跌去近二成
    3月30日晚間,翠微股份發布《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購買資產並募集配套資金暨關聯交易報告書(草案)》,調整了收購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科融通」)98.69%股權的交易方案,補充了海科融通與翠微股份的多項財務數據。
  • 海科融通收購事件遭上交所17問 緣何三次「出嫁」均遇阻
    北京商報記者注意到,此次並非海科融通首次出售,此前永大集團、新力金融(維權)亦曾宣布將收購海科融通,但最後均已失敗收尾。有分析人士稱,海科融通多次收購受阻,主要還是與其收購價格、第三方支付行業嚴監管環境以及被收購方利潤增長等方面有關。
  • 涉進行內幕交易 奮達科技時任部門副經理被證監局處罰
    千龍網北京4月11日訊 近日,奮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奮達科技)時任銷售技術中心文員楊小桃、時任電器產品技術部副經理林立因洩露內幕信息、進行內幕交易被海南證監局出具了行政處罰決定書(〔2018〕1號)。
  • 海科融通4年3「嫁」 今年已有超10家支付機構股權變更
    近年來,已有3家上市公司擬收購海科融通,其中前兩次已以失敗告終。(證券日報)   近日,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服務股份有限公司(簡稱 :海科融通)又因為收購事宜上了「頭條」。
  • 五年三次謀上市:海科融通估值縮水10億
    海科融通資本化之路一直受到業內關注,五年中三次尋求曲線上市,與融鈺集團(002622.SZ)、新力金融(600318.SH)的重組方案先後折戟,最終在去年選擇賣予關聯機構翠微股份。此次「過會」後,海科融通一波三折的上市之路終現曙光。
  • 海科融通三度闖關資本市場 翠微股份欲開門「迎娶」
    屢屢試圖登陸資本市場的北京海科融通支付服務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海科融通)又要捲土重來了。在此之前,融鈺集團(002622)的前身永大集團和新力金融(600318)都曾先後試圖收購海科融通,不過兩次收購均未修成正果。
  • 新政策誠意來襲,海科融通華東區華南區招商會圓滿落幕
    海科融通總經理孟立新在華南區會場,海科融通副總經理章驥回顧了中國收單市場的發展歷史,進而肯定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贏」的合作理念對於公司發展的重要作用。在該理念的指導之下,海科融通近幾年快速發展,目前累計收單交易量9000億,合作代理商家3000家,商戶400萬戶,預計到2017年底,累計交易量總額將達到15000億,發展合作代理商10000家。展望未來,章驥表示,在Q4新政策發布之後,海科融通勢將成為收單市場最為強勁的一股力量。
  • 海科融通「新支付·掌未來」新品店掌柜Plus亮相
    初冬時刻,陽光明媚,在11月10日,海科融通「新支付·掌未來」新品發布會在京舉行。   、海科融通-尤恩副董事長王劍、海科融通-尤恩總經理鄭健健共同開啟店掌柜PLUS新品啟動儀式。  (左一:海科融通總經理助理兼營銷中心總監 杜建偉;左二:海科融通副總經理 章驥 ;左三:海科融通總經理 孟立新;右三:海科融通副總經理 吳靜;右二:海科融通-尤恩副董事長 王劍;右一:海科融通-
  • 內幕交易罪處罰變化,2020年實施的《證券法》將會如何?
    文/肖玉航 中玉資本首席經濟學家今年新《證券法》已經實施,如果對應內幕交易罪的處罰變化來看,相對以往,將明顯提升。從中國證監會近期公布的一起行政處罰案例來看,明顯體現了2005年《證券法》相對較輕的處罰。
  • 西部黃金內幕交易案兩人遭處罰 董秘唐向陽通話洩密
    中國經濟網北京1月31日訊 昨日,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新疆證監局網站發布行兩份行政處罰決定書,對兩名非法獲取內幕信息人張新紅、李金剛涉嫌內幕交易西部黃金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西部黃金」,股票代碼:601069)股票的違法行為作出了行政處罰。
  • 翠微股份劍指第三方支付 海科融通涉訟94起已兩次折戟併購
    2016年7月,新力金融公告稱正與海科融通接洽;9月公告披露,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收購海科融通100%股權。此後,方案經歷多次調整。2017年12月,新力金融公告稱,擬直接支付23.79億元現金收購。
  • 上交所17連問 海科融通再遇「出嫁」難題
    具體包括,上交所要求翠微股份補充披露海科融通所從事業務是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規定,是否已取得行業主管部門要求的全部經營資質,主體資格是否滿足監管部門的相關要求,是否存在未取得資質而變相從事金融或類金融業務的情形、是否涉及資金池、是否存在將結算工作外包給無支付牌照的機構進行二次清分的情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