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古代過年的時間與稱呼都不同,而春節一詞直到民國才正式使用

2020-12-13 龍火果果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種非常可怕的妖魔,時常來到人間作亂。後來,人們漸漸地掌握了妖魔的活動規律和弱點,幾乎要每隔一段時間它才會出現。人們把它每一次出現的時間稱之為年,同時也稱呼這種妖魔為年。由於人們發現了它的弱點是害怕紅色、亮光和響聲。所以家家戶戶在這一天都會用紅色的紙來貼春聯和放鞭炮等來驅趕年。就這樣,形成了人們傳統的節日過年。

當然,傳說終究只是傳說,但過年作為傳統的節日很早就深入到人們的生活之中。從古至今,各時期和各地的過年方式都有所不同,但幾乎都會在這一天進行貼春聯,放鞭炮、給壓歲錢、祭祖等活動。有著非常強烈的儀式感。

古代過年的日期和名稱

作為歷史悠久的國家,歷朝歷代和各地民族根據自己的習俗和文化來確定過年的方式方法。以下是歷朝歷代過年的主要時間日期和叫法:

1、主要日期

①天皇氏時代以寅月為正月,立春為歲首。

②夏代以孟春一月一日為元,即使用夏曆。

③商代使用殷歷,以十二月一日為歲首。

④周代使用周曆,以十一月一日為歲首。

⑤秦代使用秦歷,以十月一日為歲首。

⑥西漢前期仍使用秦歷,到漢武帝時改用太初曆,恢復使用夏曆的一月一日為歲首。

⑦漢朝中後期除王莽和魏明帝,一度改用以十二月一日為歲首的殷歷。

⑧唐武后和肅宗時改用以十一月一日為歲首的周曆。

⑨宋元明清四朝均使用夏曆的一月一日為歲首。

⑩1912年,中華民國宣布改陽曆1月1日為新年。1914年,經袁世凱批准,將元旦移到陽曆的1月1日,而陰曆的正月初一改名為春節。至此,奠定了陽曆年首為元旦,陰曆正月初一為『春節』的並存格局。

2、主要稱呼

①先秦時期通常稱過年為「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

②兩漢時期,過年被稱為「三朝」、「歲旦」、「正旦」、「正日」等。

③魏晉南北朝時稱為「元辰」、「元日」、「元首」、 「歲朝」等。

④唐宋元明四朝時稱過年為「元旦」、「元 」、「歲日」、「新正」、「新元」等。

⑤清朝時期,通常稱過年為「元旦」或「元日」等。

⑥民國時期,正式使用春節的稱呼,並與元旦形成共存的格局。

十二生肖對應的年

十二生肖起源於人們對於動物的崇拜,是十二地支相配以人出生年份的十二種動物,也被稱為屬相。每個生肖都會對應相關的年份和擁有較為豐富的傳說。

鼠年

鼠的繁殖能力強,常作為生殖崇拜的象徵。清末畫家任預的《十二生肖圖冊》中的五鼠正搶食罐中瓜籽,而「籽」與「子」音同,表達多子意味。同時,老鼠喜歡偷吃糧食,證明倉鼠有餘糧。代表著富裕的吉祥。

牛年

牛是憨厚勤勞的代表,有著不求回報的精神品質。在古代更是最為尊貴的祭祀品,是天子祭祀社稷和天地之用。

虎年

老虎是百獸之王,代表著兇猛陽剛之氣。古代戰爭出於對徵服的渴望,行軍打白虎幡旗,曉勇者為虎將,調兵用虎符,兵器有虎紋等。

兔年

古代通常認為兔與月亮有關。如傳說嫦娥在月宮中有玉兔相伴,所以兔象徵著月亮。也有說月亮的某個部位或形態與兔子相似的。

龍年

龍象徵著出人頭地,並且代表著皇權。古代的帝王被稱為真龍天子,穿的服飾和用的物品都有著龍的標誌。同時在古代神話中龍是行雲布雨的大神,古人常常祈禱能夠風調雨順。

蛇年

蛇是一種冷血動物,常常以負面的形象出現。如狠毒的人會被形容為蛇蠍心腸、傳說中以妖魔鬼怪的形象出現等等。而上古神話的女媧和伏羲均為人首蛇身。

馬年

馬是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軍隊的重要裝備。戰國時期,通常以馬拉戰車的數量來形容國力的強大。各時代的君王和民族也都常以駿馬為榮。

羊年

羊是美的象徵,被古人視為德畜。有善群、好仁、死義、知禮的精神。它雖然有角,但不好鬥。在被宰殺時,視死如歸。而且懂得感恩。同時寓意著吉祥和平安。如歲首用的吉祥語「三羊開泰」。

猴年

古代關於猴的傳說有很多。如《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就是猴的形象等等。猴的同音是侯,在古代有著封侯拜相的寓意。同時猴子喜歡吃桃子,而桃子象徵著長壽的意義。

雞年

明朝楊慎的《藝林伐山》說「日中有金雞」,原因是「日月陰陽互藏其宅也」。雄雞通常作為古代簡易而重要的計時工具。雄雞打鳴則代表著日出而作的號令。

狗年

古代關於狗的神話傳說也有很多,如天狗食月、被稱為司風之神。同時,狗代表著忠誠。如《搜神記》中的黑龍犬,在火中用水沾溼醉酒的主人使其倖存。

豬年

豬也是財富的標誌,有著烏金的名號。豬的肥頭大耳形象更是福氣的象徵。古代關於豬的神話傳說也很多,如《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前生是天界的天蓬水神。是道教紫微北極大帝的四將之一,體現了豬崇拜和雲雨之神的關係。

小結

作為傳統的新年佳節,從古至今,人們對待新年的這一天都格外的重視。畢竟是新的一年的開始,所以這一天代表著喜慶。家家戶戶都會有貼春聯、吃年夜飯、走親戚、看春晚、祭祖、拜年、壓歲錢等活動,來迎接新的一年。同時也是對新年的一種祝福。

(完)

(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截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古人也叫「春節」嗎?過年在古代另有稱呼,其起源也多種多樣
    今天是大年初一,大家都正式進入了過年的節奏。其實在我國古代,由於一直採用農曆年曆法體系,所以如今的元旦與春節在古代其實是同一個節日,都是新舊年更替的標誌。但自民國以來,由於公曆年成為官方曆法,元旦也逐漸成為慶祝公曆年更替的節日,南京國民政府更是在後來廢除了農曆年的「春節」。
  • 傳統節日春節為什麼直到辛亥革命之後才正式叫「春節」?
    眾所周知,正月初一的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鮮為人知的是,春節這個名字出現的時間其實很晚。辛亥革命之後的1913年,中國政府才正式將農曆正月初一定名為春節。這又是怎麼回事呢?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只有一種官方曆法,即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農曆。在農曆為唯一官方曆法的古代,正月初一就是元旦。因此春節在古代有上日、元日、正日、元辰等等名稱,但就是不被叫做「春節」。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民國正式以世界通用的公曆(格里高利曆)為官方曆法,農曆正月初一也就不是元旦了。
  • 古代沒有「春節」這個稱呼,過年也不是為了驅趕「年獸」
    我們現在的春節,即農曆新年。春節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過年歷史悠久,由上古時期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過年有吃年夜飯、守歲、貼春聯、放鞭炮等特色習俗。但是我們為什麼要過年呢?
  • 過年起源於漢武帝時期,而春節這個稱呼是由袁世凱確立的
    春節的歷史其實非常久遠,是我國古老而又隆重的節日。古代的新年來源於帝舜,當時他繼承了堯為天子,祭拜天地,當日便被人們定為新年第一天,一直到夏朝都是以正月初一為新年。把春節定在孟春正月,將原來以十月為歲首改為以孟春為歲首,後來經過多朝修訂,才會有我們現在的曆法,以農曆的正與初一為「新年」是自漢武帝時期就一直被沿襲下來的。此後中國一直沿用夏曆(陰曆,又稱農曆)紀年,直到清朝末年,長達2080年。
  • 中國人過春節的習俗從什麼時候開始?民國才有「春節」這個稱呼?
    二十四節氣也就是說,春節的產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傳統祭祀文明,並在此基礎上,結合了天幹地支的時間觀念,確定了六十甲子的循環,並把春節定為一年的開始。堯訪舜相對於「春節」這個稱呼,「歲首」更貼切於上古時期,每一個朝代的歲首所在的日期也不盡相同。
  • 公子一詞古今有哪些差異?在古代要是瞎稱呼可能會遭來殺身之禍!
    在觀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我們都能看到一些帶著自己手下喬裝打扮出來玩的公子們,這裡的公子大多指的是富貴人家的孩子,一般的人家是不會有這個稱呼的,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古代所說的公子與現代公子的含義有什麼不同。
  • 春節是怎麼來的?在古代是如何稱呼春節的?
    春節,對於中國人來說是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這一天,家家戶戶放鞭炮、穿新衣、走親訪友,每個人的連上洋溢著幸福、快樂。但是,你知道春節的來歷嗎?在古代又是如何稱呼春節的呢?下面,請各位小夥伴一起隨小編了解春節的歷史吧!
  • 古代「爹爹」稱呼到哪個年代改稱「爸爸」?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
    一般是古代南方人對父親的稱呼,如明代張自烈編寫的《正字通》中寫道:「今南夷呼父曰波蓋此字轉也,按南史謠本作爹,夷語稱老者為八八或巴巴,後人因加父做爸字。」爸爸一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全國流行起來的呢?具體時間不可考,大概是在清末民國時期。那時候隨著「國門被打開」,南方沿海地區成為了我國最早接觸世界的地區。
  • 這3個詞是古代青樓女子的「黑話」,如今意思不同,經常被使用
    青樓是古代一些女子為謀生計會選擇去這裡的地方,在每行每當都會有一些詞語,相當於「專業術語」,而有幾個詞語在古代是青樓女子的「黑話」,如今這些詞被換了意思經常使用!1、出局我們現在使用出局,大都是一些人在找工作或是在一些競爭中失敗時使用,比喻人或事物因不能適應形勢或不能達到某種要求而無法在其領域繼續存在下去。而這個詞在古代,一是指官員離官署回家,更多是指妓女出外陪酒!專指嫖客花錢,把妓女接出妓院,送到自己家裡或者其他隱秘的地方過夜。
  • 「春節」歷史才100多年?民國時還曾被禁止,這是為什麼?
    在當時,這項變更可不只是使用1912年這個紀年年號這麼簡單,而是希望以此來劃清與中國數千年封建社會的界限,要將附著在曆法裡的傳統思維也一併去除。所以當時實行公曆其實也就包含著廢止農曆年的含義在裡面。而在1912年初,當時的民國政府還只能控制南方數省,甚至南北內戰都還沒有結束。因此當時民國政府的決定並不可能通行全國。
  • 回古代過年,年夜飯吃什麼?
    農曆正月初一,在古代稱為「元旦」,民國建立後改為「春節」。在春節前的這一晚,中國人還要過除夕,全家一起吃年夜飯。現在的年夜飯越來越豐富,但要是在古代,中國人在年夜飯上能吃到些什麼呢?①在南方,麥類種植範圍則很小,直到金人南侵,大批北方人逃往江南,麥類需求大增的情況下,種植面積才逐漸擴大。臨安城(杭州)中麵食店隨處可見,飲食上「無南北之分」了。
  • 中國的起源:最早於漢代對中原稱呼民國重啟用簡稱中國
    中國的起源:最早於漢代對中原稱呼民國重啟用簡稱中國 2019-07-26 10: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春節起源於何時?它原來的名字叫「元日」?
    春節,指農曆除夕和正月初一。但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春節,往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 的祭灶開始算起,-直到過完正月十五元宵節才算結束。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春節作為中華民族的第大節, 具體起源於何時呢?
  • 我國春節日期的變遷和名稱由來:日期歷朝不一,名稱來自民國
    春節,即農曆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年、新歲、歲旦、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百節年為首,春節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佳節。可是,你知道春節的概念是怎麼來的嗎?
  • 古代學校稱「庠」 「學校」一詞始於民國
    古代學校稱「庠」 「學校」一詞始於民國   如今,人們對「學校」一詞的定義大多是「有計劃、有組織地進行系統教育的機構」。
  • 在中國古代,除了夫子以外,教師還有這些稱呼!
    一直以來,老師都被人們譽為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她們教書育人,傳遞知識,告訴孩子正確於錯誤,於社會,他們是科學知識的傳播者和繼承者,於私人,他們是一個人最初的指路明燈。(圖片出自《夏目友人帳》的娘口33)而在我國古代,對於老師有有著不同的稱呼,其中最為人熟悉的大概就是夫子這一稱呼了。
  • 古代過年如何「穿新衣」?
    過年穿什麼樣的吉服?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宋代過年節時,熱鬧地段都「結彩棚,鋪陳冠梳、珠翠、頭面、衣著、花朵、領抹、靴鞋、玩好之類」,供人們購置過節。新年「長幼悉正衣冠」,同舞龍舞獅、敲鑼打鼓、貼春聯、放鞭炮、掛燈籠一樣,是春節除舊迎新的重要習俗。服飾中藏著禮儀文化。
  • 古代春節過年有什麼風俗
    古代的春節是一年中的大節,到春節的時侯一切都要停工,就算要打戰,也會在春節休戰,那古代人在古代春節過節都有些什麼風俗?古代春節為一年中的大節日,一般一進去臘月裡就要開始準備過年的物資了,臘月到就要開始舂米,給小孩子準備縫紉新衣服了臘月二十三:做糖瓜和麵條供給灶王爺,然後焚香燒掉灶王爺的舊畫像,送灶王爺上天臘月二十四:掃房、打掃房間衛生;男人剃頭,女人洗頭洗澡,家家戶戶都要打掃環境,清洗各種器具,拆洗被褥窗簾
  • 你知道怎麼稱呼自己老婆嗎?古代不同身份的人不同的叫法
    現代的男人,對自己另一半的稱呼可謂五花八門,有叫老婆、愛人、妻子、老伴,稱「另一半」也是一種稱呼,再加上婆姨、堂客等等地方叫法,就更數不勝數了。那麼,您知道在古代到底怎麼稱呼老婆的嗎?其實,在古代,男性配偶的稱呼也很多,但由於等級森嚴,並不能亂用,往往都有自己的講究。
  • 古代妻子怎麼稱呼丈夫,關於老公這個詞,了解的人隨即就會改口
    現在的人都叫自己的配偶叫做老公老婆,而在古代的時候人民並不這麼叫,妻子怎麼稱呼丈夫,真相讓人震驚,了解的人隨即就會改口,原來有一個故事是這樣的。古時候有一對夫妻非常的恩愛,可是隨著時間增長丈夫逐漸對妻子產生了厭倦的感覺,丈夫從寫的詩裡表現出意思,妻子便續寫這首殘詩,經過這首詩的交流,兩人之間的隔閡消失了,因此互相誇讚對方,在詩中出現了老公和老婆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