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歷來有房子情結,自古就把房子當成安身立命之所。房子可以說是大多數農村人一生的奔頭,一生多半積蓄都會花在房子上,在城市居住的普通人更是會跑遍樓市去選擇一個價格合適的勉強符合自己需求的房子。一個房子會陪伴一個人的大半生,任何人都不願意隨意選擇自己的房子。
1、土坯房
土坯房,簡單來說就是就是用泥土為牆的房子,牆的內外材料用的都是泥土,一般會選擇黏土作為牆體材料,此外也會在牆體中填充部分加筋材料。早在中華民族進入農耕社會後,土坯房就與農民隨身如形,形影不離,成為農民遮風避雨「守護神」。
新中國成立以後,由於戰爭的破壞,使得農村房子開始大量重建,經濟條件與交通條件滿足不了農民的需要,就地取材,重建家園的興起,土坯房便成為了當時的主流,只要有土就可以蓋房,大量的土坯房在廣大農村地區快速的興起,也成為了我國在改革開放前農村最為流行的建築工藝。
土坯房的施工工藝,通常使用青磚或石板堆砌基礎,地基通常為二三十公分深。泥瓦工由正牆的中間開始堆砌土磚,木工趕製屋架,門窗,檁條,瓦板。待兩面山牆砌起,開始上梁與屋架,再經過鋪瓦,泥土粉牆,地面找平後,基本可算告成。500-600mm厚的黏土牆在上世紀風雨飄搖的幾十年間,展現出了一定的保溫保溼效果。為農民遮風避雨的同時,也為整日辛苦勞作的人們帶來了家的慰藉。
2、磚混結構自建房
磚混結構,全稱為磚石結構與混凝土結構的混合結構。磚石結構既是單純的燒結磚或石材砌牆作為主要承重的建築;而與混凝土技術結合使用的才是今天大家更為熟悉的磚混結構。磚混結構自19世紀末期進入中國以來,一直到上個世紀中葉,更多的使用在了城鎮的建設中,在當時經濟與技術更為封閉的農村,磚混結構並未成為農村自建房的主流。
改革開放以後,隨著農民的經濟逐漸富裕,鄉鎮邊,田野間新建了很多的火窯與磚場,磚混結構建築正式取代土坯房成為農村自建房的主要選擇。從木製樓板的砌塊結構到預製板、現澆樓板的磚混結構,三四十年的發展在日益追求環保和住宅品質的大背景下,逐步的走向了盡頭。
磚混結構對於我國農村自建房而言,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受限於承重結構較多,使用年限較短,保溫隔熱效果較差以及人工成本的不斷提高等因素,在近些年的農村自建房修建中運用磚混結構的已經較為罕見了,這一滿足新中國成立之初「經濟」、「適用」的建築結構體系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終將帶著往日的榮譽遠離。
3、框架結構自建房
框架結構是指以鋼筋混凝土澆築成承重梁柱,再用磚或混凝土材料進行隔牆維護的現代建築方式。通過支模的方法,將梁柱板與基礎澆築在一起,形成一個框架來承受房屋重量。在牆體並未承重的基礎上,可以提高室內布置的靈活性,也能提供較大的獨立使用空間,在安全性上也遠超磚混結構。上世紀90年代至今框架結構成為我國農村自建房的首要選擇。
「居住」是人類的基本需求。然而對於農村自建房而言,首先要關注結構安全,再談設計美感和空間合理。如今農村的基礎建設也在國家和當地的努力下變得越來越好,而隨著人口基數在未來可能的變化、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居民財富握有量的增長等各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農村自建房未來的建設量可能會下降,但是對建房質量的要求將會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