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1758字,閱讀時長3分鐘
這個開學季,華中科技大學本科新生報到的第一天,有一名叫蔡文泰的學生,正式和父母成為了校友。
31年前,父母在這所學校學醫,31年後,兒子又成為了2020級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算是父母的「小學弟」。
雖然這是個偶然的事情,但偶然的背後其實早有註定。
蔡文泰的父母都是協和醫生,母親在感染管理科,父親在胃腸外科。在醫生家庭長大,蔡文泰從小就熟悉了這個職業。
在兒子的眼裡,父母的工作非常忙碌,一般都要到很晚才回家,但是他們從來不抱怨,對於這份職業很有成就感。
今年新冠疫情爆發以後,他的父母一直奮戰在抗疫的一線,而蔡文泰自己則在家上網課備戰高考,一家人都在各自的「戰場」上奮鬥。
「疫情讓我看到父母的另一面」,蔡文泰說,「之前我對職業選擇還有些搖擺,但經過這次疫情,我明確了自己的志向。」
看到這樣的故事,真的讓人非常感動。
在我們中國,一直有句古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這句話從側面說明了父母對於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影響有多大。一個紳士的兒子,即便去乞討也是非常體面的。而假如父母是一個絲毫不注重自己形象之人,那麼孩子必將也成為一個邋遢鬼。
日本長笛演奏者木村心美的父親木村拓哉是獲得日劇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次數最多的演員,母親工藤靜香僅1989年這一年,個人單曲專輯的銷售額就高達54億日元。
她的父母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成就,給予孩子積極的引導。可見好的家庭教育未必都是口口相傳,父母從小的各種言傳身教,對孩子未來人生道路中就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華中科技大學新生蔡文泰也是一樣,父母作為醫生,踐行「救死扶傷」的理念,疫情期間衝鋒在一線,這對於兒子的內心衝擊是巨大的。
曾經有位心理諮詢的同行告訴我一句話:最好的父母就是孩子的偶像。
看到蔡文泰的故事,我更加深刻理解了這句話的含義,在那個青年的心中,他的父母一定也是他崇拜的偶像。
長大後,我要成為你;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蔡開琳夫婦拿著兒子的錄取通知書
孩子的是非觀、人生觀、品行性格乃至職業觀許多都是模仿家長的,所以父母做好孩子的榜樣,其實就是給了他最好的教育。那麼,我們可以怎麼做呢?
許多家長考慮孩子做人,往往只看重如何使之做「有用」的人這個內容,也就是僅僅在知識和技能上促使子女下功夫,卻忽略了道德品質等方面的影響。
正如蔡文泰的父母,他們在疫情期間能夠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衝鋒到一線,這本身就是一種價值觀的良好示範。讓兒子明白,在危機面前什麼樣的行為是一個醫生該做的。
我身邊有做父母的朋友,白天工作忙、壓力大,回到家中就開始抱怨起自己的工作,反正這裡不好,那裡也不對。
假如他們的孩子正在周圍,聽到父母此類抱怨,內心會是什麼樣的想法?
一種可能性是覺得工作是很麻煩或者讓人恐懼的事情,將來就可能產生厭惡工作的情緒;另一種是覺得父母這樣的工作沒有價值,自己將來也不想去做同樣的職業。
所以,意識不到這點的父母,以後還指望著孩子「子承父業」,卻又遭到孩子的抗拒,難道錯的都是孩子麼?
作為父母,你沒有教會孩子如何積極去看待一份職業本身,反而總把負能量灌輸給了孩子,這樣的教育不是幫助他,而是害了他。
這個年頭,一些做家長的總希望自己包辦了孩子將來的職業選擇,比如高考填志願、大學畢業找工作,這背後實際上都是父母的身影。
但作為生涯諮詢師,這些年我發現太多的年輕人在就業後感到迷茫,對父母給他們選擇的職業方向不滿或者後悔。
這時候雖然我們也可以基於現狀重新做好職業規劃,但是不得不說是非常可惜的事情。因為原本孩子能夠更早地進行一些職業定位的探索,明確自己要走的路。
在這個方面,蔡文泰的父母顯然做得非常出色。他們內心可能也希望兒子將來從醫,但並不需要越俎代庖替兒子決策,因為兒子已經從父母的身上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對於和父母成為「校友」的選擇,蔡文泰說了一句話:
「世界本沒有英雄,只有在危難之時,敢於挺身而出的凡人。」
我想這句話就是他做出選擇的源動力。
而蔡文泰的父親在談到兒子的選擇時,則表示:「作為父母,我們經歷過生死,知道這條路很艱辛;但作為醫生,我們也希望兒子到時代浪潮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我們身為旁人,真的很羨慕這樣的家庭,同時也希望他們的故事可以帶給我們一些深度的思考。
為人父母,有時候做好自己就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