掙扎數月,淘集集還是沒能挺過這個寒冬,在2019年的末尾宣布自救夢碎。
12月9日凌晨,社交電商淘集集通過官方微博發布創始人張正平公開信,稱由於資金未能如期到帳,不得不宣布淘集集本輪併購重組失敗,接下來公司將尋求破產清算或破產重整。
從公開信可以得知,淘集集在11月28日支付寶帳號就被凍結了,連員工11月的工資、社保都無法發出。但張正平在信中表明:「哪怕最差的結果走到破產清算,資金也是優先結算員工工資。」
▲淘集集官方微博致歉。
直到最後一刻,張正平依然如供應商代表所形容的那般「坦誠」。只可惜,淘集集沒能如願獲得投資方的解救。很難想像,不足一個月前,淘集集曾鬥志盎然地加入「雙十一戰隊」,無論是運營、銷售還是系統維護都照常進行,還有新的商家加入,活動補貼一個不少。
「你打得一手好牌啊,把商家跟員工玩弄在股掌之上!」12月9日,淘集集前招商負責人在微信朋友圈中,指名道姓質問張正平。平臺關停,剩下的是員工被拖欠的工資和商家未完的追討。據央視財經消息,10月份,張正平表示,公司負債總額為16億元左右。
淘集集與拼多多基因相似,為何命運迥然不同?
倒下前的艱難自救
一年前,淘集集還是坐擁1.3億用戶的「下沉新貴」,沒想到,只過了一年,淘集集就陷入了資金斷裂的危機,處於破產清算邊緣。
這一消息不免讓人驚訝,畢竟在12月9日官方宣布平臺破產前,淘集集的APP上完全看不出異樣。10月底,淘集集仍以極大的折扣力度備戰雙十一:「百貨、服裝全場1折起」、「超級周末3元起,全場補貼一半」首頁上的優惠活動層出不窮。直至目前,打開淘集集小程序依然可以看到一元拼團等活動。只不過,淘集集門庭若市的背後,早已是危機深重。
▲淘集集APP首頁,有用戶仍在提現。
據「鋅財經」援引商家的說法,淘集集在今年6月就已經發不出貨款了。但那時的淘集集,依舊走著「燒錢補貼」的舊路。儘管事後張正平承認做了錯誤的決定,但加速的虧空已經無法彌補。
從9月底開始,外界便不斷傳出有供應商上門討要貨款的消息。儘管當時有部分商家下架停運店鋪,但由於當時,有些商家還是能提現一部分貨款,所以他們依然選擇相信淘集集,認為它能「東山再起」。商家們之所以信心滿滿,也是因為,淘集集在尋求自救的過程中確實出現過希望。
張正平在公開信中坦承,淘集集在本輪有兩個潛在投資人。「兩個潛在投資人都是在國慶左右就開始溝通,投資人A是某大型集團公司,投資人B為某PreIPO公司為牽頭的基金公司。」面對外界對於「有無投資人」的質疑,張正平在公開信中首度披露談判細節。
談來了潛在投資人之後,淘集集隨後給商戶們提供了兩個解決方案。根據《中國經濟周刊》報導,這兩個方案其一是,淘集集將收購資金用於償還商戶貨款總量的20%,剩餘貨款將在淘集集估值達到15億美元和估值達到20億美元或上市時,分別償還商戶貨款總量的10%和70%;其二是「債轉股」,即淘集集以5.5億美元估值作為總股本,按照欠款比例分配股權,商家將由從前的合作商變為合伙人。
面對眼前的兩個方案,商家們躊躇萬分。進一步催款,淘集集沒有償還能力;退一步成為「合伙人」,若淘集集不能自救,將血本無歸。
而就在這個節點上,10月15日,張正平在淘集集的官方微博上發布了一則道歉信,將公司錯誤歸結為融資不到位、延誤了最黃金的自救期,並在道歉信中提出債務重組方案,聲稱談妥國內某大型集團公司進行重組併購,同意將併購款用於償還欠款。
在張正平誠意的打動下,許多商家開始動搖。儘管當中仍不乏要繼續維權的商家,但大部分商家決定與淘集集並肩作戰。據淘集集官方通報,截至10月23日,供應商債權人完成51%債務重組協議。據悉,這51%的籤約率也恰好滿足了新一輪投資方的要求。
▲10月份,仍有供應商支持淘集集,圖片來自淘集集微博。
淘集集一邊穩住商家,一邊也配合新一輪融資的投資方做了很多調整。按照《中國經濟周刊》援引淘集集不具名員工的說法,淘集集方面做了很多準備,包括伺服器、郵箱更換,還有平臺配合做了很多活動,「種種跡象讓我們做了比較樂觀的估計。」前述員工表示。
但事與願違,淘集集沒有等到投資方伸出援手,即使當時已經收到了他們的書面TS(籤定投資意向書)。
據「貝克街探案官」消息,投資方在收走了淘集集的公章和銀行密鑰後,並沒有履行當初說定的打款進度,反而出現了多次推遲。在張正平最後的公開信中,他說明投資方本應11月28日就該到帳的款項,一直拖延到12月6日仍然沒有到帳。
說好的投資未能到帳,此時,投資方的控制公司向法院申請了對淘集集的訴前保全,凍結了淘集集的支付寶帳號,才引致了11月份員工工資未發放,成了壓倒淘集集的最後一根稻草。
目前來看,淘集集「死」於資金鍊斷裂,但在員工眼裡,淘集集的「死因」並沒有這麼簡單。「財務問題才是事件爆發的直接原因。」在《中國經濟周刊》報導中,有員工這麼說道。該員工表示,淘集集沒有建立合理合規的用人機制,沒有財務管理機制,也沒有完善的風控和內部反腐機制,導致危機爆發。
內亂叢生,又失去了投資方的回血,淘集集最終夢碎。
既生拼多多,何生淘集集
同樣瞄準低線城市,擅長用補貼手法打下市場,淘集集一直被外界稱為「高仿版拼多多」。
這兩個用戶重疊度高達55%的平臺,相像之處主要在於推廣手法上。與拼多多讓用戶邀請朋友「砍一刀」迅速裂變的做法類似,淘集集也很擅長各種拉新玩法。
據「晚點LatePost」消息,淘集集會在極低線的城市通過手推車掃碼註冊送錢的方式推廣,也會讓夫妻店的店主推廣,拉到新用戶店主可拿到其前三單佣金。為了追求用戶的高速增長,淘集集瘋狂燒錢補貼,打出了「買的多,賺得多」的口號。
▲淘集集倒下前拼命燒錢。
在這一點上,淘集集確實奏效了,一年的時間裡,就斬獲1.3億註冊用戶。
淘集集不停地用大幅的購物補貼、分享返現獲客,換來了大量的用戶,但同時,它的盈利模式不明。
「剁椒娛投」援引商家說法,他們看中的,就是淘集集不抽取佣金,流量大扣點低,不需要支付推廣營銷費用,平臺只收取商家開店押金2000元以及第三方支付機構0.6%的手續費。為了跟上居高不下的燒錢速度,淘集集只能用「拆東牆補西牆」的方式繼續獲客。淘集集方面也承認,整個拉新過程若平攤到所有有效用戶身上,成本可能要上百元。
夢想著能跟拼多多一樣上市,但融資失利的淘集集早已是泥足深陷。
自發展以來,淘集集似乎只停留在粗暴拉新,沒有在用戶留存上下功夫。在網上一搜索,有關平臺的差評不絕於耳,諸如圖文與實物不符、紅包無法提現等等。正因為購物體驗不好,所以看似有1.3億的用戶量,實際的用戶留存率並不高。
在談及淘集集的模式時,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莫岱青認為,在發展期間,淘集集靠營銷方式拉新,並沒有完全建立起自己的核心優勢。由於用戶留存差,當增長無法上升時,加上回款慢,就會產生連鎖的反應,阻礙它的進一步發展。
同樣是「草根」出身的拼多多,在燒錢補貼的同時,就不斷設法提升用戶留存度。拼多多不斷升級,做「新品牌計劃」、上線品牌館等等,就連考核機制也定為「留存和復購第一,GMV第二」,將留存和復購放在首位。更重要的是,在留意到低線城市紅利逐漸接近「天花板」之後,拼多多果斷衝進「五環」內,收割一二線的用戶。
反觀淘集集,只懂得遊走在三四線低線城市,打著拼多多前期獲客的打法,不僅同質化嚴重,還絲毫沒有考慮過品牌升級問題。
網經社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社交電商紅利期已過,進入洗牌期,而拼多多的「百億補貼」策略將快速拉高拼購類電商獲客成本,像淘集集這樣的中小社交電商自然無以為繼。
據「晚點LatePost」披露的數據,今年以來,淘集集已經虧損近12億,每個月虧損超2億。本就缺乏盈利能力,而在微信打擊外部連結後,淘集集就更難在社交平臺上獲取流量了。正因如此,零售電商行業資深專家莊帥認為,「業內基本上不可能再出現一個拼多多」。
【本文為合作媒體授權投資界轉載,文章版權歸原作者及原出處所有。文章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投資界立場,轉載請聯繫原作者及原出處獲得授權。有任何疑問都請聯繫(editor@zero2ipo.com.cn)】